首页 理论教育 海南旧石器时代考古发现及遗址特征

海南旧石器时代考古发现及遗址特征

时间:2023-08-12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相比于广东的旧石器时代考古发现,海南发现的旧石器时代遗址很少,相关考古工作起步于20世纪90年代。此后,在海南南部的一些石灰岩洞穴和昌化江流域陆续发现旧石器时代文化遗物。旧石器时代遗物以化石和石器、骨器为主,其年代跨度为距今2万年到1万年。根据地质地貌和石器特征,初步确定遗址的地质时代为晚更新世,考古学年代为旧石器时代晚期,遗址性质为古人类活动的临时营地。

海南旧石器时代考古发现及遗址特征

相比于广东的旧石器时代考古发现,海南发现的旧石器时代遗址很少,相关考古工作起步于20世纪90年代。到2019年为止,三亚落笔洞人是本区发现最早,时代最早的古人类化石遗存。此后,在海南南部的一些石灰岩洞穴和昌化江流域陆续发现旧石器时代文化遗物。旧石器时代遗物以化石和石器、骨器为主,其年代跨度为距今2万年到1万年。

(一) 昌江县信冲洞古生物化石点

该化石点位于昌江黎族自治县七叉乡的信冲洞内,距离保由村约2公里(图3-2-1)。1995年,保由村村民符益民在洞穴内抓蝙蝠时,发现了一些动物化石。1998年8月,海南文物保护管理办公室和昌江黎族自治县博物馆的工作人员来此地实地调查,确定此地是一处动物化石地点,共采集动物化石约30公斤。2006年5-6月,海南文物保护管理办公室、海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中国科学院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和昌江黎族自治县博物馆组成联合考古队,对信冲洞化石点进行了抢救性发掘。信冲洞洞穴的裂隙堆积(图3-2-2)分布在几个大小不一的支洞中(图3-2-3),考古队员在堆积中发现大量动物化石。经过种属鉴定,这些化石包括哺乳纲灵长目、食肉目、奇蹄目、偶蹄目、啮齿目,主要有巨猿(图3-2-4)、熊猫、中国犀(图3-2-5)、象、貘、鬣狗、牛、鹿、野猪(图3-2-6)、豪猪、鼠等,同时发现的还有山龟背甲、鸟、鱼的肢骨和椎骨化石,其中一些动物属于绝灭种。中国地震局地质研究所使用电子自旋共振法(ESR)测定信冲洞化石点的绝对年代为距今40万至60万年,其地质学年代为中更新世中期。巨猿牙齿化石的发现,在海南尚属首次,证明最晚至40万年前,海南岛仍与大陆相连。(3)

图3-2-1 昌江县信冲洞古生物化石点外景

图3-2-2 洞穴顶部裂隙胶结层堆积

图3-2-3 信冲洞洞穴支洞

图3-2-4 信冲洞出土的巨猿右下第一臼齿化石

图3-2-5 信冲洞出土的犀牛臼齿化石

图3-2-6 信冲洞出土的野猪牙齿化石

(二) 昌江县红林农场古生物化石点

该化石点位于昌江县石碌镇鸡心村西南约3公里,距红林农场三队队部北近500米的石山岭上,原为岩石山坡上的一个洞穴。2003年4月,当地村民在距洞穴顶部深约4米处采石打洞时发现动物化石。海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和昌江县博物馆的考古人员闻讯赶到时,洞穴已因采石遭到破坏,现场也被扰乱(图3-2-7),采集到的化石多为哺乳类动物。经种属鉴定,主要有熊猫(图3-2-8)、猩猩、象(图3-2-9)、中国犀、貘、野猪(图3-2-10)、鹿(图3-2-11)、牛等遗骨残骸,有的属灭绝动物,石化程度较高。据初步分析,红林化石地点发现的动物化石与信冲洞地点出土的动物化石年代大致相当,其地质年代当在中更新世中期。

图3-2-7 红林农场古生物化石点现场

图3-2-8 红林农场古生物化石点发现的熊猫牙

齿化石(长6.5 厘米,宽1.5 厘米)

图3-2-9 红林农场古生物化石点发现的象齿

板化石(长4厘米,宽1厘米)

图3-2-10 红林农场古生物化石点发现的野猪

牙齿化石(长5 厘米,宽3.5 厘米)

图3-2-11 红林农场古生物化石点发现的鹿齿

化石(长3 厘米,宽2.5 厘米)

图3-2-12 燕窝岭发现的砍砸器

(长17 厘米,宽14 厘米,高7 厘米)

图3-2-13 混雅岭发现的砍砸器

(长15 厘米,宽11 厘米,高7 厘米)

图3-2-14 混雅岭发现的石核

(三) 昌江县混雅岭、燕窝岭旧石器时代旷野遗址

2006年5-6月,在大广坝水利工程的化石和文物地点的保护和发掘中,由海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海南省文体厅、昌江黎族自治县博物馆和中国科学院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组成的联合考古队在考察信冲洞化石点周边的地质地貌时,在昌化江下游支流南阳河左岸第二级阶地上的混雅岭、燕窝岭发现2处旧石器时代旷野遗址,在浅黄色粉砂黏土层中,采集到2 件砍砸器(图3-2-12、图3-2-13)和 1 件石核(图3-2-14),均为砾石打制石器,原料为石英岩,个体比较大。打片采用锤击法,加工采用交互方式,刃缘平齐。石器都保留有不同程度的天然面。从石器特征推断,海南昌江所发现的石器工业与华南砾石石器工业有密切的关系。根据地质地貌和石器特征,初步确定遗址的地质时代为晚更新世,考古学年代为旧石器时代晚期,遗址性质为古人类活动的临时营地。(4)

(四) 昌江县钱铁洞旧石器时代洞穴遗址

2012年2月,由中国科学院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海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和昌江黎族自治县博物馆组成的联合考古队,在昌化江下游支流钱铁河西岸的钱铁洞穴遗址(图3-2-15)进行了调查(图3-2-16),洞穴遗址中发现 160 余件石制品,包括石核、石片(图3-2-17)、刮削器(图3-2-18)、砍砸器、手镐(图3-2-19)、石锤(图3-2-20)和石砧(图3-2-21)等,其中砍砸器、石锤、石砧占很大比例。石制品原料主要为凝灰岩砂岩和灰岩。石核分单台、双台和多台面。打片方法采用锤击法。石器加工比较规整,加工方式主要向背面。从打制技术和器型特征上看,这些石制品均表现出明显的华南旧石器时代砾石石器特征,特别是仅有的1件手镐,属于典型的华南地区旧石器时代早期与中期的重要石器类型,在海南属首次发现,可以初步确定遗址的地质学年代属于晚更新世晚期,考古学年代为旧石器时代晚期,距今约 2 万年。(5)

图3-2-15 钱铁洞旧石器时代洞穴遗址

图3-2-16 考古队员对遗址堆积(www.xing528.com)

进行测量

图3-2-17 钱铁洞出土的石片

(长8 厘米,宽6 厘米,厚2 厘米)

图3-2-18 钱铁洞出土的刮削器

(长15 厘米,宽6 厘米,厚4 厘米)

图3-2-19 钱铁洞出土的手镐

图3-2-20 钱铁洞出土的石锤

(长17 厘米,宽6 厘米,高3 厘米)

图3-2-21 钱铁洞出土的石砧

(长10 厘米,宽7.5 厘米,高3 厘米)

(五) 三亚市落笔洞旧石器时代洞穴遗址

早在20世纪80年代,广东文物工作者就在三亚市东北部的落笔洞洞穴(图3-2-22、图3-2-23)内发现含有螺壳、蚌壳及小哺乳动物化石的灰色胶结层堆积(图3-2-24),当时认为这是一处时代较早的人类活动遗存。1992-1993年,海南省文物管理委员会办公室和海南省博物馆联合考古队对该处洞穴遗址进行发掘。洞内三层堆积中,以第二层灰色砂质胶结层为主要的文化层堆积,其中除发现人牙化石及较多动物化石外,还出土石器200余件和一批骨、角、蚌器。石器主要以火山岩和黑曜石为原料,其次为石灰岩、石英。石器种类分为砾石石器和石片制品两类。加工方式以单面打击为主,多采用直接锤击法加工,器类包括砍砸器(图3-2-25)、敲砸器、石锤、刮削器(图3-2-26)、尖状器、石核及石片等。磨制石器仅见穿孔石器(图3-2-27)一种,穿孔方式为器身中部对钻一孔,磨制较粗糙,未见刃部加磨或通体磨光。骨、角、蚌器中以骨器最多,角器其次,蚌器仅有2件。器形不规整,加工技术不精,除个别器物在器身磨制修理外,多数仅在刃部加工磨制,器类有骨铲、骨锥、骨镞、骨矛形器(图3-2-28)、骨尖状器(图3-2-29)、骨匕、骨管、角铲、角锤、角锥(图3-2-30)、角尖状器、蚌尖状器、牙制品及一些加工材料。

遗址内发现有用火遗迹。遗址中发现的13枚人牙化石(图3-2-31)分别代表了老年、中年、青年各阶段的个体,均属晚期智人。出土动物化石中,除部分爬行纲、鸟纲外,主要为哺乳纲,有华南虎(图3-2-32)、亚洲象(图3-2-33)、豹、熊、鹿、麂、水牛、羚羊、豪猪、猕猴、野猪、果子狸等8目45种。发掘中还发现密集的螺、蛤类水生动物堆积,计有7目24种。经碳14测定,年代为距今10890(±100)年和10642(±207)年。(6) 在年代发展序列上,落笔洞文化处于旧石器时代末期和新石器时代早期的衔接阶段。

综合落笔洞遗址的文化内涵可知,落笔洞人属于晚期智人,会使用和制作、加工石器和骨角器,还不会制陶,但已经会使用火来加热食物。生活主要依靠采集植物根茎和拣拾螺、蛤、蚌等海产,会捕猎较大型动物,同时期的哺乳动物种属和现代几乎相同。

图3-2-22 落笔洞遗址外景

图3-2-23 落笔洞遗址内景

图3-2-24 洞穴内的灰色砂质胶结层堆积

图3-2-25 落笔洞遗址出土的

砍砸器

图3-2-26 落笔洞遗址出土的刮削器

图3-2-27 落笔洞遗址出土的穿孔石器

图3-2-28 落笔洞遗址出土的骨矛形器

图3-2-29 落笔洞遗址出土的骨尖状器

图3-2-30 落笔洞遗址出土的角锥

图3-2-31 落笔洞遗址出土的人类牙齿化石

(左:右上第一或第二臼齿;中:左上第二臼齿;

右:下内侧门齿)

图3-2-32 落笔洞遗址出土的华南虎下颌骨化石

图3-2-32 落笔洞遗址出土的华南虎下颌骨化石图3-2-33 落笔洞遗址出土的亚洲象臼齿化石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