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海南考古三十年:海南墓葬研究成果、文化特征及相关问题探讨

海南考古三十年:海南墓葬研究成果、文化特征及相关问题探讨

时间:2023-08-12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根据海南省第三次全国文物普查的资料,已登录的古墓葬有200余处。海南墓葬研究方面,郝思德、王育龙、高文杰等对此有较为全面、系统的论述,他们就墓葬的埋葬方式、葬具材料和墓葬形式进行分类,分析其文化特征,探讨相关问题。1993年3月,海南省文物保护管理委员会、海南省文物工作队、陵水县博物馆调查福湾经济开发区,发现福湾村汉代瓮棺墓葬群、唐代珊瑚石棺墓群和唐宋伊斯兰教徒古墓群各1处。

海南考古三十年:海南墓葬研究成果、文化特征及相关问题探讨

根据海南省第三次全国文物普查的资料,已登录的古墓葬有200余处。从数量上仅次于古遗址和建筑。海南墓葬研究方面,郝思德、王育龙、高文杰等对此有较为全面、系统的论述,他们就墓葬的埋葬方式、葬具材料和墓葬形式进行分类,分析其文化特征,探讨相关问题。(128) 本文在前辈学者的研究基础上,搜集了海南墓葬已发表的考古发掘资料,按照其年代进行分类概述,试从发掘和研究两方面来讨论和分析海南墓葬的研究现状。除明显立有石碑,暴露于地表的墓葬外,古代墓葬大多埋藏于地表以下,不易发现。本文所涉及的墓葬均为经过抢救性清理发掘的考古资料,以便利相关学者研究。

(一) 考古发掘清理的墓葬

1978年8-11月,广东省博物馆、海南地区文化局陵水县文化馆的考古工作者在陵水英州的军屯坡和崖县藤桥的番岭坡(又称番人坡)发掘清理了东汉-宋代的墓葬40座(其中东汉瓮棺墓12座、唐代珊瑚石室墓2座、宋代土坑墓1座、阿拉伯墓7座)。(129)

1983年,杨式挺等人在考古调查中,于陵水军屯坡、福湾村、大港村等地又发现一些瓮棺墓遗迹,采集到如水波纹硬陶罐、夹粗砂褐陶釜、陶瓮等少量瓮棺墓葬具,此外,在琼中也发现类似瓮棺墓。(130)

1983-1986年间,在广东省文物管理委员会的指导下,海南各市、县开展全岛文物普查工作。这一时期,琼山区府城镇林村清理周一娘墓、薛氏墓2座宋代砖室墓,墓室平面呈长方形,均为单室券顶砖墓。周一娘墓出土陶屋、陶亭、魂坛等。同年府城镇林村蜘蛛坡清理明代砖石墓1座,出土陶罐、陶人俑、陶马俑及“洪武通宝铜钱等。

1988年,广东省博物馆考古人员在三亚市郊区的藤桥番岭坡、梅山八人轿坡、陵水干教坡、土福湾和三村番坊等地发现伊斯兰教徒墓群。除藤桥番岭坡古墓群保存较完整外,其余四处古墓群均受到不同程度的破坏。藤桥番岭坡古墓群共发现45座,清理了10座。墓葬均为竖穴土坑墓,方位为东西向,两端各有一块珊瑚石刻制的墓碑,未发现随葬品。(131)

1992年,中山大学古人类学系和海南省文博培训班学员调查发掘儋州光村新隆、高顶崂唐代珊瑚石板墓群。

1993年3月,海南省文物保护管理委员会、海南省文物工作队、陵水县博物馆调查福湾经济开发区,发现福湾村汉代瓮棺墓葬群、唐代珊瑚石棺墓群和唐宋伊斯兰教徒古墓群各1处。(132) 同年4-5月,海南省文物保护管理委员会、海南省文物工作队、琼山市博物馆于海口市琼山区灵山镇抢救性发掘明代砖室墓3座,墓葬均为单券顶砖室墓,墓门前斜设一斜坡墓道,出土珠饰、陶俑、陶镇墓兽、陶墓志、墓碑等随葬品。

1995年7月,海南省文物保护管理委员会、省文物工作队、琼山市博物馆考古人员在赤岭港地区发现一批汉代瓮棺墓和唐代珊瑚石棺墓,试掘了3座瓮棺墓和2座珊瑚石棺墓。其中瓮棺墓均为一罐一釜,未见随葬品和骨骸;珊瑚石棺以珊瑚石板榫卯拼搭而成,棺盖为两面坡式,未见随葬品。(133)

1996年,海南省文管办、省文物工作队、儋州市博物馆清理发掘新隆珊瑚石板墓2座,平面为长方形,墓坑四壁竖珊瑚石板,顶部有盖板,出土泥质黄褐陶片、布纹瓦、骨骸残片。高顶崂珊瑚石板墓清理4座,墓葬形制与新隆墓群近似。(134)

1998年2-3月,海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人员发掘东方荣村遗址,清理汉代儿童瓮棺葬一座,墓坑为椭圆形土坑,葬具为两件对扣的夹砂褐陶釜,出土两小段残肢骨、一件泥质陶片、几件蚌壳。(135)

1999年5月,海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和海口市博物馆等单位工作人员主持了海口市金牛明清墓地的清理发掘,共清理墓葬11座,其中明墓2座、清墓8座,均为陶氏家族墓,出土陶瓷器、铜器、金器、铁器等遗物130余件。(136) (www.xing528.com)

2000年12月,海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考古人员主持了琼山市永兴镇美秋村宋代积石墓的清理发掘,共清理积石墓3座,墓向东北西南向,平面近长方形。地表积石以大块玄武岩堆砌,墓圹内以玄武岩石板垒砌四壁,上盖石板,未见木棺和骨骸。出土魂坛、瓷碗、釉陶罐、陶盆、买地券等文物。(137)

2002年3月,海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考古人员对陵水县岭门农场的包春岭明代石棺墓进行了抢救性发掘。墓葬为竖穴土坑,并排埋葬两具石棺,推测应为夫妻合葬墓,石棺为花岗岩刻凿加工合成,出土银簪、金耳饰、金戒指等遗物。同年12月,会同陵水县博物馆干部,对陵城镇的明代石椁墓进行抢救性发掘。墓葬为竖穴土坑,以石板半榫卯搭成石椁,椁室内放置青皮木棺,随葬品有铜花冠、铜发网、铜钗、铜簪、铜镯、铜戒指、铜环和铜钱等。(138)

2004年1月,海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儋州市博物馆对儋州市洋浦开发区发现的一座宋代石椁墓进行抢救性发掘,平面呈长方形,以青石板搭成石棺,顶部有盖板,出土魂坛、铜钵及“景德元宝”“元丰通宝”“圣宋元宝”“皇宋通宝”“祥符元宝”铜钱等随葬品。(139)

2005年8月,海南省文管办、省文物考古研究所、三亚市博物馆工作人员在三亚市羊栏镇(今凤凰镇)调查发现唐-元伊斯兰教徒墓35座,方向均为东南-西北向,长方形竖穴土坑式,未发现葬具和随葬品。墓主侧身屈肢,面朝西,墓坑前后各竖立珊瑚石碑一块。(140) 同年11月,海南省文管办、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工作人员对位于海南省澄迈县美亭乡美榔村美榔双塔西约100米的宋代灵照墓进行抢救性发掘。灵照墓为南宋末年澄迈乡人陈道叙之女陈灵照的墓葬。清理中发现石室木棺墓已被盗,仅出土青黄釉鼓腹小罐1件、残陶屋2件、宋代铜钱2件。墓道上部立有“故姊陈仙化台”石碑。(141)

2007年9月,海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海口市博物馆工作人员对位于海口市遵潭镇安久村西北坡地的南宋家族墓进行抢救性清理发掘。共清理石椁木棺墓24座,椁室以玄武石板干砌搭置。木棺已腐朽,仅残留棺环、棺钉,发现并收缴随葬品117件,主要为陶、瓷器。瓷器为青白釉执壶、青釉高足碗、青釉斗笠碗、青釉小碗等,陶器有釉陶魂坛和侈口鼓腹罐等。(142) 同年10月,海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考古人员主持了对海口市丘濬墓园部分地区的考古发掘工作,重点清理了墓冢前与神道相关的部分遗迹,发掘出土了如花纹砖、地砖、滴水、板瓦、青石条等部分明清时期修建和修缮丘濬墓的文物,基本搞清了墓冢前神道的建筑布局情况,发现拜亭等相关建筑遗迹。(143) 同年12月,海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文昌市博物馆工作人员对文昌县文城镇湖美村的一座南明墓葬进行了抢救性清理发掘。墓葬地表有一座类似石棺的建筑物,以火山石搭建。墓室为砖券顶砖石墓室,墓底也用青砖铺砌,墓向大体呈南北向,墓葬南立有一方火山岩石墓碑,墓碑上刻有“明永历五年岁次辛卯仲冬吉旦 皇明钟大母李儒人之墓”等字款。清理中未发现棺木和尸骨,仅出土3枚铜钱,其中1枚为宋代“祥符元宝”。(144)

2011年3-4月,海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陵水县文体局和博物馆的工作人员对陵水军屯坡遗址进行调查勘探和抢救性发掘,共清理汉代瓮棺葬3座,珊瑚石椁墓3座,采集有几何印纹陶片、夹砂陶片、青釉瓷片等遗物。

2014年4月,海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陵水县博物馆工作人员对陵水县黎安镇黎丰村安置房工地发现的2座瓮棺进行抢救性发掘。瓮棺所用陶瓮为几何印纹硬陶,表面施水波纹和交叉细绳纹,带横耳,口部相对套接。一座未发现随葬品,另一座清理出一批青铜器饰品(铜环3件、手镯2件、耳环1件)。(145)

综上,发掘清理的汉代墓葬有东方荣村、三亚番岭坡、陵水军屯坡、福湾、孟坡、古楼坡、黎丰等处瓮棺墓葬;唐代墓葬有三亚市番岭坡、梅山八人轿、羊栏、陵水干教坡、福湾等地的伊斯兰教徒墓和陵水英州镇军屯坡到古楼坡沿线、儋州市光村新隆、高顶崂的珊瑚石板墓群等。宋代墓葬有海口府城镇林村砖室墓、龙华区龙舌坡石棺墓、遵潭镇安久石椁木棺墓、永兴镇美秋积石墓、澄迈灵照墓、儋州洋浦石板墓等。明清墓葬有陵水包春岭明代石棺墓、灵山镇明代砖室墓、府城镇林村明代蜘蛛坡墓、文昌市湖美村南明墓葬、海口市丘濬墓(墓冢前神道和拜亭等相关遗迹)、金牛岭明清墓葬等。

(二) 墓葬相关研究

除相关调查、发掘报告外,曾广亿通过陵水开展的调查工作,探讨了陵水英州军屯坡和崖县番坡岭发现的汉代瓮棺葬和唐宋珊瑚石板墓。他将瓮棺墓的葬具组合,分为四种形式,根据葬具和随葬品推断瓮棺墓的年代为东汉,除用来埋葬小孩外,还用来埋葬成年人。 (146) 杨式挺从葬具和墓主两方面,分析了陵水福湾发现的瓮棺墓葬。他认为这种瓮棺葬,目前只发现于海南岛及雷州半岛,有可能是汉代当地少数民族(俚族或骆越族)的一种葬俗。(147)  王育龙通过对海南岛古墓葬的研究,从瓮棺葬、石棺葬、家族葬、贬官葬、谕祭葬、宗教墓葬、堪舆学说等方面,揭示其文化内涵并指出墓葬研究中值得关注的问题。(148) 陈奋飞通过考古资料,对海南陵水地区的古墓埋葬方式、葬具材料和墓制形式进行分类,并简要介绍文化性质。(149) 阎根齐、梁小平根据考古和文献资料,对海南明代官员墓地的形制、设施和特点进行了初步探讨。(150)

海南的伊斯兰教徒墓一直是海南墓葬研究的关注重点。陈达生、(法)克洛蒂娜·苏尔梦考察了海南岛的穆斯林墓地,对墓碑进行鉴定,结合文献资料和海南穆斯林的现状,他们认为海南的穆斯林墓的年代更加久远,要早于中国东南沿海发现的阿拉伯墓碑。(151) 王翠娥简述了三亚至陵水一线沙丘地带发现的古代穆斯林墓葬群,分析其伊斯兰教特征,她认为这些遗迹证明穆斯林最迟在唐宋时已在海南岛定居,其到来与宗教传播和海上丝绸之路的开通有关。(152) 武洹宇通过田野调查和历史文献材料,从墓主、葬制来源和含义等方面探讨了穆斯林古墓群双墓碑的现象,他认为双墓碑是对墓界的规围和区划,这种墓制的渊源与伊斯兰教的传播和海上丝绸之路有关。(153)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