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海南考古三十年:海岛水下考古工作成果

海南考古三十年:海岛水下考古工作成果

时间:2023-08-12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海南作为海洋大省,海岸线绵长曲折、海域面积广大,包括南海诸岛及其附属海域,区位优势明显。此次考古调查,为西沙群岛日后大规模水下考古工作奠定了基础。2010年4-5月,中国国家博物馆水下考古研究中心、海南省文物局对西沙群岛海域开展2010年度水下考古调查。这是继2009年西沙群岛海域宣德群岛之后又一次大规模的水下考古调查工作。本次水下考古工作,一共调查了42处水下文化遗存,新发现遗址32处,取得了丰硕成果。

海南考古三十年:海岛水下考古工作成果

我国的水下考古始于20世纪80年代。1987年3月,国务院批准成立由国家文物局牵头的国家水下考古协调小组,协调小组委托中国历史博物馆承担这项国家任务,时任馆长的俞伟超先生主持设立了我国第一个水下考古科研机构——中国历史博物馆(7) 水下考古学研究室(现中国国家博物馆水下考古研究中心)。水下考古从学科创立之初就把工作重心着眼于我国沿海省份

海南作为海洋大省,海岸线绵长曲折、海域面积广大,包括南海诸岛及其附属海域,区位优势明显。1995年,海南省文化广电出版体育厅即向国家文物局建议在南海诸岛开展文物考古项目。随后,国家文物局将“中国南海诸岛考古项目”列入中国水下考古“九五”重要项目规划中,明确提出从1996年开始有计划、分步骤地对南海诸岛所属的中沙、西沙和南沙群岛进行文物普查和水下考古。(8) 自此,海南省文物保护管理办公室、海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中国国家博物馆水下考古研究中心等单位联合(以下简称“联合考古队”)对西沙群岛所属的岛屿、沙洲和礁盘开展了一系列的地面和水下考古调查。

1990年9月,中国历史博物馆水下考古学研究室、广东省博物馆考古队、海南省博物馆、文昌县博物馆的文物考古专业人员对文昌县龙楼乡宝陵港沉船遗址进行水下考古发掘,打捞出水一批重要的文物。

1991年5-6月,中央民族大学王恒杰教授出于爱国热忱,以个人名义对西沙群岛的永兴、石岛、中建、琛航、广金、金银、甘泉、珊瑚等岛的岛面、海滩及附近的礁盘进行了调查(9) 。1992年5-6月和1995年5月,王恒杰两次乘船赴南沙海域及其岛礁进行文物调查,他到达了永登暗沙,登上了道明群礁、福禄寺礁、郑和群礁、皇路礁、南通礁、大现礁和太平岛等地点。王恒杰在南沙群岛采集了一批秦汉明清的文物标本。这批文物均为南沙群岛首次发现,包括秦代压印纹硬陶片、唐宋青瓷片、明清青花瓷片、东汉五铢钱、北宋熙宁重宝,清代嘉庆道光咸丰铜钱和单翼铁锚1个(长约2米)(10)

1995年4月13-16日,台北“中研院”历史语言研究所陈仲玉先生赴南沙太平岛开展考古调查,共发现陶瓷片遗物点7处,墓葬2处。除登记了墓葬旁的石碑外,采集遗物标本以瓷片为主,包括白瓷、绿釉瓷和棕釉瓷等,可辨器形有盘、碗、杯、香炉等。(11) 该遗址应为明代末至清代中叶我国居民在岛上生活的遗留。

1996年4-5月,联合考古队开展了西沙群岛文物普查工作,除对西沙群岛所属的18座岛屿、4个沙洲和4个环礁进行岛屿踏勘外,还进行了水下考古调查,共发现8处水下沉船遗物点,采集到宋代至清代的陶瓷器钱币等约500件文物。此次考古调查,为西沙群岛日后大规模水下考古工作奠定了基础。

1997年,由于华光礁1号沉船曾多次遭到盗掘,为抢救这一批珍贵文物,1998年12月-1999年1月,国家文物局继续组织实施中国南海诸岛考古项目,联合考古队重点在西沙群岛的北礁、华光礁、咸舍屿和银屿等地进行水下考古调查和试掘,这是我国水下考古工作者第一次独立进行远海水下考古工作,共发现五代、宋、元、明、清等时期文物遗存13处,出水文物标本多达1500余件。此次调查与试掘,以华光礁1号沉船遗址、北礁3号沉船遗址、北礁和银屿1号遗物点的成果最为重要。

2007-2008年,联合考古队再次对华光礁1号沉船进行发掘。发掘共分2个阶段进行(12) :第1阶段2007年3-5月,主要完成沉船遗址的全面揭露,逐层清理船内遗物并对船体全面测绘;第2阶段2008年11-12月,完成船体发掘,对船体构件进行编号测绘,分别提取并运回海南省博物馆进行脱盐、脱水保护处理。(13)

2009年5月,中国国家博物馆水下考古研究中心与海南省文物局等单位联合,对西沙永兴岛、东岛、浪花礁、玉琢礁和七连屿一带海域进行了文物普查,新发现11处重要的文物遗存,其中宋代2处、元代1处、明代2处、清代6处。

2010年4-5月,中国国家博物馆水下考古研究中心、海南省文物局对西沙群岛海域开展2010年度水下考古调查。调查工作主要围绕西沙群岛海域永乐群岛进行,包括华光礁、北礁、盘石屿、银屿、石屿、珊瑚岛等岛礁,还调查了宣德群岛的赵述岛、浪花礁。这是继2009年西沙群岛海域宣德群岛之后又一次大规模的水下考古调查工作。本次水下考古工作,一共调查了42处水下文化遗存,新发现遗址32处,取得了丰硕成果。其中,北礁海域调查的27处遗址中,新发现地点达19处,包括了3处沉船遗址和15处水下遗物点。调查工作中,还进行了出水文物的初步保护与整理,规范了各类遗迹、遗物的记录,这既保证了水下考古工作的科学性与规范性,又加深了对所发现遗存的认识。此次调查的水下遗存,其时代跨度大,涵盖了北宋至清代各个时期,以北宋晚期至南宋早期、元代、明代中期、明代晚期、清代中晚期几个阶段的遗存尤为集中。在这些水下遗址中,发现并出水了一大批瓷器、碇石、石构件、铜钱等各类遗物标本。

2009年8月,海南省水下文物普查队在大洲岛前港发现一处19世纪初蒸汽轮船遗址和一处遗物点,在沙堤和前港浅滩上采集了数量较多的清代陶、瓷碎片。普查队推测该海域靠近航道,水流湍急,清代陶瓷片表明附近海底可能另有沉船。2011年9月,海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开展海南岛东部沿海水下遗存线索调查,历经琼海、万宁、陵水等市县,并对大洲岛遗物点进行了复查。采集到陶、瓷残片标本共37件(釉陶片4件:包括酱釉陶罐口沿1件、旋涡纹腹片1件、罐底1件、钵口沿1件,青花瓷碗底30件)。这批瓷片釉面磨蚀严重,瓷胎饱水,珊瑚附着,具有明显的出水瓷特征。同类型碗底重复多,应为沉船船货。通过比对,此次发掘的瓷片应属清代福建窑系产品。黑釉盏则是宋元时期福建建窑产品,与青花瓷非同一时代遗物。海域内是否有多艘沉船存在,还有待进一步调查。

2010年11月,国家文物局与国家海洋局签署“关于合作开展水下文化遗产保护工作的框架协议”,共同推进我国水下文化遗产保护事业和海洋事业的发展。2012年3月29日-4月1日,为全面贯彻协议精神,加大水下文化遗产执法力度,国家文物局、国家海洋局举行西沙群岛附近海域文化遗产联合巡航执法专项行动,对西沙群岛中的琛航、甘泉、珊瑚、永兴等岛及周边海域水下文化遗产展开巡航执法行动,并对珊瑚岛1号沉船遗址进行了复查。

2015年4-5月,国家文物局水下文化遗产保护中心、海南省文物局、海南省博物馆联合考古队开展2015年度西沙群岛水下考古。本次水下考古对珊瑚岛1号沉船遗址进行考古发掘,除发现少量青花和白釉瓷片外,还打捞出水石像、石柱、石板、石条等建筑石构件30余件。另外,对金银岛1号沉船遗址开展水下考古调查。金银岛1号沉船遗址表面散落有大量的白釉、青花瓷器残片和石质建筑构件。由于天气原因,此次只对金银岛1号沉船遗址进行了物探工作。

2015年7月-2016年9月,根据国家文物局批复,国家文物局水下文化遗产保护中心、海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琼海市博物馆联合考古队开展海南岛沿海水下考古调查。调查主要围绕万宁、陵水、三亚沿线海域进行。通过线索走访、陆地调查、物理探测、潜水探摸等方式,完成该海域水下文化遗产的初步调查。确认了万宁大洲岛、石梅湾为史志所载独洲山、独洲洋区域。对大洲岛前港近代蒸汽铁船进行了测绘,掌握了石梅湾一号清代沉船疑点的具体位置。

这些成果的取得,表明我国已能独立进行远海水下考古发掘,标志着中国水下考古学迈上了一个新台阶。海南建省后重点开展的南海诸岛水下考古所取得的收获,不仅填补了海洋大省在水下考古学研究方面的空白,而且奠定了海南考古和多学科研究共同发展的文物基础。(www.xing528.com)

(1)海南省文物保护管理委员会:1989年成立,简称“文管会”,统管海南省文物博物馆事业。主任:裘之倬。副主任:赵赞奎、潘先传、全会明、陈国轩。委员:王克荣、吴俊辉、周伟民、陈高卫、吴志明、麦穗、王国全、梁杰成、郑道雄。文管会办公室为其常设机构,设在文体厅文化处,首任主任陈高卫,副主任麦穗。2009年海南省文物保护管理委员会办公室改名为海南省文体厅文物处(海南省文物局),首任局长王亦平。

(2)海南省博物馆:其前身为1984年8月设立的海南省博物馆筹建办公室,1990年改名海南省博物馆,原位于海口市海秀中路58号,是海南省财政全额拨款事业单位,隶属海南省文化广电出版体育厅。2008年11月博物馆一期工程完工。博物馆由原址迁到国兴大道68号。2012年海南省博物馆获评国家一级博物馆。2017年5月博物馆二期工程完成,海南省博物馆成为海南省内最大的一座综合性博物馆。

(3)海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海南省博物馆):其前身是海南省文物工作队,1996年改为海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地址位于海口市琼山区国兴大道68号,是海南省财政全额拨款事业单位,隶属海南省文化广电出版体育厅,与海南省博物馆为同一法人单位,主要负责全省文物调查、发掘、保护和研究工作。重点开展海洋考古、边疆考古、民族考古等方面的考古发掘和研究,并对省内各市、县的文物考古工作进行业务辅导。首任所长为郝思德。

(4)陵水县博物馆:位于陵水县椰林镇中山东路22号琼山会馆内。1927年12月16日,琼崖第一个苏维埃政权陵水县苏维埃政府在此诞生。1982年此地被辟为旧址纪念馆。1983年5月陵水县博物馆成立,为财政全额拨款事业单位,隶属陵水黎族自治县文化广电出版体育局。

(5)琼山市博物馆:成立于1984年,地址位于琼山县府城镇。隶属琼山市文化广电出版体育局,为财政全额拨款事业单位。琼山市改海口市琼山区后,现已并入海口市博物馆。

(6)郝思德、王大新、黄健:《琼山市灵山明代砖室墓》,《中国考古学年鉴(1995)》,文物出版社,1996年,第210-211页。

(7)2003年2月,中国历史博物馆更名为中国国家博物馆。

(8)郝思德:《南海文物》,南方出版社、海南出版社,2008年,第145-150页。

(9)王恒杰:《西沙群岛的考古调查》,《考古》1992年第9期。

(10)王恒杰:《南沙群岛考古调查》,《考古》1997年第9期。

(11)陈仲玉:《东沙岛南沙太平岛考古学初步调查》,《历史语言研究所集刊》第68本第二分册,1995年。

(12)孙键:《揭秘华光礁1号沉船》,《华夏地理》2007年第10期,第158-169页。

(13)赵嘉斌:《西沙华光礁1号南宋沉船遗址》,《大海的方向——华光礁1号沉船特展》,凤凰出版社,2011年,第24-25页。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