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海南考古三十年:探讨学术课题的重点调查和主动发掘

海南考古三十年:探讨学术课题的重点调查和主动发掘

时间:2023-08-12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20世纪90年代,在历次考古调查的基础上,文物考古部门根据海南考古工作的现状、特点,结合自身条件,针对海南考古学文化序列、海南岛海防设施、海南古代窑址、南海丝绸之路等相关课题研究,组织开展了一系列的重点调查和主动发掘。2015年5月-10月,海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开展海南古窑址调查项目工作,重点调查了儋州市碗窑村窑址和澄迈县深涌岭窑址。

海南考古三十年:探讨学术课题的重点调查和主动发掘

20世纪90年代,在历次考古调查的基础上,文物考古部门根据海南考古工作的现状、特点,结合自身条件,针对海南考古学文化序列、海南岛海防设施、海南古代窑址、南海丝绸之路等相关课题研究,组织开展了一系列的重点调查和主动发掘。重点发掘了如东方荣村、三亚落笔洞、英墩、陵水石贡、莲子湾和桥山等代表性史前时代遗址;琼山珠崖岭城址、旧州城址、澄迈福安窑址等历史时期遗址。主动发掘和考古课题的研究取得了一批成果,锻炼了考古队伍,提高了我省的田野考古工作水平,而且丰富了学术界对海南考古学文化内涵及其年代序列的认识,推进了针对海南历史时期相关问题的探索。

1992年12月-1993年1月,经国家文物局批准,海南省文物保护管理委员会负责,由海南省博物馆、三亚市博物馆和中国科学院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共同组成联合考古队,对海南省三亚市吉阳区的落笔洞遗址进行考察和发掘,发掘面积约40平方米,采集了大批动物化石,发现了包括人类牙齿化石、石器和骨、角器制品在内的大量遗物。

1998年2-3月,经国家文物局批准,海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对东方市四更镇荣村遗址(原名付龙园遗址)进行钻探和试掘。

1999年3-4月,海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和琼山市博物馆联合组成考古队对海南省琼山市龙塘镇博抚村北的珠崖岭古城址进行考古发掘。

2002年5-6月和2004年3-4月,海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两次对位于澄迈县山口乡福安村东北促进山的清代古窑址进行考古发掘。该处窑址最早于1960年6月,由澄迈县文化馆干部发现。

2006年2-3月,海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对位于陵水黎族自治县新村镇南约1公里的南湾半岛石贡的新石器时代遗址进行发掘。此前,1992年海南省文物培训班学员在中山大学古人类学系教师指导下,对该遗址进行了试掘。

2011-2012年,海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对昌化江干流沿岸地区进行了系统的考古调查。新发现乐东县永明、洋老村和东方头落、月大4处史前文化遗址(遗物点)。复查早期文化遗址(遗物点)数十处,采集到夹砂陶片等遗物。新发现和复查遗址(遗物点)主要分布在昌化江干流的中游地带,集中在乐东和东方两个县市。

2011年8-12月,海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中山大学南中国海考古研究中心联合对环海南岛(西部地区)明清时期海防设施进行考古调查,完成了2011年度的田野调查。

2011年12月-2012年1月,海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海口市文物局对位于海口市琼山区旧州镇旧州村的古城址进行考古调查,对其北城墙中段进行解剖。

2012年2-3月,中国科学院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海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昌江县博物馆联合对昌江县钱铁洞旧石器时代洞穴遗址进行试掘。遗址位于昌江县王下乡钱铁村。洞内分上洞和下洞,考古队员在下洞采集到旧石器时代文化遗物上百件,在上洞采集到一些石片、烧骨和动物化石碎块等。出土和采集的石制品中,有石核、石片、刮削器、砍砸器、手镐、石锤和石砧等,其中砍砸器、石锤和石砧占很大比例。根据试掘地层和石制品的文化特征,初步判断遗址的考古学年代为旧石器时代晚期,地质学年代属于晚更新世晚期,距今约2万年。(www.xing528.com)

2013年1月,受国家文物局委托,北京大学古文博学院、陕西省考古研究院、儋州市博物馆、海南省文物局联合组成“指南针计划专项项目——中国海南洋浦海盐生产遗址调查与利用研究”课题组前往海南省儋州市洋浦古盐田展开考古调查和试掘。古盐田位于儋州市洋浦经济开发区新英湾办事处南侧500米外的儋州湾盐田村,这是一处使用火山玄武岩凿成的砚式盐槽制作海盐的古盐场。课题组通过调查基本掌握了盐田的地面分布,探明了遗址的地下堆积状况,还对盐田及周边的地理环境、景观地貌进行了调查,采集部分土壤和火山玄武岩的样本。随后,课题组考察了洋浦半岛北侧的峨蔓盐田。

2014年1月,为探索海南地区古代海岛聚落形态与海洋文化特征,开展以海岛沿岸古代遗址为中心的考古学课题研究,中国国家博物馆联合海南省文物局、海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对位于东方市的荣村遗址展开了拉网式调查和钻探,确定遗址的面积为28万平方米。发掘面积89平方米。清理了瓮棺葬2座,柱洞400余个,灰坑52个。出土陶、石、骨器若干。经过初步的整理,确认荣村遗址的主体堆积年代应在东汉末期到南朝时期,是一处面积较大的聚落遗址,众多杂乱分布的柱洞,显示出特殊地理环境下的居住模式,可能为杆栏式建筑,且经常加固和维修。在此类堆积的下面,还发现了新石器时期的堆积,但是包含物极少,仅获一些陶片。

2013年9月和2014年6月,海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分两次对位于海南省东方市江边乡的老村遗址开展调查,该遗址是海南岛昌江流域考古调查工作中发现的重要新石器时代中期遗址。遗址处于江岸阶地,未见文化堆积。

2012年3月,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与海南省博物馆(海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联合在海南岛东南部沿海地区(包括海南省万宁市、陵水黎族自治县、三亚市东部海岸地带)开展考古调查,发现陵水桥山、莲子湾等重要遗址。2012年12月-2016年1月,联合考古队先后发掘了陵水桥山、莲子湾以及三亚英墩等三处史前遗址,并在周边开展调查,发现了30余处史前遗址。根据英墩、莲子湾、桥山等遗址的地层叠压关系及出土遗物特征,可初步建立起海南东南部沿海地区史前文化发展的基本框架

2015年5月-10月,海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开展海南古窑址调查项目工作,重点调查了儋州市碗窑村窑址和澄迈县深涌岭窑址。碗窑村窑址发现窑炉5座,均为砖砌馒头形窑。采集遗物器形主要有碗、盘、杯、枕、权、罐及窑具等,釉色主要有素胎、单色釉和青花等。根据采集遗物初步判断,窑址年代由清代沿用至近现代。深涌岭窑址发现窑炉1座,窑炉类型不明,现场采集遗物有青花碗、盘、碟等,有成摞黏结的废品堆积。采集遗物类型和特征与已发掘的澄迈县福安窑址相似,应属于清代。

2015年4-11月,海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开展海南古代石刻造像调查项目工作,重点调查了东部沿海各县市的相关遗迹,主要有文昌市的明代石牌坊和碑刻;儋州市及洋浦开发区村落中常见的石狗造像;琼海市新发现古墓前的石狗、石马、石猪等各类石像生;三亚市崖城孔庙内存放的明清时期多块碑刻等。同时,对各市县文博单位馆藏的各类碑刻、造像及拓片等资料和各类寺庙中的碑刻、石质构件等进行了测绘、照相和进一步调查工作。

2015年5-12月,海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开展海南古代寺庙调查项目工作,重点调查了东部各县市的相关遗迹。主要有妈祖庙、天后宫等东南沿海地区特色庙宇;兄弟庙(一百零八兄弟庙)、龙王庙(龙王七爷庙)等海南某一地区特有庙宇;三昧寺、华严寺等大型佛教庙宇;城隍庙、关帝庙等道教庙宇;伏波庙等专门纪念和供奉某位历史人物的庙宇。

2016年1月,经国家文物局批准,国家文物局水下文化遗产保护中心、海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昌江县博物馆组成联合考古工作队对昌江县乌烈镇乌烈村新石器时代遗址进行了考古发掘工作。

2016年7月,为配合海上丝绸之路申报世界文化遗产前期工作,海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三亚市博物馆对位于三亚市海棠湾镇东溪村的三亚市藤桥伊斯兰教徒古墓群进行考古复查和测绘。将古墓群地表现存的36块墓碑,逐一进行了位置测量。墓葬以一定的方向性有序排列,均坐东南朝西北,墓圹无封土,有的墓圹前后各竖立一块珊瑚石墓碑,有的仅有一块。三亚市所发现的伊斯兰教徒墓葬在地方志和古籍中多有记载。这是迄今在我国南方沿海地区发现的规模最大、延续时间最长、保存最完好的伊斯兰教徒墓群。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