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医护美:与美学基础相关的医疗实践,道德责任感以及心理反应

医护美:与美学基础相关的医疗实践,道德责任感以及心理反应

时间:2023-08-12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在医疗实践过程中,医护人员应救死扶伤,实行社会主义的人道主义。这些都是医护人员道德责任感的具体表现。医护人员的言谈举止、风度仪表,无一不对患者产生相应的心理反应。

医护美:与美学基础相关的医疗实践,道德责任感以及心理反应

四、医护美的内容

医护工作是以人为对象的一种崇高的职业,医护人员的一言一行,都关系到患者的健康乃至生命。这不但反映了医务工作的重要性、严肃性和科学性,而且也体现了医务工作对人类社会所负有的神圣职责。作为医护人员不但要有精湛的医疗技术,救死扶伤的高度责任感,而且应自觉按照美的规律,不断提高自身素质。

医护人员是真、善、美的化身,医护人员的道德修养、道德信念与道德品质影响并决定其对待工作和患者的态度,影响着医务工作者的行为和工作质量。良好的职业形象需要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崇高的理想追求和助人为乐的济世胸怀。

(一)医护人员的内在美

医护人员的内在美是医护人员在履行自己的职责时所表现出来的内心世界的美,是与人类文化心理直接相关的人文化形态美,表现在道德责任、情感态度、知识和智慧等方面,是医护美的主导美,是美的精华。道德责任的美是人的思想、观念、理想符合人类历史发展的规律,又利于人类的生存和完善。情感态度的美是人肯定感情趋向应指向符合历史发展规律和有利于历史发展的事物。知识和智慧的美,即人的学识修养、开拓精神、创造能力,体现人的本质力量。医护工作者美好的心灵、高尚的情操,关系到患者的安危以及千家万户的悲欢离合。现代护理事业的创始人南丁格尔以其渊博的知识、高尚的情操、优美的举止、远大的理想,献身于护理事业,为白衣天使塑造了优美的形象楷模。

1.道德责任感:指医护人员在其职业活动中对本职工作和服务对象尽心负责的道德情感,它是医护人员义务的具体化。在医疗实践过程中,医护人员应救死扶伤,实行社会主义的人道主义。同情并帮助患者,对工作认真负责,应急患者之所急,想患者之所想,时刻为患者着想,千方百计为患者解除病痛,始终把患者的利益放在第一位。对工作要一丝不苟,认真负责;尊重患者的人格和权利,对待患者要做到细心、耐心,富有同情心和责任心;对病情尽快检查确诊;对治疗要高度负责,技术要熟练;对危急患者要及时抢救,等等,共创良好的医德、医风。这些都是医护人员道德责任感的具体表现。在2003年抗击“非典”这场关系到无数人生命安全的重大战役中,“钟南山”是一个令人敬仰的名字。在人民群众生命和健康遭受严重威胁的严峻时刻,钟南山不顾个人安危得失,挺身而出,冒着生命危险战斗在抗“非典”的第一线,他率先垂范,冲锋陷阵,力挽狂澜,在严峻考验面前,一次次挺身而出,以医者的妙手仁心挽救生命,以科学家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应对灾难。钟南山以其坚定的党性、高尚的境界、求真务实的精神,感动了整个中国。他以自己无私无畏的高尚品德谱写了一曲催人泪下的战歌,成了医护人员高度道德责任感的真实写照。

2.爱心和责任心:指医护人员重视患者的生命,关心和同情患者所患的痛苦,积极自愿地为解除这种痛苦而努力不懈地工作。国际主义战士白求恩曾说过:“责任感就是使你的患者快乐,帮助他们恢复健康、恢复力量。”科学护理事业创建者南丁格尔认为:“护理工作的对象不是冰冷的石头、木头和纸片,而是有热血、有生命的人类,护理工作是最精细的艺术,原因之一就是护士必须有一颗同情心和一双愿意工作的手。”“一个护士必须忠诚,有适当信仰,有奉献精神,有敏锐观察力和一颗同情心,也需要绝对尊重自己的职业,因为上帝如此信任她,才会将一个生命交到她手中。”在社会主义社会中,医护人员更应发扬社会主义的人道主义精神,尊重服务对象的人格,关心和同情患者(图4-2-1),竭尽全力防病治病,救死扶伤。

3.奉献精神:指医护人员在医疗实践活动中,在必要时,要不惜牺牲一切,甚至是自己的生命;也指医护人员为了救治患者的需要,不辞劳苦,忘我工作的精神。患病无定时,要求治病也无定时,医务工作者必须招之即来,来之能医,这就需要有自我奉献精神。从历史上看,古今中外有不少医学家,为了探索医学的真谛,为了患者的利益,不惜牺牲自己,通过在自己身上做各种试验,来寻求医疗的正确途径,给后世留下了许多感人的事迹。如李时珍孙思邈名医,都曾不顾生命危险勇尝“百草”。如广东省中医院急诊科护士长叶欣,长时间战斗在抗“非典”第一线,不幸被感染,最后以身殉职,就在她弥留之际,还让抢救她的战友们远离她,以免被感染,使同行们深深感动,并对她肃然起敬。再如,北京军区总医院原外一科主任华益慰,时刻牢记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从医多年一直奋斗在临床一线,为患者做手术数千例,没有发生一起医疗事故,医德高尚,“一辈子没有做过一件对不起患者的事”,年过七旬还坚持每年做100多台手术,直到自己被查出胃癌晚期住进病房的前一天,他依然工作在手术台上。胡锦涛主席高度赞扬他:“不愧是共产党员的优秀楷模,是广大医务工作者的杰出代表。”为此他获得全国医疗卫生系统的最高奖项“白求恩奖章”。近年来,我国还有很多著名医学家,为了人民的健康事业,鞠躬尽瘁,死而后已,充分表现出为人民献身的奉献精神,体现医护人员崇高的思想境界。

(二)医护人员的外在美

医护工作者的外在美是心灵美的反映和体现。医护人员的言谈举止、风度仪表,无一不对患者产生相应的心理反应。医学是追求美、创造美的科学,其救死扶伤、维护健康的神圣职责本身就闪烁着美的光彩,它不仅要求医护工作者要追求美,创造美,而且要通过自己美好的语言、行为、风度、仪表等去感染激发患者追求和向往美,调整心理平衡,促进身心健康。

1.仪容美:仪容是指人的外表,主要包括容貌、服饰、姿态以及个人卫生等方面的内容,它在一定程度上反映出一个人的性格、修养等特征,是一个人内在素质的外在表现。医护仪容美是研究与塑造医患交往形象美的学问,是自身审美意识与美好心灵的外在表现,它能充分显示医护人员的精神面貌和积极向上的气质,靠职业形象体现。现代医护职业要求,作为专业人士,处于医疗服务这一特殊的环境中,在频繁的医患交往中注意自己的仪容,体现特有的精神风貌,才能达到对人尊重的需要,给患者良好的心理刺激,使服务对象在心理上和生理上得到一种安慰,产生良好的情绪,获得心灵的愉悦。同时也是与医患交往时极重要的人际吸引。因此,在医疗活动中医护人员应根据美的规律努力构建端庄、整洁、典雅、实效的仪容(图4-2-2)。

(1)医护人员的着装。合体适时的服装给人以美感,给人以自信。医生及医技人员白色工作服或分体式工作服,式样简洁美观、穿着合体,活动自如,给患者以热情负责和可以信赖的感觉(图4-2-3)。连衣裙护士服给人以纯洁、轻盈的感觉。护士服的设计充分考虑了护士所从事的职业和身份,适合护理工作环境,并与护士的工作职能相适应。护士服多为白色,也可根据不同科室的专业特点选用不同的色彩或样式。穿护士服时长短要适宜,以衣长刚好过膝,袖长至腕部为宜;腰部应宽松适宜,腰带平整;衣扣要扣齐,内衣、领边、袖边、裙边不应露在护士服外(图4-2-4)。

护士帽是护士职业的象征,有燕帽和圆帽两种。燕帽是护士职业圣洁的象征。燕帽要平整无皱褶并能挺立,戴正戴稳,高低适中,距前发际4~5厘米,用白色发卡固定于帽后,燕帽正面不应显露发卡。戴燕帽时应将头发梳理整齐,如系短发要求前不遮眉、后不搭肩、侧不掩耳;如系长发要梳成发髻盘于脑后,用发卡或头花固定,盘起后头发不超过后衣领(图4-2-5、图4-2-6)。圆帽应将头发全部遮在帽子里面,帽檐应前达眉睫,后遮发际,缝封放在后边,边缘要平整。戴圆帽时不应戴头饰或发饰(图4-2-7)。

(2)医护人员的妆容。得体自然的妆容不仅能美化护士容颜,使人精力充沛,也可激发患者对美好生活的渴望之情。护士妆以淡雅为宜,粉底尽量选用接近肤色的颜色;眉毛的修饰以自然为宜,尽量贴合自己的眉型;腮红的颜色不宜过深或过艳;眼线眼影可适当选用棕色色系或不用;口红颜色以接近唇色为宜。好的护士妆是一种让人看不出化妆的艺术塑造。

在医院这个特殊的环境中,不单女士适度妆饰,男士也应保持头面修饰整洁,不蓄胡须,不剃光头,也不留长发。医护人员得体大方的仪容,以体现一种奉公敬业,救死扶伤,朴实高雅的医学职业精神。

(3)医护人员的双手。医护人员每天都要用双手进行很多的医疗护理操作,与患者接触最多的也是双手,因此双手应保持卫生、健康、美观。一是要经常洗手,保持清洁;二是要注意保护手部皮肤,防止粗糙、皲裂、冻伤;三是不允许留长指甲,因为长指甲易藏污纳垢,给人不卫生的印象,医疗护理操作中还容易划破患者的皮肤,给自己和患者造成损害,所以指甲一定要经常修剪,不要过于修饰,其长度通常不应长过手指指尖;四是不佩戴任何手饰。此外,还应注意任何公众场合修剪指甲都是不文明、不礼貌的举止。

(4)医护人员的表情。人的面部表情和五官动作在颜面仪容中占很大的比重,能反映一个人的修养程度,医护人员的表情同样是仪表行为举止在面部的集中体现,医护人员表情的亲切流露可以给患者以安全感,能使患者消除陌生感,缩短护患间的距离。微笑是人际交往的金钥匙,作为白衣天使的微笑是美的象征,是爱心的体现,给患者以生的希望;它还能改善同事间、护患间的关系。当患者身患重病满怀信心来到病房求医时,不仅能得到医护人员的热情接待、精心治疗和护理,并且能从微笑中得到信任,看到真诚。

医护人员不仅要善于从患者的面部表情来收集信息,还要意识到自己面部表情的重要性,注意控制皱眉、撇嘴角等容易引起误解或影响医患关系的面部表情。因为患者会把医护人员的表情与自己的病情或需要联系起来。如患者问:“我得了什么病?是不是活不了几天了?”这时即使医护人员轻微的面部表情变化,也能给患者带来很大影响。

医护人员亲切的表情可使新入院的患者消除顾虑,可使孤独的患者得到亲人般的温暖;镇静的表情可使危重患者获得安全感;安详的表情可使濒死的患者放松对死亡的戒备。当患者焦虑时,面带微笑的护理人员,本身就是“安慰剂”。需注意的是,如果以“微笑”的表情告知患者家属不幸的消息,就无异于“幸灾乐祸”了。

在护患交往时,双方谈话有时较长,仍应专注地倾听,并辅以点头、应诺、微笑等反应,不能流露出厌烦的表情;当对方在交谈中出现失误时,不能显现出讪笑的表情;当碰到不能接受的事情时,边微笑边摇头,委婉谢绝,决不让人感到难堪。某知名医院被患者投诉于媒体,说医师对患者不负责。患者反复强调:“在整个接诊的过程中,医生都没有抬头看过我一眼,居然把处方开出来了。”院方查看病历,发现医师记录了患者的主诉要点,用药非常对症,从诊断病情到处方都是正确的。为什么患者要投诉呢?因为医师“看都不看我一眼”。难道“看一看”就这么重要吗?在医疗服务中,“看一看”确实是重要的,当医师注视着患者时,眼神就会向患者传递着同情、温馨和关爱。因此,在人际交往中,要想塑造自己热情有礼、优雅得体的形象,就必须善于控制自己的表情。

一张热情、友好、和蔼可亲的面孔向患者传达了友好的相互关系,而一副生硬的面孔则传递着冷漠和疏远。总之,医护人员职业代表着“白衣天使”,是健康的“使者”,表情的流露应和蔼可亲,乐观向上,具有较强的感染力(图4-2-8)。

2.体态美:体态是在思想情操支配下,通过姿态、神情、动作等表现出来的气质风范。体态美是一种极富魅力和感染力的美,能在动静中展现人的气质、品格和修养,它不仅反映出个人的职业特点,同时也反映着个人的精神世界。英国哲学家培根说:“在美的方面,相貌的美,高于色泽的美,而秀雅合适的动作美又高于相貌的美。”有些人尽管相貌平常,但举止端庄、文雅、落落大方,也能给人以深刻良好的印象。医疗服务职业特点决定了医护工作是建立在与患者直接沟通和交流的基础之上,医护人员的体态形象将直接作用于患者并直接引起心理效应。如果医务工作者以饱满的精神、亲切的目光、高雅的举止、和蔼的态度进行医疗服务,有利于患者心理轻松,会给患者温馨美好的印象,使患者获得真诚、温暖、信赖的美感,从而对患者的治疗与康复发挥积极的作用。医护人员应具备的体态美表现在亲切温柔,端庄大方,保持规范、优雅的举止,体现出良好的基本素质和修养。护理工作是最能发挥女性“力”与“美”的职业,训练有素的举止,得体的护士风度,能显示护士良好的素质和职业特点,同时也使患者感到亲切和信任。

(1)手姿:又叫手势,是人的两只手及手臂所做的动作,是体态语言中最丰富、最有表现力的姿态。据现代心理学家的研究,人的感情信息有一半以上是凭借人体的外部动作来传递的,其中主要是手的动作。“手应当像脸一样富有表情”,法国大画家德拉克洛瓦更强调了手姿的重要性。在人际交往中恰当运用手姿,有助于思想感情的表达,加强沟通效果。医护人员常用的手姿有以下几种:

1)指示手姿:这是用以引导患者及其家属或其他来宾进入医院或病区时,可以边行走、边将右手或左手抬至一定高度,手掌掌心向上,五指并拢,以肘部为运动轴,将前臂指向所引导或介绍的目标,以示欢迎、诚恳和热情接待之意。引导行走时,护士可采用上身稍转向患者或其家属的侧前行姿势,边行走、边介绍。随时观察患者病情或服务对象的意愿,以便及时提供服务。

2)情意手姿:用来传递情感的手势,如护理人员握住分娩产妇的手表示安慰。

3)递交手姿:递交文件、各种医疗资料,应双手递上或双手接过,同时点头致意或道谢,高度以眼下方到手肘内侧的范围为标准。若递笔、剪刀之类带尖的物品时,需将尖头朝向自己,而不能指向对方。

4)握手:握手是一种最普遍的表示欢迎或友好的手势语。其基本要求是:手指微向内屈,掌心呈凹陷状;握手者双方距离适中,力度适当,时间一般为1~3秒;握手时应注视对方,面带微笑,不可东张西望。

(2)站姿:是人在站立时所呈现的姿态,是人的最基本姿势,是优雅举止的基础。人们常形容女子站姿美为“亭亭玉立”,男子站姿美为“立如松”,可见正确的站姿能给人以庄重大方、精力充沛、蓬勃向上的印象。

医护人员的站姿应该体现出护理人员的稳重、端庄、礼貌、挺拔、有教养,显示出一种亭亭玉立的静态美。站立时头正颈直,两眼平视,面带微笑,表情自然;两肩水平,外展放松,两臂自然下垂,双手相握在腹前部;挺胸收腹,立腰提臀;两腿并拢,两脚平行放置,或呈“V”字形步,或呈“丁”字形步,使全身挺拔向上,又自然随和。男士站立时要显示出刚健和稳重,这是培养优美仪态的起点,也是发展不同质感动态美的起点和基础(图4-2-9、图4-2-10)。

(3)坐姿:即人在就座之后所呈现出的姿势。坐姿一定要端正安稳,表现出安详、庄重、优雅的风度。优美的坐姿让人觉得舒适安详。

医护人员的坐姿采用浅坐式,落座时先用单手或双手捋平身后衣裙,上身微前倾,腰背挺直,肩放松,轻稳地落坐在椅面的前2/3处,两眼平视,挺胸抬头,双膝并拢,小腿后收,亦可一脚稍前,一脚稍后。双手相叠轻置于一侧大腿中部(图4-2-11)。在工作中要注意表现出服务意识,不应随意就座,流露出倦怠、疲劳、懒散的情绪或姿态。

(4)走姿:亦称行姿,是人在行走的过程中所形成的姿势。体现着人的动态之美和精神风貌。因为人行走的时间比站立的时间多,而且一般都在公共场所进行,因此优美的走姿自然地构成了人与人之间的一道风景线。

医护人员的走姿应精神饱满,脚尖朝向正前方,收腹挺胸,两眼平视,双肩平衡略后展,两臂自然摆动或持物在胸前,步履轻捷,弹足有力,柔步无声,步速稳健快捷,步位落点适宜。给人以轻巧、美观、柔和之感,显示出端庄、优雅、健美与朝气(图4-2-12)。

3.语言美:语言是人们在社会生活中广泛运用的交际工具。患者是心理处于相对弱势的特殊群体。他们对医护人员的语言特别敏感,医护人员的语言是医患的关系及疾病的治疗,特别是进行心理治疗和心理护理的重要手段,因此是影响疾病发生、发展的重要因素。因此,医护人员的语言艺术修养很重要。医护人员的语言应用应规范准确,讲话时要低轻,语速缓慢、语气温和;语言要富有情感,谈话内容要简明、具体、易懂、好记,使患者能按要求密切配合。可适当运用手势和表情(体态语言)加强语言效能,以达到同情、尊重、信任患者的效果(图4-2-13)。

【拓展阅读】

语言美的特点

1.礼貌性:医护人员在工作中应注意自己与患者在人格上都是平等的,没有高低贵贱之分。尊重患者,礼貌待人,要用同情、真切的语言和患者交谈,让他们感受到医护人员诚恳的态度,从而取得患者的信任。

2.规范性:语言内容要严谨、高尚,符合伦理道德原则,具有教育意义。言语要清晰、温和,措词要准确、达意,语调要适中,交代意图要简洁、通俗、易懂。

3.逻辑性:语言符合语法要求,有逻辑性、系统性,不论是向患者及家属交待事情,还是反映病情,都应把事情的开始、经过、结果、变化、结局讲明白。

4.情感性:患者受到疾病的折磨威胁时,渴求得到同情和体贴。这就要求医护人员具有强烈的同情心,表现在语言上就是说话要亲切和蔼。

5.保密性:医护患关系应建立在真诚的基础上。一般情况下,由于患者对有关问题比正常人敏感,患者有权利知道病情和治疗情况,医护人员要实事求是地向患者解释。医护人员也可视不同对象不同对待,有的可直言,有的必须委婉、含蓄。对重危患者要尽量减少他们的精神压力。医护人员特别要注意尊重患者的隐私权,对患者的隐私如生理缺陷、精神病、性病等要保密。

古希腊著名医生希波克拉底曾说过,医生有两种东西能治病,一是药物,二是语言。诚恳、体贴、温和的语言对于患者来说犹如一剂良药。现代医学模式要求医护人员对患者多加启发、开导、劝说、鼓励,用科学的解说解除患者的精神负担和顾虑,这就发挥了语言“治疗”作用,能收到医药不能达到的效果。具体做法如下:(www.xing528.com)

(1)使用文明的语言。马克思说,“语言是思想的直接现实”,这说明语言和思想是密切相关的,人的语言是人品的一面镜子,医务工作者服务于人,患者能从我们的语言中感受到高尚的思想品德和良好的文化修养。

文明、得体、谦和、有礼貌的语言,能使患者心平气和,思想乐观,信任医护人员,并积极地配合治疗。不同国家、地区或民族有不同的文化习惯,对人的称呼不同。而称呼语是护患交往的起点。得体的称呼,会给患者良好的第一印象,为以后的交往打下互相尊重,互相信任的基础。如在工作中称呼患者时,根据患者身份、职业、年龄等具体情况,因人而异,使用患者喜欢听的称谓而不是以床号、编号代称;为患者进行护理治疗时采用商量的口吻而避免命令式的语气,对患者因受疾病折磨吵闹或不配合,给予耐心地安慰、积极地解释和说服,而不是训斥、顶撞,等等,这种温良谦逊的态度和文明礼貌的语言,可以转化为巨大的精神力量,增强患者战胜疾病的信心。

同时,医护人员的语言对患者来说,无疑是具有一定的权威性和暗示性的。研究也表明,美的语言可以对大脑皮层起保护作用,使服务对象机体减少潜能的消耗并增强机体的防御能力,而刺激性的语言会引起服务对象恐惧并产生不良的心理刺激,可以致病或使病情加重。因此,医护人员与患者进行语言交流时,学会恰当运用语言,讲究说话的艺术,避免简单、生硬、刺激性的语言和消极暗示性语言,避免言辞不当给患者带来的不良刺激,力争给患者以良好的心理感应和精神抚慰。这种良好的心理感应往往能转化成取得患者信任的“催化剂”,患者一旦对医护人员产生信任感,就会积极地给予配合,毫无顾虑地向医护人员倾吐心声,乐意接受检查和治疗护理。如某患者因慢性再生障碍性贫血入院,由于长时间治疗产生了悲观的情绪。护士观察到患者有好转的迹象,暗示患者:“今天气色好多了,脸上也红润了,看了你的血细胞检查单,比以前升高了很多!”患者听到这样的话,对治疗更加充满信心。只有这样,医护人员才可能全面、深入地了解病情,才能进行有效的治疗,使医患关系健康发展。

(2)使用赞美的语言。现代交往中,赞美已成为一门学问,能否掌握运用好这门学问已成为衡量个人交往能力的一项标准。美国历史上著名的总统亚伯拉罕·林肯就曾坦言:“人人都需要赞美,你我都不例外。”可见渴望赞美是每个人的心愿。因此,学会并运用赞美的语言也是医务职业道德修养的需要。在临床医疗实践中,把握恰当的时机,给予恰如其分的赞美,往往能使医务工作开展得顺利,得到患者的配合,而且还能收到“投桃报李”的效果,即同样得到患者对医护人员的赞美。如给一个男童患者进行肌内注射时,可以赞美说:“小朋友真勇敢,扎针一点都不怕,将来一定会成为大英雄哟。”适时地赞美孩子“多聪明”、“多懂事”、“多可爱”、“多勇敢”、“多活泼”等,会使每个家长笑逐颜开,使孩子主动配合治疗。对老年患者也一样,要不失时机给予赞美,如协助他翻身时可以鼓励他说:“这次您配合得非常好”、“您很坚强”。对陪伴老人的儿女也可以赞美说:“您老人家真有福气,儿女们都这么孝顺,一定是您老教育有方,儿女才这么争气”,等等。像这样的话,长辈、小辈听着都顺耳、顺心,自然也就对医护人员美的语言和温馨和蔼的服务感激倍增,配合有加。

(3)使用准确规范的语言。美的语言首先是科学规范的语言。高尔基说:“作为一种感人的力量,语言的真正美,产生于言辞的准确、明晰和动听。”因为只有科学规范的语言,才能把思想感情表达得正确恰当,让人听得清、听得懂,不至于词不达意或引起误解。医护人员的言语是一种什么人也替代不了的影响患者心灵的工具。它要求医护人员的语言遵循临床医学语言的准确性、解释性、安慰性、暗示性和教育性等科学原则,讲普通话,语言运用通俗易懂、准确、规范、朴实、明晰,充分体现医务的职业特点,否则会产生很多的误会和不解。例如有如下对话。医护人员:“你有无尿路刺激症状?”患者:“什么叫尿路刺激症状?”医护人员:“就是尿频、尿急、尿痛!”患者:“什么叫尿频?”医护人员:“就是小便次数多!”患者(仍然不解):“多少次算次数多?”

(4)讲究语言的艺术性。语言的艺术性除了语言的准确、优美、规范和词汇的丰富及修辞、语法逻辑的正确等,还要求语言的节奏感,抑扬顿挫,变化有致,具有感染力,达到言之动听。医护人员的语言讲究形象生动,感情饱满,优美适听。如绘声绘色地向患者讲述同类患者如何战胜疾病的故事,便会增强患者治愈的信心。

医护人员要想使自己的语言产生感染力,就要将自己丰富的感情贯穿其中,具有同情心。医护人员的语言要做到优美生动,除了职业素养、沟通技巧的因素之外,更重要的是对患者倾注满腔深情和爱心,情动于衷而言溢于口,语言才能显示出其生命力,才能打动对方的心。例如黄女士7岁的儿子因腹痛入院,医生检查,决定先查血象、B超。十几分钟过去了,黄女士见孩子腹痛难忍,就责问护士:“入院这么长时间,为什么不给孩子止痛。”护士观察患儿后,解释说:“马上给孩子打止痛针,肯定能止痛,但是止痛后,其症状会被掩盖起来,不利于病情的观察和诊断,容易误诊。您别急,请相信我们!”医护人员要善于运用声音的效果加强自己所表述内容的意义和情感。作解释、指导时,应尽量保持平静的语气,中等语速,这样给患者以稳重、自信、可靠的感觉。作情感反应和情感表达时,应有与内容相吻合的情感语气。如用轻缓和平稳的语调说“你真聪明”,表达了对对方的称赞和敬意,如果语速较快,声调较快地说“你真聪明”,无疑是在讥讽对方。又如护士在给患者注射时用轻缓的声调说:“请准备好,我要给您打一针。”同一句话用不同的声调说,所产生的效果是不一样的。轻缓的语调似春风拂面,患者感到温暖、安全。

(5)适时适当的插话、提问。医护人员在与患者沟通交流中,在耐心倾听的基础上适时适当插话提问,适时使用疏导式语言,进一步引导患者倾吐心中的苦闷和忧虑,可以表示出医护人员对患者的关心和重视,可引起患者的信任和尊重,有助于展开话题,融洽交谈。此外,体态语言交流的重要作用也不可忽视,因为体态语言虽然无声,却对有声的语言起着形容和强化的作用。如与患者交谈时面带关怀、亲切的微笑;而在患者备受疾病的折磨而极度痛苦时,予以关注和同情的目光;在为患者进行治疗及护理时,应表情严肃,神情专注,以表明对工作的认真负责。

【拓展阅读】

医护人员应掌握的日常用语:

招呼用语——如“请”、“请稍候”、“打扰一下”、“谢谢”、“对不起”、“您好”,等等。

称呼用语——可根据年龄、职业等选择不同称呼,如“大爷”、“大妈”、“老伯”、“阿姨”、“小朋友”、“老师”、“师傅”、“先生”、“小姐”等称呼,但不可用床号称呼患者和直呼其名(治疗和“三查七对”时除外)。

介绍用语——如“您好,我是您的责任护士,我叫×××,有事请找我”。接听电话时应自报受话部门:“您好!外科病房,请讲。”

迎送用语——如“请按时服药”、“请多保重”、“请定期复查”,禁止使用“欢迎光临”、“再见”、“欢迎下次光临”、“拜拜”等用语。

解释用语——护理操作前、操作中、操作后应做解释工作:操作前要讲清本次操作的目的、患者需做的准备工作、讲解简要的方法、需要配合的要点;操作中具体交待患者配合的方法,使用安慰、鼓励性话语;操作后询问患者的感觉如何,是否达到预期效果并感谢患者配合。

4.行为美:行为是受思想支配而表现在外的活动。人的行为受动机支配,有什么样的动机就有什么样的行为。医护人员的行为是在医疗实践活动中的所作所为,是以保障人们身心健康的行为。在医疗护理活动中,医护人员的技术操作及其行为,又受到患者的关注,是患者对自己疾病和预后认识的主要信息。因此医护人员应该保持仪容整洁,娴熟的操作,真诚的交流,动作协调、准确、均衡,姿态优美,头脑冷静,思维清晰,忙而不乱,动作稳健,紧张而有秩序地工作,既提高了医疗护理质量和救治效果,又满足患者感觉的人性,使其产生生理及心理的愉悦感,获得患者的信任,体现医护人员行为美(图4-2-14)。

5.技艺美:南丁格尔曾说:“人是各种各样的,由于社会职能、地位、民俗、信仰、生活习惯、文化程度不同,所得的病与病情也不同,要使千差万别的人都能达到治疗或康复所需要的最佳身心状态,本身就是一种最精确的艺术。”护理工作是一种操作技术性很强的职业,在工作过程中要进行多种技术操作,在严谨、循序、熟练实施操作规程的同时,更要求各种操作要轻捷、利落、紧凑、有序,给人以轻松、舒展之美感(图4-2-15),从而减轻患者的痛苦和心理负担。

(三)内在美和外在美的关系

内在美是本质的美、高层次的美,起核心主导作用,较持久、稳定,往往经过长期深入观察了解才能被发现;外在美是形式美,外表的美,具有直观性、保持时间短,易于被发现。内在美只能通过外在美得以表现,外在美受内在美的制约,有什么样的内在思想,就必然有什么样的外在表现;医护美首先是内在品质、精神、灵魂的美,其次是塑造医护的外在美,达到外在形式和内在本质高度统一、和谐,体现医护最高境界的美。在治疗护理工作中,每个医护人员,对患者从入院到出院的每一个环节,都应当用高尚的情操唤起患者对美好生活的渴望及战胜疾病的乐观情绪,都应用优美的形象和美好的语言通过大脑皮质与内脏相关机制,改善患者内脏的调节功能,赢得患者的信任与合作,从而提高医疗效果。

(四)医院环境美

一切美的事物,例如美丽的景色、美妙的音乐、鲜美的滋味等,都可以由人体的感觉器官接受,经过神经传导至大脑高级中枢,引起神经系统、内分泌系统等生理功能与心理功能的变化而产生美感,并伴随着人体各个系统的生理协调,甚至可以保健治病。这就是美在医学当中的重要价值所在。医院作为生活中不可缺少的特殊服务部门,其环境的优劣对于患者接受治疗的效果起着重要的作用。一切建筑都是为了满足社会实用需要而产生的,医院的环境不能脱离治病和休养的需要,要以有利于治病和休养为目的,紧紧围绕“以患者为中心”的理念设计。因此应在实用的前提条件下要求布局美观,从美的形式要求协调和节奏的美,包括序列安排和色调,力求达到整体美,使人赏心悦目,达到精神上的满足,从而达到良好的医疗和护理效果。在现代社会,医院的环境已成为医院形象和竞争力的重要组成部分。因此,环境建设已成为医院建设中最为重要的环节,园林式医院、花园式医院比比皆是。

1.室外环境要优美洁净、景色宜人,给人以美的享受,以愉悦的心理接受现代化的医疗和护理。医院的建筑物要遵循建筑美的原则,要有利于患者身心健康的需要,要有利于院内的统一管理,要有利于防止院内交叉感染的发生,要符合院内整体布局的协调;医院的环境要绿树成荫,草地平整,要有院内花园,园内应百花争艳,喷泉要长年开放,水池内要有鱼儿畅游,有假山、长廊、亭台,供患者散步、休息和观赏。

2.室内环境要优雅舒适,使患者心情舒畅,情绪稳定,有利于患者身心康复。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教育的普及,人民生活水平的普遍提高,人们逐渐趋向追求高质量与美观舒适的生活空间。一旦患病,则希望获得最好的医疗服务,更希望在安全、舒适、优雅的环境中接受诊疗。医院的室内环境是影响患者身心舒适的重要因素。环境性质决定患者的心理状态,它关系着治疗效果及疾病的转归。病室的温度、湿度、安静、通风等非患者自身所能控制,而又与日常的要求有所不同。因此,适当地改变环境,保持安静、整齐、舒适、安全、健康的环境,是医护人员的重要职责。

(1)装饰。优美的环境让人感觉舒适愉快。病室应布置简单,整洁美观,室内放置花卉盆景,并注意优美与悦目。这样不但可以增进患者身体的舒适感,而且可使患者精神愉快。近年来,医院不仅按各病室不同需求来设计和配备不同颜色,而且应用各式图案、各种颜色的窗帘、被单等来布置患者床位,保持床铺的平整,被罩、床单洁白干净,被褥松软、干燥,使患者身体舒适、休息充分。例如儿科病室的床单和护士服可用暖色,使人感到温馨甜蜜。医院环境的颜色如调配得当,不仅可促使患者身心舒适,还可产生良好的医疗效果(图4-2-16)。

(2)稳定。又可分为动态和静态。动态稳定指护士的动作节奏适度、平衡。静态稳定偏重于视觉感受,以病房、病区正常状态为基础,采用平行对称直线的组合,它给人以平稳、严肃的视觉效果。病房的物品排列有序,患者的床位铺盖平稳,生活用品、医疗用品、抢救设备都应置于最佳状态。在医院条件许可的情况下,给患者一个能独处的空间,让他们对其周围环境拥有某些控制力。为方便操作和护理,以及为了保证患者有适当的空间,病床之间的距离不得少于1m。稳定可消除患者心理上的焦虑和不安,代之以秩序井然,心情舒畅的美感。

(3)洁静、舒适。医护人员应注意保持病区的整洁安静,无噪声。开关门窗、取放物品要轻,不穿高跟鞋、响底鞋;应保持病室适宜的温度、湿度。适宜的温、湿度能使患者感到舒适安宁,应根据气候的变化及时调节室内温、湿度;“冬暖夏凉”的舒适环境使患者身心愉悦,有利于接受治疗和护理。

(4)色彩。在传统的观念中,白色是医院的象征。白色在视觉上给人以洁净、平静的感觉,能使人产生安全感,所以一直以来医院从环境布置到医护人员的服装都以白色为主,医护人员被人们尊敬地称为“白衣天使”。然而研究表明,单一的色调不利于患者的身心健康。目前,我国好多医院已经根据科室的不同设计不同颜色的服装,例如,妇产科用粉红色,儿科用浅蓝色,外科用淡绿色,手术室用深蓝色(图4-2-17)。

色彩还具有特殊的医疗作用。目前已有更多学者主动将色彩手段应用于医学临床。白色,在患者概念中是医院的象征,使人有一种安全感,在视觉反射的信息中确认了白色与医院的关系,有一种平静、洁净的心理状态。有学者认为绿色能使人神经安静,不易使眼睛疲劳,对患者与医护人员的心理有一种安抚的良好感受。但近来研究发现,长期看一种颜色会使人视力有退色的现象,在同样的时间里引起退色的程序以黄色最为强烈,绿色次之,而退色后恢复正常视力以绿色所需时间最长,从而对“绿色养目”之说提出异议。因此在医院里是否用绿色来代替白色尚有不同观点,还有争议。但绿色的环境可达到陶冶心情、调节心理活动的作用。因此在医院内建造一些带有自然景色的绿化地是有益患者康复的。蓝色具有镇静作用,在空中旅行的人看到机舱蓝色内壁就会感到安全、镇静,从而愉快地度过空中旅行时刻,这是色彩的情感效应在起作用。生活在蓝色环境中,不仅可以解除紧张的心理状态,甚至有退热作用。紫色的环境可以让人安静。美国加利福尼亚州的圣贝纳迪诺拘留所,每当犯人闹事时,就把他关入粉红色牢房里,10分钟后犯人就安静了,甚至打起瞌睡。利用这点还可使原发性高血压患者血压趋向平稳,因此在某些医院的高血压病的病区墙壁上涂粉红色,以求获得辅助治疗的效果。

色相与色彩的医疗作用对照

续表

(5)音乐。可通过神经系统调节大脑皮质,既可促使有益于健康的生化物质的分泌,起到调节血流量、兴奋神经细胞的目的;又可提高机体的应激能力,促进眼、耳、心、身的和谐统一。

护理事业的创始人南丁格尔指出:“要使千差万别的患者,达到治疗和康复所需要的最佳身心状态,这本身就是一门最精细的艺术。”近年来,有不少医院把音乐引进手术室、妇产科,对消除患者紧张、恐慌的情绪有明显的效果。

音乐治疗在节奏的选择上要依据患者的需要进行:对于忧郁、自闭的患者要用节奏较强的音乐,节奏明快、旋律流畅的音乐会给人一种愉快、喜悦的感觉,可起到解除郁闷、排除愁绪,振奋精神的作用;对焦虑、兴奋的患者要选用舒缓、优美的乐曲。

(6)和谐与统一。主要表现在护士与患者、护士与医生、医生与医生、护士共同参与为患者服务。病室床位的摆放应整齐,桌凳应用统一色调,室内色彩搭配要与环境相协调,医护人员穿统一服装,处处都体现整齐,使形式和内容统一起来。使患者在和谐的环境中心情愉快,唤起对生活的热爱、产生美感。

(五)医务人员的审美修养及评价

1.医务人员的审美修养:审美修养是审美意识在长期审美实践中所达到的一定水平和逐渐养成的对待美好事物的正确态度,是个体按照一定时代和社会的审美理想,自觉进行审美心理的自我锻炼、陶冶、塑造、培育和提高的行为活动,以及通过这些行为活动所形成或达到的审美能力和审美境界。审美是一种社会现象,人们对美的感觉能力不是天生的,而是通过后天实践获得的。不同时代、不同社会的人,对于美的感受能力也不尽相同。人们欣赏音乐要有感受音乐的耳朵;欣赏绘画等造型艺术要有能感受形式美的眼睛;欣赏小说要有借助语言进行艺术想象的能力。同样,如果要欣赏瑰丽的大自然的美,要欣赏、追求社会生活的美,探求人们心灵的奥秘,就需要具有相应的感受美的能力。

医护人员通过各种渠道学习美学知识,接受美的教育的基础上,在生活实践中感受美,追求美,培养和提高对自然美、社会美和艺术美的兴趣和感受力,树立起健康的审美情趣、审美标准和审美理想。在医学实践中医护人员通过审美实践、审美教育所培养起来的审美修养,具备了创造美的能力,将美学原理应用到医疗护理工作中,按照美的规律去改造客观世界和主观世界,会以符合医学的目的性(有利于患者的修养与康复、治疗与生命安全)和以美学的规定性(赏心悦目和宁静)的原则进行医院环境及医疗用物的布局、摆放;创造医疗护理工作的有序性、人际关系的和谐性、各职能科室相互配合的协调性;创造护理的服务规范的形式美感,以满足医学发展的需要,满足患者高层次的精神需求。

2.医务人员的审美标准评价:人们认识世界的目的是为了改造世界。审美标准的形成也离不开社会实践,只有在社会实践的基础上,以符合历史发展规律的审美理想为指导,以客观效果为标准,才能创造美,完善美。医护人员的医疗实践,关系到患者的生命及健康。医护人员的审美理想是否在具体的医疗实践中得到体现,这是医护人员的审美评价的最高标准。患者求医的最大目的是解除病痛,恢复机体的活力,改善原有的缺陷,包含了对人体美的追求和憧憬。患者的要求在一定程度上得到满足,医疗实践就是成功的,也就是美的。

但是,审美意识既具有客观社会标准,又具有丰富的个性差异。医疗活动源于人类的生活,是人们长期与疾病斗争的经验总结,治疗护理都有一定的原则,有其具体的客观标准。体现在医疗实践中的美感也有其客观的社会标准,那就是千百年来形成的,社会普遍肯定或认可的人体美的标准,如女性的曲线美、男性的强健美等;也包含着千百年来形成的人们心中理想的标准:医术高超、心地善良、正派无私、药到病除、妙手回春等,这是患者对医护人员的审判评价标准。在肯定审美意识的客观标准的前提下,审美对象具有形象的具体特征,具有丰富的个体经验的特征,它是人们感知的、理解的、心理认知能力的,由生活经验和观察思维方式个体差异决定的。医护人员在工作实践中接触的个体是千差万别的,病种也多种多样,这就要求医护人员在贯彻审美意识的社会客观标准的同时,把握个体的审美意识。根据不同的人,不同的病情特点施以不同的治疗护理方案,使患者的身心审美需要都得到满足,使审美感受的客观标准与个体差异达到统一。

医护人员自身的审美标准应以真、善、美为准则。医护人员在医务活动中是作为患者的客体而存在,并通过语言、举止、医疗行为等诸方面充分体现自身的内在美与外在美水准的高低,患者在与医护人员接触中直接感受到美丑之分、美的境界高低之分、内在美与外在美之分,并影响着患者的心绪、治疗和康复。所以,医护人员的审美标准受社会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的影响和制约。

真为基础,善为前提。从医学的观点来看,真是以寻求疾病之实质为宗旨,要达到可靠、客观、完整。在疾病的诊断和护理中,医护人员在全面了解患者的真实情况的基础上,结合心理学、社会学等人文学科知识,正确分析不同患者的不同状况,从而做出客观准确的诊断,制订相应的医疗和护理计划。同时,本着对生命的珍惜和对医疗护理工作的热爱和忠诚,以患者为中心,一切医疗和护理活动要围绕患者进行,时时处处为患者的利益着想,全心全意为患者服务,才能达到真、善、美的统一。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