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粤中船厂的历史和当今发展状况

粤中船厂的历史和当今发展状况

时间:2023-08-13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建造于1953年的中山粤中造船厂是20世纪近50年来中国工业化历程的一个缩影。在粤中船厂工作的30多年,也在其人生轨道上留下重要的印记。中山地处珠江三角洲中部偏南的西、北江下游出海处,拥有丰富的海洋资源,辐射港澳,而且在当时,中山的造船业有一定的基础,岐江上游分布多间修理船厂,所以粤中船厂一经建成,以其强大的金属加工能力和机械制造能力,迅速推动了造船业、渔业乃至中山工业的发展。

粤中船厂的历史和当今发展状况

建造于1953年的中山粤中造船厂是20世纪近50年来中国工业化历程的一个缩影。

黎宏标老人与船打了一辈子交道,他从小生活在岐江边,小时候枕着船橹的荡漾声入梦。他不曾想到,在岐江河畔那片种着番薯、禾苗,养着鱼的土地上会崛起一座占地面积12.87万平方米,员工过千人的中山工业的“船老大”。在粤中船厂工作的30多年,也在其人生轨道上留下重要的印记。

中山河网密布,船一度是重要的交通运输工具,私人船厂林立。在新中国社会主义改造浪潮中,粤中船厂于1953年开始筹建,次年7月投产。随着广东、广西航运修船业逐步发展,其他部门,如海军、交通、水产、港务等也纷纷建立起各自的修造船厂,但粤中船厂是两地规模最大的一间。它原来隶属广东省航运厅,行政上由石岐市代为管理,直到1988年才转隶属于中山市经委。

△ 从园中摆放的旧船依稀能看到船厂曾经的辉煌面貌 缪晓剑/摄

△ 船厂曾经用于加工的机器如今成了公园中的摆件 缪晓剑/摄

粤中造船厂与汕头的粤东船厂、阳江的粤西船厂、海南的文昌船厂、广西的北海船厂同属新中国成立后华南沿海地区建设的五大船厂。

中山地处珠江三角洲中部偏南的西、北江下游出海处,拥有丰富的海洋资源,辐射港澳,而且在当时,中山的造船业有一定的基础,岐江上游分布多间修理船厂,所以粤中船厂一经建成,以其强大的金属加工能力和机械制造能力,迅速推动了造船业、渔业乃至中山工业的发展。(www.xing528.com)

20世纪六七十年代是粤中造船厂生命中最为鼎盛的时期。根据岐城活化社的资料,昔日的岐江桥、员峰桥以及中山、珠海部分人行天桥的桥梁钢铁都是粤中造船厂加工制造的。从粤中船厂“游”出的船舶有150吨活鱼运输船、300吨机动驳船、500立方米对开式泥驳船、675马力拖轮、21车汽车渡轮、320吨集装箱船、300人浅水客轮等。

粤中船厂创造了多个中山“第一”:新中国成立后中山第一家新建设的工厂、中山第一家省属国营工厂;它在技术创新上屡获突破:早在1965年,它便成功建造了广东省第一艘有150客位的内河钢制客货轮,即被后人常说的“红星123”;其300吨机动驳船荣获了全国优秀船型设计二等奖、500立方米对开式泥驳船荣获省技术开发成果二等奖和省科技进步三等奖。

它还建造了澳门航行港澳线的第一艘钢质货柜船“大发”号、琼州海峡上航行的第一艘汽车渡轮和海洋航标船等;1989年,该厂还建造了四艘载重达2000吨的船,修理船舶30艘,总产值1845万元,创下建厂后的最高纪录。

可惜,身为中山工业“十大舰队”之一的它最终难逃时代的淘汰。从1980年开始,连接中山与外市的公路日渐增多,公路货运成为现代化运输方式。航行于珠江内河的300吨、400吨以下的甲板驳,及花尾渡、拖轮、“红星”等逐渐无用武之地。1999年,这座承载了一代人“红色记忆”的老厂结束其辉煌的历史使命,只留下一地破旧不堪的厂房与设备。

△ 两位小朋友在岐江公园内与两位“工人”嬉戏。岐江公园里每一尊雕塑都有其特别的历史意义,家长们在带领孩子游玩时,也要让他们从小知道我们中山过去的“故事” 余兆宇/摄

△ 美术馆与水中的喷泉交相辉映 文智诚/摄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