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设计创新思维与方法:构绘表达

设计创新思维与方法:构绘表达

时间:2023-08-13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设想构绘就是利用图画和模型等手段表达和记录想象的结果,并促进观察和想象深入开展,从而完善设想的一种方式、手段。由此可见,设想构绘不同于目的在于艺术本身的绘画。构绘表达的手段多种多样,其中徒手勾画草图、计算机数字虚拟模型、实体模型制作以及多种外化思维的手段都是较为常用的设计思维表达方式。

设计创新思维与方法:构绘表达

用视觉形式表达初步的想法,不仅包括画图,还包括做模型,即构建、绘画,所以只有用构绘这个词,才能把这一切包括在内。设想构绘就是利用图画和模型等手段表达和记录想象的结果,并促进观察和想象深入开展,从而完善设想的一种方式、手段。由此可见,设想构绘不同于目的在于艺术本身的绘画。设想构绘不仅指设计施工图,这些是最终用来向别人表达思维结果的;设想构绘是想象的延伸,是运用视觉符号来捕捉和记录设想,并促使设想发展的手段,这是设想构绘的主要含义。

设计是从模糊的抽象概念开始,通过批判的眼光慢慢刻画出来。美国哲学家纳尔逊·古德曼在他的书《构造世界的多种方式》中谈道:“人们通过运用语言、数字、图画、声音或其他的任何一种符号,各种各样的样式被构造出来,也是通过构造这些样式,从而世界被构造出来。”他把构造世界分析为以下几种方式组合与分解;强调;排序;删减与补充;变形。正如建筑设计是建筑师对于某块用地在未来一段时间内某种用途的预想并通过这些方式构造起来,达到建筑的目的。在构造的过程中需要采用一些方法和手段来达到预先模拟的方式。

工具是设计的手段,用什么样的工具就会创造什么样的成果。可以说在很多时候,设计的方法决定设计的结果。设计首先是对设计的理解,心、手和眼的结合是设计的最直接的方式。动手制作实体模型和手绘草图对于设计师来讲是一种行之有效的设计手段,是设计师设计思维的延伸和拓展是设计师把握复杂项目的有力工具,是设计师相互交流的辅助平台。由于在设计中比较多的使用了模型和草图结合的方法,使设计方案带有自己的特色。

构绘表达的手段多种多样,其中徒手勾画草图、计算机数字虚拟模型、实体模型制作以及多种外化思维的手段都是较为常用的设计思维表达方式

(一)徒手草图

草图最大的优点就是表达迅速,这正好可以作为模型制作慢的有效补充。草图的这种优点用来绘制设计的分析图是比较合适的。草图的绘制应该尽量简洁、抽象、概括,重在表现事物的内在关系,这样使用既迅速又准确。

在创作中,设计师的手跟眼及大脑之间会建立一个比较模糊的配合关系,当一个设计师在大脑中逐渐形成一个比较概念化的想法时,他可以通过自己的手绘草图描绘出这个想法,来确定其概念是否可行,或者做进一步深化。草图的形式有各种各样,依据个人的习惯,顺手和能够快速表达为最好,重要的是要表达出设计师的设计意图。

依据草图不同的用途,大体上可以归为以下三类。

1.概念和构思

草图是捕捉创意灵感的最有效、最便捷的工具,一个设计师所画出的每一个线条都代表他基本的功力水平,表达着他对设计的基本感知和表达能力。草图中所表达的种种可能在某种程度上说是激发原创力的源泉。设计师伦佐·皮亚诺(Renzo Piano)在对热那亚(Genoa)旧海港复兴的设计中,用概念草图捕捉了记忆中的海港:就像一个万物不断移动的奇幻城市——建筑物来回“摆动”,所有事物都在“飞”,船在“飘浮(Float)”,一切都在飘浮。设计师通过草图将头脑中“漂浮”的概念生成后,设计的雏形也基本确立(图5-22、图5-23)。

图5-22 热那亚(Genoa)旧海港复兴设计概念草图

图5-23 热那亚(Genoa)旧海港复兴建成实景照片

图5-24 画在餐巾布背面的SIEGLER住宅构思草图(戴维·斯蒂格利兹)

一个想法迅速形成时需要设计师很快地去验证,这时草图可能很草,可能就是一堆乱线,也可能就是几个圆圈,观众可能根本看不懂这张草图,但对于正在创作的设计师来说却是用于确定自己想法最为有效和迅速的方法(图5-24)。例如贝聿铭先生在创作华盛顿国家美术馆东馆时的草图,只有一条轴线和几个三角形,但这张草图却已经确定了这栋不朽之作的雏形,是贝聿铭用来很快地确认自己想法的有效工具,让想法明确的同时记录和保留这些想法(图5-25、图5-26)。

图5-2 5贝聿铭华盛顿国家美术馆东馆草图(a)

图5-2 6贝聿铭华盛顿国家美术馆东馆草图(b)

优秀的设计是通过不同的媒介来表现的。从速写、素描到更不常见的方法,如数字笔等,选择正确的介质有助于定义一个设计的性格。无论是在设计初期,将想法和概念可视化,还是为施工创造准确的技术细节,设计师都应该考虑不同的媒介如何讲述独特的故事,水墨画也可成为用来表达创作构思的艺术作品。水墨画是一个类似于使用水彩的过程,它利用不同的墨水密度来创造色调和阴影。这个方法是抓住一个空间的精神,用水墨特性直接表现。水墨画的一部分美在于一笔一画的形成随机效果,无法改变或抹去。来自普利兹克奖得主RCR Arquitectes的水墨画草图,优雅地成为设计想法的表达媒介(图5-27~图5-30)。

图5-27 Les Cols Pavilions餐厅水墨画草图

图5-28 Les Cols Pavilions餐厅实景照片

图5-29 Hofheide火葬场水墨画草图

图5-30 Hofheide火葬场实景照片

2.深入研究

设计师在整个设计过程中会经历不同阶段的设计和深化,每个阶段需要解决的问题有所不同,但草图却始终可以辅助设计师完成每个阶段的设计任务。在方案阶段,可以通过草图研究方案的不同趋向,迅速地勾勒几个不同方向的方案草图就能很快地将总体感觉明确化并提到可以讨论的深度。在初步设计和图纸深化设计过程中也可以将建筑的细部、节点通过草图反复研究。设计师利用草图将自己的想法确定下来并通过草图将设计进一步研究和深化,最终设计出具有特点的细部设计。在项目实施的过程中很多的设计节点首先是通过草图研究来完成的(图5-31~图5-36)。

3.表达和交流

作用是在团队内讨论或者对业主快速传达自己设计的意图。无论是针对业主的还是针对设计师内部的讨论简单化的草图可以表达总体的概念和大体的感觉,这时草图起到的是表达作用将设计意图传达给其他人并提供讨论的可能。这时草图就不能像上面我们说的两种类型,必须具有一定的表达能力,例如借助多种表达手段和工具,可以是草图纸、马克笔、彩色铅笔等,也可以是各种形式的混合。

(二)数字虚拟模型

第一次数字化转变改变了设计和制造的方式;当进入第二个数字化转变,新的数字化工具改变了设计师的思维方式,由逻辑和最优选生成形态,而不是相反地从自由形态上找寻数学表达式以定格设计。当设计的本质变成数字化语言,新的数字化建造工具得以更直接地继承、转译和参与设计,弱化了绘图方和施工方的作用,指导甚至完成产品建造。数字化建造的成本在于材料和时间,摒弃了传统建造中模板对产品差异性的限制,使同批产品在同坐标上的信息可以零成本地相异。计算机成为当今的基础工具,大量三维软件的出现使制作数字模型更加方便和快捷。设计师可以快速地在电脑屏幕上观察到设计虚拟的形式和虚拟空间,为我们的设计工作增加了更多和更加灵活的技术手段。我们来看看IDEO公司是如何利用数字虚拟模型为Starwood酒店拓展业务的(图5-37)。为了赢得年轻时尚的城市客户群的喜爱,Starwood酒店集团计划推出面向年轻群体的子品牌雅乐轩,他们遇到最大的困难是不知如何验证方案的效果,因为酒店不可能为了验证雅乐轩设计方案的用户反馈而花巨资装修房屋。如何才能准确找到年轻群体心中理想的酒店呢?设计团队采用电脑虚拟模型的方法完美解决了这个问题。他们在网络平台上搭建了雅乐轩的三维模型,游客浏览网站时能够从模型上直观地看到酒店的装修风格、色调与整体布局。网站还开设了提问模块,允许用户提出意见,设计团队再根据反馈结果,对应模型进行改进。这里,网站既是使接触用户的载体也是收集用户反馈的平台。电脑虚拟模型设计胜在速度,设计师要平衡速度与质量的关系,实现快速、精简、便宜的模型制作。模型中的某些设计反馈不好,设计师需要果断舍弃,寻找其他设计机会。同时,一些服务类设计没有设计实物,设计师需要找到合适的模型结构,把抽象服务具象化。

图5-31 Assael Architecture对Dreamland Margat项目方案推敲研究草图

图5-32 建筑方案草图(任文东)

图5-33 建筑剖面草图(任文东)

图5-34 建筑立面草图(任文东)

图5-35 空间节点草图(任文东)

图5-36 室内空间深化表现(任文东)

图5-37 IDEO公司利用电脑虚拟模型设计为Starwood酒店拓展业务

电脑普及后,其强大的计算能力为建立精确的模型和绘制详细的图纸创造了条件。正是在20世纪90年代初期,计算机辅助设计高度普及之时,几世纪以来设计师们对于数字化的渴求驱使他们狂热地建造起了流畅的曲面模型建筑。参数化建筑应运而生,它们的曲线形态远平滑、精确,其中蕴含着某些数理逻辑弗兰克·盖里与麻省理工学院建筑系主任、计算机辅助设计的创始人之一比尔·米切尔(Bill Mitchell)合作,用CATIA软件建造了位于西班牙毕尔巴鄂的古根海姆博物馆(图5-38~图5-41)。此后他继续在世界各地设计同种曲线式建筑,这成为盖里的标志性风格,如洛杉矶迪士尼音乐厅等。

图5-38 弗兰克·盖里绘制的古根海姆博物馆草图

图5-39 古根海姆博物馆的CATIA软件结构图

图5-40 古根海姆博物馆实景

图5-41 古根海姆博物馆实体模型

没有人会怀疑数字化设计必将成为未来设计的发展趋势。但是有一点是可以肯定,那就是不论三维软件如何发展,只要以二维平面介质作为依托来虚拟三维空间效果,就永远无法取代实体模型所带来的真实的空间表现力。电脑模型的弱点就是缺乏真实的体积和尺度感,这就是为什么不管图片上的建筑多么精美,都会与实际建筑带来的感受相去甚远。所以不管电脑软件如何发展如何广泛应用,我们都不应该轻易放弃动手制作实体模型的工作习惯。因为到目前为止在一座建筑物尚未建成之前借助实体模型来对建筑方案进行推敲和把握仍然是设计师的首选之举,因为它最接近真实。(www.xing528.com)

(三)模型设计

模型设计可用最短的时间和成本实现解决方案,它是一个发现问题到解决问题并不断循环迭代的过程。快速搭建模型能推进方案的优化,从而实现高效的沟通。设计师在思维发散阶段得出最优的解决方案,需要在模型设计阶段把它初步呈现。根据用户测试反馈和设计团队优化调整解决方案,对新发现的问题继续分析、迭代优化,只有模型设计达到预期设计的目标才会进入设计的下一阶段,经过几轮迭代,设计团队将获得最优解决方案。因此模型设计是设计团队基于前面设计步骤找出最佳解决方案的过程。模型设计可以有效防止设计师忽略重要元素及避免不合理不准确的假设。

同时,模型设计研究在平面和立体之间构筑起的一座桥梁,设计者根据设计创意,在构思草图基础上制作能表达设计形态基本体面关系的模型。通过模型,可以把二维平面的设想变成三维实体的实现,完善设计研究。对于环境设计而言,模型设计研究方法在学习设计入门阶段,被认为是解决从平面思维向立体思维过渡的最有效的方法,它有利于帮助设计者确立正确的空间思维分析方法,更加直观地构建空间概念,理解空间的性质、空间的分割、空间场所的限定、空间的体量感等空间现象,为设计者快速掌握空间语言提供方便。对模型的严谨推敲是设计者对空间创造和理解不断成熟和深入的必经之路,设计者在亲自动手制作模型这一过程中,可以更好地培养分析问题、探究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图5-42)。

初始模型多采用成本低、易加工成型、易于组合又易于改变的材料快速制作,且材料种类多样,不拘一格,可以是生活中信手拈来的常见材料,如纸板、吹塑纸板、泡沫塑料黏土等。实体模型便于沟通,每个人都可以通过观察、接触、移动、加工材料,在一个具体物品上外化他们的思维活动过程。并且,实体模型的触感以及通过实际触摸逐渐理解的过程带来的愉悦是无可取代的。IDEO创始人大卫·凯利(David Kelly)在《创新自信力》中,把模型设计称为“用手来思考”。他将模型设计与由规范引领、由计划推动的抽象思考进行对比,认为在创造新想法的过程中,模型制作要有效得多。这种思维外化的一个最古老的例子就是中国玩具——七巧板,它是一种用于外化思维的二维工具(图5-43、图5-44)。操作七巧板是一种发散思维活动,有利于培养人们的观察力、注意力、想象力创造力,在用七巧板构造各种图形时,应体会到,移动卡板的过程表现了我们的思维的过程。

图5-42 场地与建筑之间关系的推敲模型(波尔多建筑学院一年级学生制作)

图5-43 七巧板

图5-44 七巧板拼图

图5-45 模型设计思维小循环

从设计思维循环的角度来看,模型设计包括以下步骤(图5-45)。

第一步,使用工具制作模型。制作不要求模型有多精致,只要能表达想法即可。

第二步,讨论模型发现问题。模型完成后,让小部分用户和内部人员进行测试,在不同使用情境分别评估想法的可行性并及时记录。

第三步,迭代优化。基于模型讨论的结果,保留好的设计方案,摒弃差的设计方案,然后针对新出现的问题,重新优化设计方案,并调整模型进行测试。

建筑师自己制作的初始模型,其材料也许比较粗糙,不重要的细节也会被省略,但表现出的空间关系却是明确的。在设计方案时用模型材料搭建建筑的功能关系,它所呈现出的是功能平面的空间化体现,分割空间的梁、板、柱、墙会非常直观地出现在空间中,任何一个构件的变化都会引发一连串的空间及形体的变化。用实体模型来进行设计是一种完全动态的过程,在这一过程中由于方案的反复修改,使得模型各部件不断被拆除和重新搭建,模型推敲完成了,方案设计也就随之完成了。最终呈现出的是一件内外空间关系明确的实体模型。完成模型设计后的设计方案已经比较完备,接下来就可以把它推向方案的深入阶段。

(四)以折纸外化(Externailized)思维的设计

折纸作为一种文化现象,从它产生起,就闪烁着人类思维的光芒。折纸造型形态具有挺括性,是面与面的转折构成的,可以看成是由多边形相拼而成的一种多面体,如同建筑式的块面结构,简洁立体、精确干练,轮廓线干练硬朗,采用折、叠、卷、翻、插等手法,辅之以剪、接、嵌、拼等技巧,可以表现出各种栩栩如生的空间形象。一张白纸就可以折叠成千变万化的形态,纸材本身可塑性相当高,能够完成大型和微型的造型。同时,在折皱的阴影里隐藏着对比与调和、节奏与韵律、密集与疏松、比例与尺度、对立与统一的美的形式及意境

丹尼尔·里伯斯金设计了引人瞩目的蛇形画廊2001年展馆,命名为“18弯”。它就是基于折纸图形的概念,构思过程以折纸外化思维的表达形式,在折、叠、卷、曲、拉、圈、打结等动手操作过程中形成多种可能性的空间形态,围合、半围合及开敞的空间。最终由金属面在动态序列中组装而成,创建了一个多角面板结构,似乎在折叠自己,形成重叠的空间(图5-46、图5-47)。35m×18m×7m的铝结构形成了演讲厅、咖啡厅和画廊聚会等场所。材料的反射能反映周围的绿色空间和蛇形画廊本身,使其融入美丽的肯辛顿花园环境。

类似的设计理念,丹尼尔·里伯斯金(Daniel Libeskind)将其运用在2006年丹佛美术馆的扩建工程。这栋名为“Frederic C.Hamilton Building”且拥有一身钛金属包覆外壳的建筑物,就是丹佛美术馆的新建馆,这座用玻璃和金属做成的三角形和多边不规则形所组合而成的抽象建筑,成为美国落矶山下最具有代表性的现代建筑,它有着裂面的外形、斜向的切割,故产生大量的内角与外角,这些几何角度产生了多变的、具有吸引力的狭长的景色,创造了强而有力的美感。从设计师手绘的水彩草图,到利用折纸的特性推敲空间变化形态及造型韵律,我们能够感受到设计师思维的外化表现,然后通过计算机辅助参数化设计的精准计算,完成建筑实体模型与周边环境关系分析,最终呈现出伟大的建筑作品(图5-48~图5-52)。

图5-46 基于折纸图形的概念分析

图5-47 蛇形画廊展馆2001——“18弯”(丹尼尔·里伯斯金和奥雅纳设计)

在折纸艺术概念的基础上,很多设计师尝试将其表现在包括建筑、家具、产品、服装等领域中。隈研吾设计的日本“折面”九州芸文馆,受到日本传统艺术“折纸”的启发,众多折叠面形成了建筑内部的庭院和通道,还围合出了用于创作、展览艺术文化作品的室内空间(图5-53、图5-54)。

图5-48 丹佛美术馆扩建工程的手绘草图(2006)

图5-49 基于折纸图形的概念分析

图5-50 计算机辅助设计数字模型

图5-51 实体模型

图5-52 实景照片

图5-53 隈研吾设计的日本“折面”九州芸文馆(a)

图5-54 隈研吾设计的日本“折面”九州芸文馆(b)

伦敦Make建筑事务所设计的可移动预制售货亭,亭子采用折叠铝壳,可以像纸质折扇一样开合。灵感来自日式折纸,不同的是采用了金属材料,创造出紧凑坚固的结构,容纳街头售货摊。它的前门可像折叠扇一样伸缩自如,同时起到遮风挡雨的效果,要比那些老旧的卷帘门加挡风板式报亭更有当代范儿,更能吸引年轻人前来围观(图5-55~图5-58)。

硬、挺、括的纸张按照几何形折叠后呈现的效果具有非常漂亮的几何形美感,立体感十足。建筑师Manuelle Gautrand利用这种折纸特性的启发,将其呈现在巴黎办公楼的双层玻璃的窗户外立面,突出了褶皱形大理石花纹,让原本厚重的大理石如折纸一般轻盈。试图在城市肌理中塑造一个独特的、优雅的标志性建筑(图5-59~图5-61)。

折纸艺术的形式美也被运用在女装设计中。这条由戴安娜·甘博亚(Diana Gamboa)设计的折纸裙展示了如何使用纸张来制作一件美丽的服装。精确的折叠创造了形状、阴影和纹理的细节。通过使用简单的白色,每个褶皱和阴影都是优雅的(图5-62)。

设计应该是取材于生活应用于生活,生活是设计的本源,折纸艺术只要用指尖就可以创作出二维和三维的空间,这种可控性的技术能激发人们的创造力给人以不断的创意源泉。

图5-55 售货亭的灵感来源折纸(a)

图5-56 售货亭的灵感来源折纸(b)

图5-57 英国的折叠金属售货亭

图5-58 英国的折叠金属售货亭结构

图5-59 创意来源于生活折纸

图5-60 巴黎办公楼外立面

图5-61 从室内看巴黎办公楼外立面结构

图5-62 戴安娜·甘博亚设计的折纸裙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