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社会主义敬业观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内在要求

社会主义敬业观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内在要求

时间:2023-08-13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党的历史上涌现出很多身具敬业精神的模范人物。世界各国现代化的成功经验表明,一种符合时代需要和本国国情的敬业精神,是促进社会进步的内在动力,尤其在科学技术迅猛发展和全球化步伐日益加快的当今世界,一个民族如果缺乏一种健全的敬业精神的支撑,是不可能在激烈的国际竞争中赢得主动权的。正是有了各具特色的“敬业精神”,这些民族才以崭新的姿态在世界民族之林中占据了重要位置,在激烈的国际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

社会主义敬业观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内在要求

中华民族从古至今都在提倡敬业精神,但对敬业内涵的解释有所不同,其中经历了学业、职业、事业等不同内涵的变化。《礼记·学记》中写道:“古之教者,家有塾,党有庠,术有序,国有学。比年入学,中年考校。一年视离经辨志,三年视敬业乐群。”意指学生在入学一年以后,要考经文的句读,以此来辨别自己的志向在哪。经过三年的学习,就要考查学生是否热爱并专注于学业,乐于与人相处。这里的“业”指的是学业,可见,最初的“敬业”即是专心致志于学业的意思。而唐代的孔颖达则在《五经正义》中写道,“敬业,谓艺业长者,敬而亲之”,这里的“艺业”就泛指各种事业,而不仅仅指“学业”,他认为人们应该用一种恭敬严肃的态度来对待自己的职业。《说文》中有:“敬,肃也。”“肃,持事振敬也。”敬事,就是要求人们在做事的时候保持谨慎、严肃、认真的态度。孔子及其弟子就主张“执事敬”“敬事而信”“敬其事而后其食”“行己也恭,事上也敬”等,这都说明了孔子及其弟子都主张对待事情应秉持一种肃然的态度和精神状态。由此可见,敬业就是敬事的一种,内在地包含着人们对待职业的一种态度、看法。这一解释被后人延续至今,目前从一般意义上来说,“敬”包含了尊敬、敬重、恭敬和敬畏等意思,强调的是个人的心理、态度、观念和信仰等;“业”对应的是业务、行业、专业、职业和事业,主要是指人们岗位、工作和职业。所以“敬业者,专心致志,以事其业也”。它不仅要求人们用一种恭敬严肃的态度对待自己的工作,对工作怀有高度的责任感和使命感,甚至要求人们树立正确的职业价值观、追求崇高的奉献精神。

我们党历来都十分重视敬业精神的作用。毛主席曾说过:“世界上怕就怕‘认真’二字,共产党就最讲认真。”党的十二届六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指导方针的决议》明确指出:“在我们社会的各行各业,都要大力加强职业道德建设。首先是党和国家机关的干部,要公正廉洁,忠诚积极,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党的十四届六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加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若干重要问题的决议》提出:“要大力倡导爱岗敬业、诚实守信、办事公道、服务群众、奉献社会的职业道德。”党的历史上涌现出很多身具敬业精神的模范人物。“拼命三郎”王进喜用身体制服石油井喷的故事家喻户晓,我们无不为他那种震撼人心的敬业精神所感动。王进喜是新中国石油工业领域的楷模,他身上体现出来的“铁人精神”激励了一代代的石油工人。2017年3月18日全国优秀共产党员廖俊波不幸因公殉职,他在生前对群众充满感情,始终惦记着群众的冷暖安危,在福建省南平市政和县工作的几年,全县在脱贫率、基础设施等方面都有了极大的改善,他把群众当亲人,用心、用情为群众办实事、解难事,用自己的“辛勤指数”换来群众的“幸福指数”,成为新一代身具敬业精神的楷模。(www.xing528.com)

世界各国现代化的成功经验表明,一种符合时代需要和本国国情的敬业精神,是促进社会进步的内在动力,尤其在科学技术迅猛发展和全球化步伐日益加快的当今世界,一个民族如果缺乏一种健全的敬业精神的支撑,是不可能在激烈的国际竞争中赢得主动权的。日本经济能有今日的发展与日本国民做事极端认真负责、精准、刻板、一丝不苟的敬业精神息息相关。而德国人的认真严谨、精益求精的工作态度也是家喻户晓的。正是有了各具特色的“敬业精神”,这些民族才以崭新的姿态在世界民族之林中占据了重要位置,在激烈的国际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我国正处于改革攻坚和现代化建设的关键时期,尤其需要一种符合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国情的、反映时代特征的、能够激发千百万敬业主体的积极性和创造性的,能够促进社会发展和人自身发展、成为社会发展进步的持久动力的敬业精神。我国目前是世界上第二大经济体,经济实力显著增强,但也要看到我国经济发展的传统优势正在减弱,实体经济结构性供需失衡矛盾和问题突出,特别是中高端产品和服务有效供给不足,迫切需要下最大气力抓全面提高质量,推动我国经济发展进入质量时代。只有让劳动者树立社会主义敬业价值观,增强劳动者的敬业意识,提高劳动者的创造能力,才能生产出高端精致的产品,不断提高产品的竞争力,在与其他国家竞争时才有优势,才能实现我国经济的腾飞、综合实力的增强,才能更好地满足劳动人民不断增长的物质文化的需求,更好的服务国家、服务社会,才能为最终战胜资本主义、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奠定雄厚的物质基础。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