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制约社会主义敬业价值观的因素》:思政教育理论与实践

《制约社会主义敬业价值观的因素》:思政教育理论与实践

时间:2023-08-13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部分敬业主体把追求利润最大化作为工作的重心和宗旨,一些人抛弃了过去备受推崇的爱岗敬业、一丝不苟、精益求精的敬业精神,忽视了敬业精神的价值和意义,变得急功近利、唯利是图,淡化了集体观念,忘掉了集体。而中国经过几千年的传统农业,在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才逐步进入工业社会,相较于西方已高度发达的工业文明,无论是经济实力还是国民综合素质尚存在较大的差距。

《制约社会主义敬业价值观的因素》:思政教育理论与实践

社会转型时期,党政机关中存在的以权谋私、权钱交易贪污受贿纪律松弛、懒庸无为;商业活动中的坑蒙拐骗、缺斤少两、偷税漏税;医药行业中的人情交易、医德缺失;教育行业中的虐待儿童、师德尚缺等等,这些现象严重败坏了整个社会的道德风气和敬业氛围。出现这些现象的原因是多方面的。

第一,目前社会转型时期,经济体制深刻变革、社会结构深刻变动、利益格局深刻调整、思想观念深刻变化,经济体制的转型使与原有经济体制相适应的道德体系必然要发生变化。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新体制的确立,虽然打破了旧的僵化的经济体制和社会秩序,但是新的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道德体系尚未建立,而西方国家腐朽的价值观念、生活方式和思想文化乘虚而入,拜金主义享乐主义个人主义、奢靡之风甚嚣尘上,冲击着我们的道德秩序,人们的社会价值观取向呈现多元化趋势,影响着社会主义先进道德的认同和践行。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部分敬业主体把追求利润最大化作为工作的重心和宗旨,一些人抛弃了过去备受推崇的爱岗敬业、一丝不苟、精益求精的敬业精神,忽视了敬业精神的价值和意义,变得急功近利、唯利是图,淡化了集体观念,忘掉了集体。

第二,数千年封建小农经济的影响。西方国家的工业化进程经过几百年的发展,早已经完成。工业化的发展过程对人的责任感、严谨态度、纪律性都有很高的要求,一个环节接不上或者出问题,就会影响整个产品的质量和进度,甚至人命关天,因此西方国家特别强调、看重员工的敬业意识。而中国经过几千年的传统农业,在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才逐步进入工业社会,相较于西方已高度发达的工业文明,无论是经济实力还是国民综合素质尚存在较大的差距。在传统农业大国的历史背景下,社会封建积习严重,敬业主体在价值观上注重权力、日常情感血缘关系,加上传统的价值观重义轻利,长期以来,对利益追求的过分指责和限制,压制了敬业主体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也使敬业主体对事业缺乏兴趣和内在动力。再加上自给自足的小农经济的影响,几亿农民世世代代被束缚在一块土地上,生于斯,长于斯,死于斯,葬于斯,没有竞争意识,也不存在竞争条件。这种现象直接导致的后果是对人的潜力和能力的压抑、扼杀,而最终必将影响到健全的敬业精神的培养。(www.xing528.com)

第三,职业歧视的存在。中国传统思想认为“学而优则仕”“万般皆下品,唯有读书高”“书中自有黄金屋,书中自有颜如玉”。这种观念下必然产生对职业的不平等看待,而职业的不平等必然导致人格上的不平等。当今社会仍存在着各行各业发展不平等的事实,部分行业缺少应有的尊重和理解,导致从事这些行业的主体缺乏自信和职业尊严感,难以产生对工作的热爱和积极性,这在相当大的程度上削弱了敬业精神的号召力。另外,在我国应试教育的制度下,长期以来,普通高中和本科教育被认为是“正统教育”,而职业教育被看成是“次等教育”,学生、家长、教师过分看重对分数的追求,认为只有高分数才能上好学校,只有上好学校人生才有出息,对于职业院校都是万般无奈之下的选择。在这样的教育环境下,对职业教育的缺失,对职业技能的忽视,必然会导致敬业精神的弱化。而与此相反,西方国家历来重视对职业技能的培育,不仅让学生学习书本知识,更加注重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并且能够严格按照国家规定的职业标准,对从业者的专业知识和技能做出公正客观的评价。中西方这种鲜明的对比值得我们反思。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