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体与社会存在必然联系,主体离不开社会,在形成核心价值观的过程中,主体都会在接受自身已有的核心价值观的基础上,结合自身实践不断完善和形成自己的价值观。实践的过程就是建立核心价值观的过程。所以,对于形成大学生的核心价值观来说,最重要的就是实践育人。
(一)实践使大学生理想与现实、理论与实践得到统一
第一,积极调动主体的自觉性和自主性。在进行实践教育的过程中,教师应该引导学生参与有意义的实践活动,帮助和引导学生构建适合学生自身的核心价值观,不断提高学生的内在品质,除此之外,教师还应该拓宽学生参与实践的途径,把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付诸实践。实践教育的形式也属于学生的自我教育,实践教育活动的开展离不开学生的自主性。大学生对实践教育的认知程度和自觉性等,直接影响大学生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实效性。
第二,提高学生主动参与实践的目的性。实践活动的有效开展除了受学校的影响以外,也会受到家庭和社会诸多因素的影响,在具体实践的过程中,他们很有可能会遇到挫折和困难。因为社会实践并不具备自发性,所以,教师应该发挥好主导作用,突出强调实践活动的目的性,设计和控制好实践活动,并且,针对不同的人群,教师应该根据个体的实践需求制定不同的实践目标,进而更好地发挥实践教育的效果。学生作为活动的主体,应该正确认识和实践教育活动,有选择地参与实践活动,实现实践活动的目的。
(二)打造专业实践平台,注重大学生能力培养
大学生除了不断学习理论知识之外,还需要不断提高自身的专业实践能力,因此,高校应该开展多种多样的专业实践活动,为学生打造一个专业的实践平台,以此增强学生的专业实践能力。专业平台的打造势必离不开学生的专业能力,高校实践活动的设置应该注重校内和校外的联动,着重培养学生的专业实践应用能力。这项工作需要做到以下几点:(www.xing528.com)
一是在增强学生专业实践能力的基础上,设置勤工助学岗位。勤工助学可以加强学生的劳动技能训练和劳动观点教育,不断提高教育的质量,培养全面发展的新一代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并且,勤工助学还能促进教育改革,有助于发展我国的教育事业。因此,勤工助学岗位的设置主要是为了服务教学,并坚持育人为本的教学理念。勤工助学一定要立足于专业实践,例如,可以有针对性地设置具有专业性、技术性、服务性的岗位,进而更加有效地提升学生的实践能力。
二是建立以专业为基础的公益性社团。建设具有公益性和专业性的社团可以让公益实践活动更具有针对性和有效性。为了更好地彰显社团的有效作用,应该加强与其他高校社团的联动,取长补短,促进本校公益社团活动的有效发展,还应该加强和社会公益社团的连接,不断完善本校公益社团活动的内容和形式,不断促进社团的长期、有效发展。
【注释】
[1]涂畅.新时代高校思政课教师素质提升路径探析[J].理论观察,2020(12):158-161.
[2]冉欣,刘建武.敬业精神的内涵与发生机制[J].中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9,35(05):122-125+132.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