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纳西族数学文化实践研究:小学数学教育中的成果

纳西族数学文化实践研究:小学数学教育中的成果

时间:2023-08-13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图3-3解脱林旅行家徐霞客在《徐霞客游记》中记录了他曾到福国寺游历的经历,其在福国寺的主建筑五凤楼前受到了丽江土司木增的接待。作为福国寺数百年的建筑遗迹,五凤楼与解脱林仅剩的门楼已于1979 年迁至丽江黑龙潭公园,并被列为云南省重点文物保护遗迹。历经几年,克服重重困难,福国寺涅槃重生,于2015 年落成,重建了以五凤楼、解脱林为中心的寺院主体建筑,再现了威严壮观的法相。

纳西族数学文化实践研究:小学数学教育中的成果

丽江是中国唯一一座“三遗”(世界文化遗产、世界记忆遗产和世界自然遗产)城市。同时丽江还是佛教文化精品的荟萃地,藏传佛教和汉传佛教在这里融合共生。藏传佛教噶玛噶举派在元末明初传入丽江,清初后得到较快发展。从清代康熙道光的180 多年中,滇西北地区先后修建了噶玛噶举派寺院13 座,即闻名世界的滇西北十三大寺。它们是:丽江的玉峰寺、普济寺、指云寺、文峰寺和福国寺,巨甸的兴化寺,鲁甸的灵照寺,塔城的达来寺,维西的兰经寺、达摩寺、来远寺、寿国寺,怒江贡山丙中洛的普化寺。而其中位于丽江白沙村后的芝山境内的福国寺是丽江五大寺的母寺,也是丽江第一座藏传佛教寺院、云南最大的噶玛噶举派寺院。

福国寺始建于明朝万历二十九年(1601 年),先为木氏土司家庙(名为“安乐寺”)和避暑别墅清朝康熙十八年(1679 年)改为藏传佛教寺院,成为丽江喇嘛寺之开端,后来建成的寺院均跟此寺有不解的佛缘。清朝乾隆时期是福国寺的鼎盛时期,清朝同治三年(1864 年)遭遇兵火损毁,于光绪八年(1882 年)重建。之后又历经“文革”风雨,整体建筑几乎被毁,直到2009 年进行重修,至2015 年全新的寺庙在原址处落成,便是世人如今看到的福国寺。[1]

福国寺,藏名奥敏南卓林,意为“密严解脱苑”。藏于深林而佛光普照,噶玛巴、大司徒仁波切、嘉察仁波切等都曾在此主持过大法会,佛法兴盛。明朝张学懋知府在《丽江府芝山福国禅林纪胜记》一文中记载:“当山之腹,孕为胜地,延袤数里,松桧万章,盘桓夹厒,是为解脱林。林中梵刹危楼飞观、绘椽薄栌,金碧辉映者,为福国寺。”事实上,张知府并未到过芝山,仅凭木增土司寄给他的图文资料便写成此文,且把芝山与中土五岳并提——“虽并岳为六可也!”

图3-1 福国寺

图3-2 黑龙潭公园内的《丽江府芝山福国禅林纪胜记》碑文

清朝《乾隆府志》载:“林木幽异,岩畔有洞,福国寺旁建解脱禅林,明熹宗赐名福国。”明熹宗不但赐予寺名,还御笔亲书并精制金匾赐悬于寺门。皇帝御笔亲书是被木增的孝心感动,相传木增母亲信佛,明天启四年(1624 年),木增代母向明熹宗祈请佛经,熹宗感于木增侍奉母亲至孝,不仅赐予佛经,还御笔亲书“福国寺”赐悬于寺门,这是丽江唯一一座皇帝赐名的寺庙。

图3-3 解脱林(www.xing528.com)

旅行家徐霞客在《徐霞客游记》中记录了他曾到福国寺游历的经历,其在福国寺的主建筑五凤楼前受到了丽江土司木增的接待。游记中提到的五凤楼,始建于1601 年,迄今已经有400 多年历史,当初是明代土司木氏的别墅“解脱林”中的重要建筑。旧名法云阁(知晓法云阁的人很少,但五凤楼之名在丽江却家喻户晓),因由不同角度都能看到似五只凤凰的五个飞檐而得名。有人称五凤楼之所以杰出,并不是因为它的匠心独具、神韵飞扬,也不是因为楼内精致的雕刻与华丽的彩绘,而是因为这座楼把白族藏族纳西族汉族建筑的特点完美地融于一身,整座楼看去和谐典雅,气势雄伟。作为福国寺数百年的建筑遗迹,五凤楼与解脱林仅剩的门楼已于1979 年迁至丽江黑龙潭公园,并被列为云南省重点文物保护遗迹。五凤楼具有很高的科学、历史、艺术价值,大凡游览黑龙潭的人都要来五凤楼参观。2007 年,主持丽江佛教教务的第十七世东宝仲巴活佛决心重建福国寺。历经几年,克服重重困难,福国寺涅槃重生,于2015 年落成,重建了以五凤楼、解脱林为中心的寺院主体建筑,再现了威严壮观的法相。更令人感动的是,这里近年来接纳了数十个来自四川稻城及丽江周边地区的贫困孩子,在寺院内设课堂按教育部的规定教授文化(以汉文化为主,辅以藏文、纳西话、纳西音乐舞蹈)、授佛经、安排食宿,让佛门的悲悯情怀在现实社会中得以体现。

丽江福国寺历来作为藏传佛教的传播中心之一,几经风雨,曾被损毁,如今看到的福国寺虽已不是当年的旧址遗迹,但是依然按照此前布局重建。2015 年原址之上重建的福国寺重焕生机,布局规整,飞檐彩绘,以其独特的富有纳西族文化特色的建筑和绝佳的风景惊艳了世人。

图3-4 福国寺恢复重建效果图[2] 

图3-5 福国寺之中心——五凤楼

由图3-4 可知,福国寺的整体建筑以巍峨高大的五凤楼为中心,五凤楼建筑极为精美,连徐霞客都曾叹曰:“层台高拱,上建法云阁,五凤楼八角层甍,极其宏丽。”五凤楼飞檐远近互相映衬交错,从四面看,都像5 只展翅欲飞的凤凰,凝重而又飘然,故名“五凤楼”。其面阔三间(纳西族文化中用“间”来做面积或长度单位),进深三间,通高20 米,斗拱繁复,极富装饰意蕴,造型精美,构思绝伦。长期以来,中国建筑一直追求曲线美,或古拙或遒劲或舒展,但是像五凤楼这样神韵飞扬的建筑,在西南边疆并不多见,它是汉、白、藏、纳西等多民族文化交融的结晶。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