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在语文深处寻觅思考-寻觅在语文深处

在语文深处寻觅思考-寻觅在语文深处

时间:2023-08-13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教师亲自“下水”其实不仅是角色的转换,更是一种理念的换位。教师怕自己“下水”范读,出现朗读不到位或不及学生的尴尬场景,而在学生面前失了“面子”,这纯粹是师道尊严的观念在作祟,其实大可不必担心。教师教给学生学习方法,不光要讲清要领,必要的时候还要亲自“下水”示范、现身说教,对学生进行方法的示范和点拨,让学生在“依葫芦画瓢”的基础上逐步掌握要领,直至学会学习。

在语文深处寻觅思考-寻觅在语文深处

近日,听了一些市级观摩课,教师匠心独运的教学设计、流畅的教学语言及亲切的教态无不令人点头赞叹,但我们也看到了一些浮光掠影和浅尝辄止的教学环节。如一位青年教师执教《掌声》一课,引导学生自由读书时说,“下面请大家自由读书,边读边想,思考刚才提出的问题。”或许是学生未听清老师的自由要求,抑或这个班学生习惯了齐读,学生各自读了片刻,读着读着就变成了齐读。该教师见状,立刻笑容可掬地发话,“咱们同学真有集体意识,都在齐读了,不过老师是要求自由读。”学生听了一怔,“噢”了一声,见老师没有下文了,又埋头继续读书。再次读书时学生显然有了一些迟疑,有的加快读书速度,有的故意放慢了节奏,等其他同学读过再读,不过这种现象只持续了片刻,教室里很快又是一片整齐划一、悦耳动听的读书声了,执教的青年教师只好无奈地耸肩一笑。

上述这种现象在我们的语文课堂中经常出现,明明要求学生带着问题自由读书,读着读着却变成了齐读。我们都知道,真正的“自由朗读”,是断断续续的,是反反复复的,是写写画画的,是用心琢磨的,是既不影响别人读书,也不被别人所影响的,全身心投入的朗读。真正的“边读边想”,应该是带着问题探究性阅读,其前提应该是阅读者心中有明确的目标,其过程应该有掩卷遐思、浮想联翩,应该有会心一笑、拍案叫绝,还应该有冥思苦想、百思不解。表现在读书形式上也不再是字正腔圆、行云流水,应该有读读停停,读读想想,或读读看看,这样一路读来是需要时间的,也才能真的做到“边读边想”。从课堂实施情况看,学生确实不明白什么是“自由朗读,边读边想”,个别孩子也只是朦胧地意识到自由朗读是不应该那么整齐的,至于边读边想具体怎样操作,心里根本没谱。面对学生的没谱,教师是暗自懊恼课前工作做得不到位,还是正视问题,调整教学思路呢?“真正的教育技巧和艺术就在于,一旦有这种必要,教师就能随时改变课时计划。”试想,若是教者直面课堂尴尬,理性地分析学生两次失败的原因,亲自“下水”示范并辅以讲解怎样才是“自由读书,边读边想”,又岂会是这样一番情景?

那么,教师为什么不愿意亲自“下水”呢?我以为一是教师怕被扣上“帽子”。时至今日,新课程“以学生为主体”的理念已经深入人心,教师害怕自己引导多了、说得多了,体现不出学生的主体作用,这样做很容易被扣上“越位”的“帽子”。其实这只是我们曲解了新课程的真正内涵。教师亲自“下水”其实不仅是角色的转换,更是一种理念的换位。教师该示范时就应积极示范,否则,纯粹让学生在那儿自悟,既浪费了时间,学生又久久不得要领。我以为,教师有时不妨树个“样子”,让学生有个好的参照。另外,我认为是教师怕失了“面子”。教师怕自己“下水”范读,出现朗读不到位或不及学生的尴尬场景,而在学生面前失了“面子”,这纯粹是师道尊严的观念在作祟,其实大可不必担心。

类似这样的情况在阅读教学中还有“请你读出悲壮的感觉”“请大家联系上下文,想想这个词语的意思”等,至于怎样“读出悲壮的感觉”,怎样“联系上下文”等,老师并未教给具体的方法,学生也只是在那里瞎摸索、乱猜度。(www.xing528.com)

笔者有幸听过特级教师王崧舟执教的《长相思》一课,王崧舟先生在开始说道,“请大家打开课本,自由朗读《长相思》这首词。注意,仔仔细细地读上四遍。读前两遍的时候注意词当中的生字和多音字,争取把它念得字正腔圆。读后两遍的时候,争取把它念通顺,注意词句内部的停顿,明白吗?好,开始自由读。”不过,学生并没有按照要求自由朗读,而是齐读了起来,王崧舟先生立刻打断学生,只说了一句,“请按自己的速度和节奏读。”学生听毕,果然都放声按照自己的速度和节奏自由朗读起来,此刻王崧舟先生就在一旁巡视,了解学生的读书情况。王崧舟先生言简意赅的指导方法,一下子就让学生茅塞顿开,也让我们明白,这才是明明白白的教学,大大方方的教学,这才是教者在课堂中真正的角色定位

“最有价值的知识是有关方法的知识。”教师教给学生学习方法,不光要讲清要领,必要的时候还要亲自“下水”示范、现身说教,对学生进行方法的示范和点拨,让学生在“依葫芦画瓢”的基础上逐步掌握要领,直至学会学习。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