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智利国家铜业公司的发展历程

智利国家铜业公司的发展历程

时间:2023-08-13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智利政府将当时被收归国有的、占到全国84%铜矿产量的Chuquicamata、El Salvador、Andina和El Teniente四大矿区划归到Codelco名下。但由于随后几年铜矿价格飞涨,在智利民族化情绪压力下该协议破裂。

智利国家铜业公司的发展历程

4.5.2.1 企业建立阶段(1955—1976年)

Codelco的前身可以追溯到1955年成立的铜业部。1966年,智利政府为了更好地参与本国铜业生产,与外资实现互利共赢,将铜业部改组为铜业公司,并开始在外资矿业公司中占股。1971年,智利政府在社会党领导人阿连德的带领下强行将智利当时四个最大的美资控制的矿区进行了全盘国有化。

1976年,智利政府将铜业公司拆分为两个机构,一个是负责监管本国铜业市场、为外商投资提供技术和咨询服务的智利国家铜业委员会Cochicol,另一个即是智利国家铜业公司。智利政府将当时被收归国有的、占到全国84%铜矿产量的Chuquicamata、El Salvador、Andina和El Teniente四大矿区划归到Codelco名下。Codelco以此四大已经投产的世界级矿山为基础而正式成立。

4.5.2.2 缓慢发展阶段(1976—1990年)

为了给外资创造一个良好的投资环境,20世纪70年代到80年代,智利曾几次提出要私有化Codelco的议案,但最终都未能在政府部门达成一致的协定。为此,智利政府出台了一个他们认为十分明智的解决方案:限制国有矿业公司,即Codelco在智利矿业的扩张和垄断发展,通过创造有效的激励政策和修改制度框架,以吸引外商投资于智利进行新矿产的勘探和开发,通过利用外资来实现智利矿业产能的扩大。

Codelco成立的前十年时间,正值国际矿业进入20世纪70年代中期到80年代中期的严重衰退时期。由于外商投资进入少、国家遭遇外债危机以及国际铜矿价格下降,智利政府不得不在20世纪80年代初对Codelco进行大规模的投资。这些投资主要用于扩大产能和改善技术降低生产成本。在全球其他铜矿企业经历国际铜业衰退期的改革时,Codelco在政府注资的帮助下,依赖于自身矿山资源的高品位、矿山距离港口运输距离极短的优势,一跃成为全球最大和成本最低的铜矿生产商。1982年,Codelco铜矿生产成本仅为40美分一磅,只有当时美国公司成本的一半。

但从20世纪80年后期开始,随着跨国矿业公司在企业兼并整合、矿山生产过程改进、高新技术应用等方面的改革完成,全球铜矿的生产成本得到了有力控制,国际矿业从80年代末到90年代中期呈现出短暂的复苏迹象。与此同时,随着智利矿石品位的逐渐下降,以及旧有矿山扩建和新矿开发投资资本的不足,Codelco的竞争力从20世纪80年代后期开始再度下跌。加上在这一时期,受到国有企业制度因素的影响,Codelco的自由投资决策权受到很大限制,致使很多具有高收益预期的大型项目无法投产。此外,在政治框架的约束下,企业管理、组织和雇员结构的合理化都无法实现,严重影响了Codelco的生产效率

4.5.2.3 改革和扩大投资发展阶段(1990年至今)

从1990年开始,随着国际矿业在技术改革下的生产成本下降带来矿业短暂复苏,以及智利进入民主化时代后矿业投资在政治和经济制度上的良好投资环境出现,共同带来智利矿业外商投资在20世纪90年代出现高潮,尤其是在超大型矿山资源的开发投资上。这一时期外资的大量进入和新矿山的投产给Codelco带来了较强的竞争冲击,Codelco智利矿业生产和出口中的份额不断下降。

在日趋激烈的本国矿业竞争和军政府独裁统治结束后的良好政治经济环境下,Codelco从1992年开始了企业管理上的改革进程。改革的目标是推动Codelco实现更高的生产效率和竞争力,以保持其在全球铜矿生产领域的地位。同时期望在Codelco私有化的道路上有所进步。虽然Codelco的私有化始终未能实现,但20世纪90年代初的改革却让Codelco在投资决策融资决策以及组建管理层上面获得了一定的自主权,一方面,Codelco争取到了更多的政府投资;另一方面,Codelco被允许与私人资本进行合作。(www.xing528.com)

在竞争力下降的事实面前,为了保持Codelco在全球铜矿产业的产量地位,需要获取大量投资以改善旧有矿山的生产体系。1994—1999年,Codelco从政府获批了矿山新建和旧矿山改造的投资方案,获得了年均投资约5.3亿美元,比20世纪80年代提高了86%。这笔资本金被用来发展Codelco完全自主开发的Radomiro Tomic矿区和扩建Andia、El Teniente矿区,并在新建和扩建的矿区引进了当时新的SX-EW(溶剂萃取—电积法)先进技术和设备。1997年,第一个由Codelco自主建设开发的矿区Radomiro Tomic投产;20世纪90年代末,Andina矿区在改造后产量增至80%;2005年,El Teniente扩建的新矿山进入生产。

除了从政府获得投资以外,在1992年智利政府还通过了19137号法案(也称为“Codelco法案”),允许Codelco寻求其他战略伙伴(主要是外资,本国私人资本在矿业这个需要大量资金和承担较高风险的行业进入有限)在未进入开发阶段的矿山以及Codelco无法独立负担融资的项目上进行合作。在这一法案框架下,Codelco于1994年将El Abra矿山51%的股权出售给了美国塞浦路斯•阿马克斯公司 (Cyprus-Amax) 矿业公司(该公司在1999年被道奇公司收购,2007年道奇公司又被Freeport-McMoRan铜金矿公司收购)并很快进行开发,于1996年投产。此外,Codelco还与日本澳大利亚、美国、加拿大等国的外资企业在矿山勘探方面也有合作。

2005年,Codelco与中国五矿集团达成了关于联合开发智利铜矿项目的协议。但由于随后几年铜矿价格飞涨,在智利民族化情绪压力下该协议破裂。2008年,Codelco全资建设的全球第一座100%自动化采掘和管理的矿山GABY铜矿投产。2012年,Codelco与日本三井物产公司联合收购了苏尔英美资源公司29.5%的股份,成为Codelco首次入股在本土经营的外资企业的案例。

近十年来,Codelco在公司体制的改革上也进行了一些有益的尝试。尽管1992年的法案为Codelco打开了与私人合作的通道,但一直以来管理体制僵化,其长久处于总统及政府大权下的管理模式被诟病为制约Codelco发展的关键。在外部竞争压力下,智利政府和Codelco本身开始缓慢推动企业现代化、去集权化和管理动态化的改革,通过独立授权一些新矿山的开发和与其他外资矿业企业战略合作,集中投资开发大型矿山项目等,提高了Codelco的产量并巩固了其在全球铜矿生产中的地位。

2007年,前总统米歇尔•巴切莱特(Michelle Bachelet)执政时期提出了改革Codelco管理体系的法案。经过长时间的议会辩论后,针对Codelco公司管理层体制进行改革的第20392号法案于2009年11月通过,2010年3月起正式实施,并对1976年的1350号法案和1992年的19317号法案进行了修改和替代。

在改革以前的Codelco管理层结构中,共由7名成员构成董事会。矿业部长和财政部长分别作为董事会主席和董事会成员,另外3名由总统直接任命(其中一名来自军方),余下2名由工人组织推举代表。Codelco的CEO由董事会任命,企业的预算则由财政部长和矿业部长决定。因此,在旧体制下尽管Codelco董事会中有两名来自工会的代表,但有两名部长和两名总统直接任命的Codelco董事会,因此相当于直接被政府和总统权力所控制。

新的法案对Codelco的管理结构进行了巨大调整。依据新法案,总统任命9名董事会成员,但只有3名由总统直接任命,其他6名需要从第三方提供的名单中选择。这6名中有4名来自政府人力资源部的推荐,另外2名则是来自贸易组织的推荐。被任命的董事要求同时具备毕业于智利本国大学,并在海外有求学经历和5年以上的工作经历。在新法案下,Codelco成立了独立于政府的董事会来监督Codelco公司的管理运营,旨在强调该独立董事会的管理与总统和政府的管理要分开,并增强企业透明度。

2014年,巴切莱特再度当选智利总统后向议会提交了在未来四年(2014—2018年)向Codelco提供40亿美元的财政支持方案,其中30亿美元通过国库债券发行,10亿美元通过公司税前利润返还。2015年,智利财政部授权Codelco以2.25亿美元的公司留存收益作为再投资,同时提供6亿美元的财政支持。但这些资金对于Codelco目前的状况来说仍然是杯水车薪。Codelco的矿山面临严重老化的形势,估计需要230亿美元进行矿山改造。因为缺乏扩建资金,Codelco已将扩大年产量至200万吨的目标由2020年推迟至2025年。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