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塘下古瓷窑遗址-景德镇古窑址收藏5处,总面积65万平方米

塘下古瓷窑遗址-景德镇古窑址收藏5处,总面积65万平方米

时间:2023-08-13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塘下村有景德镇宋代重要的窑址群,留存有窑业堆积数十个,现保存较好的有5处,分别在坳上、塘下、王同岭、吴家坞、谢家坞等地,分布面积达65万平方米。王同岭遗存在塘下村北约100米处,东西约33米,南北约30米。图3-8塘下窑业堆积谢家坞遗存在塘下村北约200米,南距公路180米。综上所述,塘下宋代瓷窑兴烧于五代,终烧于宋末元初。

塘下古瓷窑遗址-景德镇古窑址收藏5处,总面积65万平方米

塘下村隶属浮梁县湘湖镇,东侧和南侧邻近南河,北侧毗邻景婺公路。北宋时期,这里是景德镇著名的瓷窑聚集区,瓷业兴隆,窑炉棋布,后因窑户迁走而成为废墟。此地有制匣钵的优质黏土,由于烧瓷需要大量取土制钵,竟挖出了金家塘、程家塘、锅底塘3个巨大的水塘,面积有5000平方米。明末,余氏自建昌迁此建村,因村子地处水塘下方而名塘下。

塘下村有景德镇宋代重要的窑址群,留存有窑业堆积数十个,现保存较好的有5处,分别在坳上、塘下、王同岭、吴家坞、谢家坞等地,分布面积达65万平方米。

坳上遗存在塘下村北面约250米处,遗物堆积东西长约10米,南北长约10米,厚度约0.3米,遗物堆积只有一层。产品为碗、盘两种,皆为灰胎青釉瓷,装烧形式采用的是支钉叠烧法,从每件产品的圈足和留在垫上的几个高岭土质的支钉来看,属五代遗存。

图3-7 塘下匣钵土矿遗址

塘下村内遗址东西长约90米,南北长约650米,堆积上层为覆烧青瓷碗,下层为影青瓷。产品有圈足唇口大碗、假圈足内壁篾纹碗、平足大碗、大圈足敛口盘、双系壶等,胎质洁白细腻,釉色淡青或青绿。青釉瓷仅发现碗类,皆芒口,平足或实足,有的内壁刻有花卉,外壁有剔地凸起的竹叶状纹,碗口沿呈火石红。从装烧形式和器物特征来看,影青瓷为宋早、中期的产品,青釉瓷为宋后期至元初的产品,青釉瓷叠压在影青瓷之上。

王同岭遗存在塘下村北约100米处,东西约33米,南北约30米。瓷片有高圈足唇合大碗、大足碗、大足折腰花口盘,均为影青釉,白胎,釉面有细冰裂纹,无装饰纹样,装烧形式为单烧,应属北宋遗存。

吴家坞遗存在塘下村北约150米处,南北约50米,东西约30米,通高14米。瓷片为白胎影青瓷,产品为碗类,有圈足大小碗、大足唇口碗等。窑具有匣钵、环形或饼状垫饼,当为北宋遗存。(www.xing528.com)

图3-8 塘下窑业堆积

谢家坞遗存在塘下村北约200米,南距公路180米。遗物由南向北倚山堆积,大部分堆积浸入水塘,东西长约60米,南北约55米,通高达4米。瓷片有支钉装烧青瓷与白瓷圈足唇口大碗、影青釉圈足瓜棱花口大碗,为五代至北宋遗存。

20世纪70年代以后,因为这里紧邻部队营区,所以没有被破坏。但近年来随着部队迁走,古窑址有多处被盗挖,露出一片片匣钵、瓷片,山坡上伤痕累累,满目疮痍。

综上所述,塘下宋代瓷窑兴烧于五代,终烧于宋末元初。瓷窑属于当时普遍使用的龙窑,根据遗址中还有少量青花瓷片分析,在元代以后,这里可能有小规模的烧造。

在水塘东南面茂密的灌木丛里,有几十座古墓,墓葬简陋,但也不像是同一时间集中埋葬。古墓曾经被盗挖过,发现里面一般只有几件民窑青花日用瓷器,价值不大。但村里人肯定地说这不是他们村的祖坟,查阅当地史志书籍,这里没有发现重大兵事记载,可以推测这是外地瓷业工人的墓地

宋代,南河下游窑业兴盛,形成“村村陶埏、处处窑火”的景象。至明代,南河流域的窑业逐渐衰落,昌江东岸的景德镇瓷业得高岭土之利而迅速崛起,窑户也迁往景德镇,留下规模巨大的窑业废墟。明末,余氏才从建昌迁此建村,成为当地从事农耕的原住民,他们并不从事瓷业。工匠八方来,匠随窑业走,或许就是一千多年前中国工业人口迁徙的原始样本。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