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新中国国际关系与国际法的演进研究

新中国国际关系与国际法的演进研究

时间:2023-08-14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和平共处五项原则是中国为国际法走向后殖民时代所做出的重要贡献,并产生了重要的影响。当今,它已成为中国国际法立场的重要组成方面,是国际法与中国协同进化的一部分。然而,在历史的进程中,不难看出,从和平共处到求同存异,新中国成立后30年间外交路线中的重要理念,面临着不同主张和理念的竞争与挑战。

新中国国际关系与国际法的演进研究

何志鹏 孙璐[2]

内容摘要:中国从1953年提出,1954年与印度、缅甸等国共同倡导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到1955年参加亚非会议所体现的求同存异的万隆精神,表明中国已经在国际社会彰显一个具有亲和力、领导力的大国形象。和平共处五项原则是中国为国际法走向后殖民时代所做出的重要贡献,并产生了重要的影响。和平共处五项原则是一个带有深刻的“冷战”背景的、开放的理论体系。应当在国际法发展的历史进程中观察,分析其历史积极作用。当今,它已成为中国国际法立场的重要组成方面,是国际法与中国协同进化的一部分。在当今中国发展的语境下,要深入促进中国的软实力、提升中国的国际法形象,应当强调持续稳定和推陈出新之间的平衡,推进理论与实践之间的有机融合,这是总结包括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在内的历史财产应当明确的态度。然而,在历史的进程中,不难看出,从和平共处到求同存异,新中国成立后30年间外交路线中的重要理念,面临着不同主张和理念的竞争与挑战。基于阶级斗争话语的革命路线在那段时间不仅活跃于内政问题上,也经常在外交领域居于主流地位。在妥协与斗争之间的方向选择,对于中国的利益和目标产生不同的效果。实践证明,强硬的斗争姿态会使我们在国际事务中孤立,失去与各国的交流机会;柔和共存的姿态则能够赢得更多的支持和理解,更有助于实现自身的利益。不同外交立场对于中国大国道路的影响,至今仍然有着鲜明的启示意义。

关键词:和平共处五项原则;求同存异;中国;国际法;国际关系话语权

目 录

一、导论

二、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核心指向

(一)强调国家主权,倡导独立自主

(二)关注小国权益,反对大国霸权

(三)超越零和博弈,推进互利合作

三、和平共处五项原则所展示的中国国际法立场

(一)和平共处五项原则是对既有国际法律环境的回应

(二)和平共处五项原则提出了国际法的“不结盟道路”

(三)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确立了国际法中国立场的基调

四、求同存异外交原则的形成与内涵

(一)求同存异外交原则的确立

(二)求同存异外交原则的指向

(三)求同存异与和平共处的契合

五、和平共处五项原则与求同存异原则的历史作用(www.xing528.com)

(一)中国政府一以贯之国际法观念的表达

(二)国际法原则体系的拓展和深化

(三)中国和平发展大国形象的塑造

六、和平共处、求同存异原则的现实主义解读

(一)国际关系的进步与现实

(二)独立与共处是国家的根本需求

(三)和平共处与求同存异原则具有长久的生命力

七、和平共处、求同存异理念与中国的发展之路

(一)和平共处与求同存异理念在中国外交总体脉络中的位置

(二)偏离和平共处与求同存异的负面效应

(三)和平共处与求同存异在中国外交思想中的后续发展

八、和平共处五项原则与求同存异思想的未来启示

(一)认真对待并积极传递国际法的中国理念

(二)在持续稳定和与时俱进之间寻求平衡

(三)在实践界与理论界之间促进有机融合

九、结论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