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姓与氏对话:揭秘古人文化

姓与氏对话:揭秘古人文化

时间:2023-08-14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当今,“姓氏”被当作一个词,实际上,在秦始皇统一六国之前,“姓”和“氏”是两个完全不同的概念,根本不是一码事儿。“姓”字,由“女”和“生”组成,显然是个会意字。“氏”是古代贵族标志宗族系统的称号。战国时期,由于历史环境发生了变化,“姓”和“氏”原始的意义已经逐渐被淡化,“姓”与“氏”渐渐合而为一,姓氏由大的族群符号演变为家族符号。

姓与氏对话:揭秘古人文化

您绝对有过这种经历,朋友聚会碰到了生面孔,这时候,先是互致问候,然后是:

“您好,您贵姓?”

“免贵姓李。”

“李先生,初次见面,请多关照。”

“不敢、不敢。”

老北京人见面,更是免不了客套地寒暄一番。

贵姓?明明是平头百姓,市井小民,却要以“贵”互相巴结,也真够虚伪的!不过,话说回来了,在姓前面加上个阿谀奉承的“贵”,并非近代才有,更早的时候,老辈儿们就尊奉这个仪轨了。

原始社会时期,人们对自然界发生的事情,比如风雨雷电、洪水地震、生老病死充满了疑惑与畏惧。或许是因为巧合,或许是因为常常相伴,远古先民常会感到自然界的某种事物和自己的族群存在着关联,时间长了,这种事物就被古人神化了。为了讨好心目中的神,企望神保佑自己,希望自己和族人拥有神的能耐,先民们干脆将被神化了的事物当作本族的名称,而且将它(或者它们)刻画出来,要么摆在部落最明显的地方,要么拿在部落长老或者巫师的手里,现代学者将古人心目中的、被刻画出来的神像叫作族徽,也就是图腾。

金沙铜牛首。牛,曾经也是图腾,人们幻想能够有牛的力量。

红山文化玉猪龙(辽宁省博物馆藏)。自从龙被皇帝垄断以后,龙就成了皇帝的象征。在皇帝退出历史舞台以后,龙才真正成了民族的象征。

说到“图腾”,实际上这是一个外来词,它是古印第安语“totem”的音译,原意是“它的亲属”“它的标记”,因为古印第安语中“图腾”的表意比较容易理解,因此,现代人在解释族徽的时候便借用了这个词。

由“图腾”的产生来看金沙人崇牛、仰韶人尊鱼,其动机就不难理解了。因为金沙人认为他们的先祖死后会变成牛,仰韶人觉得他们的先祖死后变成了鱼。早期文明,古人会将自然神冠以先祖的名头,如此,被尊崇的神既明了、直接,又有亲近感。比如鄂伦春人将公熊视为祖父,将母熊奉为祖母;匈奴人将草原苍狼尊为祖先。还有,如《周易》开篇第一卦乾卦,以龙为象征“飞龙”。关于先祖图腾,商王朝因“天命玄鸟,降而生商”的说法,商人认为自己是飞鸟所生,于是商人的图腾便是飞鸟。有些氏族,以自己部族的图腾与外界接触,时间久了,图腾就成了这个氏族的“姓”了。

当今,“姓氏”被当作一个词,实际上,在秦始皇统一六国之前,“姓”和“氏”是两个完全不同的概念,根本不是一码事儿。既然它俩本不是一回事儿,搜寻姓氏的根,就得将它俩分开刨了。

“姓”字,由“女”和“生”组成,显然是个会意字。在远古的母系社会时期,女性的地位是至高无上的,族群的图腾也多是雌性,以至于延续到了现在的一些姓,用的是“女”字偏旁,比如姬、姚、姜等。

根刨到这儿,也许您会问:姓产生的原因是什么?

远古的时候,两个族群若遇到了,需要区分相互的标识,怎么区分呢?一个说:“我是X族的。”另一个说:“我是Y族的。”这时,先民们认识另一个族群就有了依据,“姓”就产生了;还有一种说法,当远古的先民们认识到同族不能通婚以后,“姓”为人们标明了族群,从某种意义上说,婚姻促使了“姓”的产生。

“名”是我们每一个人与外界联系的符号,不管走到哪儿,处在什么样的人群里,没有了这个符号,就会寸步难行。不知您注意过没有,“名”可以改来改去,但“姓”却不可以随意变更。这么说吧,中国人把“姓”看作是自家香火是否能延续的大事儿。

“姓”就是这么来的。那么“氏”又是咋产生的呢?(www.xing528.com)

“氏”的出现比“姓”要晚得多,它起源于母系社会过后的父系时期,是阶级社会的产物。“氏”是古代贵族标志宗族系统的称号。图B是甲骨文的“氏”字,它是人持水罐的象形。

“姓”与“氏”除了产生的年代、取自的缘由不同以外,它们之间的社会职能也不一样。比如族群之间只有异姓才被允许通婚;氏呢,是用来区别族群社会地位高低贵贱的。

南宋史学家郑樵在《通志·氏族略》中解释道:“氏所以别贵贱,贵者有氏,贱者有名无氏……姓所以别婚姻,故有同姓、异姓、庶姓之别,氏同姓不同者,婚姻可通。姓同氏不同者,婚姻不可通。”

战国时期,由于历史环境发生了变化,“姓”和“氏”原始的意义已经逐渐被淡化,“姓”与“氏”渐渐合而为一,姓氏由大的族群符号演变为家族符号。对此,郑樵的解释是:“(夏、商、周)三代之后,姓氏合而为一,皆所以别婚姻,而以地望明贵贱。”文献记载,正式将姓氏混用的是司马迁在《史记》里将秦始皇写作“姓赵氏”,将汉高祖写作“姓刘氏”,自从司马迁以后,或者说自从汉代以后,“姓”“氏”二字的确切含义模糊了,实际意义成了专指姓了。

早先,姓氏还有标明社会地位的功用,后来,这一功用也被淡化了,不过,咱们的近邻印度的种姓制度还是根深蒂固的,明显的例证是不同的种姓是不能通婚的。在中国数千年的文明进程中,用来区分人群或等级贵贱的标志逐渐形成一个独特的文化——氏族文化,直到今天,姓氏文化仍是中华民族凝聚力的一个重要的因素。

金文“姓”字由“女”和“作物”组合而成,表意为女子决定作物的耕种;篆文“姓”字被写成了“女”与“生”的组合,以生孩子会意“姓”,进而衍生出“姓”。“姓”源于远古先民对女性的崇拜。

甲骨文“氏”。至于“氏”是怎么变成氏族的“氏”的?没人说得清。

海昏侯的牙

人多姓多,您知道当下全世界姓啥的人最多?有说姓张的,有说姓王的,有说姓刘的……其实我也不知道。

说到刘姓,有个挺有意思的事,2016年我在参加江西南昌海昏侯墓刘贺棺柩的实验室考古发掘时,“意外”发现了这位人生非常曲折的第一代海昏侯——刘贺的牙!

事情是这样的,打开刘贺棺柩的棺盖板以后,展现在考古人员面前的是大大小小的玉璧。附在刘贺脸上的玉璧是由极品和田白玉制作的,围绕着这枚玉璧,考古人员品头论足感慨了一个多星期。

一天,实验室里负责拍照的考古队员趴在事先搭好的架子上拍摄玉璧的细部(如此处图),忽然,这位小队员涨红着脸跳下了架板,冲到我跟前。

我问她:“出啥事啦?紧张什么?”

她没说话,将照相机举到了我面前,让我从照相机的视窗中回看她刚拍的照片。仅瞟了一眼,我便倒吸了一口凉气:玉璧中心罩着一口洁白无损的牙!要知道,对于内棺的发掘,这位当了27天大汉皇帝的刘贺的尸骨早已荡然无存,没曾想,满口的牙还在!尤其令人忍俊不禁的是,玉璧已被清理出来了一个星期,每日里众人守着这块玉璧,甚至连细部都斟酌过了,竟然都没有看到玉璧中间的牙!

话说到这儿,您也许会问,咱们说的是姓氏,怎么扯到刘贺的牙上边去了?别急,听我慢慢道来。得知实验室里“查获”了刘贺的牙,国内从事体质人类学研究的专家赶来了好几波,有来自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的,有从中国科学院遗传所来的,有来自吉林大学的。考古“工地”负责人很是较真,每个单位仅允许采一颗牙走。那么这些专家采样刘贺的牙干什么?话说到这儿,就和姓氏扯上关系了。

三家单位分别采样了刘贺的牙,做DNA基因检测,既得到了刘贺的健康状况、有无疾病、死亡原因等信息,又能……说到关键了:刘贺乃汉武帝刘彻的亲孙子,是正宗的“刘”家人,如果能拿到刘贺的基因,然后与当下的刘姓人群做比较,就能得到刘姓的起源和传承等大量信息,至于说,还有什么隐秘可以破解?这一点,因为DNA检测的结果尚未公布,我这里不宜透露。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