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初级群体的形成与维持—对社会参与的基本需求的探讨

初级群体的形成与维持—对社会参与的基本需求的探讨

时间:2023-08-14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初级群体的形成和关系的维持需要经常性的交往、非利己的动机、开放和宽容的意识。初级群体是个人社会化的基本形式,可以满足个人参与社会的基本需求,有助于维护社会秩序,其副作用反映在初级群体的过分发展可能会抑制个人的发展。

初级群体的形成与维持—对社会参与的基本需求的探讨

1.文化群体的内涵

群体是具有某种共同文化属性的个体的总和。通常,具有共同文化属性的人群在思维意识、心理特征和行为方式上存在某些共同的特征,对生存环境具有相似的诉求和偏好,其对环境的影响也具有某种一致性,因此文化群体的概念强调的是群体的共性及其之间的互动关系。

首先,群体的共性在具体研究中往往被作为研究对象的划分依据,文化群体的类型一般要根据其共有的人文特征来进行判断和划定,但在理论研究领域,具体的划分标准还需要根据研究的方向、选择的关系群体以及研究的目标来确定,因此这种划分标准具有灵活性和不确定性。例如以群体组成的联结纽带来划分的血缘群体(家庭)、地缘群体(邻里)、业缘群体(即以职业或工作关系建立起来的社会群体,例如某一单位的职工群体)等,或以群体内部行为规范的正式程度分类的正式群体(指单位同事等由正式的制度规范联系结而成的群体)和非正式群体(例如朋友群体等)等。需要强调的是,以不同标准划分的文化群体之间可能存在着某种相同或相近的文化属性,为了避免在概念上可能出现的混淆状况,我们需要根据研究目标将研究对象的关键性特征作为群体划分的主要依据,而其他人文属性则作为该群体的内部结构与特征。例如研究一个民族群体时,可将其民族属性作为群体划分的主要依据,而家庭结构、职业特征等则作为具体研究对象的属性与特征。

其次,来自群体内部或外部的文化互动关系可作为衡量环境认同感和归属感的主要依据。作为由某种互动关系组织联系起来的共同体,文化生态群体内部的成员往往具有共同的身份特征和共同的利益追求,文化互动的结果是使群体成员产生对文化的认同感和对生存环境的归属感,它使成员与非成员有所区别,成员彼此之间存在某种行为期待。[6]

2.文化群体的属性

(1)家庭和邻里

家庭是以婚姻关系、血缘关系或收养关系组合起来的社会生活的基本单位,也是文化生态体系中最基础的人文群体。家庭的研究指标包括组织形式、经济结构、文化特征和社会功能等。邻里是指在地缘关系基础上结成密切往来关系而形成的共同生活的社会群体。从物质层面来看,邻里与特定的地理环境相联系,街道、院落、空地等都可成为相互之间的边界;从社会层面看,邻里可以表现出某种共同的社会属性,如生活方式、阶层、职业等。[7](www.xing528.com)

家庭和邻里具有社会学范畴中“初级群体”的意义:初级群体是由面对面交往形成的具有亲密成员关系的人文群体。上述群体之所以被认为是初级群体的衡量标准主要源于其内部个体的文化特征、社会属性的形成与制约关系是人类社会最基本和普遍的一种人文关系。1902年美国社会学家库利首先提出初级群体的概念,他认为,初级群体的典型是家庭、儿童游戏群体和邻居。在他看来,这些群体是产生人类合作及友谊的土壤,是培育人类友爱和同情心的园地。在这些群体中,人们为了整体的最高利益可以放弃个人利益,情感的纽带将人们联系在一起

初级群体具有规模较小、持续而直接交往、人际关系亲密和非正式控制等基本特征。初级群体的形成和关系的维持需要经常性的交往、非利己的动机、开放和宽容的意识。初级群体是个人社会化的基本形式,可以满足个人参与社会的基本需求,有助于维护社会秩序,其副作用反映在初级群体的过分发展可能会抑制个人的发展。另外,当初级群体的某些价值观与社会发展的要求不一致时,成员对群体的忠诚可能会在一定程度上损害到社会利益。

在传统社会中初级群体比较发达,这种群体形式在承载社会职能方面拥有重要的、不可替代的地位,如生产上的协作、生活上的守望相助、社会化、社会控制、思想交流和感情联络等。但在现代社会中,由于生产和生活的社会化趋向,加之单元式住宅形式的限制,邻里所承担的功能正在日趋衰减。这种趋势在一些大城市中尤为突出,主要表现为:初级群体的某些功能外移,内部的成员关系趋于松懈,许多通过初级群体代代相传的传统文化失去了延续的依托,文化生存受到威胁;邻里之间的交往和联系也被大大削弱,在大量的单元式集合住宅中,空间上的近邻往往互不相识,人们的行为不再处于街头巷尾熟人的视野之中,虽然获得了更大的自由权和私密性,但也丧失了熟人社会的安全感和归属感。需要强调的是,初级群体的衰弱造成的社会影响是双向的:一方面,它使人们从初级群体中获得的温情、充满人性的关怀逐渐减少,社会秩序的维持将面临更多的挑战;另一方面,个体在失去了初级群体的束缚后也获得了更多的机会,人们的生活方式也会变得更加丰富多样。

(2)人口密度与空间分布

人口密度是指在一定时间内单位面积或单位空间内个体的数目。密度的概念需要从两个方面去理解,第一,密度以及下面研究的各项指标诸如空间分布、迁移变化等,在社会学上都属于次级群体的范畴。次级人文生态群体具有以下人文特征:群体成员由若干具有共同的价值观、信仰,兴趣或利害关系的人组成,群体成员具有某些共同的身份和群体意识,具有一定的组织结构和群体边界,同时也含有某些与生物种群相似的基本特征。第二,研究密度的指标有两方面的意义,一方面,单位面积中的人数反映出该场所的使用情况以及场所特征;另一方面,群体所占有的面积反映出其所拥有的空间资源。通过对人文生态群体密度的分析,可以研究不同群体对资源的占有程度,以及不同性质的场所对人群密度的要求等。

群体与空间存在着密切的联系,空间对于群体而言可被认为是某种社会文化关系发生的场所。文化群体由于经济、政治和文化上的差异,分化为不同的阶层,不同的阶层在人文生态系统中所处的生态位不同,对城市空间的需求与占有能力不同,因此形成了相同阶层的人群在空间分布上的相对聚集,从而产生了空间景观的异质性。因此,群体的空间分布特征是不同群体的人文偏好在空间上的体现,这也是本书研究的重点之一。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