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生态廊道与文化廊道的空间结构及其影响

生态廊道与文化廊道的空间结构及其影响

时间:2023-08-14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生态廊道是指具有线性或带状生态资源的空间,前述河流、带状绿地、街道景观等都属于生态廊道。文化廊道更多地带有抽象性质,它可能并非一个显而易见的具象形态,但一般来说,文化廊道大多是依托于生态廊道的空间载体发展起来的,因此在空间结构上具有一定的共生性,并带有明显的经济中心性质。因此,文化是空间环境的内核与深层结构,其对空间环境的影响是深刻的,也是潜移默化的。

生态廊道与文化廊道的空间结构及其影响

1.空间环境与空间结构

空间不仅指物质的存在状态,也是一个哲学概念。在文化生态体系的环境系统中,空间环境不仅是一个与地理、自然条件紧密相关的要素,同时也是社会经济和文化等要素存在和运行的物质载体。空间结构是指空间要素的位置、布局和组织关系,是一定时期内,环境系统通过内在机制相互作用而形成的景观形态。这里我们引入景观生态学中斑块、廊道、基质的概念来描述空间的结构特征,分析构成空间的四种结构因素在文化生态上的意义。

(1)斑块

斑块泛指在外观上与周围环境具有明显差异的非线性地表区域,即它是一个与周围环境在风貌或性质上不同的空间单元。空间非连续性和内部均质性是斑块的最基本特征。空间非连续性是指斑块在空间上是非连续的散点状布局,而所谓内部均质性则是相对于周围环境而言的,不同斑块的尺度、形状和内部均质程度都会表现出很大不同。在空间研究中,由于成因和视角的差异,斑块的具体特征和表现形式各异。在城市范围内,我们可以将在城市空间中具有特殊功能和形式、文化资源和文化特质上明显不同于周围城市肌理的空间单元看成一个斑块,如历史街区、商业区或一个居住群落等,而在一个群落内部,斑块则由空间结构相对独立的一系列尺度更小的空间单元组成,例如一组建筑绿地、广场等。这些单元的空间形态和文化特性相对于整体环境而言趋向异质,其功能、运作方式、文化内在结构的不同决定了它们在空间肌理上的独特性。

(2)基质

基质是空间中分布最广、连续性最高的背景结构。一般地,空间中大面积分布的,具有相同或相似肌理,土地使用性质和开发强度相同,建筑外观上具有类似风格,与周边区域具有良好连通性的区域,可被视为基质。在总体空间中,基质与斑块总是相对的,这个概念类似于格式塔心理学中的图底关系。如果把城市建成区看作一个斑块,城市周边的自然环境成为其基质;把一个群落看作斑块,则整个城市即成为基质。面积上的优势和空间上的高度连续性使基质对景观的总体特征具有支配作用,基质形态的发展变化往往能直接体现总体空间功能和结构的发展变化,具有时代性与地域性。为此,景观基质在研究中具有普遍性和基础性,往往成为我们解读一个区域人文本质的因素。

(3)廊道

廊道是指空间中与相邻两侧基质不同的线性或带状结构,道路、河流、带状绿地等都是典型的廊道要素。凯文·林奇认为廊道是人移动的路径,是观察环境的通道,各种环境要素沿廊道布置,并与之相联系,因此,廊道是景观意向中具有控制性的因素。[14]廊道的功能与结构特征有密切关系。一般地,廊道具有运输、传送的功能,有时廊道也可能成为某种事物特定的发展轴线。对廊道功能的讨论主要集中在廊道边缘环境上,例如街道,丰富的边缘环境可以吸引过境人流,对廊道与周边环境的经济、文化交流十分有利,一方面提高了廊道周边地区的经济活力,同时也增加了开放程度和信息来源的渠道。

景观生态学中一般根据文化资源和文化空间的类型把廊道分为两类:生态廊道和文化廊道。生态廊道是指具有线性或带状生态资源的空间,前述河流、带状绿地、街道景观等都属于生态廊道。文化廊道则与文化资源的分布密切相关,它将散布的文化资源以带状或线性形式连接起来,并呈现出一定的文化特色。比如历史文化资源集聚的遗产廊道,在保存文化信息上具有特殊的价值。(www.xing528.com)

文化廊道更多地带有抽象性质,它可能并非一个显而易见的具象形态,但一般来说,文化廊道大多是依托于生态廊道的空间载体发展起来的,因此在空间结构上具有一定的共生性,并带有明显的经济中心性质。

2.空间结构与文化生态

空间结构是文化生态在物理空间中的投影,它实质上是环境要素通过内部机制相互作用的外在表征,是一种文化景观。文化生态的环境要素之间存在着复杂的辩证关系:一方面,空间结构为社会、经济、文化提供了存在和发展的物质载体;另一方面,空间环境的自身的建设,也是在前者的约束和影响下获得生存与发展的。

首先,经济是空间结构形成的基础和主要动力。在一定时期内,空间环境的品质总是由当时的经济技术水平所决定的。生产力水平、生产方式、产业结构、经济流通、分配方式、产业结构、消费结构都深刻地影响着空间结构的形成和演变;与此同时,技术的进步带来了生产力和生产方式的变革,结构技术、建筑材料、施工技术和设计理念不断革新,直接影响到建筑形式、空间组织,乃至整体环境的景观质量,从而推进了空间环境的不断演变。

其次,社会是空间结构生成的人文背景。空间环境是人类活动的产物,空间结构本身即是一定社会关系和社会秩序的反映。社会制度、组织、阶层、教育水平、经济能力、民族背景等社会因素以多样的形式影响着人们的思想和行为,并作用于人们的建设行为,从而形成了不同形式的空间结构。人的行为、人与人之间的关系、人与环境的关系是空间环境产生的社会源头。此外,社会因素对空间环境的影响是持久而缓慢的,在分析社会因素对空间结构的影响时,历史发展的动因也是不可忽视的方面。

再次,文化是空间结构的精神内核。人类文化包括了人类创造的一切精神财富,是世界观价值观人生观道德、信仰、习俗、艺术文学等的综合体,它通过影响人的思维方式、价值判断、行为标准而在空间建设和发展过程中发挥作用。区域文化的差异造就了文化景观的差异性和特殊性,从而形成了丰富多样的地域文化景观。因此,文化是空间环境的内核与深层结构,其对空间环境的影响是深刻的,也是潜移默化的。

综上所述,空间结构是文化生态的物化载体,它是社会、经济、文化等要素综合作用于物质环境的产物。斑块、廊道、基质等为我们提供了描述环境结构的空间语言,有助于我们分析空间结构与人文环境之间的拓扑关系,不同的空间结构形式能够反映出潜藏在空间背后的文化特质。为此,我们在研究空间结构时,研究视野不能仅限于结构本身,更重要的是要分析影响结构格局的人文生态动因。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