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需求、动机、行为的关系

需求、动机、行为的关系

时间:2023-08-14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人的行为是建立在需求和动机的基础上,需求使人产生行为的动机,动机诱发人们采取行动去满足需求。一旦需求得以满足,紧张感就解除了。有需求,还要有一定的诱因,才能产生现实的动机,导致行为的发生。个体行为除了由其需求和动机决定,还受到个体的态度、人格、知觉、学习等特征的影响。例如,工作满意度就是员工对自己工作的总体态度,与生产率、缺勤率、离职率和工作场所不当行为等都有一定关系。

需求、动机、行为的关系

理学家发现,人之所以会产生某种特定的行为是由其动机决定的。一个人愿不愿意从事某项工作,工作积极性是高还是低,干劲是大还是小,完全取决于他是否具有做好这项工作的动机及动机的强弱。常常可以看到在同一个组织中,两个人能力和客观条件差不多,工作业绩却大不一样,有时甚至出现能力差的人反而比能力强的人干得更出色。究其原因,常常是因为后者的积极性没有被调动起来,即动机没有被激发。

动机是驱使人产生某种行为的内在力量。从心理学的角度分析,动机是由需求引起的,人之所以愿意做某事,是因为做这件事本身能满足其个人的某种需求。所谓需求是指人们对某种目标的渴求和欲望,包括基本的需求到各种高层次的需求。如果个人的需求得不到满足时,心理上就会出现不安和紧张,寻求满足需求的办法。因此,这种不安和紧张就成为一种内在的驱动力,促使个体采取某种行动。例如,饥饿会使人去寻找食物,孤独会使人去寻找关心,这些未满足的需求是形成人的行为动机的根本原因,一个人的行为总是直接或间接、自觉或不自觉地为了实现某种需求的满足。

人的行为是建立在需求和动机的基础上,需求使人产生行为的动机,动机诱发人们采取行动去满足需求。一旦需求得以满足,紧张感就解除了。这时又有新的需求产生,新的激励过程又开始了。这一过程如图9-1所示。

(www.xing528.com)

图9-1 个人行为产生过程

但是,并不是在任何情况下有需求就一定会引发行为的动机。一个人可能同时存在多种需求,在不同时期需求也会不同,人的行为产生和变化随人的需求变化而变化,只有当人的需求达到一定的强度时,动机才会产生。动机的形成有两个条件:一是人的内在需求和愿望;二是外部提供的诱导和刺激。有需求,还要有一定的诱因,才能产生现实的动机,导致行为的发生。因此,管理者在员工行为激励中的作用,首先就在于通过提供这种诱因或刺激,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个人的需求和动机,从而使其产生所期望的行为。为了确保所提供的诱因对员工有真正的吸引力,管理者就必须对员工的各种需求的内容和性质进行研究。这些主要与“内容型激励理论”的研究有关。

另外,管理者要能切实有效地激励员工,还必须了解人的动机是如何转化为其实现目标的特定行为,以及此次行为对其个人需求的满足状况又是如何影响他的下一次的行为等激励过程的问题。现实中,同是对就业保障有强烈需要的人,对于主管新分派的某一项工作,有的人可能会担心失败而拒绝承担这项任务,有的人则认为是表现自身能力的机会而主动地承担。这种现象说明,由动机向特定行为转化的过程实际上也是一个相当复杂的心理过程,有效的管理者不仅要了解员工在组织中工作的动机是如何形成和得到激发的,更需要了解其动机向特定行为转化过程中的各方面心理因素及相应的激励措施和对策。这些主要与“过程型激励理论”的研究有关。

个体行为除了由其需求和动机决定,还受到个体的态度、人格、知觉、学习等特征的影响。态度是指个体对于人、事、物等的评价,反映了个体对于某一对象的内心感受,有认知、情感和行为三种成分。例如,工作满意度就是员工对自己工作的总体态度,与生产率、缺勤率、离职率和工作场所不当行为等都有一定关系。人格是指影响个体对他人的反应方式和交往方式的独特的情感、思维和行为模式的总和,如大五人格模型由外倾性、随和性、尽责性、情绪稳定性和开放性五项人格维度来测量。情绪是一种针对客体的反应的强烈情感,情绪智力与所有水平的工作绩效之间都存在正相关。知觉是个体组织和解释自己的感觉印象的过程,知觉者个人、目标、情境都是形成不同知觉的因素。学习是指在经验的作用下,行为中出现的比较持久的改变。管理者常常需要通过循序渐进的方式指导个体学习,塑造个体行为,称为行为塑造。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