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上海监狱的信息化管理发展历程

上海监狱的信息化管理发展历程

时间:2023-08-14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纵观QP监狱信息化管理从无到有再到发展完善的过程,可以归纳为四个主要阶段:起步阶段、基础设施建设阶段、信息资源整合阶段、信息共享初探阶段。QP监狱根据监狱管理局制定的数字化监狱标准,信息的采集、传输、处理环节的基础设施建设密集进行。QP监狱从三级管理到二级管理的转变使监狱工作的分工逐渐细化,对罪犯的管理模式也从传统的“看守型”向“矫治型”转变。

上海监狱的信息化管理发展历程

信息技术在发展过程中逐渐渗透各行各业,成为一种不可或缺的重要因素。对于监狱这样一个特殊国家机关而言,信息化起步比较晚、应用范围小、信息化管理意识淡薄,滞后于整个社会的信息化发展水平。QP监狱成立于1994年,是一所高度戒备的重刑犯监狱。监狱除收押被判处有期徒刑的成年罪犯外,还定点关押外国籍罪犯。QP监狱作为上海监狱系统的排头兵,在设计建造、设施配备在上海乃至全国都处于比较领先的位置。近年来在信息化建设上不论是硬件设施还是软件应用以及管理模式创新都投入了大量人力物力。纵观QP监狱信息化管理从无到有再到发展完善的过程,可以归纳为四个主要阶段:起步阶段、基础设施建设阶段、信息资源整合阶段、信息共享初探阶段。

1.信息化管理起步阶段

20世纪90年代末年到2006年,是监狱信息化发展的起步阶段。虽然QP监狱的建造设计标准较高,但在建监初期信息化管理对于监狱还是一个十分陌生的名词,信息化基础设施设备微乎其微,对讲机和电话是仅有的信息设备,所有的工作都是通过手工操作来完成的,各类信息资料以纸质记录的形式存在,管理模式还是实行传统的监狱管理模式。90年代末电脑逐步配备到各个部门,开始运用计算机辅助完成一些文字档案的处理,随着局域网的开通,OA办公系统、狱政系统建成使用,办公自动化开始在监狱工作中运用。信息技术在日常办公的运用替代了一部分手工操作,对于罪犯管理的信息化基础建设开始起步,监狱信息化管理迈出了第一步。

2.基础设施建设阶段

2006—2011年是监狱信息化得到长足发展的重要时期。2006年司法部召开监狱信息化建设专题会议,指出了监狱信息化发展的方向,制定了建设的标准和目标,由此掀起了监狱信息化建设的浪潮。QP监狱根据监狱管理局制定的数字化监狱标准,信息的采集、传输、处理环节的基础设施建设密集进行。监控监听、门禁、报警、定位通信、存储服务器、传输线路等基础设施以及各类安防系统引入使用。软件开发也取得了巨大的进步,根据业务的需要开发罪犯会见、亲情电话、教育改造、生活卫生等各类的信息管理系统。为了确保信息安全,建立了信息异地容灾备份中心。这是监狱信息化基础建设最为密集、信息化管理发展最为迅速的一个阶段。在这一阶段工作的重心主要在于信息化管理基础设施的建造、独立安防系统和独立信息系统的应用,为监狱信息化管理奠定了坚实的基础。(www.xing528.com)

3.信息资源整合阶段

经历了密集的基础建设之后,QP监狱信息化管理工作的重点逐步转移到如何更好整合利用现有资源,提高整体效能,进入了应用完善的阶段。随着上海市监狱管理局现代警务机制的推行,提出了建立指挥中心—分控平台—管控点三级警戒运作构架,集成视屏监控、对讲监听、人员定位、网络广播、即时通讯、门禁巡更管理、电源管理等功能形成统一的管理平台。指挥中心、分控平台相继建成使用,在物理空间上整合了各类信息资源,形成了一个信息交汇管理的平台。应用软件的开发也在不断丰富完善。集群效应的发挥促使部门协作势在必行,逐渐认识到信息化管理重要性和必要性。监狱信息化管理不仅是一种技术的运用,更是一种管理模式的创新,信息化管理与监狱工作在应用中提升,在融合中完善。

4.信息共享起步阶段

监狱信息化管理发展时至今日,经历了最初的起步阶段、基础设施建设阶段和信息资源整合阶段,对于信息技术和设备的运用日益广泛,对于监狱信息化管理的认识不断提高。从无到有、从单一到丰富的监狱信息化发展历程与监狱管理工作的融合变得日益密切而又不可分割。QP监狱从三级管理到二级管理的转变使监狱工作的分工逐渐细化,对罪犯的管理模式也从传统的“看守型”向“矫治型”转变。不论是监狱的管理层还是基层工作人员结合当前工作的实际,认为不同的条线、部门甚至个人之间的信息共享变得越来越重要。罪犯改造日评估系统的使用,使得监狱民警能够及时共享罪犯的改造动态;指挥中心日通报制度的实行,提高了各类重要信息的知晓时效和范围。信息资源共享逐渐起步。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