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为何需要社会科学研究方法

为何需要社会科学研究方法

时间:2023-08-15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考虑“去哪儿吃饭”当然不是学术问题,用找饭店这个例子无非是让大家看到社会科学的研究其实是离我们很近的一种事物。那什么才算是正式的“学术研究”呢?系统化地学习社会研究方法,不仅仅能帮我们思考科研项目,它还会从实质上改变一个人的思维方法。

为何需要社会科学研究方法

这本书的焦点是如何做社会研究,那么就先让我们从为什么要有“社会研究方法”(social research methods)这个问题说起。

人类从来有很多疑问,我们每个人都不例外,大到“我是谁,我从哪里来,要到哪里去”这样的哲学问题,小到“我今天吃什么,跟谁吃,上哪儿吃”之类的生活问题——我们从小到大,从早到晚都在不停地发问。

就拿“今晚去哪个餐厅吃饭”这个问题来说,我们如果想回答这个问题,通常会随便采用以下其中的一种方法:

(1)问身边的人——“嘿,隔壁老王,你知道哪有好吃的湘菜馆没有?”老王可能说他家旁边有一个饭店不错,物美价廉,你就去了。

(2)利用网络——网上搜“湘菜”“北京最好吃的湖南馆子”。

(3)或者我们干脆自己出去转转,走到哪儿看到哪儿,看见可心的餐厅就走进去吃。

其实上面三种方法都是对于“今晚去哪个餐厅吃饭”这件事做了一个非正式意义上的“研究”(research),这个“研究”的本质或者目的,无非就是去寻找一个问题的答案。

可是答案无法凭空浮现(除掉做梦也能想通元素周期表的这种特例姑且不论)。于是我们最常寻找答案的方法其实就是通过数据收集(data collection):问隔壁老王其实是访谈(interview),从而得到一手数据;上网找到的信息其实就是使用二手数据(secondary data)的一种方法;自己出去晃荡的这种方法接近田野工作(field work)中的观察(observation),通过实地观察从而收集到数据。这类基于数据收集最终得出结论的研究思路我们称之为“实证研究”(empirical study),与之相对的就是不基于数据收集的研究思路,就是“理念性研究”(conceptual study),或者“理论性研究”(theoretical study)。

考虑“去哪儿吃饭”当然不是学术问题,用找饭店这个例子无非是让大家看到社会科学的研究其实是离我们很近的一种事物。其实我们每天都在做“研究”,每个人多多少少都需要有点“研究能力”才能生活,只不过我们日常研究的这些问题都不能算作“学术问题”,寻找答案的方式也随意松散,这个答案找到了以后,除了对我们自己有意义以外,对外界的意义往往很小。这些就是“普通研究”跟“学术研究”的区别。

那什么才算是正式的“学术研究”(academic research)呢?学术研究是指“对知识的严谨探寻”(rigorous investigation of knowledge),它是更系统、更严格、更谨慎、更科学的设计,它既有系统的方法、步骤、格式,也有约定俗成的程序、语言

比如,学术版的“我应该上哪儿吃”恐怕需要经过以下步骤:

(1)收集足够多的大量样本。(www.xing528.com)

(2)细化研究问题(比如,今晚吃哪家湘菜馆?或者,我如果在北京的话应该上哪儿吃?)。

(3)设计数据收集的过程。

(4)用问卷、访谈、实地观察等方式收集数据。

(5)得到数据之后,通过相关性和回归性分析等定量(quantitative)分析或案例分析等定性(qualitative)分析最后得出初步结论。

这个结论得出来之后有多可信呢?这还要看你的样本有多大,你的分析结果的显著水平(significance),以及你所使用的问卷测量(measurement)的效度(validity)和信度(reliability)。显然,没人会这么大动干戈地回答“去哪儿吃饭”的问题,因为“去哪儿吃饭”这个问题并没有那么大的学术价值——这说明不是所有问题都是“研究问题”,不是所有问题都需要“学术研究”来给出答案。事实上,问出一个好的问题对社会科学研究来说是一件非常重要的事情,可以说几乎从根本上决定了一个研究到底有没有价值、如何操作、能否指导实践等方面。关于如何确定研究问题的内容,我们将在本书后边的部分专门讨论(详见本书第二部分“实证研究基本功”)。

然而这里我想说的是,社会科学研究其实并不神秘,也不遥远,它不是只属于社会科学家的专利,而是通过正规、完备的训练之后,可以为我们每个人所用的解决问题的工具和思考世界的方法。系统化地学习社会研究方法,不仅仅能帮我们思考科研项目,它还会从实质上改变一个人的思维方法。学习了社会研究方法之后,你会发现你对这个世界上的信息不再那么轻听轻信了,对新闻和数字的复杂性理解加深了,对简单标题背后的事情实质有了自己的思考和看法。你会发现你多了与庞杂世界抗争的武器,有了站稳自己思考方式的立场。于是你拿到了面对世界最有效的工具——系统思考社会问题的方法。

当然,能做出质量很高的社会研究是件不容易的事情,并不是上一堂课或看一本书就能立刻实现的,它需要经过长期的、系统性的培训、练习、反思、改进。美国高校的社会科学学者们常常会用2~3年的时间去设计、执行、分析一个研究问题,虽然可能同时有几个这样的项目在进行,但是因为周期都很长,平均下来一年能出一篇质量上等的期刊文章已经是不错的成绩,那么这样看来每年有四五篇高质量文章发表的学者所下的功夫真是令人敬佩。虽然费时费力,但好的社会研究会推动人类的认知,改变人类思考社会运行的方式,打破社会运转中面临的僵局,从根本上解决人类面临的种种困境。一个好的研究不仅会影响当下的研究者和同行科研的发展,更会影响未来几年、甚至几十年的学者和研究走向,这些研究又会影响后面的研究,这些研究又会不断指导和影响实践者的工作方式、思维方式、管理方式,成为实践者源源不断的行动指导的可靠来源,推动这个世界的社会系统朝越来越优化的方向一点点挺进。

本书内容汇聚了我过去近十年间在北卡州立大学、加州州立大学以及国内学术教学平台所教授的研究方法课程的精华和经验,融入了我从一名博士留学生到一名高校教师,在美国学习、教学、做科研过程中所积累的观察、反思、总结。这本书的目的是用尽量平实易懂、接近于朋友之间聊天的方式,把你引入社会科学类学术研究的门,让你看到做研究这份工作是有趣和有意义的,科研这份职业是值得骄傲和令人兴奋的,研究者的世界可以是丰富和有温度的。如果可以,我希望用这些文章帮你找到桃花源的大门,让你知道研究方法并不枯燥,社会科学研究无处不在无处不需。社会科学家(social scientist)是一份荣耀的职业,我们在做一件有意义的事,我们让这个世界变得更好,且力量绝不小于自然科学家们。我刚开始读博士的时候面对纷繁复杂的学术世界,很希望有一个人可以从过来人的亲身角度,细细地把自己入门科研世界的体会讲给我听。如今写这本书,我把希望自己十年前就知道的东西一点点用文字码出来,希望给学术新人们提供一些如何读文献、如何写论文、如何理解社会科学方法、如何做实证研究以及如何在看似困难的机会中持续成长的思路。

本书共分为四大部分:第一部分以读文献为焦点,探讨如何有效阅读文献、做文献笔记、利用读文献训练辩证性思维、写好文献综述和反馈论文;第二部分以实证研究方法为焦点,探讨什么是实证研究、实证研究的底层思维、怎么做实证研究、如何选题、什么是变量、如何梳理变量、什么是好的研究假设、如何收集数据、如何在研究中用好理论、什么是效度和信度;第三部分以论文写作为核心,探讨学术写作的特点、好论文的标准、如何打造有条理的论文、怎样突出论文的学术贡献、如何在学术写作中做到正确引用、如何向国际期刊投稿、如何应对改稿和拒稿;第四部分以科研周边和研究者心法为主题,探讨国际学术会议的参会与报告、不想写论文的时候怎么办、如何提升自己论文的产出、美国社会科学类博士培养的体会、时间管理和治疗拖延症的一些方法,以及研究者可以受用终身的成长性思维方式。

这本书虽然在探讨学术方法和研究方法,但撰写的目的不是代替教科书,且在讲述研究方法的时候也无法替代严谨而系统的教科书。我试图用真诚而松弛的语言与你分享我的所得,试图帮你拉近你跟学术这件事的距离,拉近你跟许多教科书、学术词汇、学术理论、研究过程的距离,当你再接受系统性训练的时候会觉得它们亲切、有趣、有用。那这就算是我对国内社会科学研究尽的一点点微薄之力,也算是你和我之间的缘分。

那我们就开始吧。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