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新时代乡村振兴关键在人才培养

新时代乡村振兴关键在人才培养

时间:2023-08-15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改革开放四十年以来,特别是党的十八大以来,中国农村改革波澜壮阔,党的十九大更是加大力度,做出了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重大举措,政策鼓舞人心,让我们看到了希望。中国最大的不平衡就是农村和城市的不平衡发展,最大的不充分就是农村发展不充分。按照中国原有的户籍制度和土地管理制度,通过考学或者其他方式迁出户口,就意味着不再是本土农村人。

新时代乡村振兴关键在人才培养

改革开放四十年以来,特别是党的十八大以来,中国农村改革波澜壮阔,党的十九大更是加大力度,做出了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重大举措,政策鼓舞人心,让我们看到了希望。然而,发展了的乡村却和振兴非常遥远,空心化、老龄化、荒漠化问题非常突出,新时代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最繁重的和最有潜力的就是农村,新生代农民数量日益减少,质量不断下滑。

第一,农村人才流失严重。农村的主体是农民,没有农民自身的专业化、年轻化、技术化,即使有好的政策,农村问题根本不可能解决,没有人的乡村,怎么可能现代化?!然而,以大都市为中心和重心的全省发展策略,更是成了城乡不平衡、不充分发展的根源,在抢夺人才资源方面,发展城市和发展农村一直是一个悖论性现实存在。城市作为一块吸铁石,不仅吸纳城市的优质人力资源,而且也吸引着大量农村的优质人力资源,在一定程度上使本来已经老龄化、空心化、荒漠化的农村雪上加霜,有能力、有技术、有想法的新生代农民子弟都想尽办法在城市扎根落户,没有了一定数量和质量的新生代农民,农村振兴就无从谈起。

第二,农村教育资源日益萎缩。近几年不断有媒体报道,寒门再难出贵子,看看农村中小学的萎缩量,我们就明白这不是媒体夸大其词。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家庭教育方面,随着青壮年农民工进城,农村儿童的教育就落在了老人身上,而针对绝大多数老人的教育理念无外乎吃饱穿暖,加上父母常年在外,对孩子的牵挂就变成以物质财富满足的自我安慰,家庭教育严重缺失。

义务教育方面,近几年不断减免中小学义务教育成本,使农村孩子的教育成本减少,本身是个利好的消息,然而,随着农村中小学的撤并,很多偏远乡村的学校消失,由于农村人口分布相对分散,上学所需的学费和教材费是减免了,但是交通成本和住宿成本却增加了。更为糟糕的是,由于乡村中小学撤并,农村孩子还出现了没有学校可上的严重情况,农村孩子的教育成本不是减少,相反却在增加,农村学校的减少成为寒门学子上升发展的另外一道屏障。

随着都市化和市场化,日益空心的农村也留不住优秀的乡村老师,乡村学校和农村一样,日益老年化了。一方面,乡村优秀的教师资源或被城市学校调走或辞职进入城市民办教育机构或其他工作机构;另一方面,再也没有大量大学毕业生愿意回乡村教书育人,只有流出的教师资源没有流入的教师资源,使得乡村教育水平和教学质量急剧下降。而义务教学的教材难度日益增加,科技化和数字化程度日益提高,更使得乡村教师自身的教学手段和教学理念难以适应不断变化的教学要求。于是乎,当城市孩子在争夺五大名校的时候,乡村教育由于主客观条件的限制,接受一定程度的文字教育成了其最终的目标。输了乡村教育,就输了乡村的未来,乡村振兴从何谈起?

(一)个别村干部任期终身制

个别村干部任期时间较长,有两个原因,一是原有干部不想放权,二是没有新的可供选择的乡村干部。个别村干部没想利用政策,发展农村、改变农村,而是任职期间中饱私囊。老农民对国家政策信息了解不足、不到位,而农村有文化、有技术,对党和国家政策有解读力和执行力的人才不断流向城市,国家的良好政策没有有力的执行人,最为重要的是缺少一股中坚力量来制约村干部权力,致使村干部的权力欲和金钱欲望不断膨胀,官僚化、封建化做派泛滥,农村改革等于是拿着好牌却输了战局。

(二)农民自治措施匮乏

1. 农民道德水平和文化水平落后 (www.xing528.com)

现有留守农村人口的文化水平比较低,缺乏权利意识和法治观念,还停留在对于乡村治理旧有的思维模式下,现代化管理模式和思维模式欠缺,亟待解决;道德水平下滑,市场化使农村人的金钱欲和权力欲更为膨胀,原有的乡村文化受到了严重冲击,各扫门前雪的思维方式逐渐形成,赌博成风,法治观念淡漠。

2.村务管理非专业化,农民参与农村治理方式单一

党的十九大提出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坚持农业农村优先发展、建立健全城乡融合发展体制机制和政策体系、加快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习近平总书记主持召开了四十次中央深改组会议和二次中央深改委会议,其中19次涉及农村改革议题,审议了26项农改方案,印发了农村承包地“三权分置”、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发展农村适度规模经营、农村改革等重要文件,农村改革的“四梁八柱”基本建立,有力地推动了农村改革。

中国最大的不平衡就是农村和城市的不平衡发展,最大的不充分就是农村发展不充分。特别是以城市带动农村发展在当前资源总量不变的情况下,通过以城市发展辐射周边城市的发展也不是解决问题的根本之举。笔者认为,三农问题必须通过提升农民的自身水平才能从根本上解决。坚持农业农村优先发展的策略,城市发展不能抢夺农村资源。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改变:

第一,尽可能留住乡村人才。一方面,让走出乡村的人,特别是户籍已经迁出乡村的人有参与乡村管理的权利和资格。按照中国原有的户籍制度和土地管理制度,通过考学或者其他方式迁出户口,就意味着不再是本土农村人。一旦户口迁出,不但会失去土地,还会失去本村农村治理的话语权和参与权,而恰恰这部分人见多识广,对国家的政策比较关心,而且又具有乡土情怀,对农村和乡里邻居有着深切的关怀,受乡亲们的尊重和爱戴,他们参与农村管理,不但增加了农村的智力而且提升了农村活力,而且可以说是一项人力资源共享的良策。另一方面,留住乡村的主要劳动力——青壮年农民工。农民工作为新时代下农村的主要劳动力,他们走进大城市,掌握了新的生存本领,学习了新的理论技术,本应成为农村振兴的主力军,却常年漂泊在外,不但与老人分离,而且与孩子分离,更不可能参与乡村治理。我们可以发挥地方政府的功能,将他们在外从事的技术性工种以政府承包的方式分散到各个农户,让他们在家打工,这样既可以留住农村劳动力又可以兼顾农业发展,一举两得。

第二,解决农村教育资源稀缺的困境。在撤并教学机构的前提下,要做好安置工作,不能让他们享受不了免费义务教育的优惠政策,更不能让他们无学可上。所以,要计算偏远地区基础建设的成本与个别农户迁移的成本,过于偏远的乡村,人口相对比较少,进行基础设施建设,与其浪费国家资源修建公路,搭建网络等,还不如利用经费进行人口迁移,迁移到距离城镇比较近的地方,一方面改变他们恶劣的地域条件,提供新的生存渠道,另一方面也改变了他们的就业、教育等问题。

第三,提升农村人口的文化素质、政治素质科学水平。定期举办农村人口继续教育、提升政策宣传面和宣传力度,增加理论宣传的方式,对农民进行新政策的宣讲,让他们了解国家的大政方针政策,提升自身的政治素质,有效地参政、议政。特别是要用科学技术武装农民,只有发展科技,“青山绿水才有可能变成金山银山”。怎么科技兴农?其一,科技下乡,让农民了解新的耕种技术;其二,农业技术骨干定期下乡指导;其三,对农村个别有为青年进行定期技术培训,变成农业种植高手;其四,在量上保证农用土地;其五,搭建网络化、数字化政府平台;其六,提高农产品的价格,增加农民的农业收入,从而使农民收入和进城务工的收入相吻合,增加农业从业人员,解决农村空心化、老龄化问题。

总的来看,乡村振兴任重而道远,但问题的关键和根源还在于人,只有解决了人的问题,乡村振兴才有可能。

第五章 社会发展与经济建设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