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赢在风控:信贷实践中的非财务信息分析

赢在风控:信贷实践中的非财务信息分析

时间:2023-08-15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在国内,张景顺等认为非财务信息实质上是反映了非生产经营活动的一些信息,这些信息对企业同样重要。周颖顶将非财务信息定义为财务报表中不能包含但会影响投资者的信息。李晓龙认为非财务信息是与企业绩效有关的、能够反映企业日常经营的并且无法被货币化的各种信息。对这些非财务分析,实行图片、表格化贷后管理,并做好预警信息的及时传递与处理。

赢在风控:信贷实践中的非财务信息分析

《企业财务报表科目的计量和确认》中最早定义了非财务信息,该文献中提出,只有那些可概念化的、可衡量的并且具有一定相关性的项目,才能够列入财务报表;而一些能反映公司经营活动但不能满足条件的相关信息,不能列入财务报表,这些信息被统一规定为非财务信息。之后美国证券协会发布了相关规定,该规定详细说明了上市公司必须向公众披露的非财务信息,内容包括:(1)公司的经营现状说明;(2)公司会计师的存在的分歧与变更;(3)高管的薪资状况;(4)股票市价及分红状况;(5)收益的分配。这些说明为以后非财务信息的研究提供了借鉴。1998年,美国多个会计师事务所讨论后总结了非财务信息的种类,其中包括的内容多达40个类别。如管理层方面的公司战略、公司的高管、公司的组织能力、新产品开发率、新研发支出占总支出百分比和产品的开发周期等。在国内,张景顺等认为非财务信息实质上是反映了非生产经营活动的一些信息,这些信息对企业同样重要。周颖顶将非财务信息定义为财务报表中不能包含但会影响投资者的信息。李晓龙认为非财务信息是与企业绩效有关的、能够反映企业日常经营的并且无法被货币化的各种信息。

商业银行角度分析,非财务信息,又称“软信息”,在银行信贷实践中发挥着重要作用,甚至能够决定某笔贷款的“命运”,影响信贷审批人员的最终决策。我国商业银行信贷人员强化非财务因素分析,推行表格式、标准化贷后检查模板,坚持适当频率的贷后现场检查。针对小微企业特点,开展简化便携式贷后管理办法,机动灵活地做好贷后管理工作。非财务因素分析需要重点关注小微企业贷款客户的实际控制人的婚姻状况、户籍状况、健康情况、房产信息、个人嗜好、从业经验、电话号码变动情况,关注产业集群客户所处的行业整体风险状况,从行业协会、商会、工信局等部门了解企业的口碑变化情况,关注企业上下游客户的波动情况,关注企业的经营情况和市场变化情况,关注企业核心班子成员的人事变化情况,关注企业管理层诚意及股权变化情况,关注企业的服务水平和产品质量情况,关注企业的产品结构和盈利模式变化情况。除了上述常规的非财务因素外,商业银行更应重点关注企业的涉诉情况、环保达标情况、民间借贷情况、跨业经营情况、销售回款情况及职工工人工资的发放情况、对外担保企业的经营情况。对这些非财务分析,实行图片、表格化贷后管理,并做好预警信息的及时传递与处理。具体而言,信贷实践过程中,非财务信息的分析应当注重以下内容:

(一)民间借贷类信息

当前我国融资渠道多元化、不规范现象严重,“过桥资金”、民间借贷等问题时有发生,民间借贷类信息由于不用上人民银行的征信系统,导致信贷工作人员无法及时捕获此类信息。例如,个别民营企业融资渠道不规范,在现金流紧张的情况下,不乏通过高息民间借贷提供“过桥资金”进行银行贷款转贷等行为。同时,随着互联网金融的兴起,获得借款的途径繁多,融资渠道日趋多元化和隐蔽化,而这种借贷行为大多无法从人行征信系统查询中获得,商业银行无法获取非正规渠道融资信息。实践当中,企业走向毁灭的第一步往往从沾染上“高利贷”开始。“高利贷”好比是企业融资的“鸦片”,会很快腐蚀掉企业的正常盈利所得。因而,银行工作人员应该尤其注重与当地的小额信贷公司、典当行、P2P互联网金融借贷平台、投资管理公司等民间借贷类机构加强联系,多渠道、多维度获取授信企业参与的民间借贷行为。例如,某企业在多家银行有多笔贷款,贷款到期以后主要通过小额贷款公司等民间借贷机构进行“过桥资金”的倒贷手续,其中一家银行在信贷年审过程中认为该企业还款资金不是销售收入,经营存在显著问题,于是进行了抽贷,导致该企业资金链出现断裂,进而该企业的所有贷款均成为不良。

(二)或有负债类信息

或有负债是由于可能会发生的情况或意外事项而引起的企业潜在的或将来要承担的债务。从表面上看,或有负债对企业资产状况及偿债能力的影响不像确定的负债直观、明显,因而或有负债往往容易被忽视。或有负债按其产生的原因不同可分为保证行为产生的或有负债、权利质押行为产生的或有负债、抵押行为产生的或有负债、未决诉讼产生的或有负债、追加税款产生的或有负债等五类内容。或有负债是公司的潜在风险,可能导致企业未来现金流出,企业担心披露过多的或有负债可能会给公司带来不利影响,很多企业隐瞒披露或推迟披露或有负债信息。不同行业由于自身行业经营特点以及涉及或有负债类型等的不同,导致或有负债信息披露水平也有不同。对于或有负债而言,由于或有负债涉及类型多,对于债务担保、未决诉讼等可能各行业都有发生,但是环境污染治理可能只涉及污染行业,产品质量保证更多地涉及产品制造业及商品零售业等。

从银行信贷审查的角度分析,我国商业银行应当重点关注授信企业的对外担保情况、未决诉讼情况、环保达标情况等有可能导致企业隐形负债情况。例如,目前,商业银行对于担保圈图谱的绘制大多以人民银行征信数据为基础,这就将企业之间的线下保证行为排除在外,线下保证信息在银行和民营企业借款人之间是极其不对称的。在这种情况下,基础数据的不完整性和担保方式的隐蔽性导致商业银行无法绘制完整的担保圈图谱,叠加担保圈风险的交叉性、连环性、传染性、传递方向的不确定性、风险积累性等特点,导致商业银行无法正确评估与判断民营企业实质担保风险。目前国家大力倡导的绿色信贷理念,也要求银行信用审查人员必须高度关注企业的环保达标和排污许可证办理情况。例如,某企业原本经营正常,稳健经营,但由于存在一笔对外担保,被担保的企业出现了不良,银行向其追偿以后,该企业资金链出现断裂,自己的贷款也出现了逾期。(www.xing528.com)

(三)高管人员类信息

民营企业更多的是家族式管理,对于此类企业,应当格外重视高级管理人员的个人情况,诸如:婚姻状况、家族成员、不良嗜好、日常花销、社交维度、健康状况、性格特征,甚至包括个人发家发迹历史、与政府是否来往过密、是否涉及黄赌毒、是否涉黑等信息。除此之外,还应关注高管人员的个人负债和对外担保情况、是否是多个企业的实际控制人。高管人员的经营决策和人身安全,对于银行信贷资产安全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例如,某民营企业经营良好,在当地银行申请了一笔小微企业贷款,该企业的实际控制人由于性格暴躁,和人发生纠纷,引发命案,自己身陷囹圄,直接导致该企业倒闭,此笔贷款成为不良贷款

(四)经营策略类信息

企业的经营策略的稳健性,关系到一笔贷款的资产质量。银行信贷人员需要多角度地观察分析企业的经营策略,进而作出信贷决策。经营策略类信息的主要关注点包括但不限于以下内容:企业的经营策略是否过于激进?是否符合行业周期特征?是否存在多元化经营的问题?是否把流动资金过多的投入到固定资产当中?是否脱离自己的主业,把精力和资金投入到自己不熟悉的领域?跨行业经营要求企业管理人员具备高度专业素质与技能,精通行业经营特点,不同的行业管理模式千差万别,需要经营者及时调整融资渠道、资金结构,销售策略等。多元化经营对民营企业借款人的现金流管理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然而现实中现金流管理往往依靠企业核心人员调度划拨,除了实际控制人之外,每个项目的信息呈碎片化,不确定因素增大,现金流管理不规范导致信用风险加大。另外,企业的投资风格也需要引起信贷人员高度重视。若民营企业通过经营风险较低的项目从银行渠道获得融资,在面临着风险更高却收益更高的项目时,他们往往具有对外投资冲动,进而挪用贷款资金。许多民营企业借款人从银行端获取了短期的流动资金贷款,却被挪用到房地产投资等长期建设贷款中,导致短贷长用、期限错配等问题,更有甚者投资数个项目,其资金需求量超过承受范围,导致出现“拆东墙补西墙”的现象,最终导致资金链断裂。例如,某钢管类企业在经营形势良好的情况下盲目扩张,大兴土木盖厂房、上设备,但2014年以后随着国家实体经济下行期到来,管道装备行业面临整体利润下滑和行业困境,该企业资金链出现明显断裂,在银行的多笔贷款陆续出现了逾期甚至不良。

【信贷反思录】商业银行如何加强对贷款企业的非财务信息的分析力度?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