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河水对商王的预兆与应对措施-甲骨文读本

河水对商王的预兆与应对措施-甲骨文读本

时间:2023-08-15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2局部)(1局部)癸丑卜,贞:今岁亡大水。(2局部)庚午卜,师贞:弜(勿)卒[1][2]河[3]亡若。=《英藏》2593=《合集》41867=《合集》20611[1]卒:终。卜辞大意说,十月庚午这天,商王在河中划船,直到游玩(或渡河)结束,都不会有不顺利的事。《合集》13578“作王舟”,即为商王制作御用舟船。[2]:字形是乘、驾舟船的动态。学者认为,殷墟甲骨文的“河”全部指今天的黄河。

河水对商王的预兆与应对措施-甲骨文读本

【图版】

(1)

(1局部摹本)

(2)

(2局部)

【释文】

(1局部)癸丑卜,贞:今岁亡大水。

其有大水。

(2局部)庚午卜,师贞:弜(勿)卒[1][2][3]亡若。十月。

【著录】

(1)=《英藏》2593=《合集》41867 (2)=《合集》20611(www.xing528.com)

【注释】

[1]卒:终。卜辞大意说,十月庚午这天,商王在河中划船,直到游玩(或渡河)结束,都不会有不顺利的事。《合集》13578“作王舟”,即为商王制作御用舟船。

[2]:字形是乘、驾舟船的动态。学者或释为“荡〔盪〕”,荡舟之意;或释为“航”,指渡过。

[3]河:黄河。学者认为,殷墟甲骨文的“河”全部指今天的黄河。

【延展阅读】

诗经》:“谁谓河广,一苇杭之。”(《卫风·河广)又云:“深则厉,浅则揭。”(《邶风·匏有苦叶)虽然都是说过河的办法,前者有浪漫主义倾向,后者则纯粹是现实主义,给人的美感完全不同。

《匏有苦叶》的“厉”,《说文》作“砅”:“履石渡水也。从水,从石。《诗》曰‘深则砅’。”甲骨文写作“”,左右是“石”字,中间为小水流。因此,“砅”算是会意字,许慎说是“踩着石头过河”,应该也是当时“自古相传”的说法。至于“浅则揭”,是说浅水河段,撩起衣裙,卷起裤腿趟过去。凤凰古城的沱江河段有过河的石蹬,在江面上踩着石蹬过河,颇有“凌波微步、罗袜生尘”的乐趣。

古称过河渡水,又通称“涉”,甲骨文作“”、“”,简化作“”,足迹跨过河流,显然是渡过水流的意思。河水太深,又无桥梁石蹬,只得入水游过去。甲骨文“”,是人在水中行进的意思,即“泳”字。

甲骨文的“”、“”,是舟船的象形字(俯瞰船舱)。又有“”字,字形表示水中有舟,舟的一端有两手相推,有“顺水推舟”之意。具体释为何字,还可以再研究。考古所见,我国舟船历史可谓源远流长。20世纪七八十年代,浙江河姆渡遗址第二期发掘曾发现一件木制舟楫,残长63厘米,由一根整木刻出柄和桨叶,其上并有线形图案装饰。考古年代距今约7000年。前几年,考古工作者又在浙江跨湖桥一处遗址中发现木船。船体残长约5.6米,船身宽0.52米,船头上翘,宽约0.29米,系一段原木掏空后制作而成,现代称为“独木舟”,距今约8000~7500年。商朝疆土开拓到长江以南(参看第二章“四土四方”条)。只要想想长江的气势,就知道当时必定有高水平的造船技术,否则南下建立据点并保持联络,几乎是不可能的。

最后再说“一苇杭之”。这本来是诗人的一种浪漫主义想象,但后世还真的出现了用一根芦苇过河的高手。佛教故事中,达摩大师曾用一支五叶带花的芦苇飘然渡过长江(当然他是坐船从印度来的,印度洋的风浪,大师也无奈何)。不过要按禅宗后来的教义,用芦苇始终是不入流的。后来大师在嵩山面壁多年,才意识到当年不该用芦苇。因为从根本上说,本来不存在过河的问题。梁羽生先生在《白发魔女传》中写道,卓一航问晦明禅师:“弱水三千,我如何取一瓢而渡?”禅师答:“本来无弱水,何必问浮沉?”富有禅宗妙趣。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