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甲骨文读本》:豕与彘-初见猪的标志

《甲骨文读本》:豕与彘-初见猪的标志

时间:2023-08-15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字形中标示出公猪的生殖器。阉割后的公猪,《说文》称之为“豮”,又称之为“”。这两例圈养的、和牛羊并列的“豕”,无疑是家猪。一说是“不可称猪,应该称作彘”,意即只能用“彘”,不能用“猪”。据研究,“猪”是先秦秦汉时的口语。经过秦代的立法规定之后,西汉人确实在书面语中保持用“彘”不用“猪”的习惯。西汉文献中,“彘”字使用较先秦多,而且可以替换先秦时表示野猪的“豕”字。

《甲骨文读本》:豕与彘-初见猪的标志

【图版】

(1)

(2)

(3)

(4)

(1局部)

(4局部)

(5)

【释文】

(1)庚寅卜,贞:其黑豕。

(2)癸巳卜,争,贞:㞢(侑)白彘[1]于妣庚,不□……

王占曰:吉。(勿)又(侑)。

(3)燎,惠白豚[2]

(4局部)丁未,贞:其大御王,自上甲衁(烹?)用白豭[3]九,下示皆[4]牛。在父丁宗卜。

(5)贞:□(祷?)年于王亥,[5]犬一、羊一、豕[6]一,燎三小牢,卯九牛、三豰[7]、三羌。

【著录】

(1)=《英藏》834 (2)=《合集》2496 (3)=《合集》34462 (4)=《合集》34103 (5)=《合集》378正(www.xing528.com)

【注释】

[1]彘:《说文》:“豕也。”又:“豕,彘也。”《诗经·小雅·渐渐之石》毛传:“豕,猪也。”[8]方言》:“猪,北燕、朝鲜之间谓之豭,关东西或谓之彘,或谓之豕。”

[2]豚:《说文》:“小豕。”《礼记·曲礼下》:“豕曰刚鬣,豚曰腯肥。”有学者认为,甲骨文的“豚”不是小豕,而是特指“家畜化”的豕。

[3]豭:《说文》:“牡豕也。”字又作“猳”。字形中标示出公猪的生殖器。

[4]皆:全、遍。卜辞大意是,为商王举行祓除不祥的祭祀。祭祀的牺牲加以烹煮。牺牲的种类及数量,上甲之后的直系先王,各用九头白豭,旁系先王各用十头牛。这次占卜在父丁的庙中进行。

[5]:和后面的“燎”、“卯”,都是祭祀时处理牺牲的方式。具体待考。

[6]豖:割去雄性生殖器的豕。阉割后的公猪,《说文》称之为“豮”,又称之为“”。济南大辛庄甲骨有一片并列“彘”、“豕”等字(见延展阅读图A[9]),可参看。

[7]豰:《说文》:“小豚也。”《集韵》:“豕也。”卜辞作“”,或读作“榖”。

【延展阅读】

大家都知道“豕”就是一种“猪”,至于它到底是家猪还是野猪,先秦时人使用起来没有严格的界限。如《左传·庄公八年》,齐襄公“田于贝丘,见大豕。……射之,豕人立而啼”。《孟子·尽心上》说舜帝居深山之中,“与鹿豕游”。深山、野外的“豕”,自然是野猪。《诗经·大雅·公刘》“执豕于牢”,牢是圈养牲畜之所。《尚书·召诰》说在新邑祭社,用的牺牲有“牛一、羊一、豕一”。这两例圈养的、和牛羊并列的“豕”,无疑是家猪。至于“猪”、“彘”二字,《孟子》说“鸡豚狗彘”,“彘”是家猪。《荀子》书中的“猪”,和鸡鸭牛羊并举,也是家猪。

最近里耶秦简中有一方木牍(下图B、C[10]),和这个问题有关。木牍正面上栏左起第二列写著:“毋敢曰猪曰彘。”一说是“不可把猪称作彘”,意即不能用“彘”,只能用“猪”。一说是“不可称猪,应该称作彘”,意即只能用“彘”,不能用“猪”。大胆猜想,这句牍文可能是在区分口语和书面语。据研究,“猪”是先秦秦汉时的口语。先秦典籍习用“豕”而“猪”、“彘”用例少。文中的“娄猪”出现于“野人之歌”(野人是指乡里村民),正好是当时的口语。因此这条秦代的规定不妨理解为:在书面语中用“彘”字,而不要用口语化的“猪”字。

经过秦代的立法规定之后,西汉人确实在书面语中保持用“彘”不用“猪”的习惯。西汉文献中,“彘”字使用较先秦多,而且可以替换先秦时表示野猪的“豕”字。上述《左传·庄公八年》齐襄公射“豕”的事,在《史记·齐太公世家》写成襄公田猎“见彘……射之,彘人立而啼”。东汉以后,“猪”字使用渐多。学者研究东汉和三国翻译的佛教经典中豕、彘、猪三字使用情况,结论是“猪”字使用最多。有些佛经如《六度集经》等甚至只用“猪”而不用“豕”、“彘”。《六度集经》的内容主要是本生故事,这种故事在中国曾盛行一时。听众主要是百姓,讲经的人必然也要用口语词汇。

(A)

(B)

(C)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