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甲骨文读本:雨雪求雨方法

甲骨文读本:雨雪求雨方法

时间:2023-08-15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贞[12],有雨。其作龙[15]于凡田,有雨。乙酉卜,雪[16],今夕雨。[10]率:或认为是“携带”的意思,指大风带来滂沱大雨。[12]:常见的求雨方法。[17]霰:《诗经·小雅·頍弁》:“如彼雨雪,先集为霰。”2010年8月,在山西阳城召开的首届商汤文化学术研讨会上,以商汤求雨之事为研究对象的论文就有14篇。卜辞中有一个“字,从雨从舞。君主或某个级别的领导人让自己在太阳底下暴晒,认为这样可以求雨。

甲骨文读本:雨雪求雨方法

【图版】

(1)

(1局部)

(2)

(3)

(3局部)

(4)

(4局部)

(5)

(6)

(6局部)

(7)

(8)

【释文】

(1局部)贞:今兹[1][2][3]

(2)乙酉卜,大贞:及兹二月有大雨。

(3局部)贞:其亦烈雨[4]

贞:不亦烈雨。

(4局部)癸亥卜,贞:旬。一月。昃雨[5]自东。九日辛未大采[6],各[7]云自北,雷延[8],大风自西,刜云[9],率雨[10]。毋11]日。

(5)贞[12],有雨。

写(勿),亡其雨。

(勿)舞[13][14]

(勿)舞岳。

(6局部)惠庚有……

其作龙[15]于凡田,有雨。

(7)乙酉卜,雪[16],今夕雨。不……四月。

(8)……贞……霰[17]……豕

【著录】(www.xing528.com)

(1)=《合集》17072 (2)=《合集》24868 (3)=《合集》6589正(4)=《合集》21021 (5)=《合集》12842 (6)=《合集》29990 (7)=《合集》20914 (8)=《合集》13010

【注释】

[1]今兹:即“今”,现在,当前。或说“兹”为“此”,指占卜的这片云。

[2]云:现代所谓积雨云。

[3]雨:降雨。这是占卜当前天上的云会不会降雨。

[4]烈雨:即暴雨。卜辞正反对贞,问会不会有暴雨降临。

[5]昃:《说文》:“日在西方时,侧也。”指正午过后太阳偏西的时间段。

[6]大采:卜辞中指日出之后、朝食之前的时间段。

[7]各:来。卜辞的意思是,清晨有云从北方飘来。或读为“霞”,霞云即“云霞”。

[8]延:《说文》:“长行也。”段玉裁注:“引申则专训长。”此处指雷声延续不断。

[9]刜:《说文》:“击也。”此处指风吹击、吹散或吹走雨云。

[10]率:或认为是“携带”的意思,指大风带来滂沱大雨。或疑是急速的意思。大风吹来,下了一场雨,然后大风很快又吹散或吹走乌云,降雨时间不长。也有学者认为这根本不是“率”字,具体待考。

[11]:或分析为从羊从声,读为表惊慌、急忙之意的“遽”;或释为“向”,读为“饷”,“饷日”是正午之前的一个时间。

[12]:常见的求雨方法。就是把人作为牺牲放在火上焚烧。字形上部从黄。“黄”象人仰面向天、腹部膨大,就是“尪”字初文。“黄”、“尪”读音接近。而根据古书及注释,“尪”就是指一种突胸凸肚、身子显得特别粗短的残废人,正符合甲骨文“黄”字的写法。《左传·僖公二十一年》:“夏,大旱。公欲焚巫、尪。”是想通过焚烧人的方式来求雨。字形中下有“火”字旁,可以理解为“焚尪”两个词。

[13]舞:舞蹈。通过舞蹈的方式求雨,古今中外都较常见。

[14]岳:山岳。卜辞中作为求雨之祭的“”和“舞”,其祭祀对象都是这里出现的“岳”。《合集》12855:“庚午卜,求雨于岳。雨。”后一个“雨”是所谓的验辞。卜辞说,祭祀“岳”祈求降雨,结果如愿以偿。

[15]龙:卜辞是说作土龙求雨。《淮南子·地形训》:“土龙致雨。”高诱注:“汤遭旱,作土龙以象龙。云从龙,故致雨。”这种方法至今通行。《帝城景物略》载儿歌:“麦子麦子焦黄,起动起动龙王。”即以龙求雨。

[16]雪:甲骨文从雨从彗声。《诗经·邶风·北风》“雨雪其霏”,熹平石经“雪”作“䨮”。古文字偏旁不固定。第(1)例中“雪”字写作上“雨”下“彗”,第(2)例中写作上“彗”下“雨”。

[17]霰:《诗经·小雅·頍弁》:“如彼雨雪,先集为霰。”《埤雅·释天》:“《说文》曰:‘霰,稷雪也。’闽俗谓之‘米雪’。言其霰粒如米。”

【延展阅读】

古代农业社会靠天收,不得不时刻关注雨水。古人谓:“农勤于朝,女勤于宵。宵必顾杼,朝必顾雨。”以小麦种植而言,俗话又说“无雨莫种麦”,又说“小麦不怕神共鬼,只怕四月八日雨”。有雨无雨,都应小心在意。卜辞中除了卜问上揭雨、大雨、烈雨,还有“小雨”(如《合集》28546)、“从雨”(如《合集》12830)、“延雨”(如《合集》12777)等,表现出对降雨情况格外留心

远古时代以来,人类就有各种求雨的祭祀,希望神明帮助自己控制雨水。据《吕氏春秋·顺民》篇,商代有名的先王成汤,就曾为求雨而“剪其发,磨其手,以身为牺牲”,并收到“雨乃大至”的良好效果。此事至今都有人相信是真的,并有学者致力于研究这一事件的发生地点。2010年8月,在山西阳城召开的首届商汤文化学术研讨会上,以商汤求雨之事为研究对象的论文就有14篇。有学者认为今山西阳城县析城山地区是商汤求雨之处。

据研究,卜辞中希望有雨,为的是便于农耕;希望不下雨,多是田猎类卜辞。商王欲外出行猎,自然希望天晴。为农业而祈求有雨,又为行猎而希望无雨,商王是否总能如愿以偿,很难说。史料记载,唐代段文昌却能与风雨偕行。《新唐书·段文昌传》说,段氏到荆南州(即今湖南、湖北一带)做官,如果是天旱伤农,段氏求雨,天必降雨;如果是下雨造成不便,段氏出游,天必放晴。当地俗话说:“旱不苦,祷而雨。雨不愁,公出游。”真可说是天人合一,随心所欲。段文昌是唐樊国公段志玄三世孙,其子段成式,是《酉阳杂俎》等书的作者,为一代硕学,可谓父祖有德,芝兰生阶。又有明代周斌,《明史·杨瑄传》载,周氏主政广东,攘旱则雨降,求晴而雨止,令人想起《西游记》“车迟国猴王显法”一段齐天大圣呼风唤雨的精彩故事。

焚烧人牲来求雨,裘锡圭先生的论证已经很完备。通过舞蹈求雨,在古代更是成为一种制度,典籍称之为“雩”或“舞雩”。而且根据典籍,曾有“司巫”具体负责此事。《周礼·大宗伯》“:若国大旱,司巫则帅巫而舞雩。”卜辞中有一个“(”如《合集》30031)字,从雨从舞。郭沫若先生认为“”是“雩”字异体。丁山先生则认为“”是舞蹈求雨的专字,后世所说的“舞雩”,实可能是卜辞“”字误传。

和焚烧人牲有异曲同工之妙的方式,还有暴晒求雨。君主或某个级别的领导人让自己在太阳底下暴晒,认为这样可以求雨。古书中其例不胜枚举。归有光曾说,李云简在内江主政期间遭遇大旱,曾用暴晒自我的方式求雨。他为小孩子编了一首歌曲,教他们唱:“旱既太甚,治邑非人。宁祸其身,勿病其民。”道出自曝求雨的初衷。

前些年上海博物馆公布的战国简中一篇《柬大王泊旱》,第12—16简说楚简王时遭遇大旱,大臣建议楚简王带着近侍之臣,出居郊外,自我暴晒,最终大雨降临,四境之内获得丰收。古代有这样的事,大家已经见怪不怪。

近现代以来这样的事也时有发生。杨树达先生曾回忆说:“一八九四(光绪二十年甲午,年十岁。引按,此系杨先生自述年岁)是年湖南大旱,巡抚吴县吴公大澄,盛衣冠,步行通衢,祷雨于诸神庙。大父炳南公携余兄弟往观。余后跋吴公所著《字说》,系以七律一首,有‘求雨曾窥董相姿’之句,记此事也。”篇中提及的七律见《积微居诗文钞》。杨先生出于对吴大澄学术、人格的敬仰,回忆吴先生亲自求雨之事,满怀温情。由此也可见,当时官员求雨,还是受到称赞的行为。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