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城关图书馆:千载芸香典籍溯源

城关图书馆:千载芸香典籍溯源

时间:2023-08-15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而破旧不堪的甘肃省图书馆,不能为读者提供相应的服务,广大读者啧有烦言。经过两天的深入采访,田恒江与主管业务的副馆长潘寅生写成一份反映甘肃省图书馆情况的内参,将图书馆称为“没有人管的孩子”。甘肃省图书馆新馆落成后,全体职工情绪高涨,积极动手动脚,花费10 个月时间,顺利完成了300 万册次的书目整顿、藏书剔除、打捆搬运、拆包上架的搬迁任务。

城关图书馆:千载芸香典籍溯源

到20 世纪70年代末,通渭路43 号的甘肃省图书馆四周建满平房,将其围成一所四合院,总面积2000 平方米左右。馆舍狭窄,土坯平房,书刊堆压,阅览座位甚少,烧火炉取暖存在消防隐患。当时正值“文革”结束,全国人民向“四个现代化”进军的火热年代,读书求知成为时代的最强音,叶剑英的《攻关》七绝“攻城不怕坚,读书莫为难。科学有险阻,苦战能过关”成为广大读者的动力。而破旧不堪的甘肃省图书馆,不能为读者提供相应的服务,广大读者啧有烦言。

1978年上半年的一天,新华社兰州分社记者田恒江来馆查阅资料。看到狭窄的空间中,读者众多,排队借书;座位不够,站着阅读,触发采访念头。经过两天的深入采访,田恒江与主管业务的副馆长潘寅生写成一份反映甘肃省图书馆情况的内参,将图书馆称为“没有人管的孩子”。

这份内参材料引起了中央领导的重视。1978年7 月中旬的一个傍晚,国家计委副主任段云在甘肃省文化厅厅长霍仰山的陪同下,从西安来兰州视察,看到保存珍贵善本文献白银路71 号省图书馆历史文献部危楼,挡风遮雨功能很差,并有火灾隐患,便反映到中央。时值1980年,国家正在压缩基建项目,而国家计委和文化部却将甘肃省图书馆新馆大楼列入全国六个省级图书馆(广东、湖南、甘肃、广西、辽宁、河北)重点建设项目。1981年,由省建筑设计院首席专家康鸿伍主持设计,选址雁滩与宁卧庄之间的南河滩。1983年8 月13 日上午10时,省长陈光毅等领导出席动工奠基仪式,嗣后由傅铁、刘力生、张殿墀等组成基建小组监理其事。历经3年,一座高54 米、总面积2 万多平方米的乳白色大楼于1986年矗立在绿树成荫黄河之滨,南滨河东路488 号。这组建筑由书库、阅览室、单身楼、食堂和汽车库等6 项单项工程组成,总建筑面积16357 平方米。主体建筑是书库和阅览室,建筑面积10614 平方米。书库居中,14 层,设电梯以便上下,可藏书250万册。阅览室建筑面积5223 平方米,可同时容纳600 人阅读。设置缩微、视听、电子计算机等设施。

甘肃省图书馆(www.xing528.com)

新馆落成后,全体职工情绪高涨,积极动手动脚,花费10 个月时间,顺利完成了300 万册次的书目整顿、藏书剔除、打捆搬运、拆包上架的搬迁任务。其中打包搬运180 卡车,拆包35000 包,劳动强度可知一斑。

10 月15 日,新馆开馆典礼暨70 周年馆庆隆重举行。中共甘肃省委、省政府主要领导人李子奇、黄罗斌、刘冰、贾志杰、王秉祥等出席并为之剪彩,文化部在兰州召开的全国省市级公共图书馆工作会议的80 多名代表也出席这一盛会,《人民日报》(含海外版)、中央电视台以及省新闻媒体纷纷报道,使海内外知悉西北重镇兰州产生了一座现代化的文化设施。

从此,甘肃省图书馆告别平房、旧楼、火炉取暖,发生了革命性的巨变:高楼大厦,阅览室高敞宽大,窗明几净,冬有暖气夏有风扇,电脑检索,快捷方便。而老一辈馆员传下来的敬业乐群的精神未变。随着省图书馆老馆员的陆续退休,年轻的大学生次第补充而来。他们朝气蓬勃,电脑技艺精熟,为省图书馆的电子化做着重要贡献。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