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兰州市图书馆:千载芸香城关图书典籍溯源

兰州市图书馆:千载芸香城关图书典籍溯源

时间:2023-08-15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兰州市图书馆坐落在景色秀丽、风光旖旎的黄河之滨。兰州市图书馆始建于1957年,是综合性中型公共图书馆。1956年7 月,兰州市图书馆开始筹建,在山字石西街31 号,工作人员11 人。兰州市图书馆我国最早的连环画印本之一《孔孟圣迹图》兰州市图书馆藏书《兰州春秋》兰州市图书馆采用ILASⅡ图书馆自动化集成管理系统,实现了计算机管理的办公、采编、流通、检索自动化,年接待读者27 万人次。

兰州市图书馆:千载芸香城关图书典籍溯源

兰州图书馆坐落在景色秀丽、风光旖旎的黄河之滨。面对绿色公园,背倚南湖公园,南邻敦煌研究院,北傍体育公园,环境优美安静,是读书学习的好处所。

兰州市图书馆是综合性中型公共图书馆,是兰州市文献收藏利用中心、信息咨询服务中心,是引导全市市民进行读书活动、创建学习型城市、建设阅读社会的重要载体,是加强全市公民尤其是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和创建文明城市、构建“兰州文化圈”及建设“文化兰州”的主要阵地。

兰州市图书馆始建于1957年,是综合性中型公共图书馆(现为国家一级图书馆)。

兰州市图书馆最初是在甘肃省图书馆所设城关区庙滩子与七里河王家堡两处阅览站的基础上建立起来的。1956年7 月,兰州市图书馆开始筹建,在山字石西街31 号,工作人员11 人。1957年11 月7 日正式开馆。1971年8 月,经兰州市政府批准,增拨兰州山字石基督教堂(张掖路92 号)为馆址,楼下是借书处和书库及报刊阅览室,楼上是办公及其他书刊贮藏处。原址馆舍作为报刊过刊库使用,直到1996年拆迁。

建馆初期位于山字石西街的兰州市图书馆

位于山字石西街的兰州市图书馆期刊库

1980年为落实宗教政策,将张掖路92 号的馆舍全部还给基督教会,并将坐落于酒泉路315 号的“解放旅社”进行改建维修后的馆舍拨给兰州市图书馆无偿使用,使用面积1103 平方米。1987年又进行了改扩建,还改建了简易的二层楼,使用面积增加到1553 平方米,当年接待读者11 万余人次。(www.xing528.com)

1997年10 月,占地5.29 亩、总投资1103 万元的兰州市图书馆新馆拔地而起,矗立在风景秀丽的黄河之滨,建筑面积8318 平方米。主体四层,可容纳藏书80 万册。主楼设有文学艺术类图书、综合类图书、特藏图书、古籍线装书和报纸合订本5 个中文书报库;有咨询检索、自学、电子、报纸、期刊、少儿、地方文献、港台赠书等8 个阅览室,拥有600 个阅览座席,年征订报刊800 余种,藏书40 万册。除古籍和特藏文献外,普遍实行“库、借、阅”三位一体的开放格局。馆藏文献中有最新社会科学、自然科学和综合性书刊;有20 世纪50年代以来全国各大报纸、各主要期刊合订本;有1978年迄今的《人大复印报刊资料》;有《毛泽东评点二十四史》《三希堂法帖》《四库全书荟要》《二十六史》及最早的连环画孤本《孔孟圣迹图》《皋兰县新志》(手稿)等一大批珍贵地方文献和近现代名人书画。还有该馆独家收藏的描写民国时期兰州及靖远细节的奇书《兰州春秋》,作者张慎微是书画家、诗人,虽为靖远人,但长期居住在兰州,为民国时期省城“四小秘书”之一。他亲历了自国民军入甘、抗战等时期的历史,同时亲闻老进士、老举人关于兰州的历史掌故,因此,他在《兰州春秋》中翔实地展示了民国初年到新中国成立前夕兰州的历史,涉及诸多历史事件及历史人物,因此,这本书实际是一部关于兰州的民国史。同时,他以风情画的形式展现了当时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书中浓浓的兰州风情,不为人知的细节,引发了人们的关注。许多人在书中找到了家乡的细节,看到了父辈的影子,在读者中引起了共鸣。馆内还藏有《皋兰县新志》(手稿)以及近现代名人书画和独具特色的地方文献资料。

兰州市图书馆

我国最早的连环画印本之一《孔孟圣迹图》

兰州市图书馆藏书《兰州春秋》

兰州市图书馆采用ILASⅡ图书馆自动化集成管理系统,实现了计算机管理的办公、采编、流通、检索自动化,年接待读者27 万人次。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