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绿云书庵:千载芸香,溯源城关图书典籍

绿云书庵:千载芸香,溯源城关图书典籍

时间:2023-08-15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2008年9 月18日,绿云书庵正式建成并对外开放。目前,绿云书庵藏有刘易全家几代人和社会各界捐赠的各类书籍30000 余册,有报纸、刊物30 多种,有义务工作者和聘请的工作人员1人。绿云书庵的借阅规定真正体现了图书馆的公益性,外借图书或阅读只凭身份证登记,适当交纳低额保证金,还书时全

绿云书庵:千载芸香,溯源城关图书典籍

民间公益图书馆“绿云书庵”坐落在城关区天水北路196 号,一个两旁写着标牌与读书活动的橱窗导引你沿着小巷来到一个坐北朝南四合院,这里“绿云书庵”的匾额散发着书香。这座民间公益图书馆由刘易创办。刘易的父亲刘亚之是中国荒山造林的先行者,1978年荣获首届全国科学大会重大成果奖,被誉为农民科学家,在年仅300 多毫米降水量的徐家山创造绿树成荫的奇迹,并吸引了美国前副总统华莱士于1944年前来参观。刘亚之还是我国苹果树矮壮修剪技术的先驱,为苹果增产、农民致富做出了巨大贡献。竺可桢院士1964年参观刘亚之创办的果园时曾兴奋地说:“我走了好多地方,没见过苹果这样丰收!”省委书记宋平曾向甘肃省领导关照刘亚之:“这个旗帜不能倒。”

刘亚之一辈子打交道最多的有三样:草木、农民和书籍。按老先生生前的话讲,他一辈子只干了两件事:荒山造林试验和果树矮壮修剪。老人一生淡泊名利,他以书为友、以书为师,晚年唯一的心愿就是完成一生中的第三件事——办民间图书馆,并取名绿云书庵。他希望将自己拥有10000 多册书籍的个人书斋办成民间公益图书馆回报社会,但终因年迈,未能实现。临终前,老人立下遗嘱,要求独子刘易必须创建绿云书庵,让自己毕生珍藏的书籍发挥最大的作用,以期为更多的人提供便利的学习条件,用知识陶冶陇原儿女。刘亚之临终前曾交代:“创办的图书馆不是你个人的,是人民的,是大家的。”这些话刘易多年来一直深深铭记在心。

绿云书庵馆长刘易

读者在绿云书庵

2002年,刘亚之以93 岁高龄谢世。刘易按照父亲建立民间图书馆的遗愿,开始着手筹办图书馆。最初经费不足,仅靠刘易微薄的退休工资无法负担图书馆创办的巨额费用;此外,邻居以及社会上的闲言碎语,还有来自子女的不理解,让他感受到了很大的压力。但每次翻阅父亲留下的遗物,又坚定了他创办图书馆的决心。“父亲生前已向社会郑重承诺创建图书馆,如果办不起来,不仅自己将活在内疚中,也是对逝去父亲的不敬,也将毁了父亲一世的英名。”

2005年,兰州市天水北路扩建,正好刘易的家在拆迁范围,政府给了足够的拆迁补助。刘易当即决定,将家产一分为二,一部分给子女,留下40 万元作为图书馆创办的经费,同时将自家未被拆迁的房子全部出租,每年3 万元房租,加上自己的退休工资,作为图书馆的运转经费。

为此,他专程去北京拜望了原兰州大学的几位老领导崔乃夫、刘冰、聂大江等,获得了他们的肯定和支持。为了办好民间图书馆,他还多次参观考察了国家图书馆、首都图书馆、清华大学北京大学等多所图书馆,还带领馆员到天一阁岳麓书院学习取经。他走访了兰州市、城关区有关部门、街道办事处及相关社区,了解社会需要,寻求社会帮助,邀请了省图书馆和兰州大学图书馆的老师指导编目。从2005年开始,经过三年的努力,在省、市、区、街各级党委、政府和兰州大学相关部门的大力支持下,他用全部40 万元拆迁补偿款,在刘亚之的故居建成具有兰州民居特点的四合院式的民间图书馆绿云书庵。刘易曾自豪地对人说:“父亲没有给我留下巨额的金钱,但留下了别人没有的财富——一万多册书,留给了我回报社会的人生信条。”2008年9 月18日,绿云书庵正式建成并对外开放。

退休前的刘易,在兰州大学从事园林绿化管理工作,多次被评为全校先进工作者。2001年退休后,刘易作为绿化方面的专家,还参加了兰州市大砂沟重点造林工程项目,圆满完成四项共1000 多亩艰巨的造林绿化任务。同时,作为甘肃省财政厅聘请的日元贷款风沙治理专家组成员,参加了河西地区风沙治理工程项目。2002年3 月,他承包了市区南山簸箕掌385 亩林地的荒山造林任务,筹建了兰州市城关区劲松造林场。目前,他还担任着兰州大学离退休教职工党委后勤一支部书记,兼兰州大学老教育工作者协会后勤一分会的会长。

刘易为绿云书庵大门撰写的一副对联“为民众建书馆实现父愿,兴中华树新风德行双修”,充分表达了他建图书馆的决心和愿望。建成后的绿云书庵占地400 多平方米,建筑面积260 多平方米,有房舍20 多间,刘易亲自设计了小院园林、山石小桥、花鱼幽径,错落有致,优美典雅。花香鸟语的环境,潜移默化地陶冶着读者的情操,净化着人们的心灵,给人以清新优雅的美感。馆内设图书阅览室、甘肃文史图书室、报刊阅览室、书库、报纸库、办公室和刘亚之故居陈列室。另外,还专门开设了一间少年儿童阅览室,为当地学龄儿童提供读书场所。刘易还在临街制作了阅报栏和绿云书庵宣传栏,每日更换多种报纸,定期更换图片,供人们阅读学习。由刘易制作的“国庆阅兵”“井冈山”“毛泽东故居”“兰大百年校庆”“天一阁”“岳麓书院”“绿云书庵”等宣传栏也深受群众欢迎。宣传栏中的一些图片都是刘易亲自去当地拍摄的。绿云书庵还为夏官营农家书屋设立了农业科技图书专柜,为山东日照优秀残疾青年周飞及靖远东升农家书屋捐赠了图书,并为汶川地震、和政水灾、家乡建设多次捐资。(www.xing528.com)

目前,绿云书庵藏有刘易全家几代人和社会各界捐赠的各类书籍30000 余册,有报纸、刊物30 多种,有义务工作者和聘请的工作人员1人。刘易将自己的全部精力投入到“绿云书庵”。图书馆自创办以来实行全年开放,老人没有了节假日,包括春节也不休息。为了使绿云书庵发展壮大能够良性循环,刘易利用自己家修建的房子出租,以房租和部分工资维持图书馆运转,订报纸杂志每年投入费用4 万多元,现累计投入已达50 多万元。

绿云书庵还专门为周边学校的学生设置了一个能容纳20 多人的放学后做作业的免费自学室。这些孩子大部分是农民工子女,由于父母文化低,加上工作忙,这里就成了他们的学习场所。兰州大学、西北师范大学的“青年志愿者”也参与到这项公益活动中来,他们免费为农民工子女辅导功课,受到社会各界的一致好评。报刊阅览室除陈列有中央、省、市的党报外,还有若干医疗保健等专业报纸。为了满足中老年读者的需要,还增加了各种军事报和一些新发行的《新周刊》《新传奇》《新关注》《信息报》等多种报纸。冬季为方便老年人,报刊还可借回家阅读。

绿云书庵的借阅规定真正体现了图书馆的公益性,外借图书或阅读只凭身份证登记,适当交纳低额保证金,还书时全额返还。从2008年9 月14 日正式免费开放以来,绿云书庵读者已超过30000 人次。省文史馆帮助设立的甘肃文史图书室为读者查阅地方资料提供了方便。兰州大学关工委还组织学校团干部30 多人到绿云书庵开展参观培训,学生们把拣废品收入的现金2400 多元及300 多册图书全部捐给绿云书庵,绿云书庵用这部分资金购买了少年儿童读物,设立了兰州大学团委捐赠图书专柜,供青少年阅读。群众爱心组织“心灵呼唤的阳光”主持了“兰州绿云书庵小学生有奖知识竞答”活动,并捐书200 多册。浙江宁波天一阁、省老龄委、省关工委、省文史馆、兰州大学、兰州日报社、城关区委宣传部等数十家单位也捐赠了图书和报刊。

绿云书庵图书馆荣誉馆长张庸女士是兰州大学退休教师,原兰州医学院人体生理教研室副教授,在图书馆建立之初就积极参与其中。张、刘两家的父辈就是老同事、好朋友,所以当2008年张庸得知刘易要完成父亲遗愿办一所图书馆时,二话没说就加入了。她常常给亲戚、朋友、同事写信、打电话请他们来捐书,有时候也会登门拜访,告诉他们建立绿云书庵的意图。患有腿疾的张庸,总是忍着疼痛到处奔走。

在绿云书庵,刘易设立了捐赠图书专柜,介绍捐赠人简历,加盖捐赠人纪念图章,以影响读者。刘易觉得社会上的大量闲散图书是一笔丰富的文化资源,集中这部分图书,多创办一些民间公益图书馆,不仅是对国家图书馆的补充,更重要的是对振兴中华民族、建设和谐社会、提高全民族道德文化素质具有深远的意义。2009年,兰州市城关区授予绿云书庵“文化阵地”匾牌。刘易被《西部商报》评为“绚彩兰州”2008年度封面人物,并颁发了“喧嚣都市、幽静绿云书庵”证书。

刘易根据自己在全国多个图书馆的考察,对“绿云书庵”未来的发展有了初步设想:将参照浙江“天一阁”,设立图书馆管理委员会,让更多的公众参与进来,借助社会力量,让“绿云书庵”成为陇原文化的一部分。

在图书馆的发展模式上,刘易会一直坚持“民办民助”的原则,这样既能积极引导公众参与,也能在客观上帮助政府引导民众的价值取向,同时还能吸引民间企业的赞助,以及民间更多热心公益事业的好心人参与,使“绿云书庵”服务人民、回报社会的精神得到传承。

2001年因建万达商厦,绿云书庵被拆,刘易现在滩尖子租房,继续向读者免费提供阅读图书。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