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小学语文课程与教学:第二学段阅读教学成果

小学语文课程与教学:第二学段阅读教学成果

时间:2023-08-15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进入第二学段,阅读教学的内容明显增加,无论是阅读教学需要达到的能力训练的广度,还是阅读教学训练的深度,明显区别于小学生进校学习语文的起始学段。《课标》对第二学段阅读要求是:①用普通话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一)默读习惯默读是第二学段阅读教学的新内容。在学生进行默读练习时,教师尽可能避免对学生的干扰。这是第二学段学生学会默读的首先要解决的问题。第二个阶段是学习概括意义段的段意。

小学语文课程与教学:第二学段阅读教学成果

进入第二学段,阅读教学的内容明显增加,无论是阅读教学需要达到的能力训练的广度,还是阅读教学训练的深度,明显区别于小学生进校学习语文的起始学段。《课标》对第二学段阅读要求是:①用普通话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②初步学会默读。能对课文中不理解的地方提出疑问。③能联系上下文,理解词句的意思,体会课文中关键词句在表情达意方面的作用。能借助字典、词典和生活积累,理解生词的意义。④能初步把握文章的主要内容,体会文章表达的思想感情。⑤能复述叙事性作品的大意,初步感受作品中生动的形象和优美的语言,关心作品中人物的命运和喜怒哀乐,与他人交流自己的阅读感受。⑥在理解语句的过程中,体会句号与逗号的不同用法,了解冒号、引号的一般用法。⑦学习略读,粗知文章大意。⑧积累课文中的优美词语、精彩句段,以及在课外阅读和生活中获得的语言材料。⑨诵读优秀诗文,注意在诵读过程中体验情感,领悟内容。背诵优秀诗文50篇(段)。⑩养成读书看报的习惯,收藏并与同学交流图书资料。课外阅读总量不少于40万字。

(一)默读习惯

默读是第二学段阅读教学的新内容。默读就是“不出声地读书,是语文教学上训练阅读能力的一种方法”。其实,小学生阅读的一个极其重要的部分就是提高默读能力与培养习惯。

小学默读能力训练包括四个方面:①集中注意力,不指读,不动唇,不摇头晃脑;②随着年级的升高,默读的速度逐步加快;③能边读边想边记,增强理解读物内容的能力;④能根据不同的阅读目的采用不同的阅读速度,既能精读又能略读。默读训练的最终目标就是培养学生阅读时全神贯注,实现视读。

第二学段学生阅读刚处于起始阶段,无论他们的阅读能力还是身心发展的实际,他们在开始默读的时候是很不适应的,学生会停留在轻声指读阶段,常常会有不少学生一边指认文本,一边发生唇动、舌动、声带动的“心读”。他们虽然没发出声音,但是总是在心里默默地把字一个一个念给自己听。这样的“默读”“心诵”速度就很慢,质量也不高。

怎样完成“初步学会默读。能对课文中不理解的地方提出疑问”的要求呢?默读方法引领,默读习惯养成的实践训练变得十分重要。①养成心定气稳,集中注意力专心默读的习惯。在学生进行默读练习时,教师尽可能避免对学生的干扰。一般不要播放配乐音响,不要出示画面视频,不要在学生身边任意走动,学生不举手寻求帮助,教师不主动俯身询问,也不要站在学生身后观看,努力营造安静专注的默读教学场。②指导和帮助学生养成根据目标,进行限时的默读练习的习惯。课内默读要提高质量,需要教师在学生默读开始前就让学生明确本次默读的任务是什么?在几分钟内默读完成?这种有目标导向和时间限定的默读,在客观上会引导学生专注地默读,提高默读的效果,逐步养成有意搜寻的默读习惯。③初步养成按句号默读的习惯。这是第二学段学生学会默读的首先要解决的问题。要求学生用眼睛把握住词组和整句子,而不是按字节一个个单独看。这不仅能提高默读速度,更重要的是能提高学生默读过程中的语感,培养整体阅读的观念。④养成边读边想边记的习惯。有基础的班级与学生群体可以引导在默读时进行及时的批注。默读最大的好处是没有他人声音干扰,只需自己专心,有助于专心致志地思考。在不限时的自由默读中,要引导学生一边看句子,一边想话意。特别感兴趣的或不明白的词语句子,要及时画下来备查、备钻研,体会文本的情感,抓住文本的主要意思。

第二学段进行的默读训练,不要超越学生身心发展的实际可能,不要提倡一目十行的速读,一般也不要和跳读、浏览混杂在一起进行。

(二)概括段意

第一学段的学生认识了自然段,进入三年级后,学生需要逐步进行段意概括的训练。明确、简练、完整、连贯的段意概括练习,既是重要的思维训练,也是十分重要的语言表达能力的训练。

第二学段学生学习段意概括,需要经历由易到难的两个阶段。第一个阶段是学会概括自然段的段意,主要应当安排在三年级进行。因为三年级学生归纳概括的能力比较弱,进行概括能力的训练,就要他们将三四个,甚至近十个自然段的意思概括起来,显然超越了绝大部分三年级学生身心发展水平的实际。远离学生最近发展区的概括训练设计,不可能带来理想的学习效果,反而会给学生参与以后的概括训练带来不必要的负面效应。中年级课文篇幅相对简单,让三年级学生的段意概括从阅读理解自然段开始,把一个自然段的几句话归并为一句话,概括的难度下降,学生的心理负担得以减轻,目标就易于达成。第二个阶段是学习概括意义段的段意。这个概括意义段的段意训练从三年级开始一直要持续到小学毕业。(www.xing528.com)

概括意义段的训练需要基础。一是全体学生要有比较充分的阅读理解课文的时间。只有每一个学生真正理解了段落的内容,才有全体学生实现概括训练的可能。学生课文都没有读通,就急急忙忙要他们去概括段意,这只能是个别学生的精彩展示,不会是全体学生落实段意概括的能力训练。二是要让学生知道概括段意的要求和基本方法。概括段意最核心的要求是正确、完整、简洁。中年级的段意概括应当让学生在实践中掌握摘句法、联合法、替换法、归纳法。三是学会段意概括是一个过程,由于课文难易、长短的不同,学生在段意概括的练习过程中是一定会起起伏伏,呈现一个螺旋的成长过程。中年级学生意义段的段意概括,一种方法的学习,需要教师在相对集中的教学阶段进行3~5次的练习。

中年级的课文思路常常有几种:按事情发展的顺序分段,按观察点的顺序分段,按时间发展的顺序分段,按照叙述方式分段,按事物性质分段。中年级课文常常采用总分或分总或总分总的结构方式。有的段落中心句在段首,如《秋天的雨》第二段段首:“秋天的雨,有一盒五彩缤纷的颜料。”这就是它的段意。有的中心句在段中,而有的中心句则是在段尾。采用中心句做段意是一个简便有效的方法。中年级课文还有不少并列的结构,弄清文章思路,抓住段落的要点,先概括一个词语,再把词语变成完整意思的段意,或先用几句话归纳段落的内容,再保留主干不断地删除、合并多余的成分,段意概括也会成功。这种方法,不论段落是由几个有主次的自然段构成,还是由不分主次的并列自然段构成,只要抓住主要意思,进行综合就能概括段意。

中年级特别是三年级概括自然段段意的练习,可以在学生独立尝试的基础上,多采用同桌、小组互助的方式完善段意的概括。初步学会一种,再慢慢根据课文本身的表达结构的方式进行其他方法的引导练习,逐步提高学生的段意概括能力。

(三)正确流利地朗读

“读书百遍,其义自见”,道出了读的重要性。朗读是学生学习语文的最基本的方法,是提高学生语感的有效手段。语文教学的首要任务是培养学生的语感。通过朗读、揣摩,来培养学生的语感是一个基本的方法。中年级学生朗读要正确流利有感情。所谓“流利”朗读,是指通过反复朗读,不但理解文字表达的意思,更重要的是能奇妙地感悟文字背后的很多“韵质”。这种无法言传的“韵质”只能用朗读去意会。所以“流利”朗读不仅要解决低年级一字一顿式的朗读弊病,朗读速度合适,词句连贯;更重要的是,要求学生的朗读进入一种更高更成熟的层次,把文章读得连贯流畅,语速适中,达到字字顺心,句句上口。

在教学中,怎样才能使学生的朗读达到正确、流利呢?

第一步,扫除语音障碍。让学生根据各自的朗读速度和水平,读准字音,认清字形,将课文正确读出来。第二步,创设朗读情境。在学生初步理解课文内容后,应努力创设和课文背景一致的情景,让学生移位进入文本规定的语境中去自由地进行多次朗读练习。第三步,引导学生感悟。在师生对话中,引导学生自我朗读的体验感悟,把握课文的内容与情感主线,主动寻找感受文本生动的形象和优美的语言,以理解和朗读的多次实践,达到用普通话正确、流利朗读课文的目的。

课堂朗读的方法是多种多样的,如齐读、分组读、展示读、表演读、男女生分读、分角色读、接力读、变序读、领读和教师示范读等。新颖独特的朗读形式能有效地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激发他们的朗读兴趣,这样根据中年级儿童的求新求变、好动好胜的心理特点,合理地变着形式和方法进行朗读训练,“流利”朗读就会水到渠成。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