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小学语文课程与教学:阅读教学目标与内容

小学语文课程与教学:阅读教学目标与内容

时间:2023-08-15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一)总目标与内容《课标》明确提出义务教育阶段阅读教学的总目标与内容:“具有独立阅读的能力,学会运用多种阅读方法。有较为丰富的积累和良好的语感,注重情感体验,发展感受和理解的能力。能阅读日常的书报杂志,能初步鉴赏文学作品,丰富自己的精神世界。能借助工具书阅读浅易文言文。背诵优秀诗文240篇(段)。九年课外阅读总量应在400万字以上。”这是独立阅读能力所必须具备的。

小学语文课程与教学:阅读教学目标与内容

阅读教学的目标与内容分为总目标与内容和阶段目标与内容两部分,目标从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个方面设计。三者相互渗透,融为一体。目标的设计着眼于语文素养的整体提高。

(一)总目标与内容

《课标》明确提出义务教育阶段阅读教学的总目标与内容:“具有独立阅读的能力,学会运用多种阅读方法。有较为丰富的积累和良好的语感,注重情感体验,发展感受和理解的能力。能阅读日常的书报杂志,能初步鉴赏文学作品,丰富自己的精神世界。能借助工具书阅读浅易文言文。背诵优秀诗文240篇(段)。九年课外阅读总量应在400万字以上。”

阅读教学的总目标与内容对阅读教学的质与量做了明确的规定,并突出以下三点:

1.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

学生要“具有独立阅读的能力”,“学会运用多种阅读方法”,所谓“独立”就是不依靠他人。只有确保学生的主体地位,让学生成为读书的主人,主动地读,自觉地读,才能最终形成能力。

2.突出多读,重视积累

多读,是我国学习语文的传统经验。只有多读,才能“有较丰富的积累,形成良好的语感”;只有多读,才能形成“独立阅读的能力”。

多读,首先是遍数多。我国宋代教育家朱熹在谈到多读时说道:“读之,需要读得字字响亮,不可误一字,不可少一字,不可多一字,不可倒一字,不可牵强暗记。只是要多诵数遍,自然上口,久远不忘。古人云:‘读书千遍,其义自见。’谓读得熟,则不解说,自晓其义也。”当然遍数多,不能是单一形式的一读到底,要注意读的形式多样。如采用教师的范读、领读、学生个人读、分角色读、接读、配乐朗读、齐读等。要保证学生读的时间,使学生在读中感悟,在读中理解,在读中积累语言,在读中受到思想启迪。

多读,还要数量多。《课标》规定:“九年课外阅读总量应在400万字以上。”小学阶段的课外阅读具体目标是:第一学段“课外阅读总量不少于5万字”,第二学段“课外阅读总量不少于40万字”,第三学段“课外阅读总量不少于100万字”。教师在教学中一定要提倡学生多读书、读好书、读整本的书。鼓励学生自主选择阅读材料,使学生在阅读中学会阅读,提高独立阅读的能力。

多读,还指品种多。阅读的范围要广,要博览群书,像蜜蜂采蜜一样,采百花之蜜,集百家之说,用人类的智慧来丰富自己。从语文角度看,不仅要读散文、故事、童话、寓言,而且要读诗歌戏剧等,不仅要读中国的作品,而且要读世界各国的作品;不仅要读中国现代的作品,而且要读中国古代的作品。

多读,还要特别强调朗读,同时重视诵读。《课标》把用普通话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列在了每个学段阅读目标的第一条,并明确指出:“各个学段的阅读教学都要重视朗读和默读。”

朗读是激发朗读兴趣、培养语感、提高理解欣赏能力的重要方式。教学时要根据学生的实际和教材的特点进行指导,把朗读、默读作为阅读教学最经常、最重要的训练。书声琅琅应当成为一节好课的首要特征。只听老师滔滔不绝,不闻学生书声琅琅的语文课,不是一节好的语文课。要树立以读为本的理念,把语文课上成读书课。

诵读,是我国古代语文学习的优良传统。与朗读比,它更强调个人体验。当代著名学者周振甫在《论诵读》一文中总结了诵读的种种好处:

读时分轻重缓急,恰好与文中情事的起伏相应,足以帮助对文章的了解,领会到作者写作时的情绪。

懂得音节和情绪的关系,到写作时,自会采取适宜的音响节奏表达胸中的情意。

熟读了字句妥帖的文章,习熟于种种变化的句式和虚词的安排,到写作时,自然不会出现生硬不妥的句子。运用虚词,也在知其然不知其所以然中渐渐合乎规则了。

熟读了以后,即使自己鉴赏力不够,还看不到文章的好处,只要能诵记不忘,到后来读的文章愈多,阅读能力愈强,对于以前看不懂的自会懂得了。

浏览也是一种重要的读书法。从阅读方式看,它包含了广泛地看、快速地看、粗略地看,甚至是鲁迅说的“随便翻翻”,主要用于信息的搜集与筛选。如果说“咬文嚼字”是精读,“不求甚解”是略读,那么浏览显然属于“不求甚解”,是略读中的一种。

浏览一般分为扫描式和跳读式两种。扫描式要求在阅读中一目数行,迅速扫视,撷取字里行间的重要信息。跳读式则根据一定的目的或某种需要,舍弃一部分不读,只快速读相关的部分。无论是扫描式还是跳读式,要提高自己的浏览能力,都要在阅读实践中反复训练。

3.突出能力培养

关于阅读能力,《课标》在总目标中强调:“具有独立阅读的能力。”在“教学建议”中又指出:“阅读教学的重点是培养学生具有感受、理解、欣赏和评价的能力。这种综合能力的培养,各学段可以有所侧重,但不应把它们机械地割裂开来。”

《课标》在基本的阅读能力上,强调感受、理解、欣赏和评价的综合能力,对小学低中年级学生来说,主要是感受和理解,对小学高年级学生可以在感受和理解的基础上,适当进行欣赏和评价。阅读中的感受能力指通过字面对阅读材料初步感受,获得笼统印象和表层意义的能力;阅读理解能力指从书面符号中进行译码从而获得意义的能力;阅读欣赏能力指学生在理解文本的基础上,对课文中优美的形象、深刻的意蕴、丰富的情感以及用词造句的色彩、语言节奏的强弱、情调和风格特色等进行欣赏的能力;阅读评价能力指学生在对文本理解的基础上,对文本的材料、思想结构、特色进行评价的能力。

所谓“独立阅读能力”,不仅包括基本的认读、感受、理解、欣赏、记忆、迁移能力,还包括根据需要选择阅读方法、阅读策略的能力,会用精读的方法正确而有创意地理解阅读材料,会用略读的方法迅速把握阅读材料的大意,会用浏览的方法迅速捕捉阅读材料中的重要信息。此外,独立阅读时还要有一定的速度。也就是说,培养学生的独立阅读能力,不仅要重视读懂,更要重视会读,还要努力做到读得有一定速度。

学生独立阅读能力的形成依赖于阅读兴趣的产生、阅读方法的掌握、阅读习惯的养成和阅读量的积累。缺乏阅读兴趣,就不可能自觉地独立阅读;不掌握阅读方法,没有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就无法有效地独立阅读;没有一定阅读量的积累,就无法提高独立阅读能力。这是独立阅读能力所必须具备的。

(二)阶段目标与内容

第一学段(1~2年级)

1.喜欢阅读,感受阅读的乐趣。养成爱护图书的习惯。

2.学习用普通话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学习默读。

3.结合上下文生活实际了解课文中词句的意思,在阅读中积累词语。借助读物中的图画阅读。

4.阅读浅近的童话、寓言、故事,向往美好的情境,关心自然和生命,对感兴趣的人物和事件有自己的感受和想法,并乐于与人交流。

5.诵读儿歌、儿童诗和浅近的古诗,展开想象,获得初步的情感体验,感受语言的优美。

6.认识课文中出现的常用标点符号。在阅读中体会句号、问号、感叹号所表达的不同语气。

7.积累自己喜欢的成语和格言警句。背诵优秀诗文50篇(段)。课外阅读总量不少于5万字。

第二学段(3~4年级)

1.用普通话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初步学会默读,做到不出声,不指读。学习略读,粗知文章大意。

3.能联系上下文,理解词句的意思,体会课文中关键词句表情达意的作用。能借助字典、词典和生活积累,理解生词的意义。

4.能初步把握文章的主要内容,体会文章表达的思想感情。能对课文中不理解的地方提出疑问。

5.能复述叙事性作品的大意,初步感受作品中生动的形象和优美的语言,关心作品中人物的命运和喜怒哀乐,与他人交流自己的阅读感受。

6.诵读优秀诗文,注意在诵读过程中体验情感,展开想象,领悟诗文大意。(www.xing528.com)

7.在理解语句的过程中,体会句号与逗号的不同用法,了解冒号、引号的一般用法。

8.积累课文中的优美词语、精彩句段,以及在课外阅读和生活中获得的语言材料。背诵优秀诗文50篇(段)。

9.养成读书看报的习惯,收藏图书资料,乐于与同学交流。课外阅读总量不少于40万字。

第三学段(5~6年级)

1.能用普通话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默读有一定的速度,默读一般读物每分钟不少于300字。学习浏览,扩大知识面,根据需要搜集信息。

3.能联系上下文和自己的积累,推想课文中有关词句的意思,辨别词语的感情色彩,体会其表达效果。

4.在阅读中了解文章的表达顺序,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初步领悟文章的基本表达方法。在交流和讨论中,敢于提出看法,做出自己的判断。

5.阅读叙事性作品,了解事件梗概,能简单描述自己印象最深的场景、人物、细节,说出自己的喜爱、憎恶、崇敬、向往、同情等感受。阅读诗歌,大体把握诗意,想象诗歌描述的情境,体会作品的情感。受到优秀作品的感染和激励,向往和追求美好的理想。阅读说明性文章,能抓住要点,了解文章的基本说明方法。阅读简单的非连续性文本,能从图文等组合材料中找出有价值的信息。

6.在理解课文的过程中,体会顿号与逗号、分号与句号的不同用法。

7.诵读优秀诗文,注意通过语调、韵律、节奏等体味作品的内容和情感。背诵优秀诗文60篇(段)。

8.扩展阅读面。课外阅读总量不少于100万字。

阅读教学的阶段目标着眼于学生语文素养的整体提高。各个学段相互联系,循序渐进,螺旋上升,最终达成总目标。

1.关于读的要求

第一学段的第一点就提到:喜欢阅读,感受阅读的乐趣。托尔斯泰曾说:“成功的教学需要的不是强制,而是激发学生的兴趣。”的确,只有学生充分感受到阅读的乐趣,他们才会愉悦主动地投入其中。第二、第三学段中虽没有提及阅读兴趣,但不是说就不重要了,就不必去关注了,而是指进入中高年级后,阅读兴趣变得更加浓厚持久,渐渐地转化成了一种良好的阅读能力、阅读习惯。

(1)朗读。

第一学段:学习用普通话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第二学段:用普通话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第三学段:能用普通话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仔细比较,正是这种表述上的细微差别,让我们明确了不同学段朗读要求上的差别:

第一学段是“学习用”,要求较低,它强调的是在老师的指导示范下用普通话朗读,强调了学习的过程。第二学段是“用”,它强调的是使用普通话进行朗读实践的过程,并要求形成用普通话朗读的习惯。这一学段教师要适当放手,逐步加大“用”的比例,引导学生在读中“用”,在“用”中学,努力做到以用促读,以用促学,既要给学生打下坚实的朗读基本功,又要使学生的普通话水平得到进一步提高。第三学段是“能用”,它强调的是能力上的达成度,通过前面的学习实践,具有用普通话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的水平。

(2)默读。默读是最常用、最有效的阅读方式,是人们终生学习的主要阅读方法。《课标》对不同学段的默读也提出了不同的要求:

第一学段:学习默读。

第二学段:初步学会默读,做到不出声,不指读。

第三学段:默读有一定的速度,默读一般读物每分钟不少于300字。

所谓默读要有一定的速度,并非单指默读的快慢。默读速度的快慢往往体现的是默读能力的强弱,默读速度快应是以理解言语为基础的,决非不求甚解、走马观花。高年级的课文篇幅更长,内容更复杂,文章的体裁和表达方法多种多样,如果此时依然停留在出声朗读思考的阅读训练中,学生则无法面对和承受高年级的阅读学习的任务,此时的小学生已经进入无声语言开始占优势的阶段,如果此时不加大默读能力培养的力度,就会出现高年级的阅读教学滞后于学生语言发展的现象,错过发展学生语言的大好时机。

2.词句理解的要求

第一学段:结合上下文和生活实际了解词句的意思,在阅读中积累语言。

第二学段:能联系上下文,理解词句的意思,体会课文中关键词句在表情达意方面的作用。

第三学段:能联系上下文和自己的积累,推想课文中有关词句的意思,辨别词语的感情色彩,体会其表达效果。借助词典阅读,理解词语在语言环境中的恰当意义,辨别词语的感情色彩。

比较这三学段词句教学的目标,我们会发现:

在理解词语的内涵上,第一学段是了解,第二学段是理解,第三学段是理解和推想。在理解的层次上,第一学段只要求了解词句“意思”,第二学段则要求体会词语表达的情意。第三学段仍要引导学生体会情意,因为《课标》指出,要引导学生辨别词语的感情色彩。在意思的理解上,要求更提高了一步,即引导学生理解词语在语言环境中的恰当意义。

3.关于阅读的过程

第一学段:借助图画阅读。

第二学段:把握内容,体会思想感情,复述大意,感受语言,与他人交流。

第三学段:揣摩顺序,领悟方法,提出看法,了解说明方法。

第一学段以培养学生的阅读兴趣为主,借助图画读也是阅读的一种形式。第二学段的阅读,把握内容、体会思想感情是它的主要任务。它主要解决的问题是“写什么”。第三学段阅读要求是“揣摩文章的表达顺序”,“初步领悟文章基本的表达方法”。这里的“表达顺序…表达方法”,要解决的问题是“怎样写”。从阅读理解的层次上讲,第三学段的目标更高,也就是在明白“写什么”的基础上进一步思考“怎么写”的问题。

4.阅读积累、课外阅读要求

《课标》在阅读目标中特别强调语言的积累,而且进行了量化:第一学段明确要求学生积累自己喜欢的成语和格言警句,背诵优秀诗文50篇(段),课外阅读总量不少于5万字。第二、第三学段不仅强调积累,还要求学生扩大阅读面,走出课堂,以课内促课外,去阅览室,去图书馆,去书店……进行多种形式的课外阅读,感受语言的优美,体验阅读的乐趣。

对学生的语言的积累,我们不仅关注课外,也要注意课内的积累。课内积累的过程也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低学段的教材中课后体现的关注词语的积累、词语的搭配;从第二学段开始课后题目中出现了句子的积累。1—6年级语文教材的语文园地部分都有“日积月累”这一栏目。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