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小学语文课程与教学:第三学段阅读教学成果

小学语文课程与教学:第三学段阅读教学成果

时间:2023-08-15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课标》指出第三学段阅读教学的目标是:①能用普通话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学生阅读常常是见文生情,情之所至,以情带声,声情并茂。在阅读教学中依据教材进行读写结合,不只是表达练习,更是促进学生语文学习,贯通读写能力的桥梁。它既能促进学生思维的敏捷性、缜密性、清晰性,从而显性或隐性地促进学生阅读的深化,又能有效地提高学生写作能力。但语文教学需要在阅读的过程中,解密语言的黑

小学语文课程与教学:第三学段阅读教学成果

《课标》指出第三学段阅读教学的目标是:①能用普通话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②默读有一定的速度,默读一般读物每分钟不少于300字。③能借助词典阅读,理解词语在语言环境中的恰当意义,辨别词语的感情色彩。④联系上下文和自己的积累,推想课文中有关词句的意思,体会其表达效果。⑤在阅读中揣摩文章的表达顺序,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初步领悟文章基本的表达方法。在交流和讨论中,敢于提出自己的看法,做出自己的判断。⑥阅读说明性文章,能抓住要点,了解文章的基本说明方法。⑦阅读叙事性作品,了解事件梗概,简单描述自己印象最深的场景、人物、细节,说出自己的喜欢、憎恶、崇敬、向往及亲情等感受。阅读诗歌,大体把握诗意,想象诗歌描述的情境,体会诗人的情感。受到优秀作品的感染和激励,向往和追求美好的理想。⑧学习浏览,扩大知识面,根据需要搜集信息。⑨在理解课文的过程中,体会顿号与逗号、分号与句号的不同用法。⑩诵读优秀诗文,注意通过诗文的声调、节奏等体味作品的内容和情感。背诵优秀诗文60篇(段)。○1利用图书馆、网络等信息渠道尝试进行探究性阅读。扩展自己的阅读面,课外阅读总量不少于100万字。

(一)有感情朗读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从《小学语文教学大纲》到《课标》都无一例外把“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作为小学语文教学的重要要求。现行苏教版教材对此尤为重视,将朗读背诵列为全套课本每篇课文学习的首项作业。《课标》在第一、第二、第三学段的阶段目标中都明确提出小学生要能“用普通话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感情”在《现代汉语词典》中的解释为:“对外界刺激的比较强烈的心理反应。”《课标》指出:“阅读教学的重点是培养学生具有感受、理解、欣赏和评价的能力。”而有感情地朗读是获得这些能力的重要手段。它既是教学目标同时也是教学手段,是学生理解文本的结果,又是促进学生深入体验理解文本的方法。叶圣陶先生称之为“美读”的感情朗读,能够使学生在理解的同时受到感染和熏陶,帮助学生感悟语言蕴含的丰富的美,使抽象的文学符号折射出丰富的感情光芒,帮助学生认识美、体验美,并逐步学会创造美。它是培养学生语感的重要方法,能帮助学生将文本的语言内化,把消极语言转化为学生的积极语言,提高学生的语言水平。正因如此,在语文教学中,人们常常把书声琅琅当作一堂好课的重要特征。

怎么进行有感情朗读的教学呢?

有感情朗读,首先要根据不同学生的水平和特点,确定不同层次的教学目标:低级,学生读得正确、流利,感情不一定很外显;中级,学生的读符合文本的情感基调,语调有变化,让人体会得到朗读者的感情;高级,学生要读得抑扬顿挫,充分表达感情,具有一定的感染力。其次要正确选择训练材料。《太阳》等说明文、应用文一般不需要安排训练。叙事写人、状物写景、童话寓言和古诗文的文本则要选择充满作者激情或文本主人公真情的,又适宜小学生有感情朗读训练的,如《船长》《桂林山水》《老人与海鸥》等。这类课文中还需要二次选择,一般应当选择情感饱满、褒义向上的句群段落,而贬义的句群,尽管语言夸张,学生易于表现,如《小英雄雨来》中描写日寇癫狂的句群,一般不进行有感情朗读训练。

有感情朗读是阅读教学的高标准,是学生和作者情感共振的外显方式。有感情朗读,不只是一个结果,更重要的是一个教学过程。只有学生充分自主地朗读练习的过程,才会产生情感美、意境美、语感美。学生有感情朗读一般经历“感知—理解—共鸣—内化”的准备过程。学生阅读常常是见文生情,情之所至,以情带声,声情并茂。学生对“文”自主的读读、画画、想想很重要。学生先阅读有感,理解而后生情。成功的有感情朗读是学生真实情感的自然喷发,而不是依赖朗读技巧指导的一种演示;需要教师正确捕捉时机适时进行练习,而不是超越学生学习阶段,一厢情愿、盲目强行进行的反复训练。

(二)概括课文内容

概括力是智力的主要标志。概括课文的主要内容是小学生阅读的核心能力要求,是小学生从自然段意思归纳、意义段段意概括到课文主要内容概括的能力训练的终点。概括课文主要内容经历了解读、理解、分析、梳理、重新编码输出信息的全过程。概括课文主要内容的训练是一个科学地分阶段、多次实践练习的过程。小学生以形象思维见长,不少学生缺乏扎实的分段归纳段意的实践经验和概括能力。概括主要内容要做到“抓住主干、概括完整、句子流畅、语言简洁”,这对不少学生而言确实不易。(www.xing528.com)

概括课文主要内容的能力训练是一个渐进的过程。切实抓好中年级开始的段意归纳的训练,逐步做好从四年级开始的课文主要内容的口头概括的初步练习。先要求概括能抓住主干,要点完整,然后逐步进行句子连贯、语言简洁的比较与训练,这样小学毕业时就可达成能概括课文主要内容的目标。

概括主要内容的训练,要适当增加小标题概括的训练,提高学生抓住要点概括的简洁性,重视单元整组课文的训练系列的作用。教师要示范引领精读课文主要内容概括,帮助学生学会概括的方法,也要增强略读课文学生自主合作概括主要内容的锻炼,还要精选符合学生阅读实际水平的短小浅显的文章,让学生进行独立概括练习,逐步提高概括主要内容的能力。

(三)读写结合

阅读和写作相互联系,密不可分。阅读是学生语文学习的主要方式;是学习历史、文化、生活和语言的本源之一;是理解、消化、吸收和积累语言和语言规律的实践活动;是积淀语言材料,进行记事、言志、抒情、议论和说明的前提。读写结合的写,既是阅读内化的语言、写法的模仿、迁移、创造的表达运用;也是阅读中激活的生活记忆、提炼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抒发与倾诉;还是借“写”叩问质疑文本,进入语境和文本对话,凭借词语进行阅读分析,概括、提炼文本主题,激活想象,深入理解和延伸,创造阅读文本的过程。在阅读教学中依据教材进行读写结合,不只是表达练习,更是促进学生语文学习,贯通读写能力的桥梁。它既能促进学生思维的敏捷性、缜密性、清晰性,从而显性或隐性地促进学生阅读的深化,又能有效地提高学生写作能力。下面重点分析读写结合的三大教学策略

第一是“读写对应策略”。在“读”中求“知”,文本内容一般容易感知理解。但语文教学需要在阅读的过程中,解密语言的黑匣子,寻找作者采用什么方法表情达意。阅读时需要求得这个语言运用的“知”。知道文本的语言奥秘,需要“学”中促“写”,靠读写结合的实践逐步把“知”变成“行”。如读题目,要求读懂会意,写则要求会自拟题目,审清题意;阅读学作者如何确定中心,选择材料,练笔实践习作的立意与选材组材;阅读学文本表达的顺序,练笔就学按时间顺序、事情发展顺序等实践言之有序;阅读学习文本重点人物事件的详写手法,练笔就抓住细节刻画实践;阅读学习首位呼应,尾后点题,练笔就安排写好开头结尾;等等。

第二是“开源导流策略”。读写结合要高效,文本世界要和儿童世界贯通。选择恰当的课堂教学时机,激活儿童的情感记忆,是构建高效互通的读写结合的基础。阅读教学中,要努力将学生语言学习的兴趣点、文本意韵的侧重点、练笔训练点尽可能地重叠在一起,这样读写结合就可能是最优的。小学习作教学既要开直接生活之“掘”,让儿童热爱生活,学会观察,积极积累日常身边生活的写作素材,又要导间接生活之“流”。努力把儿童真切生动的生活世界与语文教材中丰富深厚的文本世界贯通起来,努力学习书本世界中汉语言运用的规律、方法,吸收文本世界中儿童所需、所适合的成人语言。

第三是“读写结合策略”。读写结合不仅指阅读时要关注情感态度价值观,在对应的写的练习中,也要练文育人,而不是做简单的语言文字的游戏。要自然合适地进行思想、知识、技巧、方法的教育,发挥练笔教学的教育性。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