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孔子教你如何阅读经典

孔子教你如何阅读经典

时间:2023-08-15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孔子认为,人生在世,时时处处应好学不倦,方有长进。有一次孔子病了,他的学生商瞿为他占卜,占得的结果竟然是孔子中午就要去世。孔子在临死之际,还念念不忘读书,确确实实应该成为百世读书人的楷模。孔子认为,能日有三省者当为“君子”。

孔子教你如何阅读经典

孔子认为,人生在世,时时处处应好学不倦,方有长进。而总体来说,少年时的读书尤为重要。他说:“少而不学,长而无能。”也就是我们现在所说的“少壮不努力,老大徒伤悲”的意思。

有一次孔子病了,他的学生商瞿为他占卜,占得的结果竟然是孔子中午就要去世。在得知自己即将离开人世之际,孔子竟然说:“拿书来,死亡之前不读书又能干什么事呢?”孔子在临死之际,还念念不忘读书,确确实实应该成为百世读书人的楷模。

近代著名学者胡朴安说:“千古读书方法之善,当首推孔子。”孔子作为我国古代的大思想家、教育家,不仅勤于学习,而且善于学习。他自创的“四个结合读书法”,值得我们好好学习和珍藏。

1.学与思相结合

孔子说:“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他认为,只读书而不思考,就会迷茫无所得;思考了而不努力读书,就会停滞不前。

如果我们仅仅是将知识不断地强记到大脑中而不去思考,所获得的知识就不会生根,读完就会忘记。我想,读书贪快的弊端也源于此。单纯思考而不学习,则容易陷入空想的境地。

清朝有一个叫焦循的读书人,据说“天资极钝”,甚至有人认为他是一个弱智儿。可是,他后来却成为著作等身的数学家哲学家天文家和戏曲理论家。他靠的是什么?我想,靠的就是“精思存想”。他说:“有不达,则思。”“学有辍时,而思无辍时。”而且,“食时、衣时、寝时、栉沐时、便溺时、凡不能学时,皆好学而思之”。

郑板桥也曾说过:“思之,思之,鬼神通之。”足见在学习过程中精思的重要性。要知道,智力的核心是思维而不是知识。一个人智力的高低,90%取决于思维技能的高低和以何种思维方式进行思考,只有10%取决于知识的拥有量。

学与思,就像是口腔咀嚼食物和胃肠道消化食物的过程。咀嚼得越烂,则胃肠道消化起来就越不费力。梁启超所说的“强记不如善悟”,也就是这个意思。

“知(智)者不惑”,由学而思,由思而行,儒家的智慧在很大程度上表现为反思和内省。

于是,就有了儒家的“九思”之勉:“视思明,听思聪,色思温,貌思恭,言思忠,事思敬,疑思问,忿思难,见得思义。”孔子认为,能日有三省者当为“君子”。

于是,就有了更有意思的事,孔子的嫡孙字“子思”,是儒学的一代“述圣”,承上启下,光大传统国学。子思的《中庸》说:“博学之,审问之,慎思之,明辨之,笃行之。”

2.学与问相结合

学生根,思开花。一学一乾坤,一问一世界。孔子提倡“切问”“每事问”。孔子认为,学习一定要谦虚。他说过:“我非生而知之者,好古,敏以求之者也。”意思是说,我不是天生就知道这些东西的,而是喜好古代文化,并以敏锐和全神贯注的精神而追求到的。(www.xing528.com)

孔子还提倡一个人在学习中要多问多听,不懂千万不要装懂。不论什么人,只要他在某一方面有专长,就应该虚心向他求教。他曾说:“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人们常把有知识说成“有学问”,这是很有道理的。因为,知识是学来的,也是问来的。“问”常常是打开知识殿堂的金钥匙,是通向成功之门的铺路石

波兰伟大的天文学家哥白尼,小时候就非常喜欢问。他对世界充满了好奇,经常缠着爸爸妈妈问这问那:太阳为什么总是从东方升起,从西方落下?晴朗的夜空有那么多星星,为什么到了白天却无影无踪了?小鸡为什么是从鸡蛋里孵出来,而不是从母鸡的肚子里生出来?……哥白尼对科学奥秘的不懈探求,正是从这些稀奇古怪的“为什么”开始的。

北宋有个叫沈括的大科学家。他小时候读到白居易的诗《大林寺桃花》:“人间四月芳菲尽,山寺桃花始盛开。”他想:为什么同是桃花,开花的时间相差这么远呢?他就去问妈妈,妈妈说:“兴许是花开花落,有早有迟吧!”妈妈的回答没能解开沈括的疑团,他仍然把这个问题放在心上。有一次,他随大人到深山的寺庙里去,发现那里的温度要比山下低得多,才明白了其中的道理。

学问学问,既要学又要问。学与问是相辅相成的,只有在学中问,在问中学,才能求得真知。

3.学与习相结合

孔子以其读书治学的切身感受,提出了“学而时习之”的学习方法,要求我们经常去温习学过的知识,以增加记忆、加深理解。

先有学,后有习。学就是学知识、学技能,习就是用学到的知识和技能去解决问题,或去温习之前所学的内容,这是一个互补提升的过程。

学习学习,既要学又要习,学与习是相辅相成的。

4.学与行相结合

孔子说:“行有余力,则以学文。”意思是说,在履行“孝、悌、忠、信、礼、义、廉、耻”道德行为之余,还要学习文化典籍。孔子还强调要“勤于思、敏于行、讷于言”。

儒家所追求的精神不朽,就是要“立业而立人”。“太上有立德,其次有立功,其次有立言。”

“立”的前提是“学”,学的提升是“思”,思的跃迁是“行”,行的反哺是“知”。这一学理到了明代大儒王阳明那里,就凝聚成了四字真谛——“知行合一”。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