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持续改善之道:TPM下改善小组的关键

持续改善之道:TPM下改善小组的关键

时间:2023-08-15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改善小组,是在TPM的持续改善架构下,非常重要的一个推动“引擎”。这些改善小组,就是用来实现行动计划,从而支持战略重点达成的“引擎”。领导团队这个“一年审核几次小组”的举动,能传递出非常多的信息。我自己对于这个“一年做过几次小组审核”的问题的心得,不但在我无数次的正式审核和非正式诊断中,得以验证,它也是来自我自己的亲身经历。

持续改善之道:TPM下改善小组的关键

在辅导工厂推进TPM改善的过程中,我经常被问到这样一个问题:我们怎么来衡量TPM开展是否成功?

这是一个很大的话题。如果我们去翻阅JIPM列举出来的TPM优秀奖的评选标准,在Award for TPM Excellence-Category A and Category B,以及Award for Excellence in Consistent TPM Commitment相对应的检查清单里,列出了满满两页清单共计100项左右的要求。这100项左右的要求,涉及TPM推行的策略是否与企业战略相吻合,各个支柱的策略是如何支持整体策略的,是否有定期的回顾和审核机制,审核机制是否健康运转,改善活动和小组的开展如何,人员的参与情况如何,相关改善活动所需建立的系统如何,专业的工具和方法的应用效果如何,有否相对应的衡量指标和达成情况。这是一个非常全面的诊断标准。

在TPM的实际开展中,很多工厂,的确也会参照此类诊断标准,把人员参与率、小组开展的数量、小组开展和TPM改善所要求的成本投入和产生的节约等等,列为衡量TPM推动成果的指标并进行跟踪。也有不少集团,会推行集团内部的审核机制,制定一整套的审核检查表,由工厂自身或集体内部的第三方,通过审核和评分的形式,对推行TPM的各家工厂给出一个现行开展状况的分数,来作为判断工厂推行TPM成熟度的一个衡量指标。有的集团更是会把这个审核的分数,写入工厂厂长的绩效考核指标,明确规定多长期限内,必须要拿到多少分。

审核的好处,无论是外部审核,还是内部审核,都可以按照清单和标准的要求逐项检查,通过这种地毯式的清扫,能够对实施现状有个全面的了解。当然,审核也有它的弊端,一种最危险的弊端就是为审核而审核,就如同我们在前面“一个得奖工厂的教训”里所展示的,审核成了目的,而持续改善却成了配角。审核所引发出来的这种对待审核的态度,就会导致非常严重的教条主义、照本宣科、甚至弄虚作假。这样一来,审核的种种好处,也就荡然无存。

另外一个因素,是工具、方法、体系这一类的,属于“硬”性的东西,而人员的认同、改善的文化,是属于“软”性的东西。硬性方面容易衡量,好衡量,而软性的东西,文化氛围上面的东西,则不是那么容易衡量的。这些软性方面的东西,包括团队对于为什么要做改善的理解,对于持续改善的认同感,对于改善能否成功的信心程度,对于工具的使用和体系的目的的理解深度,面对变革所表现出来的反应和态度。这些软性方面,即便在审核表内有明确的条目列了出来,但是在审核时,绝不是打开个报告,出示个文件作为证据这么简单。

这些“软”性的东西,构成了企业的改善文化。它们就像是我提到的生态系统。它的健康与否,往往决定了改善活动是否能够持续。一个不好的土壤,不一定当季结不出果实,但是却无法持续保证结出硕果。要在短时间内取得某些单点的改善成果,要推动一个改善项目短期达标,这些都不是难题,更何况有时候不正确的方式方法也会带来看上去“好”的结果。但是,这样的成果,无法得以持续。很多企业都会在这方面遭遇到指标的反弹,面临相同问题的再次发生。

那么,既然“软”性的改善文化如此重要,我们需要做些什么呢?我自己在对一个工厂进行正式审核,或者非正式诊断时,经常会问领导团队成员,包括厂长,这样的一个问题:你一年做过几次小组审核?如果答案是没几次或者根本没有,那基本上可以判断出这家工厂的TPM推动,不会好到哪里。(www.xing528.com)

为什么呢?

改善小组,是在TPM的持续改善架构下,非常重要的一个推动“引擎”。工厂的战略分解,通过识别策略重点,明确行动计划和指标,建立能力发展计划,最终都需要落实到一个个具体的行动,而这些行动里非常重要的部分,就是专门立案的改善小组。这些改善小组,就是用来实现行动计划,从而支持战略重点达成的“引擎”。

如果领导团队,对这些重要的“引擎”都不闻不问,漠不关心,从不审核,或者很少过问,不能通过去现场审核而对小组给予激励、反馈和辅导,那么要么这些“引擎”所驱动奔赴的目的地,并不是重点,所以领导团队不重视,要么就是领导团队,对于这些重点的达成,自身也缺乏干劲。领导团队都没有干劲,又如何指望基层团队干劲十足?

领导团队这个“一年审核几次小组”的举动,能传递出非常多的信息。它能以实际行动来告诉大家,领导团队是否有带头学习,带头实践,是否给予了大家及时的反馈和辅导。这个看似小小的举动,恰似在培植一个优良的生态系统时,定期地、按需地给植物浇个水、松松土、施个肥一般重要。

我自己对于这个“一年做过几次小组审核”的问题的心得,不但在我无数次的正式审核和非正式诊断中,得以验证,它也是来自我自己的亲身经历。下面这两个例子,就是我感触颇深的两件事。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