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古人吃饭经验与养生摘要

古人吃饭经验与养生摘要

时间:2023-08-15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实际上,养生的理论,并非成于明代,而是几千年来国人防病的经验总结。与之相反,同时期的颜之推在《颜氏家训》对炼丹谬论大加贬斥,认为养生还得是强身健体外加吃一些药食同源的药物,如杏仁、枸杞、黄精、白术等。很多文化精英更是以精制细作为盛事,将生活与艺术寄寓在美食之中,不仅精于烹饪,还善于升华成理论,养生渐渐成了一种风雅时尚,撰写养生著作成了文化圈的流行趋势。

古人吃饭经验与养生摘要

实际上,养生的理论,并非成于明代,而是几千年来国人防病的经验总结。“养生之道,莫先于食”是先人早有的论述。“养生”最早出现于《庄子》,但有关于养生的理念,出现的可能更早。在远古时代,人们的生命周期普遍较短,据考古学家对周口店原始人遗骨的分析来看,有三分之一都没活到十四岁,能活到三十岁的已经算高寿了。有文字记载的,最早关注到生命长短和健康的应该是商朝末年贵族微子所说的“五福”,这个五福是指人的富、寿、康宁、终命和好德。那时的人就意识到,生命不仅在于长度,更在于质量。

此后,有关于养生的讨论一直存在,而“养”与“吃”在每一次的讨论中,都密不可分。比如,春秋时代的孔子在跟鲁哀公谈话的时候就说了:“人有三死,而非其命也,行己自取也。夫寝处不时,饮食不节,逸劳过度者,疾共杀之;居下位而上干其君,嗜欲无厌而求不止者,刑共杀之;以少犯众,以弱侮强,忿怒不类,动不量力者,兵共杀之。此三者死非命也。”不好好吃饭是和贪权夺位、不自量力一样的找死行为。养生说起来也简单,劳逸结合,好好吃饭,不要生病是第一,别有太多欲望是第二,好好控制情绪是第三。战国时代吕不韦的门客们所作的《吕氏春秋》中对养生也做了不少讨论,大抵对好逸恶劳、大酒大肉做了彻彻底底的批判,认为想要长寿,就必须不能懒还不能馋。

如果说先秦的养生还停留在坐而论道的杂说之中,到西汉时,养生与“吃”则开始纳入了医学的范畴,并同当时大行其道的阴阳学做了一次完美融合。《黄帝内经·素问》中提到:“五谷为养,五果为助,五畜为益,五菜为充。”并且强调“谨和五味,骨正筋柔,气血以流,腠理以密,如是则骨气以精”。好好吃饭,可以达到防病的效果。“吃”也得吃出个五行来,五谷、五菜、五味都得均衡,才有利于健康。法阴阳的同时还要中庸,不能过饥过饱,也不能过冷过热。除了“吃”,其他各方面也根据天地阴阳遵循特定法则,不同的季节得有不同的养生法。比如,《黄帝内经·四气调神大论》中说道:

春三月……夜卧早起……被发缓行……生而勿杀,予而勿夺,赏而勿罚……夏三月……夜卧早起,无厌于日……秋三月……早卧早起,与鸡俱兴……

这种顺应四季的“养生”阐述得更具体详细,可操作性也更强。

东汉名医张仲景在治疗寒热病时还要让病人喝热稀粥助药力,服药期间有诸多忌口,如生冷、黏腻、辛味食物。

隋唐孙思邈在《千金方》中专门讨论了“食疗”,主张“为医者,当须先晓病源,知其所犯,以食治之,食疗不愈,然后命药”,确立了“药治不如食疗”的原则。直至今天,上了年纪的人为保健康,也总会分享各种各样的食疗保健方。(www.xing528.com)

东晋炼丹达人葛洪又从道家的角度对养生做了一次大探讨。《抱朴子》中,把身体比作一个国家,器官比作国家中的富室,四肢相当于郊野,骨节分工合作犹如百官,腠理相当于街道。养生犹如治国。当然他也给出了很多具体的途径,如注重吐纳炼气,精神上要淡泊愉悦,除去荒诞的长生不老丹药,还是比较科学的。与之相反,同时期的颜之推在《颜氏家训》对炼丹谬论大加贬斥,认为养生还得是强身健体外加吃一些药食同源的药物,如杏仁枸杞黄精白术等。

及至唐代,佛家的影响愈渐深入,与道家的长生不老、修炼成仙不同,佛教中肉体是不可能长生不死的,所以讲求的更多的反而是一种超脱的状态。许是受到这些文化的影响,当时的医学家孙思邈将养生的理论和实践方法总结得更为全面:养生首先道德情操得高尚,在养性的基础上,还要配合饮食起居。但不管怎么说,养生在当时大多限于上层社会。

直至明末,西学东渐,以人为本的西方思潮开始渗透,一些有识之士开始认真思考,从“存天理,灭人欲”的说教向“人心无天理,天理正从人欲中见。人欲恰好处,即天理也”转变,人们开始更多地注重自我,加上明代商业的发展和交通的便利,中国与东亚、东南亚、非洲的交往日益密切,食物药物的种类大大增加,爆炸式增长的食物种类,奢侈化的饮食风气,让饮食渐渐从填饱肚子的基本活动上升成了一种高雅的生活情趣。很多文化精英更是以精制细作为盛事,将生活与艺术寄寓在美食之中,不仅精于烹饪,还善于升华成理论,养生渐渐成了一种风雅时尚,撰写养生著作成了文化圈的流行趋势。因此,这一时期的养生著作蔚为大观,从明初的翟佑、刘基到明代中期的邝璠、徐渭、李贽、袁道再到明代晚期的张岱、高濂、李渔等,编撰了大量的养生专著,专门谈养生的具体操作。

饮食,变成了医疗前奏,所谓“病从口入”而“上医防未病”,好好地吃,既能愉悦身心,又能降低得病的概率,是安身的根本。正如:“修养之士,不可不美其饮食以调之。所谓美者,非水陆毕具、异品珍馐之谓也,要在乎生冷勿食,粗硬勿食,勿强食,勿强饮……”适当的吃,可以补充精气,强身健体,调和五脏,用来养人;不当的吃,则破坏身体五脏之间的协调,可以害人。养生,不是非要山珍海味,更多是口味清淡,生活平和。大多数的养生家都倡导“人于日用养生,务尚淡薄,勿令生我者害我,俾五味得为五内贼,是得养生之道矣。余集,首茶水,次粥糜、蔬菜,薄叙脯馔、醇醴面粉、糕饼、果实之类,惟取实用,无事异常。”

“生冷伤脾,硬物难化,肥腻滑肠。”食火烤、油炸、厚味与美酒固然让人愉悦,却是对身体的损伤:“膏粱者,醇酒肥鲜炙蔻之物也,时人多以火炭烘熏,或以油酥、燥煮,其味香燥甘甜……以取其爽口快心,罔顾其消阴烁脏。”其实仔细想想不难发现,道家讲究素净,儒家讲求修身,佛家训导不杀生,虽讲法不同,于大道上都是统一地推崇蔬食,实际上都是在强调清淡的饮食。

此外,在漫长的岁月经验总结中,古人掌握了各种饮食调配的方法,对食物搭配和身体状况的宜忌方面做了大量总结。比如,若“生冷无节,饥饱失宜,调停无度,动生疾患”,“非为致疾,亦乃伤生”,“多饮酒则气升,多饮茶则气降,多肉食谷食则气滞,多辛食则气散,多咸食则气坠,多甘食则气积,多酸食则气结,多苦食则气抑”。众多医书中还记载了很多“服药食忌”和“饮食禁忌”,从《本草纲目》到《养生类要》,再到《古今医统大全》,关于饮食的忌口少则十几条,多则上百条。养生,不仅仅停留在总的理念,更落到每一个具体案例中。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