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美术与幼儿美术活动指导

美术与幼儿美术活动指导

时间:2023-08-15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任务导出对色彩的认识。任务分析能对色彩加以正确和全面的认识, 是今后从事教学、创作、造型艺术活动的最基础要求。色彩的基本知识并不是深奥得难以理解, 只是没有引起足够的重视, 所以用更加专业的眼光去认真学习色彩的基础知识是非常必要的。牛顿这个革命性的发现使人们对光与色彩的关系有了更深入更具体的认识, 为现代色彩理论奠定了科学的基础。

美术与幼儿美术活动指导

任务导出

对色彩的认识。

色彩的分类。

任务分析

能对色彩加以正确和全面的认识, 是今后从事教学、创作、造型艺术活动的最基础要求。色彩的基本知识并不是深奥得难以理解, 只是没有引起足够的重视, 所以用更加专业的眼光去认真学习色彩的基础知识是非常必要的。

一、对色彩的认识

古希腊哲学家亚里士多德、文艺复兴时期艺术大师达·芬奇都曾对光和色提出过理论或观点, 但是受当时生产力发展和科技发展水平的局限, 他们没有能够进行科学的论述。直到17 世纪60 年代, 英国物理学家牛顿进行了划时代的实验, 通过著名的棱镜色散实验, 解释了太阳光是包含整个光谱色的白色。之后他还发现:非发光体的色彩首先取决于照亮它的色光, 其次决定于它们对投照光的反应。牛顿这个革命性的发现使人们对光与色彩的关系有了更深入更具体的认识, 为现代色彩理论奠定了科学的基础。

19 世纪30—40 年代, “巴比松画派” 开始直接在户外写生(见图2-2-1), 虽然最终还是回到画室完成作品, 但是证明画家们已经开始密切关注自然光。几十年后, 受其影响的“印象派” 已经完全在自然光下完成作品了。“印象派” 画面记录了一天内不同时间和不同光线下物象真实的色彩变化, 包括阳光的直射、漫射、反射和折射所呈现出的不同色彩效果(见图2-2-2)。从此, 绘画对色彩冷暖性质的关注、对画面色彩结构的关注,都超越了他们的前辈画家, 色彩的艺术表现魅力被发挥得淋漓尽致。色彩的本质逐渐得到了正确的解释, 继而通过印象派画家的实践应用, 促使理论家、艺术家运用科学方法探讨色彩产生、接收及应用的规律。到20 世纪, 色彩学更在现代光学、心理物理学、神经生理学、艺术心理学等基础上获得了长足进展。而色彩学的发展又促进了视觉艺术从19 世纪向20 世纪多元化时代的转变。

图2-2-1 孟特芳丹的回忆 柯罗(法国)巴比松画派

图2-2-2 长椅 马奈(法国)印象派

人们越来越清楚地认识到, 光并不等于色彩, 色彩是通过光对人的视觉神经加以刺激, 视觉神经对光产生反应而产生的, 没有光就没有视觉活动, 当然也就不存在色彩感觉了。光是一种客观存在的物质, 和无线电的电波、X 射线等一样, 是电磁波。太阳光包括可见光及不可见光, 可见光能引起视觉感觉, 即眼睛能够看见的那一部分, 这段电磁波的波长范围为380 ~720 纳米, 长于这个范围的是红外线、微波射线、雷达射线、无线电射线等; 短于这个范围的是紫外线、X 射线、伽马射线、宇宙射线等。光的物理性质由光波的长度振幅两个因素决定, 光波的长度差别决定于色相的差别, 如波长400 ~500 纳米是蓝光, 波长500 ~600 纳米是绿光, 波长600 ~700 纳米是红光。波长相同而振幅不同, 则决定了色相的明暗

图2-2-3 色光三原色 加色混合

色光中存在三种最基本的色光, 分别为红色、绿色和蓝色。这三种色光既是白光分解后得到的主要色光, 又是混合色光的主要成分。以不同的比例将它们混合, 可以得到自然界中的一切色光, 其中混合色域最大。而且这三种色光具有独立性, 其中一种原色光不能由另外的原色光混合而成, 由此, 我们称红、绿、蓝为色光的三原色(见图2-2-3)。两种或两种以上的色光相混合时, 会刺激人的视觉器官, 使人产生一种新的色彩感觉。当我们将两种不同的色光重叠在一起, 会发生与色料混合在一起时明显不同的色彩变化。有些色光相加的结果, 是习惯于色料相混规律的画家所难以预料的, 比如, 红光加绿光会产生黄光, 绿光加蓝光会产生青光, 而蓝光加红光就会产生洋红光。当同等分量的三原色光结合, 就会出现白光。所以, 色光混合被称为加色混合。把两种以上色光相混色料混合, 得到的效果是黑灰色。由此我们得知, 色光混合越混越亮, 而色料混合与色光的混合正好相反, 越混越暗, 故色料的混合叫色彩的减色混合。

二、色彩的分类

(一)有彩色与无彩色

从色彩的系统上分类, 色彩可分为有彩色系列和无彩色系列。有彩色系列即可见光中的全部色彩, 是由红、橙、黄、绿、青、蓝、紫以及由这些颜色相互调和或与黑白灰之间不等量的混合后调配出来的种种色彩。无彩色系列是指不具有任何色彩倾向, 由黑色、灰色、白色组成的不同梯次的系列(见图2-2-4)。无彩色只有明度没有色相和纯度。黑色、白色在整个色彩系统中又被称为极色, 色彩调配时加入适量的黑色或白色, 可以起到降低或提高色彩明度的作用。黑色、白色、灰色虽然属于无彩的明度系列, 但是在整个色彩系统中所扮演的绝不是可有可无的角色, 而是与有彩色共同构成了色彩世界。它们不仅在人们的心理上具有色的性质, 在颜料中也具有不可或缺的重要作用。另一方面可以彼此映衬, 在色彩表现上形成整体的协调关系。

图2-2-4 无彩色系列

(二)色彩三要素

色彩三要素:色彩可用色调(色相)、饱和度(纯度)和明度来描述。人眼看到的任一彩色光都是这三个特性的综合效果, 这三个特性即色彩的三要素。其中色调与光波的波长有直接关系, 亮度和饱和度与光波的幅度有关。

1.明度

表示色所具有的亮度和暗度被称为明度。计算明度的基准是灰度测试卡。黑色为0,白色为10, 在0 ~10 之间等间隔地排列着9 个阶段。色彩可以分为有彩色和无彩色, 但后者仍然存在着明度。作为有彩色, 每种色各自的亮度、暗度在灰度测试卡上都具有相应的位置值。彩度高的色对明度有很大的影响, 不太容易辨别。在明亮的地方鉴别色的明度是比较容易的, 在暗的地方就难以鉴别。

2.饱和度

用数值表示色的鲜艳或鲜明的程度, 称之为彩度。有彩色的各种色都具有彩度值, 无彩色的彩度值为0, 对于有彩色的彩度(纯度)的高低, 区别方法是根据这种色中含灰色的程度来计算。彩度由于色相的不同而不同, 而且即使是相同的色相, 因为明度不同, 彩度也会随之变化。

3.色相

色彩是物体上的物理性的光反射到人眼视神经上所产生的感觉。色的不同是由光的波长的长短差别所决定的。色相指的是这些不同波长的色的情况。波长最长的是红色, 最短的是紫色。把红、橙、黄、绿、蓝、紫和处在它们各自之间的红橙、黄橙、黄绿、蓝绿、蓝紫、红紫这6 种中间色——共计12 种色作为色相环(见图2-2-5), 在色相环上排列的色是纯度高的色, 被称为纯色。这些色在环上的位置是根据视觉和感觉的相等间隔来进行安排的。用类似的方法还可以再分出差别细微的多种色来。在色相环上, 与环中心对称, 并在成180°的位置的两色被称为互补色

三、原色与混合色

(一)原色

原色是指其他任何颜色都调和不出来的色彩, 但原色却可以调出任何色彩。原色包括红、黄、蓝三色, 它们是构成各种色彩关系最基本的色彩(见图2-2-6)。

图2-2-5 12 色相环

图2-2-6 颜料三原色 减色混合

(二)间色

间色又称二次色, 指三原色中任意两种颜色调配而产生的颜色, 如橙、绿、紫三色。间色使色彩逐渐变得丰富起来, 明度、纯度、色相本身及其相互关系趋向多样和复杂, 也使原色由强烈的对比走向基本的和谐, 给色彩的表现注入了新的活力。

(三)复色

复色是原色与间色、间色与间色相调而产生的颜色, 它经历了多次相加、调配的过程, 因此又称为再间色或三次色。复色中必然包含了所有的原色成分, 只是各原色间的比例不等, 从而形成了不同色彩倾向的灰调色。复色若运用得恰如其分, 可以使画面产生柔和、典雅、含蓄、高贵等效果; 反之, 也会形成灰暗、混浊、无生气的画面。

(四)同种色

颜色产生不同明度变化, 称同种色。如将翠绿色加白色或加黑色, 会出现许多深浅不同的绿色, 这深浅不同的绿色称为同种色。(www.xing528.com)

(五)同类色

两种以上的颜色调配而产生的颜色, 其主要的色素倾向比较接近, 如红色类的朱红、大红、玫瑰红, 都主要包含红色色素, 称同类色。其他如黄色类中的柠檬黄、中铬黄、土黄, 蓝色类的普蓝、钴蓝、湖蓝、群青等, 都属同类色关系。

(六)类似色

色环上任意60°以内的颜色, 各色之间含有共同色素, 故称类似色。

(七)邻近色

在24 色相环上任选一色, 与此色相距90°, 或者彼此相隔五六个数位的两色, 即称为邻近色。

(八)对比色

在24 色环上任一色, 与跟此色相距120° ~180°的另一色, 称为对比色。

(九)补色

补色又称互补色、余色, 亦称强度比色, 就是两种颜色(等量)混合后呈黑灰色, 那么这两种颜色一定互为补色。色环的任何直径两端相对之色都称为互补色。

类似色、邻近色、对比色、互补色关系图, 见图2-2-7。

图2-2-7 类似色、邻近色、对比色、互补色关系

四、光源色、物体色、环境色与条件色

(一)光源色

光源色指某种光线(太阳光、月光、灯光、蜡烛光等)照射到物体后所产生的色彩变化。

在日常生活中, 同样一个物体, 在不同的光线照射下会呈现不同的色彩变化(见图2-2-8)。比如同是阳光, 早晨、中午、傍晚的色彩也是不相同的:早晨偏黄色、玫瑰色; 中午偏白色, 而黄昏则偏橘红、橘黄色。阳光还因季节的不同, 呈现出不同的色彩变化:夏天阳光直射, 光线偏冷, 而冬天阳光则偏暖。光源颜色越强烈, 对固有色的影响也就越大, 甚至可以改变固有色。比如一堵白墙, 在中午阳光照射下呈白色, 在早晨的阳光照射下则呈淡黄色, 在晚霞的照射下又呈橘红色, 在月亮下则呈灰蓝色。所以光线的颜色直接影响物体固有色的变化。光源色在色彩写生中尤为重要。

图2-2-8 干草垛系列 莫奈(法国)

(二)物体色

光照到物体上, 经物体表面的反射, 进入我们的眼睛而呈现的色称物体色。物体色与照射物体的光源色和物体的物理特性有关, 相同的物体在不同的光源下将呈现不同的色彩。因为太阳光以同样的比例包含着各波长的光, 因此阳光看起来无色。由于其中所包含各波长的光的比例不同, 或者缺少一部分, 从而表现成各种各样的色彩。自然界的各种物体都是受光的反射体, 即受光体。每一种物体的材质与所含的元素不同, 因此对各种波长的光都具有选择性的吸收与反射、透射的功能。人们习惯于把白色阳光下物质呈现的色彩效果的总和称为“固有色”。

(三)环境色与条件色

环境色与条件色是指照明或其他关系而引起经常变化的色, 它是环境光反射到特定物体上所呈现出的色彩。一般来说, 环境色取决于环境物的色相受光的强弱以及反射角度的大小。每个物体虽然由于光的作用, 都具有它们自己的固有色, 但这种固有色不仅受到光源色的影响而起变化, 而且还受周围色彩环境的影响而随时变化。这是物体和物体之间的互相反射作用的结果。图2-2-9 为塞尚的静物作品, 可以看到画面左边的橘子受到右边苹果的影响, 这就是环境色的影响。而条件色的含义则更为广泛些, 不仅包括环境色, 而且指一切物体在不同的光源色与环境色以及空间距离等外界的条件影响下所产生的色彩变化, 统称为条件色。

图2-2-9 静物 塞尚(法国)

五、色性

色性是色彩带给人的冷暖感觉和联想。在色相环状上, 红、橙、黄属暖色; 绿、青、紫属冷色。当我们看到红、橙、黄等暖色时, 往往会联想到太阳、大火或喜庆热烈场面,并产生一种温暖的感觉; 反之看到绿、青、紫等冷色时, 会联想到月光、冰雪、海水、树林, 并产生凉爽或寒冷的感觉。在一色中, 如在大红色中稍混入黄色会变得暖些, 稍混入蓝色就变得冷些。现实生活中的色彩千变万化, 把色彩分为冷、暖两大对立系统, 以此来比较冷、暖倾向, 就能够寻找到展现在我们眼前的任何一种复杂而微妙的色彩。色彩的冷暖感觉在视觉上还能产生距离感, 称为色彩的透视。它在风景写生中尤为重要。同一色彩距离我们远时, 对比弱, 增强冷色感觉; 距离近时, 对比强, 增强暖色感觉。

六、客观色彩与主观色彩

研究客观色彩是学习色彩表现的基础, 一般以写生训练为主, 侧重研究自然中色彩的变化规律, 掌握捕捉和采集变化丰富、多样复杂色彩关系的能力, 并且通过观察与表现积累经验, 通晓法则, 为自然而然地过渡到设计创作应用、提升驾驭色彩的本领奠定基础。主观色彩表现是学习色彩表现的延续阶段, 侧重研究色彩表现人为的形式构成效果。如果说研究客观色彩是为了达到对色彩客观真实再现的话, 那么研究主观色彩则是为了能够灵活运用色彩, 达到满足个性审美表现的需要。这两种研究层次不同, 但殊途同归, 又因不同的需要, 有时还会交叉进行。

(一)客观色彩

图2-2-10 风景 贝尔纳多·贝洛托(波兰)

客观色彩即表现物体客观存在的颜色, 是以写生的方式对自然色彩进行表现性描绘(见图2-2-10)。通过对活生生客观存在的物象本身的固有色、光源色、环境色等因素的观察确认, 真实记录它们在客观条件下呈现出的一种真实的色彩状态。这种表现以反映和捕捉客观真实的自然光色现象为主线, 在准确把握光色关系和利用光色规律的前提下,表现真情实景所特有的并具视觉感染力的光色氛围。在写生中, 物体的固有色给予我们最客观的感受, 但由于光源、环境等因素, 画面上的固有色多半受到光源色和条件色的影响。特别是在光源较强的情况下, 物体表面的固有色会被浓重的光色所笼罩。光源色不但对物体的受光部分产生影响, 同一环境中的物体因光色的折射作用也相互影响, 这种影响主要作用于物体的背光处, 它们之间相互辉映、相互交融, 形成一种和谐的整体氛围。

(二)主观色彩

主观色彩在写生色彩和设计色彩中均可以应用。例如, 写生时, 不可能把自然界里物象的色彩原原本本地复制到画面上来。当难以明确表现画面中某一处色彩倾向时, 可根据画面整体的色彩关系进行判断并加以明确, 这种做法其实已经使画面的色彩表现存在主观因素了(见图2-2-11、图2-2-12)。另外, 表现物象时只是将固有色、光源色、环境色作为参照对象, 作者为了表达某种意图或需求, 有时会主观添加颜色。这种打破习惯方式、张扬艺术个性、以自己的主观方式运用色彩以增强艺术表现力的绘画行为, 与作者的思想、感情、内在气质、精神追求相关, 我们不能把它看作完全脱离客观现实、没有目的和意图的涂鸦, 画面上的主观色彩仍以对客观色彩感受为依据, 它经历了对客观色彩的整合、提炼、抽象, 并使之与特定主题及内容相吻合, 借以传达自己的个性(见图2-2-13、图2-2-14)。主观色彩在设计表现中的应用, 一般排除自然界中光源色与环境色的影响, 除把自然界中的色彩关系进行综合、概括、抽象以外, 多是利用属于色彩自律性的浓淡、冷暖、明暗、互补等对比手法进行色彩的艺术创造。色彩可以不再是物体本身的自然颜色, 而是人们根据审美需要, 对色彩进行多种艺术处理和加工, 这是人们对自然色彩的再创造, 是人们主观赋予物体的一种抽象色彩, 以满足人们对色彩魅力欣赏的多种需要。主观色彩表现的训练与客观色彩表现训练同样重要, 也属于基础训练的范畴, 尤其对摆脱只依赖写生而不会组织和处理画面色彩结构, 以及不能有效提炼出贴切表现意图的做法非常有效。同时, 对培养色彩感觉、逐渐发展色彩表现的审美个性与情趣都至关重要。

图2-2-11 拿烟斗的男子 毕加索(西班牙)

图2-2-12 妻子像 塞尚(法国)

图2-2-13 基督 高更(法国)

图2-2-14 戴帽子的妇人 马蒂斯(法国)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