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美术幼儿美术活动指导书籍及概念图

美术幼儿美术活动指导书籍及概念图

时间:2023-08-15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任务导出素描的概念。图2-1-1母亲丢勒(德国)图2-1-2头像劳特累克(法国)由于素描使用的工具和材料相对简单, 且造型具有基础性与综合性, 便于观察、分析、研究和掌握造型基本规律, 因而素描又是造型艺术的重要基本功之一。图2-1-9习作弗朗西斯科·瓜尔迪(意大利)图2-1-10孟特芳丹的回忆柯罗(法国)构图, 这是素描造型的重要手段之一。

美术幼儿美术活动指导书籍及概念图

任务导出

素描的概念。

素描的造型要点。

任务分析

大部分学前教育专业的学生在入学前并没有接受过系统的素描训练, 对素描的认识不够深入, 所以, 首先需要明确素描的概念, 概念明确后进一步了解素描造型要点, 先从理论上打下一个基础, 为下一步写生训练做准备。

一、对素描的认识

广义上的素描, 泛指一切单色的绘画, 起源于西洋造型能力的培养。狭义上的素描,专指用于学习美术技巧、探索造型规律、培养专业习惯的绘画训练过程。素描过程也是同一时间要考虑许多问题的综合思维活动较为活跃的过程。它是人类美术活动中最古老的一种造型手段, 也是最早独立的一种绘画形式, 好的素描同其他绘画一样, 具有独立的审美价值, 是人类美术宝库的组成部分(见图2-1-1、图2-1-2)。

图2-1-1 母亲 丢勒(德国)

图2-1-2 头像 劳特累克(法国)

由于素描使用的工具和材料相对简单, 且造型具有基础性与综合性, 便于观察、分析、研究和掌握造型基本规律, 因而素描又是造型艺术的重要基本功之一。素描几乎包含了所有造型艺术的基本课题, 绘画、艺术设计、建筑雕塑等很多专业都把素描看作是造型艺术的重要基础。

图2-1-3 泼墨仙人图梁楷(中国)

素描的分类方法很多, 比较常见的划分类别有:从目的功能看, 它可分为创作素描与习作素描两类; 从造型方法看, 它可分为偏重客观的再现性素描与偏重主观的表现性素描两类; 从作画形式看, 它可分为线造型的素描与明暗造型的素描等; 从作画的时间看, 它可分为长期素描与短期素描等; 从题材内容看, 它可分为静物素描、人物素描、风景素描、动物素描等; 从工具材料看, 它可分为铅笔素描、炭笔素描、钢笔素描、毛笔素描等; 从绘画传统看, 它可分为中国写意传统的素描(见图2-1-3)与西方写实传统的素描; 等等。就一幅素描作品而言, 它往往同时具备上述各种不同分类中提到的某一种属性, 因而任何一种类别的素描称谓实际上只能说明作品的某一个特点, 并没有概括它的全部性质。

二、素描造型的要点

(一)学会正确地观察、理解和作画方法

1.整体观察

作画者的眼睛不聚焦于任何一个局部, 迫使自己的眼睛习惯性地看到所画物象的全貌。整体的观察也是一种感性的观察, 不经过任何逻辑分析, 忘掉之前对所有物象的概念化、符号化的印象。只有不关注细节才能快速正确地确定构图, 即物象在画纸上模糊的形象, 也是作画的第一步(见图2-1-4)。整体的观察要求作画者与所画对象在保持一定距离的前提下, 先不看局部和细节, 先看到整体; 然后要学会控制自己的视线, 能够使自己的视线在局部和整体之间自由地往来。

2.理性观察

人的视觉有直觉性的、感觉性的、错觉性的、幻觉性的……如果作画者不经过任何分析就直接把看到的图形画上去, 肯定会出现一系列的问题。比如说从侧面看静物, 你的脑海总要还原静物正面时的印象, 这就会产生错觉; 比如向左倾斜的线条突然向右折, 但是向右折的线条的倾斜度还是向左, 你感觉上会认为它是向右的; 又比如俯视看静物, 后面的静物比前面的静物小, 但它要比前面的静物高, 你可能会觉得小的静物就应该比大的静物矮; 又比如透视规律是俯视时近低远高、仰视时近高远低, 如果俯视和仰视的角度很小, 你刚好会把它们颠倒。针对上述问题, 可以借助水平线、垂直线、关联线这三种辅助线, 使你的观察变得理性(图2-1-5)。这也是把形打准的最好方法。

图2-1-4 整体观察

图2-1-5 理性观察

3.比较观察

在一个画面中没有两块相同的颜色, 比较观察贯穿于整个作画过程。不仅要学会从宏观比较到微观比较, 比较物体与物体、物体与背景、前面与后面、左边与右边、上面与下面, 比较单个物体块面、暗面色调、亮面与灰面; 还要比较高低长短、薄厚大小、光源距离和光感、不同静物的质感和色调、体积感、空间感等。虚实、明暗、强弱、大小、刚柔、最明处、最暗处、最虚处、最实处等时刻都要比较着画, 才能使各个局部互相联系起来, 画面才能更加具整体性(见图2-1-6)。

图2-1-6 比较观察

4.透析观察

透过布面, 透析到物象的形体结构, 这需要我们对物象的基本构造有深刻的理解, 才能表现好立方体的形体结构。透过现象看到本质, 透过本质看到结构。特别是画人物速写时, 这个方法很重要。

(二)掌握基本造型语言

(1)点、线、面, 这是素描造型的基本手段。点是最小的视觉单位与最基本的造型元素。线与面均由点扩展而成。在素描造型中, 点、线、面的不同形态及其不同的排列组合关系, 既可以表现物象的形体结构、立体感、质感, 又可以传达情感, 产生千变万化的形式美等。

(2)结构, 这是素描造型的重要手段之一, 是物体占用空间的形式。任何物体都具有内部构造及其连接组合形式, 即结构, 它是造型的根基。因而在素描造型中, 无论物象的结构关系如何复杂多变(见图2-1-7、图2-1-8), 我们都要透过现象抽出其基本的结构关系也就是物体各个面转折的位置。这既是素描造型的出发点, 也是其落脚点。

图2-1-7 素描习作 达·芬奇(意大利)

图2-1-8 自画像 弗洛伊德( 英国)

(3)透视, 这是素描造型的重要手段之一。由于人眼的特殊生理结构和视觉功能, 任何一个物象在人的视觉中都具有近大远小、近清远虚的变化现象, 由此也就产生了研究这种变化规律的透视知识。物体对眼睛的作用有三个属性, 即形状、色彩和体积, 因距离远近不同呈现的透视现象主要为缩小、变色和模糊消失(见图2-1-9、图2-1-10)。

图2-1-9 习作弗朗西斯科·瓜尔迪(意大利)

图2-1-10 孟特芳丹的回忆柯罗(法国)

(4)构图, 这是素描造型的重要手段之一。构图, 是绘画中的内容与形式按照一定的主题与形式美法则所形成的画面结构, 其目的是使各局部或个别形象组成一个协调完整的艺术整体。它与人的视觉心理及形式美法则有着直接的关系。构图是造型艺术的形式结构, 包含全部造型因素与手段的总和。它具体可分为直观性构图、推理性构图等。构图,无论是在素描中, 还是在整个绘画中, 都占有重要的地位与作用。

(三)工具材料

1.笔

素描的笔可用范围非常宽泛, 即固体材料与液体材料。固体材料指铅笔、木炭笔、色粉笔、圆珠笔等; 液体材料指钢笔、毛笔及喷笔、喷枪等。这两种类型的笔也可混合使用。在素描造型中, 笔的不同及其使用方法不同, 其画面效果与情趣也是各不相同的。

(1)铅笔:是素描最常用的作画工具。它有软硬、浓淡的不同型号, 软类的铅笔为B型(Black), 硬类的铅笔为H 型(Hard), 软硬适中的铅笔为HB 型。B 型与H 型铅笔数字越大越软、越深, 或越硬、越浅; 反之, 软硬、深浅情况相反。一般作画, 配备2H、HB、2B、4B、6B 就够用了。8B ~12B 特软质的铅笔也可以使用。要画出线条、明暗调子的丰富变化及深入细致地塑造形象, 仅靠软硬型铅笔是不够的, 关键还在于用笔的轻重、缓急等, 才能获得满意的作画效果。随着素描工具材料的发展, 市面上可以购买到形形色色的铅笔, 可根据不同需要进行选择(见图2-1-13)。

(2)木炭笔:木炭笔包括木炭条、炭笔与炭精条(见图2-1-14)。它也是素描常用的作画工具。其中, 木炭条一般是用柳木炼制而成的。它质地松软而易碎, 画后其炭粉的附着力差(用手在纸上轻轻一抹或一弹, 炭粉就会脱落), 因而作画时不宜用光滑的纸张,而要选用较粗糙的纸张, 画好后还须喷上一层定画液才能保存。炭笔和炭精条是用面粉压缩而成的。由于制作中加进了黏合剂, 所以它比木炭条易上纸面, 炭粉的附着力也较强。画好后也须喷上一层定画液才能完好保存。将木炭条、炭笔、炭精条结合使用, 或者是将木炭条、铅笔结合使用, 也是有经验的作画者常使用的方法。此外, 目前市场上出现的木炭铅笔, 也可供作画者选用, 其性能介于炭笔与铅笔之间。

使用木炭笔画素描, 特别是画幅较大或画速写时, 较之使用铅笔有更大的优越性。它色泽深黑, 不仅画出的效果黑白对比强烈、浓淡层次丰富, 便于作画者快速地、大面积地作画涂抹, 而且具有很强的线条与明暗造型表现力, 作画者可以深入细致地刻画(见图2-1-11)。

(3)钢笔:钢笔包括普通钢笔与特制的金属笔, 都是素描常用的作画工具。它因笔尖粗、细、扁、圆等不同, 会产生不同画面的艺术效果。钢笔画常是在点、线上进行多种变化, 其疏密组成的多种浓淡排线(即明暗调子)对比强烈, 画面效果鲜明, 既讲究深入细致地造型刻画, 又要求进行高度的艺术概括, 因而钢笔画有着较强的表现力(见图2-1-12)。同时, 由于钢笔携带方便, 作画简便, 特别是复印后的复印件仍能保持原作的面貌, 所以钢笔素描常为作画者所喜爱。钢笔素描虽工具材料简便, 但其技法仍有比较难以把握的一面, 最突出的是:墨水不能擦洗、不易修改。因此, 画钢笔素描时,要事先缜密构思, 待“胸有成竹” 再下笔作画。

图2-1-11 风景 修拉(法国)

图2-1-12 风景 康斯太勃尔(英国)

2.版面

素描的版面即作画用的平面材料。它可以是布料、木块、金属、陶瓷、玻璃、塑料、墙面等, 但最普遍的是纸。纸的种类很多, 其粗细、厚薄、软硬各不相同。一般作铅笔、木炭笔素描宜选用质地粗软、较厚的纸, 作铅笔素描则宜选用光滑、较硬的纸。选用画纸的基本要求是:一要考虑作画的对象与作业要求; 二要考虑造型的主题与画面效果; 三要考虑使用的画笔及其技法等。这样, 画纸才能“物尽其用” 地发挥其应有的作用。

3.其他工具材料

素描的其他工具材料包括橡皮(见图2-1-15)、定画液(见图2-1-16)、铅笔延长器(见图2-1-17)、擦纸笔(见图2-1-18)等。橡皮、橡胶泥或馒头(面包)是素描常用的必备工具。它们不仅是修改画面错误的工具, 也是一种作画表现工具。往往不同的工具、不同的使用方法会带来不同的效果。一般橡皮、橡胶泥主要用于铅笔画、炭笔画、炭精条画之中, 馒头(面包)则只宜用于木炭条画之中。

图2-1-13 铅笔

图2-1-14 木炭笔

图2-1-15 橡皮

图2-1-16 定画液

图2-1-17 铅笔延长器

图2-1-18 擦纸笔

定画液也是素描常用的必备工具。当用铅笔、木炭笔完成素描后, 一般须喷上定画液加以固定, 才能保存画面的原作效果。画板(夹)、画架及胶带纸、图钉、削笔刀等同样是素描不可缺少的常用工具。

(四)作画中应注意的事项

1.采光

素描练习阶段在室内进行是比较适宜的, 这样光线比较稳定。相对朝北的窗子或天窗进来的天光光线变化较少、相对稳定, 有利于初学者作画。也可以用灯光按需要来调配光线的方向与角度。无论采用哪种光源, 光线照射到物象上时应使其形体结构、造型特征或明暗关系等明确。在灯光下摆放物象, 若光照太强或物象与光源的距离太近, 都会使物象因受光部与背光间的黑白对比太强, 而造成中间色调过于苍白, 物象本身丰富的结构与明暗关系也不明显。

2.作画者与对象的距离

距离远近没有固定、统一的标准, 在能够观察到对象细节的前提下, 尽量远一些。这样对观察整体关系是有利的, 有些细节看不清楚时, 可以用手去触摸, 以此感受形体的转折方向。

3.作画姿势

正确的作画姿势, 首先, 画板不遮挡所画对象, 在这一前提下, 画板和对象应处于作画者同一视角(60°)范围内, 角度不要过大, 使得作画时能够整体兼顾所画对象与画面效果。(www.xing528.com)

其次, 画板和作画者的眼睛要保持一定距离, 以便全面而清楚地观察与把握画面效果。其距离标准以自然伸直手臂, 手能触及画面为宜。在这个距离之内, 画面和眼睛应保持一种垂直关系, 即从眼睛到画面中心的视线应与画面大致成垂直(90°)角度; 否则,画面与眼睛的关系将受到视觉畸变的影响, 难以画准形象。

4.握笔姿势

正确的握笔姿势(见图2-1-19)能增强画笔的灵活性与表现力, 还能减轻手的劳累。如用直线条打轮廓或大面积涂抹色调时, 其握笔的姿势, 笔杆应握于掌下, 由拇指、食指和中指握笔, 笔尖和手指间应有一定的距离。这样作画时, 运笔才能自如且活动范围大。再如, 用短线条刻画某一局部形象时, 其握笔的姿势又类似于一般拿钢笔的姿势, 必要时还可用小拇指顶着画面。这样作画时, 才能做到运笔沉稳且活动范围小。

图2-1-19 常用的握笔方法

5.运笔要领

正确的运笔方法是:依靠手腕的灵活和力量带动画笔作画, 手指把握笔锋及线条的运动方向。这样, 画出来的线条才能生动灵活、气力贯通、虚实有别、刚柔兼备(见图2-1-20)。错误的方法是:用手死死地捏住笔, 作画时只靠手指用力和动笔, 画出的线条自然会呈现出呆板、滞涩、琐碎的状态。

图2-1-20 常用的运笔方法

三、构图

(1)构图, 是指绘画时根据题材、主题思想和形式美感的要求, 把要表现的形象适当地组合起来, 构成一个协调的完整的画面。

构图的基本形式, 有横向形(见图2-1-21)、竖向形(见图2-1-22)、斜向形(见图2-1-23)、三角形(见图2-1-24)、圆形(见图2-1-25)、Z 字形(见图2-1-26)等。但在静物作品上最常用的是三角形构图, 又分正三角形构图、倒三角形构图及其他形式的三角形构图。

图2-1-21 横向构图 奥斯塔德(荷兰)

图2-1-22 竖向构图 德加(法国)

图2-1-23 斜向构图 温斯洛·霍默(美国)

图2-1-24 三角形构图 鲁伊斯达尔(荷兰)

图2-1-25 圆形构图 葛饰北斋(日本)

图2-1-26 Z 字形构图 洛兰(法国)

(2)构图的基本要素, 有形状、线条、明暗、色彩等。在线条造型的素描构图练习中, 我们运用的主要是形状和线条两要素。

构图的基本类型, 有直观性构图、推理性构图等。直观性构图常运用于偏重客观的再现性素描之中, 它注重对形象作直接“写实” 的组合(见图2-1-27); 推理性构图常运用于偏重主观的表现性素描之中, 它注重对形象作间接“变形” 的组合或重新“整合”的组合等(见图2-1-28)。可见, 直观性构图是推理性构图等的基础。

图2-1-27 直观性构图 米勒(法国)

图2-1-28 推理性构图 康定斯基(俄罗斯)

(3)构图的基本法则, 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要合理地搭配和组织形象, 不能违背“多样统一” 和“均衡” 的原则; 二是要将组织好的形象妥当地安排在画面里,即在画面里不能太小 (见图2-1-29)或太大(见图2-1-30), 也不能太偏(见图2-1-31), 而应该大小、四周安排适当。

在构图中, 变化与统一是一种相互对立, 相互依存的辩证关系。任何趋于完美的构图, 都是具有变化与统一两个方面的因素, 或在统一中求变化, 或在变化中求统一, 以构成有机联系的整体。但是, 过分的统一易造成单调、乏味而失去美感(见图2-1-32)。

图2-1-33 的画面呆滞、刻板, 这种完全对称的布局, 会造成“统一” 有余, 但变化不足。应适当调整物象的空间位置, 打破完全对称的布局, 增加变化的因素, 构成均衡的构图形式。通过主次、轻重的对比求得变化, 增强构图的美感。

图2-1-34 的画面零散, 缺少联系。变化与统一的关系处理不当, 只注意了前后左右的空间变化, 忽视了相对的集中统一, 造成构图松散。应调整布局, 形成相对集中的构图中心, 通过“聚” 与“散”、“主” 与“次” 的对比, 在变化中求统一。

图2-1-29 构图太小

图2-1-30 构图太大

图2-1-31 构图太偏

图2-1-32 单调、乏味的构图

图2-1-33 呆滞、刻板的构图

图2-1-34 零散的构图

四、透视

客观物象因与人眼的远近距离和空间方位的不同, 会在视觉上产生近大远小、近宽远窄和近长远短等透视现象。研究这些变化规律的透视知识, 就是形体透视。它是在平面上表现物象的立体空间关系的最基本的方法。

根据客观物象与人眼、画面的不同现关系, 通常会出现以下四种透视现象及规律。

(一)平行透视

客观物象(立方体)的前面与画面平行, 底面与地平面平行, 视平线上有一个中心消失点的透视现象, 称平行透视(见图2-1-35、图2-1-36)。基本规律为:

(1)视平线上只有一个消失点。

(2)与画面垂直的平行线都消失于一点。

图2-1-35 平行透视

图2-1-36 习作 伦勃朗(荷兰)

(二)成角透视

客观物象(立方体)的任何一个面都不与画面平行, 但底面与地平面平行, 视平线上有两个消失点的视觉现象, 称成角透视(见图2-1-37、图2-1-38、图2-1-39)。基本规律为:视平线上有左右两个消失点。

图2-1-37 成角透视

图2-1-38 习作 曼·雷(美国)

图2-1-39 风景 梵高(荷兰)

(三)三点透视

三点透视就是立方体相对于画面, 其面及棱线都不平行时, 面的边线可以延伸为三个消失点, 俯视或仰视去看立方体就会形成三点透视(见图2-1-40、图2-1-41、图2-1-42、图2-1-43)。透视图中凡是变动了的线称为变线, 不变的线称为原线, 要记住近大远小的规律。

图2-1-40 三点透视(俯视)

图2-1-41 三点透视(仰视)

图2-1-42 三点透视几何体

图2-1-43 三点透视静物

(四)圆形透视

客观物象(圆形切面)在视平线上下或视中线左右所产生的透视现象, 称圆形透视。基本规律:

(1)圆形透视指圆形切面在视平线的上、下或视中线的左、右形成的透视规律。

(2)圆形切面与视平线平行重叠时、圆形切面呈水平线。离视平线越上或越下时, 其形成的椭圆线越圆(见图2-1-44)。圆形切面与视中线重叠时呈直线。离视中线越左或越右时, 其形成椭圆线越圆(见图2-1-45)。

图2-1-44 圆形透视上下表现

图2-1-45 圆形透视左右表现

圆形透视作品示例, 见图2-1-46、图2-1-47。

图2-1-46 圆形透视静物上的左右表现

图2-1-47 圆形透视静物上的上下表现

课后练习:做一个静物构图练习。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