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美国管理学家切斯特·巴纳德与社会系统学派:理论与主要内容

美国管理学家切斯特·巴纳德与社会系统学派:理论与主要内容

时间:2023-08-16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社会系统学派的形成以美国管理学家切斯特·巴纳德的现代组织理论体系的建立为标志。巴纳德使用社会的、系统的观点来分析管理问题,在现代管理理论丛林中独树一帜,后人称他为“现代管理理论之父”。正是基于这样的历史背景,社会系统学派得以产生,并将协调组织中个人与集体之间的关系作为其研究的主导方向。(二)巴纳德组织理论的主要内容以巴纳德组织理论为代表的社会系统学派的主要内容可以归纳为以下几个方面。

美国管理学家切斯特·巴纳德与社会系统学派:理论与主要内容

社会系统学派的形成以美国管理学家切斯特·巴纳德(Chester L.Barnard,1886~1961)的现代组织理论体系的建立为标志。巴纳德使用社会的、系统的观点来分析管理问题,在现代管理理论丛林中独树一帜,后人称他为“现代管理理论之父”。

切斯特·巴纳德

巴纳德出生于美国马萨诸塞州马尔登,曾就学于蒙特赫蒙学院。1906年进入哈佛大学经济系学习,3年内他以优异的成绩学完全部课程,但因缺少实验科学学分未能获得学士学位。1909年到美国电话电报公司统计部服务。1922年转入美国新泽西贝尔电算公司,从1927年起他担任美国新泽西贝尔电算公司的总经理直至退休。他还在其他许多组织中兼职,例如,在洛克菲勒基金会任董事4年,在联合服务组织任主席3年等等。巴纳德虽然未获得学士学位,但是由于他将社会学的概念用于管理上,在组织的性质和理论方面做出了杰出的贡献,他得到了7个荣誉博士学位。巴纳德的代表作为《经理的职能》(1938),他在该书中详细地论述了自己的组织理论。他的主要著作还有:《领导的性质》(1940)、《组织和管理》(1948)等。

(一)社会系统学派的形成

社会系统学派的基本观点是:组织是一个复杂的社会系统,应使用社会学的观点来分析和研究管理的问题。当时正处于行为科学理论的发展初期,人际关系学说的兴起,使管理学者已经开始注意使用社会学、心理学的方法来分析和处理管理问题,注意协调好组织中的人际关系。但在巴纳德看来,梅奥等人的人际关系学说研究的重点只是组织中人与人之间的关系,这种人际关系强调的是行为个体之间的关系,并没有研究行为个体与组织之间的关系的协调问题。而如果将组织看做是一个复杂的社会系统,要使系统运转有效,则必然涉及到组织中行为个人与组织之间的协调问题。例如,个人目标与组织目标之间的协调,这也符合系统论的基本观点,即系统之间的协调。它不仅包括各个子系统之间的协调,也包括各个子系统与大系统之间的协调。当时的管理实践中也暴露出了某些单纯以人际关系学说为理论指导而不能解释的管理问题。正是基于这样的历史背景,社会系统学派得以产生,并将协调组织中个人与集体之间的关系作为其研究的主导方向。

大多数管理学家都认为,社会系统学派的理论基础主要有:①意大利社会学家帕雷托,德国社会学家马克斯·韦伯的社会学著作,其中韦伯的理论对社会系统学派分析正式组织的影响很大;②美国心理学家库尔特·卢因,库尔特·科弗卡的心理学理论;③梅奥等人的人际关系学说。

(二)巴纳德组织理论的主要内容

以巴纳德组织理论为代表的社会系统学派的主要内容可以归纳为以下几个方面。

1.组织是一个合作系统

在巴纳德之前,人们总把组织当成是一种僵硬的结构,只注意到组织中的职责、分工和权力结构。这种组织观点是比较机械的、孤立的。而巴纳德认为“组织是2人或2人以上,用人类意识加以协调而成的活动或力量系统”。他所强调的是人的行为,是活动和相互作用的系统。他认为,在组织内,主管人员是最为重要的因素,只有依靠主管人员的协调,才能维持一个“努力合作”的系统。他认为主管人员有3项主要职能:

(1)制定并维持一套信息传递系统。这是主管人员的基本工作。通过组织系统图(以图表形式表现出组织在某一既定时期的主要职能和权力关系),加上合适的人选,以及可以共存的非正式组织来完成这项工作。非正式组织在沟通中十分重要,管理人员要给予足够的注意。

(2)促使组织中每个人都能做出重要的贡献,这里包括职工的选聘和合理的激励方式等。

(3)阐明并确定组织的目标。这里包括要有适当的权力分散,组织中的每个人都要接受总体计划的一部分,主管人员要促使他们完成计划,然后经由信息传递系统来发现计划实施中的阻碍和困难,据此来适当地修改计划。

2.组织存在要有3个基本条件

巴纳德认为,组织不论大小,其存在和发展都必须具备3个条件,即明确的目标、协作的意愿和良好的沟通。

(1)明确的目标。首先,一个组织必须有明确的目标,否则协作就无从发生。因为组织的目标不明确,组织成员就不知道需要他们做出哪些行为和努力,就不知道协作会给他们个人带来哪些满足,他们的协作意愿也就无从发生。其次,组织不仅应当有目标,而且目标必须为组织的成员所理解和接受,倘若组织的目标不能为组织成员所理解和接受,也就无法统一行动和决策。然而组织目标能否为其成员所接受,又要看个人是否有协作意愿。因此,目标的接受与协作意愿是相互依存的。再次,对于组织目标的理解可以分为协作性理解和个人性理解。协作性理解是指组织成员站在组织利益立场上客观地理解组织目标。个人性理解是指组织成员站在个人利益立场上主观地理解组织目标。这两种理解往往是矛盾的。当目标简单具体时,两者的矛盾较小;而当目标复杂抽象时,两者产生矛盾的可能性较大。一个目标只有当组织成员认为他们彼此的理解没有太大差异时,才能成为协作系统的基础。因此,主管人员的重要职能就是向组织成员灌输组织目标和统一对组织目标的理解。最后,必须区分组织目标与组织成员的个人目标。巴纳德认为,参加组织的个人具有双重人格,即组织人格与个人人格。前者是指个人为实现组织目标做出理性行动的一面,后者是指为了满足个人目标做出非理性行动的一面。组织目标是外在的非个人的客观的目标,个人目标属于内在的个人的主观的目标。这两者之间并无直接的关系,也并不一致。一个人之所以愿意为组织目标做出贡献,并不是因为组织目标就是个人目标,而是因为实现组织目标将有助于达成个人目标。因此,个人目标的实现是个人参与组织活动的决策基础。如何协调组织目标与个人目标的差异是主管人员另一项重要的任务。

此外,一个组织要存在和发展,必须适应环境的变化,组织目标也必须随环境做适当的变更。

(2)协作的意愿。协作意愿是指组织成员对组织目标做出贡献的意愿。某人若有协作意愿,意味着实行自我克制,交出个人行为的控制权,让组织进行控制;若无协作意愿,组织目标将无法达成。组织内部个人协作意愿强度的差异性很大,有的人强烈,有的人一般,有的人较弱,对于同一个人,其协作意愿的强度也不是固定不变的,而是随时间和外界条件的变化而经常变化着。因此,组织内持有强烈协作意愿的人数与持有较弱协作意愿的人数也是经常变动的。组织内协作意愿的总和是不稳定的。

一个人是否具有协作意愿依个人对贡献和诱因进行合理的比较而定。所谓贡献,是指个人对实现组织目标做出的有益的活动和牺牲。所谓诱因,是指为了满足个人的需要而由组织所提供的效应。巴纳德认为,当一个人决定是否参与组织的活动时,首先要将自己对组织可能做出的贡献和从组织那里可能取得的诱因进行比较。只有当诱因大于贡献时,个人才会有协作意愿;而当比较的结果为诱因小于贡献时,个人协作意愿会减弱。不仅如此,个人还要将参加这一组织和不参加这一组织或参加另一组织的净效果进行比较,从而决定是参加这一组织或参加另一组织或独立从事生产活动。然而,对贡献和诱因以及其净效果的度量都不是客观的,而是个人的主观判定,它随个人的价值观念不同而有很大变化。作为组织,要在条件许可的情况下,针对不同的人来增大诱因,给职工的需求以更大的满足,从而激发他们为组织做出贡献的意愿。(www.xing528.com)

(3)良好的沟通。良好的沟通是组织存在和发展的第三个因素。组织的共同目标和个人的协作意愿只有通过意见交流将两者联系和统一起来才具有意义和效果。有组织目标而无良好沟通,将无法统一和协调组织成员为实现组织目标所采取的合理行动。因此,良好的沟通是组织内一切活动的基础。

以上就是一个正式组织能够存在的必要条件。这3个条件中若有一条不满足,组织就要解体。

3.组织效力与组织效率原则

要使组织存在和发展,不仅要包含3个基本要素,而且必须符合组织效力和组织效率这两个基本原则。

所谓组织效力,是指组织实现其目标的能力或实现其目标的程度。一个组织协作得很有效,它的组织目标就能实现,这个组织就是有效力的。若一个组织无法实现其目标,这个组织就是无效力的,组织本身也必然瓦解。因此,组织具有较高的效力是组织存在的必要前提。组织是否有效力是随组织环境以及其适应环境能力而定的。

所谓组织效率,是指组织在实现其目标的过程中满足其成员个人目标的能力和程度。一个组织若不能满足其成员的个人目标,就不可能使其成员具有协作意愿和为实现组织目标而做出贡献,他们就会不支持或退出该组织,从而使组织的目标无法实现,使组织瓦解。所以,组织效率就是组织的生存能力。一个组织要实现其目标,必须提供充分诱因满足组织成员的个人目标。

4.权威接受论

巴纳德还认为,管理者的权威并不是来自上级的授予,而是来自由下而上的认可。管理者权威的大小和指挥权力的有无,取决于下级人员接受其命令的程度。他认为,管理者单凭职权发号施令是不足取的,更重要的是取得下级的同意、支持和合作。

巴纳德在他的《经理的职能》一书中有这样一段论述:“如果经理人员发出的一个指示性的沟通交往信息为被通知人所接受,那么对他来说,这个权力就是被遵从或成立了,于是,它就被作为行动的依据。如果被通知人不接受这种沟通交往信息,就是拒绝了这种权力。按照这种说法,一项命令是否具有权威,决定于命令的接受者,而不在于命令的发布者。”这是巴纳德对权威的一种全新的看法。

(三)对巴纳德组织理论的评价

巴纳德组织理论对管理理论做出的重大贡献表现在:

(1)巴纳德最早把系统理论和社会学知识应用于管理领域,创立了社会系统学派。

(2)关于经理的职能,他与他的前人不同。他的前人多采用静态的、叙述的方式来说明,而巴纳德则采用动态的、分析性方式加以说明。

(3)巴纳德首先对“沟通”、“动机”、“决策”、“目标”和“组织关系”等问题进行了开创性的专题研究,这引发了后人对此进行更深入研究。

(4)巴纳德将法约尔等人的研究向前推进了一大步。法约尔等人主要从原则与职能的角度来研究管理,而巴纳德却从心理学、管理程序学派和社会学的角度来研究管理,并且将其中的概念加以发展,从而为管理研究开辟了新的领域。

(5)巴纳德的“权威接受论”对权威提出了全新的看法,对我们很有启发。

巴纳德的理论具有广泛的影响,他用社会的、系统的观点来分析管理,这是他的独到之处,后人把他的主要观点归纳起来称为社会系统学派。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