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乔治·奥古斯都·塞尔温主教实现十年愿望,攻占诺福克岛

乔治·奥古斯都·塞尔温主教实现十年愿望,攻占诺福克岛

时间:2023-08-16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乔治·奥古斯都·塞尔温主教已经觊觎诺福克岛十余年了,他一直都想把小岛当成自己在美拉尼西亚传教的基地。他启程去了诺福克岛,于1856年7月携妻子登岛,与他同行的还有其他一干人马。虽然他并非该岛正式神职人员,因为诺福克属于新南威尔士教区管辖,可是塞尔温还是主持了坚信礼仪式,诺布斯也没有表示反对。

乔治·奥古斯都·塞尔温主教实现十年愿望,攻占诺福克岛

乔治·奥古斯都·塞尔温主教已经觊觎诺福克岛十余年了,他一直都想把小岛当成自己在美拉尼西亚传教的基地。塞尔温第一次登临小岛是1853年,当时他与新西兰总督乔治·格雷一起——乔治是他在伊顿公学的同学,两人还同是剑桥的毕业生。那时他已经意识到奥克兰并不是非常理想的地方,在那里,他的“学院”无法更好地让那些被商业贸易吸引而来的学生远离自己在小岛的家园,静心学习英国国教的真谛并留下来为当地服务。

自1849年以来的11年间,塞尔温从美拉尼西亚诸岛带回圣约翰教会学校的学生当中,至少有4位死于气候不适,而那些回到自己家乡的,则个个都背弃了当时的使命,“在自己的家乡被异教的洪流淹没”[1]。另外,尽管教学安排也很严格,但学生们对基督教教义的理解总是达不到赛尔温在剑桥牛津的标准。其实课程结束时,只要有一个学生能够解释明白自己新学会的教义,像来自新赫布里底群岛(如今称作瓦努阿图)埃罗芒阿岛的塞潘杜鲁那样:“我说大家的上帝,上帝好,都好;上帝造你,造我,造一切。你好,上帝爱你”[2],老师就已经相当满意了。

根据教会史学家大卫·希利亚德的说法,“想让年轻的美拉尼西亚人仅通过几个月的学习就去挑战人们长久以来形成的思想和做法,注定要以失望告终”。然而,塞尔温和他的牧师还有继任者约翰·柯勒律治·帕泰森无法冷静地思考整个事件。在他们看来,前往诺福克岛是关键的一步,之后就可以顺利地传播对上帝的敬奉,大英帝国就可以在上帝的恩宠下消除当地人的残酷和愚昧。可是,他们选择的地方实在可笑至极,注定只能事与愿违。

当然,还有其他世俗力量让他们举步维艰。塞尔温前往伦敦拜访教会的高层人士,主要是下一任首相候选人威廉·格莱斯顿,还有黑奴贸易改革家威廉·威尔伯福斯,希望他们能说服大英政府把先前的囚犯送到他的辖区,但他的想法受到了两股力量的反对。身在悉尼的威廉·丹尼森公爵力主把虔诚的皮特凯恩岛民迁到诺福克岛,他认为引入那些“蛮夷”很可能会让虔诚的岛民受到玷污;教会,也就是伦敦传道会,尤其是低教会的托马斯·博伊尔斯·默里教士,也是一本对皮特凯恩岛民的虔诚大加赞美的畅销书[3]作者,则谴责赛尔温的野心。

塞尔温主教记录了当时“满怀好意的”英国人那举步维艰的状况,据他讲,英国人为了皮特凯恩岛民的事业真是鼓足了干劲。那种精神“真可谓豁出性命的英雄主义,也是拿着刀枪不要命的做法。可那些俗不可耐、老实巴交的老百姓还真是得过且过,根本没什么积极性”[4]。尽管如此,他还是一意孤行。1854年,塞尔温回到英格兰,借助他在当局的朋友和亲戚的财力,轻易就筹得1万英镑以建设一个美拉尼西亚教区。

打定主意后,1856年5月,为了让同胞们转变自己的神学信仰,塞尔温乘坐自己的“南十字星号”启程出发,首先去诺福克岛确认那个小岛就是自己需要的地方,然后再去悉尼跟丹尼森再次会面。既然皮特凯恩岛移民已成既定事实,如今塞尔温提出要在岛上建立三人执政政府,那么现在岛上便需要一个由英国内政部任命的官员,一个由皮特凯恩岛民选出的人选,还有一个就是塞尔温本人。

丹尼森断然拒绝,认为这个建议“欠缺考虑,不够成熟”,也感受到“基督教暴政”已经威胁到皮特凯恩岛民的生活[5]塞尔温以高压态势做出回应,称自己会“推行”自己的计划,“会跟皮特凯恩岛民好好沟通并获得他们的同意,为此他会采取任何必要措施以提升皮特凯恩岛民的精神生活,也要发扬神圣的上帝恩赐的大英帝国的国威”[6]。他启程去了诺福克岛,于1856年7月携妻子登岛,与他同行的还有其他一干人马。

诺布斯牧师和他的手下深为震惊。由于根本不知道这位传教士到底要来干什么,诺布斯也没有安排迎接仪式,只是坚持让塞尔温和他的夫人先住进政府大楼。由于同为传教士,塞尔温主教对诺布斯还是比较尊重的,尽管诺布斯的地位稍显低微,不过塞尔温知道这位牧师对手下人的控制并不严密。实际上,诺布斯的老对手坎塔尔偷偷塞给塞尔温一张便条:“我尊敬的教父大人,我祈求您不要再让我们接受这个平凡的海员的教诲了,我们需要您这样的主教,我们在诺福克岛上一定得小心,不要让我们的灵魂受到玷污啊!”[7]

塞尔温耐心地等待时机。虽然他并非该岛正式神职人员,因为诺福克属于新南威尔士教区管辖,可是塞尔温还是主持了坚信礼仪式,诺布斯也没有表示反对。于是,当塞尔温离开诺福克岛打算去新赫布里底群岛和所罗门群岛的食人部落中招收英国本土学生时,他把夫人留在岛上继续对皮特凯恩人实施软化政策。塞尔温夫人做得还真漂亮。根据罗莎琳德·杨的说法,“她很快就赢得了人心,还在走读学校和主日学校帮着授课。”

“她努力让年轻的女士和小姑娘们知道保持个人卫生和辛勤劳作的重要性,还教她们生火做饭。这位精力充沛的女士不光把课上完,还不时到学生家中看看她们是否按照自己的要求行事。如此这般,她获得了不错的成绩,也从自己耐心和认真的工作中获得了切实的利益。”

皮特凯恩人急需对于个人健康和辛勤劳作的指导,她的教诲真是及时雨。那时所拍摄的照片也有力地证明了她对岛民的关爱,竭尽全力迎合岛民的需求,这让她为丈夫的事业提供了很多的内部消息。

塞尔温夫人知道有些家族私底下对诺布斯获取权力并在外界表现出的神气以及所受到的青睐深感不满和憎恶。她也许已经知道诺布斯一直都在想方设法改掉酗酒的毛病。当然,塞尔温和帕泰森也知道自从获得神职以来,诺布斯确实还有“酗酒的缺点”。其实,帕泰森也说过,下次再去诺福克岛时要“跟诺布斯先生好好谈谈,不管主教会不会放过他,我只想让他知道万一我把对他和他的教民的了解公之于世,结果会是怎样”。

帕泰森的警告是否奏效我们不得而知,但想当初英国贵族对他的同胞,也就是皮特凯恩岛民的圣洁大加赞许时,诺布斯表示默认,而如今他已经不知如何收拾这个残局了。“英格兰的贵族在祝贺我获得神职时,有谁能了解我面临的困难啊!”在日记中,诺布斯这样写道:“每次听到溢美之词我都只能把事实埋在肚子里,好在每次岛上的访客都只会短暂停留,这样似乎人们所见和岛上的实际状况并无出入,可我心知肚明,我有责任纠正谬论,说出事实的真相。”[8]

当塞尔温提出要一起帮助福音在非基督教民众中传播,提出可以将岛上的孩子带回自己家中抚养时,诺布斯欣然同意。实际上,诺布斯同意自己带一个孩子,“并且会竭尽全力,借助上帝之手帮助那些家庭”。可当主教后来又提出要成立一个教会学校时,反对随之而来。所有家长经过投票,最终以12比16票的结果否决了这个提议。这一次,诺布斯和行政长官弗雷德里克都投了反对票。

主教大人并没有因此退却。帕泰森于1859年登临诺福克岛并很快与诺布斯进行了单独谈话。他们之间谈了什么我们并不清楚,但诺布斯突然表态说:“我已经彻底清醒,改变了自己对美拉尼西亚学派的看法。我已经知道自己错了,人们也在思考如何纠正自己的过错。”[9]接着,他凭借自己的影响力支持这个提议,帕泰森获得神职,并于1861年成为美拉尼西亚教民的主教,5个家庭把孩子送到了教会学校,包括诺布斯的第六个孩子埃德温,还有杨的儿子费希尔

第二年,新南威尔士州新任总督约翰·杨爵士造访诺福克岛,同为伊顿公学校友的塞尔温和帕泰森向他汇报了建立教会学校的计划,总督立即做出强烈的回应。“我真不敢想象还有什么能比这个更让岛民意志消沉的。现在岛民已经文明开化,如果此时再把南部海上的野蛮人引入小岛,无疑是直接把岛民打回原形。”在给负责流放地的国务大臣纽卡斯尔公爵的信中,他这样写道:“我敢肯定在他们对新生活还没有十足的热情时,贸然引入一群半开化的年轻人,绝对有害无益,甚至对岛民的前途会有致命的威胁。”[10]

杨可以想象到一帮未开化的、色胆包天的黑人跟皮特凯恩少妇在一起收拾干柴会是什么样的场景,毕竟这些家伙的父辈或是祖辈还都是男女混交的塔希提人。这绝对不行。纽卡斯尔也是伊顿公学的校友,他对杨表达了同情:“我同意您的说法……我觉得只要您跟帕泰森主教好好商量……他很可能会立即放弃先前的想法。”唉,纽卡斯尔根本没有看出他那位校友的狼子野心。帕泰森和塞尔温对杨的反对意见充耳不闻,1863年他们正式提出要把传教团从奥克兰转移到诺福克,并且要用塞尔温在英格兰筹集的1万英镑购买一块土地。

突然,一个新的问题出现了。帕泰森的一位支持者,西蒙·杨说自己已经对诺福克岛失望透顶,打算跟家人一起回皮特凯恩岛。帕泰森差点疯了。“难道您真不知道我等待此刻等了多久么,不知道它对我们有多重要么?最重要的是——我们说话做事要向上帝负责啊!(他自己用斜体字加重了语气)就算你不顾塞尔温主教、我,还有诺布斯先生的苦口婆心,你也想想耶稣吧!要知道耶稣是用自己钦点的牧师让自己的子民获得子民应该享有的福祉啊!

“即便您不管不顾,自己和家人都不要上帝的福祉,难道您就断然舍弃应该享有的福祉么?耶稣用自己约定的方法向子民施福,您又有什么权力随意丢弃这种福祉呢?干吗不想着去接受一下这种福祉呢?

“如果能理解自己放弃福祉是对自己的不负责任,您也许就能理解您也正在损害别人的利益。如果您一意孤行,那您又会带着别人一起犯错。此时此刻,您应该利用自己的影响力来防止别人也放弃在诺福克岛上应该享有的福祉,可是如果去了皮特凯恩岛那可就一切都化为乌有了啊……”[11]

他苦口婆心地劝说,说了很多诸如此类的话,可西蒙·杨和家人还是一走了之。第二年便上演了悲剧。1864年8月,西蒙的长子、18岁的费希尔和他的朋友、21岁的埃德温·诺布斯与帕泰森乘坐“南十星字号”去完成最新的使命,也就是到所罗门群岛中的圣克鲁斯岛寻找愿意接受基督教的学生。

帕泰森留下了生动但有点偏袒自己的记录:“当地人个头很高,身材高大,肌肉健硕。毫无疑问这个地方很落后——指南书籍上把这个地方写成太平洋上最为蛮荒的地方。”可他还是希望找“两三个小伙子跟自己回去”。于是,8月4日,他乘坐纵桅捕鲸船开始了探险之旅。

帕泰森说:“我们一行六人沿着海岸线撑着帆,划着桨,沿途看到两个大型村落。我们上岸与村子里的人们交流了一段时间,这里的人都全身赤裸,男人们手里还拿着武器。大概中午时分我看到一个岛的西北角有一座非常大的村子。”[12]

在一块礁石旁帕泰森泊好小船,涉水向200米开外的村子走去。“大家在船上就看到村子里有400多号人(全都是野蛮的食人部落成员),个个拿着武器,向我们围拢过来。”他说,“不过要知道我已经习以为常了,这种情况司空见惯。我径直走进一间大屋子坐下来。我只能听懂他们说的几个单词。”

帕泰森要找几个学生的想法似乎落了空,于是他又原路返回,刚刚绕过礁石,只见“一大群人围了过来”。船上的人,包括埃德温和费希尔,赶紧把船摇过来接应他。可是,帕泰森刚刚上船,“便看见水中游来好几个人,抓住小船,很明显不愿意让小船轻易离开。最终我们是如何摆脱他们的,想想还真的说不清楚。

“他们开始向我们射击,距离很近。三艘独木舟紧随我们,于是我们赶快逃走,那些家伙(在独木舟中)站起身(用弓箭)朝我们一通乱射。皮尔斯身中一箭,倒了下来;费希尔左腕中了一箭,埃德温右侧的脸颊也中箭。我敢说,没有人觉得我们还能活着逃走。

“大家齐心协力,用尽全身的力气。埃德温和费希尔两个人一刻都没敢怠慢。谢天谢地!另一个诺福克岛民亨特·克里斯蒂安,以及时年20岁、身体不错的奥克兰小伙子约瑟夫·阿特金没有受伤。突然,可爱的埃德温不顾自己脸上的箭头和伤口流淌的鲜血大喊一声(此时此刻,他更在乎我啊!):‘小心,先生,看你旁边。’实际上,当时我们已经被包围了。”

“最终,他们还是追上我们,爬上了我们的小帆船。我费了九牛二虎之力才把皮尔斯胸膛和费希尔手腕上的箭镞拔了下来。”他说,“埃德温的伤口不是很深。”不过,帕泰森说他很清楚皮特凯恩人更容易感染破伤风,当时这种病被称为“牙关紧闭症”。“第四天,可爱的小伙子费希尔对我说:‘不知道为什么我的下巴很僵硬。’这时,我就知道这个小伙子在劫难逃。”

不过,主教还是只看到了好的一面。“上帝对我还真是不错。”他写道,“他们每个人都表现出诚信、纯洁、善良、谦虚,还有简简单单的忠诚,我真的很喜欢这几个小伙子。而此时此刻,也正是他们给了我慰藉。面临巨大的苦痛,他们展现了超乎寻常的忍耐力,要知道求生不能、求死不得是多么痛苦!他们就是相信基督,相信基督代表的上帝,他们知恩图报、愉快而虔诚的本性让他们与众不同。他们没有丝毫抱怨,只是默默承受。”

他们能如此,谁能说他们不是非同寻常的人?破伤风一开始会让下巴的肌肉急剧抽搐。随着病情加重,病人的胸部、脖子、后背和腹部都会出现不适。后背肌肉抽搐会导致疼痛、呼吸困难和突然、猛烈而痛苦的肌肉萎缩,最终病人会骨折和肌肉坏死。其他症状还包括流口水、盗汗、发热、手脚抽痛,还有大小便失禁。

帕泰森照顾了费希尔几天。“最后一晚离开他时已经是凌晨1点,当时我穿着衣服躺在他身旁,听见他用微弱的声音说道:‘亲吻我一下吧,主教。’到了凌晨4点,他难受地挣扎了一会儿便睡了过去。”(www.xing528.com)

四天后,埃德温也有了同样的症状。八天后,埃德温离开了人世。不过,帕泰森又一次为自己找到了安慰。“我真希望这对我是好事。既然已经离开,我也无法向他表示感谢。不过他们之所以离去,是仁慈的上帝觉得他们已经做好了离去的准备。”

帕泰森也听说了从另一个地方传来的喜讯。从他对约翰·杨大加指责算起,现在已经过去两年时间,此时杨已经改变了自己对帕泰森设立教区的看法。与他同姓的皮特凯恩人以及其他皮特凯恩岛民相继离开诺福克岛返回遥远的家园,对约翰爵士也是一个警示。如果这样的情况像人们私下里传开的那样一发不可收拾,那么大批岛民的离开最终将会导致管理的混乱,而这跟白厅上司的意图明显不符。另外,诺福克岛上的皮特凯恩岛民从频繁光顾的捕鲸船上吸纳了不少游手好闲之辈,已经破坏了岛民在英国统治者心中那不受外族和其他社会思想干扰的纯洁形象。再说,岛上也需要钱。此时此刻,成千上万的淘金者抢着要去兰坪地区(lambing flat)淘金,岛上的管理者也为此面临多方面的责难。此时塞尔温主教提供的1万英镑对于总督便有了极大的吸引力,后来这个小城镇也以总督的名字命名以纪念他。约翰爵士终于向传教士表达了自己重新燃起的热情。

现在知道自己占据优势,帕泰森又犹豫了。在离开所罗门群岛航行了十天之后,帕泰森先来到昆士兰附近的柯蒂斯岛。当地政府愿意提供土地,不过条件是教会学校要接收当地的土著居民。这个交易很诱人。不过,到最后,根据希利亚德的说法,“诺福克岛还是比昆士兰更受主教的青睐,原因就是在诺福克岛他可以‘提升’皮特凯恩岛民的道德和智慧”。

约翰爵士写给诺福克岛行政长官坎塔尔的信送到诺福克岛时,皮特凯恩岛民为之一惊,他们根本没有觉得那是什么福祉,因为信中说“他们”岛上有很大一块土地将被变卖,而这是1000多英亩最为肥沃的、人人垂涎的土地。接着,只见街头巷尾,大家全在激烈地讨论,人们怨声载道,沸沸扬扬。就连约翰爵士再三保证说随后会有一大笔钱拨到岛上,每年会给诺布斯教士50英镑的工资也未能平息人们的反对声。

作为教父大人同时也是岛民们精神向导的诺布斯此时已经茫然无措。要知道约翰爵士当时可是极力反对跟传教士通力合作的人啊。而且,每年主教要亲临小岛并且长期驻扎,也会大大增强他作为教父的威望。约翰爵士的决定似乎一下子打碎了皮特凯恩人当初那坚定的信念,在他们心中诺福克岛可是皇家恩赐给自己的土地啊。可如今罗西特舒服地躺在政府大楼里,根本不管岛民们有何疾苦。

约翰爵士向他在英格兰的老恩主费尔法克斯·莫尔兹比爵士寻求建议。费尔法克斯如今被授予巴斯大十字骑士勋章,虽然退休在德文郡休养,可在政府部门还有很大的影响力。费尔法克斯又向哈罗比伯爵请示,哈罗比伯爵在皮特凯恩岛民向诺福克岛举家搬迁时任英国掌玺大臣。最终的消息不容乐观,至少对于那些一直都坚信诺福克岛是皇家恩赐土地的人来说是如此。哈罗比说:“那个小岛从来没有赐给那些岛民,也不可能拒绝别人到那里定居。任何措施都只是试验而已,而如何实施都要根据试验结果在不同时期做出适当调整。毫无疑问,整个过程都要服从于岛民的利益,但具体如何还要靠经验决定。”[13]

这个所谓的“经验”就是服从帝国的意思。

在接下来的一个世纪里,这个问题悬而未决,反复出现,直到今天,一些皮特凯恩后人仍然对此耿耿于怀。不过,这种解决方法至少给诺布斯提供了一个借口,帮他从两难的境地暂时脱身。毫不夸张地说,一个脱胎于原罪的社区诞生了,他们不再象征性地提出抗议,而是真真正正地为自己争取权利。这一群体的怨气越来越大,也就十来年时间,两个全然不同的群体渐渐地达成了友好的合作关系。

与此同时,皮特凯恩岛民成功地摆脱了罗西特的刻意安排,没有学习农民的工作理念,也没有学会牲畜的饲养技术。他们喜欢的是随心所欲的生活,喜欢的是在浩瀚的大海上像萨姆·沃伦那样的捕鲸人一般把自己精彩的冒险故事讲给别人听。于是,他们把大多数时间和精力花在了捕杀海上那些巨型哺乳动物上。也许是想起了自己当年漂泊海上的往事,就连诺布斯教士也支持他们冒险。1868年12月,诺布斯还把以弗雷德里克·杨为首的一行6人撑着小船在离岸边5公里的地方捕到一头雌鲸的故事讲给莫尔兹比司令听。

他写道(部分地):“那个大块头悄悄地把小船掀了个底朝天,然后一溜烟跑了。小船没有损坏,船员们奋力把小船翻过来,可是却弄不干净里面的积水。不过他们把船桨平着使劲划入水中,虽然船舷几乎与海面齐平,他们还是硬撑着把船划到了岸边。

“让他们意外的是,那条受伤的鲸鱼竟然向小船游了过来,也许是把小船当成了它在两英里外死去的孩子,也许是前来寻仇。船员们赶紧跳上岸,而那怒气冲天的巨兽一头撞上了小船,然后在那里一动不动待了一会儿。接着,鲸鱼往后倒退了一小段;这时,领头的捕鲸人赶紧回去准备鱼叉,打算鲸鱼再次扑来时直接捕杀。

“它还真回来了,英勇无畏的杨游到鲸鱼前方,用鱼叉一次次刺向鲸鱼的喷水口!鲸鱼感觉到了刺痛,下潜几米后猛地蹿出水面,把小船和船桨撞了个粉碎。

“此时此刻,唯一的选择就是奋力向岸边游去。可是,团队的一个队员,也是一位英国海员却不会游泳;于是,两个人就让他把胳膊分别搭在他们的脖子上……最后一眼看到鲸鱼时,它已经由于失血过多显得很虚弱,不过依然守在船骸旁边。

“在漫长而煎熬的3个小时里,泡在水中的捕鲸人已经精疲力竭,可是就这样拼命游泳,他们也就逃出来一英里的距离。可怜的海员已经耗尽力气,另外一个16岁的小伙子,也快要体力不支了。可此时,让小伙子心胆俱裂的是旁边出现了几条巨大的鲨鱼,而且鲨鱼的鳍已经碰到了他的双腿。

“因为好几个小时没有看到杨的捕鲸船,最终我的儿子弗莱彻放弃追赶鲸鱼,转而去寻找小船……奋力划出大概一英里后,舵手看到远处水域3个模糊的黑点,喊道:‘孩子,快点!他们在那边!’很快,他们把在水中游泳的3个人拉上了船,可是其他3个人还生死未卜,真担心他们已经溺水身亡或是被鲨鱼吞入腹中;不过,一个被救的船员说:‘继续往前!他们应该就在不远处!’划了不到半英里,大家终见了面,真是皆大欢喜!此时此刻,几个人已经没有一丝气力了。要是再耽误半个小时,估计他们也都小命不保。最终,没有一个人受伤,只是英国海员依然很是虚弱,面色苍白。”

【注释】

[1]Hilliard,David,God’s Gentlemen,UQP,1978,p.20.

[2]Hilliard,David,God’s Gentlemen,UQP,1978,p.20.

[3]Pitcairn:The Island the People and the Pastor,1854.

[4]Prebble,A.E.,MA Thesis,Uniof NZ,pp.58-61,quoted in Hazzard,David,God’s Gentlemen.

[5]Prebble,A.E.,MAThesis,UniofNZ,pp.58-61,quotedinHazzard,David,God’sGentlemen.

[6]Nobbs,Raymond,George Hunn Nobbs,1799-1884,P.82.

[7]Nobbs,Raymond,George Hunn Nobbs,1799-1884,P.82.

[8]Nobbs,Raymond,George Hunn Nobbs,1799-1884,p.84.

[9]Nobbs,Raymond,George Hunn Nobbs,1799-1884,p.84.

[10]Young to Secretary of State Lord Newcastle,May 1862,quoted in Nobbs,Raymond,George Hunn Nobbs,1799-1884,p.86.

[11]Young,Rosalind,Mutiny of the Bounty and the Story of Pitcairn Island,1790 -1894,pp.160-1.

[12]Sketches of the Life of Bishop Patteson in Melanesia,Society for Promoting Christian Knowledge,pp.86 -95.

[13]Belcher,pp.354 -5.,quoted in Nobbs,Raymond,George Hunn Nobbs,1799-1884,p 89.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