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让学生真正成为文言文课堂的主体

让学生真正成为文言文课堂的主体

时间:2023-08-16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本堂课基于课文的核心内容和学生课前的预习情况,以探究亭子命名为“快哉”的原因为抓手,设计了四大教学环节。前两个环节是教学重点,此环节是教学难点。因此,今后的教学设计除了围绕问题展开师生对话,还可以增加活动设计的环节,或者让学生进行有效的合作学习,在组内充分讨论之后,再集体交流。学生是活动或合作学习的实施者,教师的教学设计应该转到学生的角度,让学生真正成为课堂的“主体”。

让学生真正成为文言文课堂的主体

【教学设计】

本堂课基于课文的核心内容和学生课前的预习情况,以探究亭子命名为“快哉”的原因为抓手,设计了四大教学环节。

第一环节分为两个步骤,先研读文章第1、第2段,以问题引发学生思考,通过对文本关键词句的理解和分析,尤其是挖掘一些文言词语由表及里的含义,比如“风云开阖”“睥睨”“骋骛”等词语,展开想象,再现画面,得出原因之一:由自然景观人文历史所构成的外部世界让人感到“快哉”。再思考其他原因,从而研读第3段中的关键词句,得出感到“快哉”的关键因素:只有人的内心坦然自得,不以物伤性,才会无往而不快。

第二环节是围绕文章主旨激发学生的探究心理:1.外部世界和内心世界都是让人“快哉”的原因,是否矛盾?2.回看第2段,是不是有一些词语已经表明只有内心世界“快哉”,才能感受到外部世界所带来的“快哉”?目的是让学生意识到内心世界坦然的重要性,逐步加深对文章主旨的理解;并通过对文中“玩之几席之上”的“玩”,“举目而足”的“足”,“皆可指数”的“指数”等词进行品味赏析以及拿第3段中的近义词“自得”“自放”“自适”作比较分析,来把握文章主旨,做到言文并举。此环节还分析了和“快哉亭”相关的三个人物的生平经历和写作目的,激发学生探究的好奇心理,以达到教学目标。

第三环节是基于学生的预习质疑,从文章章法的角度探讨第3段“楚襄王”典故的作用。前两个环节是教学重点,此环节是教学难点。

第四环节是就他人对苏辙散文“纡徐条畅、汪洋澹泊”的评价而展开教学活动,感受作者的文风。这个环节难度较高,让学生有个初步了解和感受即可。

整个教学设计围绕文章主旨,问题设计逐层推进,激发学生思考,既有一定的逻辑性,又显示出一定的巧妙性。而对文中某些关键字词的含义理解和文本思想内容的分析理解又自然融合在一起,做到了“言文并举”。

【课堂回顾】

回看教学录像,整理教学实录,发现在师生问答的过程中,常常出现这样的情况:一个学生回答后我会不止一次地追问,追问的内容又不相同,或是我希望问题能探讨得更明白、更具体、更深入;或是因学生的回答是结论性的,我需要他作具体的阐述;或是学生的回答有些偏差,我想启发、引导他自己找到正确的答案,等等。而且这些追问和提示,都是临场生成的,慢慢地将学生引导到我预设的轨道之中。每次,通过师生之间的对话,问题逐步理清,通过对一个个问题的探讨,教学在不断地推进,最终走向教师预设的终点,学生对文章的理解上了一个台阶。如果说,教师在课堂上是主导,从这堂课来看,这得到了充分体现。如果说,学生是课堂的主体,从这堂课来看,怎么样呢?我一直在思考这个问题。

课堂实录片段:

师:我请教大家一个问题,苏轼命名它为“快哉”的原因或者理由是什么?

(教师示意学生默读课文,提醒学生用笔把关键词句圈画出来,并鼓励学生只要有想法就可以,不要担心说错)

生1:(主动举手)因为亭上的景色十分优美,让人心情畅快。

师:好的。那么,文中哪些句子体现出景色优美?

生1:比如第2段中有“涛澜汹涌,风云开阖”,从这一句到接下来的四行内容,是在描写它的景色优美。

师:四行,到哪里?(www.xing528.com)

生1:到“此其所以为快哉者也”,这里已经提到了“快哉”的原因。

师:你关注了这个句子,很好。这个“此”,你是不是觉得指代前面所有内容?

生1:是的。

师:好。你刚才说风景优美,所举的语句是“涛澜汹涌,风云开阖”,你觉得这样的景物有优美的感觉吗?(老师笑语)

生1:让人有“广阔、浩大”的感觉。

师:一种广阔、壮阔的感觉,好的。你把这个句子给大家解释一下。

生1:嗯,就是“波涛汹涌”,然后“风吹起,让云……”

师:“开阖”什么意思?可以借助注释○11。

生1:是“风云变幻”的意思。

师:“开阖”的意思是“开启、闭合”。大家想象一下,天上的云“开启”是什么状态?是不是云“散开”的样子?因为有风,所以天上的云时而散开。“闭合”就是云“聚拢”的样子,是不是?大家展开想象。

师:好,这里是一种风起云涌、烟消云散的景象,是一种壮阔之景。这位同学说得非常好,请坐。

【教学反思】

从以上片段可见,学生一开始的回答和后面师生对话的方向不一致,在教师的引导下,学生很快意识到自己的问题,作了纠正。其实,学生在课堂上出现这种理解上的偏差,是很正常的。虽然学生在课前已对文章做过一些预习工作,疏通了文字上的障碍,但是,课堂上,在有限的空间和时间里,面对教师提出的问题,要作出比较快速的反应,并不容易,再加上公开课带来的心理压力,必然导致阅读粗疏、考虑不成熟的局面。尽管回答问题的男生是主动举手的,但仍然难免出现以上的情况。因此,我想到,在课堂这样一个有限的空间和时间里,这种师生一对一的交流,对比较多的学生而言,尤其是不够自信、口头表达能力较弱的学生而言是有难度的,他们能成为课堂的主体吗?虽然教师的追问,有利于深入地理解文章内容,但是在心理上会不断给那个回答问题的学生造成压力?即使教师一直用鼓励的姿态、轻松的语气启发学生。

出现上述问题的原因,主要是教师进行教学设计时更多关注教材内容,重视对教材的研究,而忽略了站在学生的角度进行一些学习方法的设计。因此,今后的教学设计除了围绕问题展开师生对话,还可以增加活动设计的环节,或者让学生进行有效的合作学习,在组内充分讨论之后,再集体交流。学生是活动或合作学习的实施者,教师的教学设计应该转到学生的角度,让学生真正成为课堂的“主体”。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