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影视编辑实训:对比剪辑的效果及意义

影视编辑实训:对比剪辑的效果及意义

时间:2023-08-17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对比剪辑的效果还体现在利用画面结构的对比造成视觉震惊感上,尤其是在为突出某个形象或烘托场面气氛、加强动态效果的段落剪辑中。对比使双方明显地展示各自的特性。这些对比相互呼应,揭示了中美在文化贸易上广泛的相互渗透与融合,尤其是天真的儿歌与严肃的政治经济之间微妙的对比,儿歌反衬说明了大主题:相互争斗、两败俱伤。

影视编辑实训:对比剪辑的效果及意义

对比剪辑是通过镜头(或场面、段落)之间在内容、形式上的反差造成强烈的对比,产生相互强调、相互冲突的作用,从而表达创作者的某种寓意或强化所表现的内容、情绪和思想。

世间万物充满了矛盾与差异,各种复杂的对比关系构织于一起互相衬托地显现着。比如:高山与动植物形成庞大与渺小的对比;街道的建筑物与来往车辆形成静止与运动的对比;悠闲自在的老人与匆匆奔忙的上班族;现代化的通信工具与古老的烽火台等,不胜枚举。

影视剪辑中,对比也是一条重要的法则,其表现方式是多样化的,主要包括如下内容:

(1)画面内容的对比:如新与旧、强与弱、大与小等。

(2)画面造型的对比:如景别大小、角度的仰俯、光线的明暗、色彩的冷等。

(3)声画的对比:如轻松的画面配沉重的音乐,通过声画不协调强调反差,激发联想

(4)内在节奏的对比:强调内在节奏的动静对比,如由动突然变静,强化心理冲击效果。

电视创作中,对比剪辑是经常采用的,因为对比形象的直观对照可以使观众自己得出鲜明结论。大反差的两极化形象的参照对比,会激发人们的解读活动,使之从一个静止渐进的状态跃进到新的质的环境中,从而理解对列之中的深层含义。(www.xing528.com)

曾经有一则新闻报道是反映全国城市卫生检查的内容。记者在检查前一天、检查当天、检查团离开次日三次在同地点拍摄,然后将检查当日焕然一新与次日脏乱如故的镜头进行对比,其主题不言而喻。

再比如,纪录片《空间》讲述了一个自小没有四肢的孩子如何在社会关心下自强不息,并且依靠社会捐赠,装上假肢站立起来,获得新生活空间的故事。结尾段落是一组他装上假肢后四处在大街小巷自由走动的画面,其中,跳切了几个他以前用半截大腿挪动、“走路”极为艰难的镜头,还插入了大街上正常人的步伐。现在的高大与以前的矮小、身体的残缺与精神的顽强,蕴涵其中的种种对比具有强烈的视觉—心理冲击力。虽然编者没有更多的评说,但是,观众会从中产生各种感慨。

对比剪辑的效果还体现在利用画面结构的对比造成视觉震惊感上,尤其是在为突出某个形象或烘托场面气氛、加强动态效果的段落剪辑中。比如,运动场上的如潮人海与场上运动员(多与少),比赛中近景、观众特写与运动场的全景(大与小)、关键时刻的紧张与成功时的欢呼(动与静),这些内容交叉对比可以很好地渲染比赛场面。

对比使双方明显地展示各自的特性。形式上的对比增强了视觉的张力,内容上的对比性形象的组合更是一种有力的揭示手段。而能够敏锐发现对比形象,巧妙借用形象对列,深化主题,则反映了编辑者的思维功力。可以说,对比是揭示思想的手段,也是思维力量的体现。

例如,纪录片《桥》通过中美贸易战,反映两国在文化、观念、体制等诸方面的差异。其中有一段是这样编辑的:画面是中美两国幼儿园里的儿童,用各自的语言分别在唱儿歌“两只老虎跑得快,一只没有耳朵,一只没有尾巴真奇怪”,随着歌声的展开,画面上依次插入一组对比性形象:两国首脑握手与贸易禁令;在中国的麦当劳、美国大片、游乐场、美国商品;在美国的中餐馆、《花木兰》(好莱坞制作的关于中国传奇花木兰的电影)、苏州园林、中国货,等等。这些对比相互呼应,揭示了中美在文化贸易上广泛的相互渗透与融合,尤其是天真的儿歌与严肃的政治经济之间微妙的对比,儿歌反衬说明了大主题:相互争斗、两败俱伤。

与此同时,另一部同类主题的纪录片,则是通过采访加资料、解说的形式来表现的。这固然是文献纪录片不可缺少的手段,但是,两种处理方式相形,显然,对比性形象组合在阐述思想方面更生动含蓄,也更有力、更引人注目。因为对比形象往往赋予人们更深刻的印象,两个纪录片在创作思维上的差异也可见一斑。

如果我们把对比从剪辑的技巧层面上升到创作思维的层面来理解,那么,它将会启发我们去思考,在电视创作中,如何以小见大,以直观生动的画面形象传递深刻的思想?正如一句人们经常引用的名言,“从一滴水珠中见太阳”。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