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影视编辑实训:复合叙述形式简介

影视编辑实训:复合叙述形式简介

时间:2023-08-17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如前所述,简单的叙述形式是作为被剥离了众多影响因素后的最基础的蒙太奇句型出现的,在实际编辑中,事件的状态并不是用几个简单的镜头就能讲清楚的。可见,在叙事剪辑中,首先应该确立这样的观念:第一,作为基础叙事形式,蒙太奇句型并不简单地意味着镜头景别变化,而应被视为一种叙述思路;第二,叙事的剪辑通常是建立在一个甚至几个简单句型基础上的复合形式。

影视编辑实训:复合叙述形式简介

如前所述,简单的叙述形式是作为被剥离了众多影响因素后的最基础的蒙太奇句型出现的,在实际编辑中,事件的状态并不是用几个简单的镜头就能讲清楚的。用镜头叙事除了需要考虑景别的表意作用、动作的连贯等因素外,还需要考虑主要动作或事件与周围环境、事物、人物之间的关系。事态本身所蕴含的情绪、气氛也会对镜头结构产生影响。复合的叙述形式就是在简单形式基础上进行补充、强化,从而实现立体、完整描述事件、叙述事实的目的。

我们可以先来看这样一个例子:从前有座山(远景),山上有座庙(全景),庙里有个老和尚(中景),老和尚在给小和尚讲故事(近景)。这是一个连环套故事的开始,就像前面列举的普希金诗歌一样,是典型的前进式叙事方式。不过,落实到实际的画面叙事上就会添加一些内容:从前有座山,山上苍松翠柏,蜿蜒的山径时隐时现;山上有座庙,红墙灰瓦,门庭清冷,庙门的漆皮已经剥落;在香烟缭绕、光线昏暗的庙堂里,有个老和尚在给小和尚讲故事,小和尚正聚精会神地听。

这样的叙事已不是四个镜头的简单连接,而是在前进的思路中多种镜头的组合,其中有环境的渲染(如苍松翠柏等),有细节的描绘(如漆皮剥落),有人物关系的呼应(如小和尚聚精会神地听)。而且,镜头发展在景别方式上呈现出跳跃式,即在有些环节点上出现了景别的重复、倒置。比如,“庙门落漆”是近景,而随后的“庙里有个老和尚”则是中景。但是,其建立在主干句型基础上的总体叙述思路仍然是前进式的。

可见,在叙事剪辑中,首先应该确立这样的观念:第一,作为基础叙事形式,蒙太奇句型并不简单地意味着镜头景别变化,而应被视为一种叙述思路;第二,叙事的剪辑通常是建立在一个甚至几个简单句型基础上的复合形式。

具体而言则要求:在确立了总体叙述思路的基础上,除了需要考虑动作发展因素外,还需要考虑环境、人物、细节等关联性因素的影响,考虑叙事段落的情绪气氛的表现,利用镜头插入、切出、分剪插接等技巧,表现较复杂的事件发展、多人物关系的活动以及场面。因此,还需要了解并把握以下几种镜头关系和剪辑形式。

1. 主镜头与关系镜头

所谓主镜头,是指段落的主导镜头,是为建立事物或动作完整面貌而拍摄的镜头,是造成主体形象连贯的主要手段。

所谓关系镜头,是指用于交代人、物、环境相互关系的镜头。根据不同的关联,关系镜头一般可细分为插入镜头和切出镜头。

(1)插入镜头:与主镜头内容本身相关的镜头,它能够细致表现主镜头的相关细节。其作用大致有以下几方面:

第一,突出细部。比如,某人在写字,起身走到书架抽出一本书,这时插入手拿书的特写。这个插入镜头不仅使人注意了细部,也可以从书名了解人物的文化修养、爱好等。

第二,烘托气氛。通过插入镜头可以使原有场面气氛得到加强。例如,教师在课堂上课,插入不同的反应镜头,可以表现不同的气氛:插入学生认真听讲的镜头,表现严肃平静的气氛;插入学生私下涂鸦、犯困的镜头,气氛则变得沉闷。再比如,在表现一些大场面时,诸如足球比赛、游行活动,采用在主镜头中不断插入鼓号、摇旗呐喊、观众欢呼等镜头,可以烘托现场的热烈气氛。

第三,丰富叙事。单纯依靠主镜头叙事,表意清楚,但是会显得单薄,插入相关的环境、人物关系镜头,加强了立体化表现的效果。比如,主镜头是一个人骑车上学,中间插入树影婆娑、车轮蹬得飞快等镜头,可以传达环境、季节、人物情绪等多方面信息。

此外,插入镜头还有省略时间、掩盖声音接点等方面的作用。

(2)切出镜头:不是主镜头内容的一部分,只有逻辑上联系的镜头,其基本表现如下:

第一,表现两个视觉中心的关联。比如,在纪录片《重返驼峰》的开场段落中,有这么一组镜头:

① 特写:着军靴的脚并拢;

② 近景:扛枪的仪仗兵;

③ 中景:陵园守卫岗前的仪仗兵;

④ 全景:肃穆的烈士陵园;

⑤ 远景:宁静绿地、广场;

⑥ 远景:清晨街景,远眺白宫

⑦ 全景推中近景:墓地仪仗式。

陵园清晨的仪仗式是主镜头,在这里编辑巧妙地利用画面造型、气氛、色调的形似,在晨钟声的衬托下,切出了广场、街景,两者关联丰厚了段落含义:无数英雄的牺牲换来了今天的和平,同时也丰富了画面表现力。

第二,表现与主镜头的相关内容:用切出镜头有时可以弥补主镜头信息量的不足。比如,某人在回忆当年攀登雪山时的情景时,切出雪山、为攀登做准备等过去的资料镜头,既可以补充背景介绍,又增强了叙事表现的形象性。

第三,表现同一时间的多空间面:比如,在直播中,常常采用切出镜头,表现多个视点,补充说明主要内容。

第四,切出镜头还常用于表现回忆、梦境等。

插入、切出是丰富叙事效果的有效手段。电视编辑要善于根据事件发展要求,选择适合的关系镜头和镜头连接方式跳出简单化处理事件的思维局限,丰富叙事表现力。

2. 分剪与分剪插接

电视创作中,由于拍摄条件的局限,常会出现素材缺乏、镜头量少、选择余地小的情况,这给后期剪辑带来了不利因素。分剪、分剪插接便是弥补素材不足、加强叙事表现力和感染力的重要手段。

(1)分剪:又称一剪多用,即将一个镜头剪成几段,分别在几处使用。

分剪插接是分剪的特殊表现,即将表现一定动作内容的两个镜头,分别按比例分割成两段以上,然后按一定叙事或情绪表达需要顺序交替组接。

分剪使同一镜头重复出现,这似乎是信息量缺损的一种表现,但是事实上,它的屏幕效果却似多个镜头的合力作用。比如说,有这样三个镜头:

① 全景:一辆公共汽车上,一男一女相对而坐。

② 近景:这位男子看着女孩。(www.xing528.com)

③ 近景:女孩看着窗外。

这三个镜头表示了在公共汽车上的常见情景。但是,把镜头②、③一剪二用,屏幕效果则发生了微妙的变化。

① 全景:一辆公共汽车上,一男一女相对而坐。

② 近景:这位男子看着女孩。

③ 近景:女孩看着窗外。

④ 近景:男子仍然在看着女孩。

⑤ 近景:女孩依然望着窗外。

这样组接,使原来三个镜头变成了五个镜头,而最后两个镜头的重复以强调的方式加强了戏剧效果:这两人之间会发生什么事?如果这名男子的目光充满深情,而女孩也洋溢着幸福,那么镜头分剪显然是在更细致地刻画这两个人的内心活动,比原先没有呼应的画面更有感染力。

(2)分剪的作用:分剪在影视剪辑是常见的,它有多方面的作用。

① 弥补画面素材在数量上和镜头匹配方面的欠缺。

② 制造紧张气氛和戏剧效果,充分渲染情绪。

③ 强调某一画面典型细节和象征性含义。

④ 调整叙事节奏,丰富画面表现空间。

以下,我们将具体分析一些实例加以说明:

例1:有这么一个段落是用资料镜头反映“第一次世界大战中国成为战胜国”这个内容。由于年代久远,相关镜头非常少,除了能拍摄到一些当年报纸报道的镜头外,能找到的影像资料只有中国人鞭炮庆祝、印刷机印报、上海滩填满广告电车、几个街景。而且,这几个镜头的长度是很不匹配的,“放鞭炮”的镜头从鞭炮高挂、点燃到爆竹落地,全长有20秒,而其他一些资料镜头仅三四秒左右。所以,最后采用分剪方式,将“放鞭炮”剪辑成三段,镜头长度被划分,开始、结尾稍长,中间过渡稍短,中间分别插入当年报纸报道、言论镜头以及其他几个影像资料镜头。这样,鞭炮成了贯穿线,以鞭炮高悬开始,以爆竹在地面开花结尾,突出了战胜后的喜悦情绪;同时,又很好地解决了镜头长度不匹配、节奏拖沓的问题。

例2:在电视片《奥运集锦》的开场段落,表现各国运动员积极备战奥运。所采用的方式,就是将一个从火炬进入主会场到点燃奥运圣火的长镜头分剪为若干段,其中穿插了三组反映各项赛事、各国选手准备的积累式镜头。这两种性质的镜头在数量上并不匹配,点火仪式是一个长镜头,各国选手备战镜头量大,原本可以将火炬仪式的镜头缩短,接在备战镜头之后,但是,这样接缺少紧张气氛。分剪插接使之互为呼应,也强调了火炬的象征意义,随着火炬离圣坛越近,整个节奏越快,越显示出大赛临近前的紧张,画面表现也显得丰富。

例3:电视纪录片《报复》讲述了一个哥哥为了报复,而谎报妹妹结婚年龄陷害妹夫的故事。编辑先后采访了报假案的哥哥害怕谎言露馅不惜诋毁自己妹妹的丈夫、对妻子一往情深却被陷收审的丈夫、被诬陷为“人贩子”的金矿老板。剪辑中,在“妹妹14岁被迫出嫁”的段落里,以分剪方式将四个人的回答交替组接。这样省略了无关紧要的讲述过程,突出了主要情节。同时,四种回忆以相矛盾的方式交替展开,产生了很强的悬念性:到底谁在说谎?

在电视剪辑中,最常见的分剪技巧体现在对两个采访对象的剪辑上。当两个采访对象在回答同一类问题时,采用分剪插接的方式,将两个人的回答根据内容、语言连贯等因素,分别剪辑成几段交叉使用。这样既可以避免因为声音接点而造成的画面跳动,有时也能产生相互呼应、互为佐证甚至冲突的戏剧性效果。

广告片或表现大场面气氛的剪辑中,分剪插接也是经常采用的一种方式。它可以有效地增加富有表现力的镜头数量,通过呼应、反复,加强力度和节奏。值得注意的是,对于动作性强的镜头在分剪插接时,要考虑时空关系。比如,有一则表现两个孩子抢矿泉水瓶的广告,其中几个镜头如下:

① 全景:男孩甲手中的矿泉水瓶滑落,向坡下滚去。

② 近景:矿泉水瓶正向坡下滚。

③ 中景:男孩乙跑去追。

④ 全景:男孩甲也在追正滚下坡的瓶。

⑤ 中景(跟):瓶在滚下坡(一剪二用)。

⑥ 中景(跟):男孩乙也冲下坡追(一剪二用)。

⑦ 中景(跟):瓶滚入坡地草丛(一剪二用)。

⑧ 中景(跟):男孩乙追,跃入草丛(一剪二用)。

⑨ 中景:男孩乙拾起瓶。

在这里,男孩冲下坡追,跃入草丛是一个镜头,一剪二用之后,第二次再用时,就不能从第一次的结束时用起,因为中间插入了瓶滚的镜头,这个动作延续的时间,就是男孩乙追赶的时间。所以,动作性镜头在分剪插接时,要考虑中间插入的动作时空;不然,动作会有重复之感,反而使节奏出问题。

分剪插接的方式被拓展到叙事结构的层面上,被视为是一种间歇式的叙事——“卡着脖子的剪辑”,尤其是在一些表现矛盾冲突的叙事剪辑中,通过主导内容的反复回溯,言而又止,与其他事物不断呼应,来始终保持紧张的张力

比如,一个人在电话亭打电话,大街上有人走过,这是一种气氛平静的剪辑。如果将打电话的内容与街景分剪插接,不断接打电话的人,那么人们就会疑问:这个电话到底是关于什么内容的?这种疑问会持续到这个人打完电话。

同理,在一些电视片的结构中,这样的方式也被借鉴。英国BBC推出的肥皂纪录片就常采用这种“卡脖子”的编辑:矛盾产生了,该怎么办?先不说,让矛盾始终卡着观众的脖子,悬在心里,接一段其他内容后,再回到产生矛盾的地方,让矛盾逐步解决。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