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影视编辑实训:多种手段助力节奏处理

影视编辑实训:多种手段助力节奏处理

时间:2023-08-17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有什么处理技巧呢?一般来说,多种造型手段都能为节奏的形成服务。运动主体对节奏的影响。主体运动速度、方向、幅度会对视觉节奏产生明显的影响。由于不同景别所表现出来的动作的可见速度是不同的,这就影响了节奏的发展速度及其含义。色彩和光影变化对节奏的影响。在一些以音乐旋律为基础的电视片中,适时地加入某些同期声或者音响效果,以反差来吸引关注或衬托情绪、调节节奏,这样的技巧在实践中已得到越来越巧妙地运用。

影视编辑实训:多种手段助力节奏处理

叙述性节奏只是提供了电视片所表现内容的内在运动的节奏因素,尽管电视内容本身具有不同的节奏性质,结构方式在一定程度上也确立了节奏的效果,但是最终要使这些节奏因素被感知,还需要借助作为造型手段的外部运动,并且使内外运动相协调,从而产生最好的效果。

比如,有这么一组画面:“古道、西风、瘦马”,联系上下诗句,它反映的是悲凉孤寂的气氛,节奏应该是缓慢的,一般可以用大全景或慢拉加叠化的方式来表现。但是,如果它脱离了原有语境,用连续快速的推镜头或者晃动镜头、局部特写的快节奏组合,则可能呈现出恍惚阴森的效果。同样的画面,由于运动速度、剪辑速度、景别表现等造型手段的不同,形成了不同的节奏、气氛。

那么,在后期剪辑中,除了内容之外,究竟有哪些元素会影响节奏的变化?有什么处理技巧呢?

1. 节奏与造型手段

从前面的例子中可以看出,节奏要成为人们可直接感受的形态,需要借助造型的手段,由外部造型手段形成的节奏被称为外部节奏或造型性节奏。一般来说,多种造型手段都能为节奏的形成服务。比如,运动摄影、光影变化、拍摄角度、主体运动、声音变换、画面组接等,他们之间相互作用,构成了外部节奏。

(1)运动主体对节奏的影响。

主体运动速度、方向、幅度会对视觉节奏产生明显的影响。主体运动快,节奏快;主体运动慢,节奏感慢;在主体动作中“动接动”,节奏加快,在动作暂停处“静接静”,节奏放慢;同向主体动作的顺势而接,节奏相对流畅、平稳,反向主体动作交错连接,节奏变得活跃、视觉跳动。

(2)摄像机运动对节奏的影响。

摄像机运动速度的快慢方向同样与主体运动一样,可以通过速度方向的改变来产生不同的节奏感受,而且,运动摄影能够给予静态物体以运动的效果,产生节奏的变化。比如,有这么一段镜头,拍摄的对象是一条路,几块路牌,但是在摄像机和剪辑作用下,这些静止的物体便有了运动的变化。

镜头1:中远景镜头顺公路向前移动(衬坦克履带声)。

镜头2:中景移动摄影拍摄路旁的树、电线杆(运动速度加快)。

镜头3:近景顺着前进方向,向一组路标推进,最后速度放慢。

镜头4:大全景突然镜头急推,路标充满画面(衬枪声大作)。

在这里,通过摄像机运动和剪辑作用模拟了战争中的一个场景,部队向前挺进,在即将到达某地时,挺进速度放慢,但是,突然遭遇激战,气氛陡然紧张,摄像机的速度很好地体现出快、慢、快的叙述节奏的内在变化。

(3)景别对节奏的影响。

由于不同景别所表现出来的动作的可见速度是不同的,这就影响了节奏的发展速度及其含义。在有关“景别的安排”知识中,我们知道,相同速度的主体,景别越小,视觉运动感越强,节奏效果也越强,而且,两极景别的组接会造成节奏流畅的停顿,产生跳跃的节奏感。因此,可以利用景别的大小差别来调节视觉节奏。比如,某广告是以一群野马在空旷的山谷间进行激烈的橄榄球比赛为主导形象,画面用大量特写、近景来表现紧张的比赛,但是,持续的小景别和强动态会导致观众的视觉和心理的接受疲劳。因此,编辑者十分巧妙地在几组动态段落中,插入了群山的远景,在群马长嘶的声音烘托下,既交代了环境,渲染了空旷神秘的气氛,同时又利用景别的大反差,调节了节奏。在大远景中激烈的节奏得到暂时松缓,但从叙述上看,又为下一轮紧张的快节奏开始做了铺垫。

在一组小景别中插入大景别,或者在大景别后跳接小景别,这些都是打开视觉空间或改变视觉重音来转换节奏的常用方式。在带有叙事性的电视片中,利用前进式句型和后退式句型在景别及叙述效果上的对比,交替使用,也可以调节节奏。

(4)色彩和光影变化对节奏的影响。

光、色、构图等都是影视画面中的重要视觉因素,而且是流动的视觉因素,这种流动所带来的各种变化对比形成了视觉的节奏。

比如,在暗色调中突然出现光亮,高调画面就改变了原有的视觉节奏,而有规律的变化可能就形成了一张一弛的节奏感,色彩的节奏原理也是同样的。在一部BBC音乐频道的形象推广片中,以若干名知名歌手演唱同一首歌为主线,音乐的旋律是其节奏基调,由于画面均是以歌手演唱的中近景形式出现的,虽然风格统一,但是视觉节奏不免单调。于是,编导非常巧妙地借用了幻灯机,以推拉幻灯片的动作作为调节视觉节奏的点,同时,幻灯片的推拉所形成的光影变化就像音乐的节拍,打破了主导画面的单调感,使由视觉节奏、音乐节奏和内在的内容节奏共同构成的整体节奏在统一中有变化,在变化中见统一。

(5)声音对节奏的影响。

由于声音本身具有长短强弱的变化,因此,声音造型是形成节奏的重要手段。

① 各种不同性质的声音组合可以形成节奏的变化。

首先,一段音乐其本身的强弱变化就是节奏上的起承转合。一些以无解说词、音乐为主的电视片中,镜头转换的节奏往往是依据音乐节拍形成的节奏,而且听觉节奏一般会比视觉节奏更有力地作用于人们的情绪。《新北京新奥运》中选用了三段总体节奏完全不同的音乐,这三种性质的音乐交替贯穿,给以人们或热烈或激越或舒缓的感受,在紧张的快节奏后有舒缓的旋律作为节奏的调剂,而一旦节奏松弛到恰当的程度,又立刻跟进新的视听变化。所以,跌宕起伏的音乐带给观众强力的节奏刺激。

其次,几种不同性质的声音之间的对比也可以形成节奏的变化。在一些以音乐旋律为基础的电视片中,适时地加入某些同期声或者音响效果,以反差来吸引关注或衬托情绪、调节节奏,这样的技巧在实践中已得到越来越巧妙地运用。在一个关于迈克尔·杰克逊的访谈节目中,编导利用各种资料编辑了一部介绍杰克逊童年的短片,童年时的杰克逊已是深受欢迎的童星,全片以回忆性的抒情旋律为节奏基调,其间穿插了杰克逊所演唱的快歌片段、动画效果的拟声、采访人物的只言片语。整个节目就像是多声部的作品,视听形象丰富但统一。

当然,在这样的声音处理上,要注意主次关系的把握,平均用力反而会削弱声音的表现力,所以要选择最有表现力的声音部分。同期声应该非常简洁,音响效果要突出或者典型,如欢快的笑声、纯洁的童声等。

② 声音与画面的配合可以增加叙事的内在节奏感。

声音具有强烈的情绪感染力,它和画面的有机配合而形成的声画蒙太奇是影视艺术的重要构成。相对于画面的“静”,声音的“动”在调节节奏方面具有承上启下的作用。比如,一个人站在铁路上的静止画面,此时,节奏是平静的,但是,突然画面外传来火车长鸣轰然离站的声音,这个声音会打破原有的平静,使内在叙事节奏发生变化,而火车声的节奏快慢也将直接影响观众对画面的感受和理解。

对于电视来说,声音不仅是蒙太奇效果的重要表现,而且也是电视叙事中最基本的构成因素。解说词、人物采访、现场声各自具有不同的节奏因素。通常,现场具有较强的动感,而解说虽然可以有各种语速、情绪,但是,总体上仍然会显得比较单调,人物同期声又各具性格特征。所以在电视节目的编辑中,一般需要考虑这几种声音的搭配运用,以避免单调。

(6)蒙太奇节奏——剪辑节奏。(www.xing528.com)

通过镜头长度变化、镜头转换速度、镜头结构方式等剪辑手段来形成节奏是影视节奏控制中最基础也是最重要的部分。镜头长度及转换速度的关系体现为剪辑率的变化,剪辑率高,节奏快,剪辑率低,节奏慢。镜头结构方式既体现为镜头连接顺序,又可以指镜头连接的技术方式,如叠化、渐隐渐显、变焦、划像等都包含有节奏因素,这需要根据具体作品的要求来考虑这些技巧的节奏功能。在“镜头连接技巧”中已经涉及这些技巧的视觉特点及节奏效果,这里着重想谈镜头序列、剪辑率与节奏的关系。

不同的剪辑速度展现不同感情色彩,匀速剪辑(即匀速的镜头转换),显得从容稳定;慢速剪辑(包括采用慢动作处理)多用于情绪的抒发,节奏舒缓;快速剪辑则易激发强烈的情绪。

一般来说,无论镜头整体转换速度快或慢,镜头长度是以能够看清画面内容或者抒发情绪为依据的。

以交替快切为例:交替快切是指平行交替地剪接两组甚至两组以上的镜头,往往用于表现矛盾、冲突、悬念、对比等情绪状态。在这样的剪辑中,第一个镜头和最后一个镜头都应该保证有相当的长度,因为第一个镜头起到交代作用,让观众明白发生了什么;最后的镜头代表结束,由中间快速剪辑所积累起来的情绪在这里得到充分释放,在内容上也是对叙述结尾的交代;而中间段落的加速快切,节奏上呈不断递进态势,可以形成不断加剧的紧张感,从而吸引观众。

值得注意的是,在这种剪辑方式中,由于视觉暂留作用,后一镜头比前一镜头稍短的方式,较之同样长度的匀速剪辑会更有感染力。尤其是在一组相同景别的镜头组接中,如果匀速剪辑,则越往后镜头的剪辑节奏反而会越慢。如果想保持匀速效果,后一镜头应该相应少两帧,依次类推,这就是剪辑中的“加速度”规律。

当然,镜头转换速度的快慢是与这一段落的节奏基调、镜头构成方式联系在一起的。编辑要善于判断每一个镜头内及其各种镜头组合所蕴含的节奏因素,结合叙述内容,有机地安排镜头序列,从而结构最适宜的镜头转换节奏。

我们可以来看一个关于伐木的例子:一个人在锯树,他紧握油锯,木屑四射,大树倒了;另一个人也在锯树,他汗流浃背,油锯在颤动,这棵树也倒了;第三个人在砍树,他脸部肌肉震动,非常严肃,最后树也倒了。

显然,这样的镜头连接很啰唆。在这里,油锯颤动、木屑四射等特写镜头动感效果较强,但是,与大树倒下的镜头相比,动作幅度差别甚大,如果像现在这样分割处理,各类动作的节奏感都得不到加强。

如果改为:人们在锯树,有的人紧握油锯,油锯在树缝中颤动,有的人汗流浃背,有的人肌肉在抖动,油锯仍在颤动,木屑四射,这些镜头一个比一个剪得更短一些,然后再接上一棵树开始倒了,另一棵树接着倒下了,又一棵树倒在了地面,后三个镜头中第一个镜头在倒在半空中即切断,接第二棵树正在倒的镜头,最后一个镜头也是从树已经开始倒开始至倒在地面,稍留一些长度再切换,意味结束。

在新的结构序列中,利用了画面相似动作在动势上的积累和加速剪辑,强化了锯树时的紧张以及树不断被砍倒的意义,节奏感增强。

以上简略分析了一些基本的造型因素对于节奏的影响。事实上,还有一些营造节奏的方式。比如,利用字幕的变化、利用构图变化等,都可以形成节奏。只要有形式上某元素的变动,就有可能对视听节奏产生影响,我们应该充分了解并寻找各种可能性,综合利用各种造型手段,为内外节奏找到最适宜的表现方式。比如,在一则关于维和部队的1分钟长度的形象广告中,创作者利用主体运动的内在节奏的变化,快切与慢动的对比,小景别中动作的“动态”与大景别中环境的“静态”,声音的调节作用,空间大小的变化,在短小的结构中创造出了抑扬顿挫的节奏变化。

2. 节奏与动静关系

节奏的本质是运动的变化,无论是内在叙事性节奏的发展变化还是外在造型性节奏各元素的对比作用,其节奏实质上都是在运动和相对静止的更替中形成的。诸如叙事内容的紧张与松弛是动与静,镜头切换的快与慢是动与静,声音的强与弱也是动与静。

从这个意义上看,我们可以用“动静相生”来作为把握节奏的一个原则。这种动静节奏既可以由叙事内容的丰富与简约、内容性质的紧张与舒缓等对比来安排,也可以利用声画关系、景别、动势等形式元素的巧妙组合来调节。

我们先来看一个例子,尽管这部纪录片《柏林——一个大都市的交响曲》是几十年前的影片,但是,它对于我们如何处理节奏的动静关系、把握好节奏内容与形式表现的共振问题,依然有借鉴意义。这部纪录片完全用镜头语言描述了一个大都市的一天,强烈的节奏感贯穿全片。我们来看清晨的柏林是如何展现的:

清晨,摄影机扫过空荡荡的市区大街/空寂无人的十字路口,放下窗帷的商店,橱窗里假人模型/空寂无人的人行道/

第一个警察出现了/一只猫跑过大街/最早的几个行人走动着/鸽子飞过树顶/机车向观众迎面开过来/一个广告张贴员贴上广告/看管人拿出了水桶/火车驶过大桥/第一群人活跃了大街上的气氛,三个工人走过去了/

市郊火车的车门打开了/一大群乘客涌出/他们匆匆走下阶梯,进入地铁/地下铁道的火车向前运行/一辆汽车驰过/行人在人行道上匆匆走过/

(刹那间屏幕上出现静止不动的物体)车床、钻孔机飞轮、连接杆、传送带都静止不动/

(突然间)轮子转动了/一部分机器转动了/车刀切入铁块/工人浇铸着沸腾的钢水/主妇在洒水/装蔬菜的大车开出来/汽车司机冲洗车身/孩子们上学去/商店的窗帷拉起了/洒水清洗街道/行人的脚停在十字路口/又往前走/人流不断涌过/一辆又一辆的卡车鱼贯而行/一双又一双的脚走上阶梯/电梯往上开动/打字机的布套被揭开/办事处门开了/账簿篇页翻开了/有轨电车公共汽车、电车、汽车一排排地奔驰着。

在这段影片中,虽然没有任何解说词,但是观众可以很清楚地感受到大都市的清晨由静到动的变化。从整个内在叙事节奏看,在内容的安排上,刻意突出了逐步递进的运动效果——无论在规模、数量还是速度上,运动越来越强,最终展现这个欧洲大都市生机勃勃的活力;在镜头的结构形式上,大量采用同类镜头积累和对比的方式,来强化各种运动的表现,并且通过镜头内在的动静对比来突出变化。比如,在宁静的清晨,商店的窗帘是拉上的,十字路口空寂无人,但是,当镜头随着叙事内容的不断发展而推进时,喧闹的一天也逐渐开始了,曾经拉上的窗帘打开了,空寂的十字路口先出现了行人的脚步,然后是不断通过的人流。类似这样的对比性镜头加强了运动的变化效果,与此同时,代表不同性质但是有着相似运动速度的镜头积累构成不间断的运动态势,上面五个段落的划分实际上就代表了五个不同节奏的镜头组。

显然,作者十分重视外部镜头剪辑节奏与内在叙事发展的节奏变化相协调统一,慢—稍快—快—更快的外在节奏很好地体现了宁静—逐渐热闹—热闹—喧嚣这样的内在节奏的变化。其间,在逐步增强的动态中,突然戛然而止,出现新的静态表现,而此时的静态中蕴涵着更强烈的节奏变化,这也造成了视觉心理上动静突变的强刺激。

在这个段落中,节奏的动静转换有以下两种方式:

一是渐变式,强调节奏的自然变化,也就是镜头动静关系的转换是建立在镜头逐步推进、内容不断铺垫的基础上的,节奏变化的界限不是很明显。比如,从清晨的空寂到逐渐出现各种忙碌的身影,镜头节奏逐步递进。

二是突变式,强调前后节奏的对比,以加大动静反差的方式,造成视觉心理的震惊感,节奏变化强烈。比如,匆匆走路的行人,后跳接一组静态的机器镜头,仿佛节奏在这里凝滞。但是,随后而来的动态由于静态的对比衬托,显得来势更为猛烈。这样的突变技巧在电视片中被经常用于段落转场和制造强烈视觉效果的场合中。比如,前一组是摩天大楼的全景镜头,节奏相对舒缓,突然镜头切换到人声鼎沸的交易所,近景镜头中动感更为强烈,这比镜头逐步过渡到交易所,节奏上显得更加紧凑。

渐变和突变是节奏转换的两种基本方式。一般来说,无论是渐变还是突变,外在节奏都应该与内在节奏保持一致。比如,内在节奏慢,外在造型手段上也多采用能够体现慢节奏的方式。但是,也有些时候,为了取得更好的叙事效果,内在的动静变化与外在的动静变化可以暂时分离,这是一种更为深刻的意义上的内外融合与统一。

比如,纪录片《小宇宙》中,就有这么一个非常精彩的结尾:月光弥漫的夜色下,通体透明的蚊子从泥塘里挣扎出世,纤细修长的前肢拢于胸前,在空灵的主题音乐衬托下蚊子就像是一位优雅的歌者。此时画面内的情绪节奏以及画面外的镜头转换节奏都是相当舒缓的。突然,镜头切换,歌声骤停,随着“嗡”的一声,画面内的蚊子一下飞走了,镜头内部节奏由静转动。但是,镜头并没有随之切换,空荡荡的画面延续了几秒,微弱的虫鸣声时隐时现。随后,才接了一个夜晚田野的全摇镜头,一切似乎恢复了宁静。但是,动态之后的宁静令人感受到宇宙万物无时无刻不在的勃勃生机。在段落的最后,利用镜头形态的相似关系,顺畅地切换出两个远山、田野的大全景,伴着曙光渐现,又开始了人声鼎沸的新的一天,画面内的动感逐步加强。

在这一段中,动静关系不再是镜头结构形式或画面形象方面可见的运动或静止,而是通过不可见的却支配着观众心理情绪的内在节奏来作用的。《小宇宙》的创作者很好地把握了叙事中的动静相生的技巧,从静到动,由动转静,静中生动,虚实相生使此片产生了出人意料的表现力,同时,也丰富了画面内涵。试想,如果随着蚊子飞走,镜头也随即切换为夜晚田野的镜头,那么,那种由动静反差而形成的对于自然节奏的深刻感受也会随着镜头的切换而消失。在这里,娴熟的剪辑技巧中已融入了创作者对于小宇宙这一选题的哲学思考,也融进了创作者对于现实生活的敏锐而细微的体验,最大限度地激发了观众的体验。这一种不同寻常的高度,也是剪辑中的难点。

这里我们探讨了影视节奏处理中的一些基本原理和技巧,事实上,精确的节奏是在剪辑台上实现的,而且其中的一些处理手段也是可以灵活运用的。必须再次提醒注意的是,电视编辑在考虑节奏处理的问题时,也必须考虑电视收看方式和传播目的的影响。也就是说,大部分电视作品的节奏和镜头长度必须首先保证观众能够获得必要的信息,看得清楚明白。在这个前提下,再考虑节奏处理上的各种艺术表现。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