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纪录片后期制作流程-《影视编辑实训》

纪录片后期制作流程-《影视编辑实训》

时间:2023-08-17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编号的方式既可以按照拍摄的时间顺序,也可以按照类别,如采访的内容整理在一起、空镜头放在一起等。经验丰富的摄影师往往在拍摄时就会把空镜头拍在同一盘带子里,也会把采访集中在一起。恰当运用资料镜头、空镜头等素材。空镜头的意义在剪辑中非同寻常,在烘托气氛、渲染情绪、描写人物、象征与隐喻等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

纪录片后期制作流程-《影视编辑实训》

1. 场记:后期工作的第一步

纪录片的片比比一般的节目要大得多,通常在1∶10以上,特别是一些纪实风格的片子,以及自然环境、动物类的片子,更是高达几十甚至上百。因此,在正式编辑之前,首先要对拍回来的素材认真做场记,以使整个编辑工作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其实,部分场记工作在前期拍摄的时候就已经开始了。在拍摄时,每拍完一盘磁带,都需要做简单的记录,包括拍摄的时间、地点、大致内容、被采访人物的姓名等。当然,后期做的场记要详细得多。

做场记之前,首先应该设计一张场记单,以便在一个平面上将各种不同的内容展示出来,使之一目了然。下面是一种较为通用的场记单设计:

(1)对每盘磁带进行编号。编号的方式既可以按照拍摄的时间顺序,也可以按照类别,如采访的内容整理在一起、空镜头放在一起等。经验丰富的摄影师往往在拍摄时就会把空镜头拍在同一盘带子里,也会把采访集中在一起。这样,编辑的时候就会方便得多。

(2)按照场记单所设计的项目对每盘磁带进行记录。

(3)听写采访的内容或同期声。现在有专门的速记公司,他们可以迅速把采访内容誊写下来。不过,如果时间不是太紧的话,最好自己来做。因为这本身就是一个梳理和筛选的过程。

(4)对那些拍得好的镜头,或采访中讲得精彩的段落,应该特别注明,并把场记单做得更细一些。

2. 制定编辑大纲

做场记可以使人对所拍摄的内容有进一步的了解和把握,对心中那个若隐若现的片子的大致结构轮廓是否可行有一个初步的印证。当然,在正式编辑以前,制定一个编辑大纲是非常必要的。

其实,在前期选择拍摄内容和人物时就已经大致确立了片子的主题,如果拍摄的过程是围绕哪个主题展开的,那么,编辑大纲至少在内容和结构方面可以依据原先设计的主题来定。但是,假设在拍摄过程中并没有很好地围绕事先设计的主题进行,那么在确定编辑大纲时就应该提出弥补那些缺失的办法。

制定编辑大纲有点像在纸上做剪接,就是在正式操作机器编辑之前,必须先设计好片子的大致结构框架,特别是从叙事的角度设计故事的线索、结构和节奏以及起承转合的安排。这个环节必须重视时间的处理。纪录片的叙述通常会以事件因果关系的顺序进行编排。当然,如果改变事件原来发生的次序能产生更好的戏剧效果,也可尝试。

编辑大纲就像一个蓝图,不同的理念可以在这里尽情展示,甚至可以有多种方案,在实施的过程中再逐步进行调整,最终确立一个最佳方案。

3. 结构的设计

一部纪录片叙事是否成功,是否能准确地表达作者意图、很好地吸引观众,很大程度上取决于讲故事的方式,也就是结构的问题。结构是叙事最直接、最重要的具体化形式。那么,如何选择纪实作品的结构呢?决定纪录片结构方式的因素很多,概括起来有以下几种:① 生活事件本身;② 现场取材方式;③ 创作主题;④ 作者的创作风格。对生活事件本身而言,如果题材是事件性的,多采用线性结构;如果题材是概述性的,则多采用板块结构。比如纪录片《极致玩家·击浪远航》,该片展现了“东风队”参加2014年10月举办的沃尔沃环球帆船赛,开始为期九个月远洋极限挑战的故事,创作者利用线性结构展现整个创作过程。而《航拍中国》(第一季)以空中俯瞰的视角来展现影像中国的视觉奇观,在历史人文、自然风貌、现实发展等多方面介入题材,创造出一种概括性、体验式的板块结构。就现场取材而言,大致可分为点式取材和面式取材两种。其中,点式取材指创作者把拍摄对象作为具体的形象,而面式取材则是把拍摄对象作为抽象的形象。如果取材方式属于前者,那么相应的结构就应为线性结构,如一些人物纪录片;如果取材方式属于后者,则多半会采用板块结构,如《本草中华》。主题也是影响纪录片结构的一个重要因素。一般而言,单一封闭性主题的片子多采用板块结构,特别是那些命题作文式的作品,如《帝陵·西汉帝陵》《超级工程2》;多义开放性主题的片子多采用线性结构,如《重返森林》《萌宠成长记》等。创作者个人的创作风格也影响创作者对结构的选择,只不过这种选择并不总是一成不变的,而只是体现出一种量的优势。

4. 纪实作品的镜头组接

纪实作品的剪辑创作建立在视听语言的相关知识基础上,要通过视听功能完成对事件内容的叙事。它的基本剪辑原则是更强调作品的结构、节奏以及视听语言的处理。在镜头组接时,主要注意以下几个问题:

(1)明确主题,选择画面。

我们知道,电视纪录片、专题片的制作面对的前期素材非常庞杂,剪辑人员要完成一部作品的创作,需要在海量的画面素材中进行挑选。如何进行挑选呢?这是一个关键的问题,它要求剪辑人员必须具有明确的创作思路,即作品的创作主题必须清楚。因为主题是创作作品的灵魂,没有主题的创作,注定是一盘散沙,是不成功的创作。此外,它还要求剪辑师对画面内容有敏锐的感受力,从而准确地选择表意清楚、技法合理的画面素材。

(2)画面组接遵循逻辑原则。

电视专题是一种叙事性较强的纪实类节目形态,因此其画面组接要遵循生活的逻辑关系。只有按照逻辑关系和因果联系组接的画面,在内容意义的表达上才会连贯。对于观众而言,这样的组接有利于理解意义,在视听感受上也接近于生活实际,给人一种真实的感受。因此,在进行镜头、场面、段落间的组接时,应遵循基本的逻辑因素,以保证作品内容叙事的连贯性、完整性。

(3)注重造型元素对剪辑的影响。(www.xing528.com)

画面的造型元素是正确完成组接工作的基础。景别、机位、运动、色彩、构图、角度、影调、轴线等画面造型元素除了能丰富画面内容的视觉感受力之外,它们的造型功能也能丰富蒙太奇组接的叙事意义,增强作品的艺术含量。

(4)恰当运用资料镜头、空镜头等素材。

我们知道,在电视纪录片的创作中,除了叙事性的现场素材之外,一些历史资料素材也非常重要。这些资料性素材对于作品故事内容的时空呈现具有重要意义,能丰富事实的真实性内涵,是编导创作的重要手段之一。空镜头的意义在剪辑中非同寻常,在烘托气氛、渲染情绪、描写人物、象征与隐喻等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

(5)注重剪辑的运动性与流畅性。

要使剪辑流畅,剪辑人员就必须高度重视画面素材之间的运动性元素,注重对运动性元素的分析,在剪辑创作中充分运用剪辑规律,按照合理的剪辑要求,选择好主体运动的画面、画外运动的画面,以及综合运动画面素材的剪辑点,保证画面组接的流畅性和完整性。

(6)谨慎使用特技。

特技包括画面特技和过渡特技两种类别,画面特技主要是对画面素材进行的特殊处理,如对画面的调色、做旧、定格、模糊化处理,这在电视纪录片的画面处理中经常可以看到。比如系列历史人文纪录片《幼童》第一集中,解说在讲述这段“中美两国之间尘封已久的故事”时,画面是火车在森林里行进,这时对画面进行了模糊化处理。过渡特技用得较多的有淡出淡入、叠化等,主要用在场面和段落间的时空转换上。要特别提醒的是,由于特技的人工痕迹较重,以纪实见长的作品在创作时要慎用特技,以免影响作品的真实性。

(7)使用字幕。

电视纪实作品的字幕制作在质和量上都是非常讲究的,总的原则是朴素、平实。因此,在字幕的字体大小、色彩、位置等方面要充分考虑其与作品本身创作形态的匹配,整个字幕的编排也要考虑画面内容、主题之间的某种关系,考虑字幕与画面结合在视觉上的美感和整体感。

(8)声画和谐、统一。

在电视纪实作品的制作过程中,声画的结构关系比一般的电视节目更复杂。作品中的解说词、同期声、现场音响、配乐等多层声音的后期处理,都要充分考虑画面与声音之间的匹配,以保证叙事意义的完整、清晰。

5. 节奏的把握

因为纪录片主要是对现实生活的记录,节奏形态要简单一些,其节奏通常会有两个特点:一是节奏相对比较慢;二是要把握现实生活本身的内在节奏。而这种对节奏的把握,靠的是对生活的感受和理解。因此,纪录片创作在还原生活的时候,已经加入了作者的因素。在电视纪录片节奏的处理上,经常犯的毛病有两个:一是乱,即在画面编辑的过程中随意性太强,画面的长短、快慢、多少处理不当,无章法;二是平,即没有起伏,没有形成节奏的曲线,要么一慢到底,要么一快到头,不能激起观众情绪的波澜。

节奏的合理处理,要依据创作者情感的表达,并顾及观众的接受心态,该长则长,该短则短;该快则快,该慢则慢;该张则张,该弛则驰。只有富有变化,方能形成节奏。

纪录片还原生活的节奏,随着片子叙述视点的不同,会有不同的表现形态。通常有以下几种情况:

第一种,叙述者作为“经历者”的节奏。这种节奏形态是把叙述者作为生活的亲历感受者,在纪录片中的表现是作者还原生活本身的节奏。往往是作者追随某个事件的进程,对它进行记录和描述。生活本身的节奏就应该是它的节奏,这时,如果生活处于一种常态,它的节奏自然就是准确的;如果生活已经被人为地打乱,反映出的节奏也应该是被打乱的。

纪录片《归途列车》讲述了20世纪90年代,家住四川农村的张昌华夫妇为了改善家庭生活条件以及子女教育问题,毅然踏上了离家别子的漫漫旅途……十几年的打工生涯,夫妇俩拼尽全力挣钱养家。谁想,与子女的长期疏离、沟通匮乏最终导致女儿张琴冷漠、叛逆……张琴的退学出走让夫妇俩几十年的人生梦想彻底破灭……该片的事件叙事过程围绕着张昌华一家的真实经历展开。创作者敏锐的观察力判断力以及对社会问题的深刻思考是把握纪录片内在节奏变化的关键。该片外部节奏的变化取决于生活本身的节奏,剪辑师找到了其中的节奏规律,让整个故事的叙事节奏与观众心理节奏步调统一,大大提升了该片的观赏性、艺术性。

第二种,叙述者作为“认知者”的节奏。这种节奏形态是把叙述者作为生活的认知者,在纪录片中的表现是作者认识理解生活后表述生活的一种节奏,它是对生活内部节奏的描述。

第三种,叙述者作为“全知者”的节奏。这种节奏形态是把叙述者作为生活的全知者,在纪录片中的表现是作者透析生活后的一种叙述节奏。

第四种,营造设计的节奏。现在,纪录片一再强调情节化的叙述,主张设计营造纪录片的节奏,这是不可取的。因为生活并非以人的意志为转移,也不是按照设定的模式进行的。因此,在纪录片的创作中,如果要营造一种节奏,也只能是外部节奏的变化,而不应该触及生活内部的节奏;否则,纪录片的真实性就会受到质疑。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