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苏联解体后的俄罗斯与中俄议会交流

苏联解体后的俄罗斯与中俄议会交流

时间:2023-08-17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1991年底苏联解体,普京称之为“20世纪最严重的地缘政治灾难”。苏联原由15个加盟共和国组成,除俄罗斯以外的14个加盟共和国分离出去自行独立。苏联解体后,卢布对美元的汇率一泻千里,竟是几百甚至上千卢布兑一美元。苏联解体后,俄罗斯政局经历了由乱到治的过程。俄罗斯议会是立法机关,由上、

苏联解体后的俄罗斯与中俄议会交流

在过去40多年里,我曾多次路过苏联。我年轻时先是在我国驻英国使馆工作,后又在外交部西欧司任职。而很长时间我国同西欧国家之间没有直达航班,往返西欧大多需取道莫斯科

1964年岁末,我乘火车从北京去莫斯科,然后飞抵伦敦。那时中苏关系处于紧张阶段,从北京到莫斯科这趟国际列车乘客不多。列车行走了五天六夜,经过蒙古的大漠戈壁进入苏联境内,从车窗望出去,尽是白皑皑的林海雪原,连绵不断。苏联广袤的土地和丰富的自然资源给我留下终生难忘的记忆。在莫斯科,我们下榻于列宁山上的我国驻苏大使馆招待所。在使馆同志带领下,我们冒着刺骨的寒风在红场排队瞻仰列宁遗容。红场并不像我此前想象的那么大,这使我感到几分意外。但克里姆林宫雄伟的宫墙、巍峨的塔楼,以及中央商场的繁华给我留下很深的印象。这是我第一次途经苏联。

1971年春天,我同中国银行驻伦敦分行负责人结伴从伦敦回国休假,从莫斯科搭乘火车回北京。窗外尽是绿色的原野、山丘和茂密的森林,无边无际。整趟列车乘客稀少,我们这一节车厢更是空荡荡的,除我们两人外,还有一位我国驻苏联大使馆的同志,总共只有三个人。我们偶尔去餐厅用餐,喝莫斯科红菜汤。一般情况下我们三人就同主动热情的我方列车乘务员一起搭伙,在贝加尔湖附近车站我们还买些鲈鱼炖汤。沿途停站时,我们去月台上活动活动手脚,有时看见三三两两苏联人提着行李上下车,偶尔也有苏联乘客走过我们这一节车厢,只是打个招呼就走,很少同我们聊天。

1991年底苏联解体,普京称之为“20世纪最严重的地缘政治灾难”。苏联原由15个加盟共和国组成,除俄罗斯以外的14个加盟共和国分离出去自行独立。剩下的俄罗斯国土面积比苏联面积减少近1/4,人口骤降近一半,经济总量锐减约30%,俄罗斯大多数人民的实际生活水平急剧下降。

就在苏联刚解体不久的1992年春季,我从西欧访问后取道莫斯科回国,在莫斯科逗留一天。从机场到我国驻俄罗斯使馆途中所经过的街道市面萧条,冷冷清清。使馆同志告诉我,原来卢布对美元的比价是2∶1,即用两个卢布兑换一个美元。苏联解体后,卢布对美元的汇率一泻千里,竟是几百甚至上千卢布兑一美元。我在使馆招待所安顿后去附近街上逛逛,在街角的墙边倚坐着一位俄罗斯中年妇女,拿着一件毛衣在兜售变卖。我走进一家商店,里面空空荡荡,一个个货架上空空如也,什么商品都没有,只有两三块黄油孤零零地放在冰柜的一个角落,一幅凄惨景象。

过去40多年里,我路过莫斯科不下十来次,这期间正是苏联从强盛到衰落以至解体和俄罗斯逐渐恢复元气的过程,也正是中苏关系长期严重对立和中俄关系恢复和发展的时期。

苏联解体后,俄罗斯政局经历了由乱到治的过程。俄罗斯起初仿照西方模式建立三权分立政体,但运作起来困难重重,政出多门,议会同政府之间相互对峙,后又遇上亚洲金融危机的冲击,使社会陷入严重危机。叶利钦四度更迭政府,最后选定普京为接班人。普京于2000年出任总统后,着力改变中央软弱无力的状况。他控制了议会的主导权,提高政党进入议会的门槛,使支持普京的统一俄罗斯党在2003年12月国家杜马选举中大获全胜,在议会占据2/3以上的绝对多数。他在全俄罗斯建立了7个联邦区,实行向各个联邦区派驻总统全权代表的制度,加强对地方的监督和控制。通过这些措施,他牢牢掌握了从中央到地方的大权。他主张民主应符合俄罗斯历史传统和发展现状,抵御西方策划“颜色革命”的影响,他还打击车臣分裂主义势力。随着上述举措的实施,俄罗斯的政局逐渐趋于稳定。

俄罗斯独立之初,在经济上全盘接受美国等西方国家推荐的经济改革方案,实行“休克疗法”,试图在一夜之间就直接从计划经济过渡到市场经济。结果,只有“休克”,没有“治疗”,俄罗斯经济陷入了延续多年的严重危机。普京上台后,推行稳健的社会经济政策,逐渐结束了向市场经济过渡初期的混乱局面;加上国际能源价格上涨,给能源出口大国俄罗斯带来滚滚财源,俄罗斯的经济逐渐恢复元气,自2000年起,经济连续几年快速增长,到2003年,俄国内生产总值达4652亿美元,外贸总额为2092亿美元,外汇储备创下历史新高,达840亿美元。后来,到2007年,俄国内生产总值已超过1万亿美元,俄经济大体上恢复到1991年的水平。到2014年,俄国内生产总值约2.06万亿美元,外贸总额7938亿美元,外汇储备约4210亿美元。

叶利钦当政初期对外强调向西方一边倒,结果吃了大亏上了大当。然后改为“双头鹰”政策,一方面重视同西方的关系,另一方面重视同东方的关系。普京上台后,在继承“双头鹰”政策的同时,提出“强国富民”路线,要重振俄罗斯的大国地位。为了争取一个和平稳定的国际和周边环境,在外交上他除巩固同独联体等近邻关系外,重点放在对美国和欧洲的关系上,与此同时,他也重视同中国等亚洲国家的关系。

自20世纪90年代初以来,中俄两国关系有了全面迅速的发展。从1992年宣布“相互视为友好国家”,经过1994年建立“建设性伙伴关系”,到1996年确立了“战略协作伙伴关系”。2001年,两国元首签署了《中俄睦邻友好合作条约》,为两国发展长期稳定的睦邻友好合作关系打下了坚实的基础。中俄两国形成了国家元首、政府首脑定期会晤机制,有力地推动了两国战略协作伙伴关系的发展。

中俄两国经贸关系也取得了快速发展,自1999年以来连续五年保持增长。2003年,中俄贸易达157.6亿美元,俄罗斯成为我国第八大贸易伙伴,而我国成为俄罗斯的第四大贸易伙伴。2011年,中俄贸易额达792.4亿美元,俄罗斯是我国第九大贸易伙伴,我国是俄罗斯第一大贸易伙伴。

当然,两国贸易在快速发展的过程中,也存在贸易商品结构有待改善、相互投资规模较少、贸易秩序不够规范等问题。

正是在上述背景下,在普京总统第二个任期伊始,我国全国人大常委会委员长吴邦国于2004年5月下旬对俄罗斯进行了访问。我有幸作为陪同人员参加。访问行程从东向西,先参观远东西伯利亚的哈巴罗夫斯克和伊尔库茨克,然后去莫斯科,最后访问圣彼得堡。俄罗斯方面对此访十分重视,派联邦委员会副主席梅津采夫全程陪同。

俄罗斯是实行总统制的国家。俄罗斯议会是立法机关,由上、下两院即联邦委员会和国家杜马组成,每届任期四年。后来在2008年底通过宪法修正案,将议会每届任期改为五年。

联邦委员会共有170多名代表,由俄罗斯89个联邦主体各派两名代表组成,一名由该联邦主体的立法机关推选产生,另一名则由该地方行政长官委任。俄罗斯前驻华大使罗高寿是联邦委员会代表,就是由阿穆尔州布拉戈维申卡地区行政长官委任的。

国家杜马有450个议席,其中一半按简单多数原则从全国225个选区选出,另一半由按比例代表制原则从国家杜马选举中得票率超过5%的入围党派中分配产生。

联邦委员会和国家杜马在职能上各自独立运作,但从实际权限看,国家杜马拥有更多的实权。

俄议会主要领导人都相对比较年轻。

国家杜马主席格雷兹洛夫50多岁,修长的身材,长得英俊,给人的印象是为人稳重。他是无线电工程师出身,长期从事技术工作,1999年起从政,曾任俄罗斯内务部长,2003年起任国家杜马主席。他是执政党统一俄罗斯党的主要领导人。

联邦委员会主席米罗诺夫比格雷兹洛夫还要小几岁,20世纪70年代曾在苏联空降兵部队服役,后任工程师,1994年改行从政,2001年起被选为联邦委员会主席。他比格雷兹洛夫略微矮胖一些,留有小胡子。

吴邦国委员长同俄普京总统和弗拉德科夫总理以及议会两院主要领导人会见、会谈都谈得很融洽,气氛友好。双方都对中俄关系的迅速发展表示满意,并就进一步推动中俄战略协作伙伴关系发展的有关问题深入交换了意见,达成了广泛的共识,在不少国际和地区问题上双方有着相似的看法和立场。

在吴邦国委员长同俄国家杜马主席格雷兹洛夫会谈接近结束时,格雷兹洛夫慎重地提出一个建议,即成立俄中议会合作委员会,该委员会由双方议长出任主席,定期举行会议。俄方提出这一建议比较突然,中方事先没有准备预案。吴邦国委员长考虑了一下表示,这个建议很好,我们将予以认真研究。会谈结束后,吴邦国委员长嘱咐我牵头进行研究。

随后我同何椿霖等有关同志商量。何椿霖曾任国务院常务副秘书长、九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秘书长、十届全国人大内务司法委员会主任委员,这次也作为陪同人员之一随吴邦国委员长出访。据了解,俄罗斯国家杜马在20世纪90年代先后同法国、印度和意大利等国议会建立了定期会晤机制。截至今年,我国全国人大同外国议会建立的定期会晤机制中还没有由委员长出面担任中方主席的,最高的是由副委员长出面,这就涉及是否要打破这一惯例的问题。考虑到俄罗斯在我国外交全局中的重要性和俄国家杜马在俄罗斯政治生活中的重要作用,我们建议可以打破这一惯例,对俄方的建议应予积极回应。全国人大常委会领导采纳了这一意见,并据此答复了俄国家杜马。

2005年6月,俄国家杜马主席格雷兹洛夫访华期间,吴邦国委员长同他共同签署了成立中国全国人大同俄国家杜马合作委员会章程文件。根据这一文件,合作委员会俄方由格雷兹洛夫任主席,国家杜马副主席库普佐夫任副主席;中方由吴邦国委员长任主席,中国全国人大中俄友好小组主席何椿霖同志任副主席,成员由十多人组成,我是其中之一,协助何椿霖同志负责会议的政治准备工作。

就在双方准备签署上述文件之前三个月,俄罗斯联邦委员会负责人约见我国驻俄大使刘古昌,提出也希望同中国全国人大建立定期交流机制,中方很快答复同意。2005年9月,俄联邦委员会主席米罗诺夫访华期间,吴邦国委员长同他正式签署了有关文件。中方同俄国家杜马建立的合作委员会全部人马兼任同联邦委员会合作委员会的负责人及其成员。俄方主席则为米罗诺夫,副主席是古谢夫。

中俄两国建立议会议长定期会晤,这是继中俄建立国家元首和政府总理定期会晤机制后的又一高层定期会晤机制,为中俄两国高层交往开辟了新的渠道,并使两国议会交往实现机制化和制度化。这也是我国全国人大同外国议会建立的定期交流机制中级别最高的。

中俄双方对此都十分重视,胡锦涛主席会见俄国家杜马主席和联邦委员会主席时强调,中俄议会友好交往是中俄战略协作伙伴关系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推动中俄关系发展的一支重要力量。胡锦涛主席还从战略高度和长远着眼,希望两国议会交流和合作,要为巩固中俄友好的社会基础服务,推动形成支持中俄关系发展的广泛力量,不断壮大维护中俄友好的队伍,使中俄友好事业世代相传。

合作委员会每年开一次会议。十届全国人大期间,中方同俄国家杜马和联邦委员会都分别举行了两次合作委员会会议,先后在莫斯科和北京举行。中俄双方参加会谈的大多是各自专门委员会的负责人。双方重点讨论了中俄关系、议会交往、两国在经贸、能源、地方和环保领域的合作,以及共同关心的国际和地区问题。讨论的议题广泛而深入,态度务实,气氛友好。

双方的战略考虑

俄罗斯议会、政府以及有关部门负责人都强调俄方对俄中关系的高度重视,提出发展俄中关系的原则和主张,归纳起来,主要有以下几点:

1.发展对华长期友好关系是俄外交政策的优先方向和既定方针,这一方针不会改变。俄方在这里使用的措辞是“长期友好关系”。

俄外交部负责人会见我时把俄对华政策的战略性和长期性做了生动而形象的表述。他说,俄罗斯与中国建立战略协作伙伴关系,这不仅是俄罗斯现在领导人和俄外交部像他本人这一代要坚持的政策,而且也是俄罗斯今后领导人和俄外交部下一代外交人员要继续坚持的方针。显然,这不仅仅是他个人的意见。

2.俄中关系是名副其实的战略协作伙伴关系。双方都主张世界多极化,是维护国际法准则、联合国地位和作用的重要保障。俄中关系不仅是维护地缘政治稳定的因素,而且是真正开放型国际伙伴关系的范例。这种关系有利于建立更加公正合理的国际秩序。

3.俄各党派都坚定支持俄中友好,俄各种政治力量在对华关系的认识上都完全是一致的。

4.俄中两国已不存在影响双边关系进一步稳定发展的重大问题,两国已顺利地解决了历史遗留的边界问题。

5.俄中两国在经济上互补性强,合作潜力巨大。

6.俄中都处于经济转型时期,面临许多带有共性的问题,俄希望借鉴中国在经济改革方面的经验。欧洲政治、经济学界一直在研究如何将市场经济同社会主义结合起来。现在看来,真正将这一科学理论变成现实的只有中国,邓小平为此做出了卓越的贡献。

俄方着重阐述的以上六点,反映了俄方近一段时期在发展对华关系方面的主要考虑和思量。

俄罗斯想重振世界大国的地位,为此它需要有一个和平稳定的国际和周边环境。然而,美国出于推行单独称霸世界的战略考虑,对俄罗斯继续执行遏制和削弱的政策。美国和欧洲推行北约和欧盟双东扩的方针,把前苏联势力范围的国家一个个地吸收进北约和欧盟,从而把欧盟特别是北约的范围逼近到俄罗斯的边境,大大压缩俄的战略缓冲地带。美还以应对伊朗核问题和朝鲜核问题为借口,加紧在俄罗斯周边地区部署反导系统,直接对俄罗斯的安全构成进一步的威胁。俄罗斯对此反应强烈。普京总统于2007年2月在德国慕尼黑安全会议上公开发表措辞强硬的抨击美国的讲话。

为应对美欧的战略压力,争取周边安全,维护战略稳定,俄罗斯需要稳定和发展对华关系。俄还希望通过发展对华经贸关系来促进俄经济的发展。看来这是俄国家领导层和各种政治力量的主流意见。俄国内各政党在对华政策上的共识正不断增多。

与此同时,我们也不时听到俄国内在对华关系上出现不同的声音。俄国内有些政治势力出于偏见或受西方的挑拨,不时散布“中国威胁论”,提出要警惕中国在西伯利亚和远东地区的所谓“渗透”。它们对中国的崛起怀有一种矛盾复杂的心理,既想借助中国以制约美国的霸权主义,又对中国的崛起心存疑虑。在中俄两国关系快速发展的过程中,难免也会出现一些问题和矛盾,俄国内有些势力就往往借此兴风作浪。还有人对中国的崛起和俄国力衰微形成的反差在心理上有些不平衡。

针对以上这些情况,中方在同俄方会谈会见中,反复向俄方介绍我国坚持走和平发展道路和我国对俄政策考虑,以增加俄方对我国的了解,减少对我国的误会和疑虑。

吴邦国委员长向俄方领导人强调,中国高度重视对俄关系,视俄为主要战略伙伴,愿同俄一道,把两国在各领域的务实合作不断推向更高水平。这是中国的长期战略,绝不是权宜之计。

吴邦国委员长还指出,中俄关系是当今世界上最为稳定最具活力的一对大国关系。中俄是世界上有着重要影响的大国,又互为最大邻国。中俄加强战略协作,有利于推动世界多极化进程,也有利于世界的和平与稳定。同时,发展对俄关系也是中国自身发展战略的需要。中国需要一个和平稳定的国际和周边环境。

中方就发展经贸关系提出新思路

1999—2007年,中俄贸易连续八年保持快速增长,平均每年增长近30%。1999年中俄贸易仅为57亿美元,2004年达212亿美元,2007年又增至400亿美元,俄成为中国第八大贸易伙伴,而中国则是俄第三大贸易伙伴。中俄经贸关系虽有快速的发展,但与政治关系相比显得相对滞后。进一步扩大经贸合作,有利于夯实中俄政治关系的物质基础。中方对此高度重视。

俄方对俄中贸易的快速增长表示满意。俄方最关心的是机电产品在对华出口中比重下降,敦促中方有关部门能增加从俄机电产品的进口。俄对华机电产品出口少是俄外贸结构性问题,这不是对华贸易中的特殊现象,而是带有普遍性,俄对其他主要贸易伙伴的机电产品出口比重也在下降。这主要是由于俄机电产品的竞争力不强所导致的。

中方对俄方提出的上述问题十分重视。提出希望双方开拓思路,探索新的合作方式,进一步扩大中俄经贸合作的总体思路。

2004年5月,吴邦国委员长访俄会见普京总统时提出,我们认为,有必要确定一批对两国经贸关系真正有拉动和支撑作用的大项目,比如在油气、木材、资源深加工、核电站设备、离心机、发电设备、电力等领域双方应加强合作。普京总统对这一思路表示赞同。

吴邦国委员长还向俄总理弗拉德科夫提出,中俄两国需要实现从单纯的商品贸易向贸易、投资和技术合作相结合的转变。双方应全面规划在能源、油气、矿业、森工、电信以及基础设施建设等领域的合作战略;抓紧大项目的落实,鼓励和扶持有实力的大公司、大企业参与经济合作,使之成为贸易和相互投资的主体;同时,双方还应加强在高科技领域的合作。我们希望通过上述措施,改善贸易结构,提高合作水平,扭转经贸关系落后于政治关系的局面。

中方在提出这些大的思路的同时,还采取了一系列措施,鼓励从俄进口机电产品。两国有关方面已达成从俄进口14台热电设备和5架图–204飞机的协议,并继续与俄在田湾核电站项目上开展合作。随着中俄经贸合作领域的扩大和大项目的上马,我国从俄进口机电产品逐渐增加。

俄方在能源合作上从犹豫转为明朗

俄罗斯拥有丰富的石油和天然气资源,其石油和天然气探明储量分别占世界的20%和35%。2002年,俄罗斯石油产量达3.79亿吨,超过沙特,跃居世界第一,天然气产量为5585亿立方米;当年俄出口石油近2亿吨,出口天然气1300多亿立方米,成为世界第一大能源出口国。

俄能源出口对俄经济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占俄国内生产总值的约13%,占俄外贸出口总额的40%。俄需要通过出口大量能源换取资金来发展经济。俄能源出口长期以来主要面向欧洲,随着欧洲局势的变化和欧洲能源市场的基本饱和,近年来,俄从整个国家安全和对外政策全局考虑,制定了能源出口多元化的方针。根据俄罗斯制定的国家能源战略目标,俄力争在2030年之前把向亚洲出口的能源比重从目前的8%提高到20%~30%。

我国随着经济的持续快速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日益提高,对能源的需求不断增加,但国内能源生产尤其是石油和天然气生产不能满足不断增长的需求,供需之间的缺口不断扩大。自1993年我国成为石油净进口国以来,石油进口逐年增加。2002年,我国自产石油1.689亿吨,进口7184万吨,占我国石油消费的30%。2009年,我国原油消费达3.88亿吨,其中自产1.89亿吨,进口1.99亿吨,石油对外依存度超过50%。我国一半以上石油进口来自中东和海湾地区,而这一地区局势持续动荡不定,而且来自中东和海湾地区的石油运输需要经过马六甲海峡,面临的运输风险也很大。因此我国急需扩大利用国外的能源资源,并使能源进口多元化。(www.xing528.com)

目前俄罗斯78%的石油和87%的天然气产自西西伯利亚地区。俄东西伯利亚和远东地区油气储量丰富,但需进一步勘探和开发。而俄东西伯利亚和远东地区与我国东北地区邻近,有地理优势。加强中俄能源合作,既有利于俄取得我国巨大而又稳定的能源市场,也有利于我国取得安全可靠的能源,有利于我国实现能源进口多元化。这是一项互利双赢的合作领域。

2001年,我国中石油集团同俄罗斯尤科斯石油公司和俄石油管道运输公司签署了开展管道工程可行性研究的原则性协议。计划铺设从俄伊尔库茨克附近的安加尔斯克到我国黑龙江省大庆的石油管线,全长2400公里,2003年开工建设,2005年交付使用,每年向中方提供2000万~3000万吨石油。

然而到2002年下半年,中俄能源合作出现波折。俄国家杜马以中国中石油系国有企业为由,禁止中石油参与竞购俄斯拉夫石油公司74.95%的股份和国际竞拍活动。俄国内在西伯利亚铺设石油管线走向问题上亦发生了激烈争论,不仅出现从贝加尔湖以北铺设管道的南线和北线之争,而且发生了是以中国为石油管道的终点还是以俄在太平洋的港口为终点的争论。有些人提出,只铺设从安加尔斯克至中国大庆的管道,可能会使中国垄断俄东西伯利亚和远东地区的石油出口,而主张铺设从安加尔斯克至俄海参崴附近的纳霍德卡的石油管道,这有利于俄争取同日本及其他亚太国家的合作。2003年3月,俄总理卡西亚诺夫提出一个折中方案,声称俄决定铺设从安加尔斯克到纳霍德卡石油主管道,同时建设至大庆的分管道。当年9月,俄自然资源部正式否决了尤科斯公司提出的安—大线项目。此后,对铺设至大庆的石油管道事宜,俄国家决策层一直犹豫不决。此事长期处于不明朗状态,一拖就是几年。

我国全国人大同俄议会交流过程中讨论能源合作问题正是在这种背景下进行的。我方向俄方反复强调能源合作的互利双赢,不断敦促俄方早做决断。

2005年6月,俄国家杜马主席格雷兹洛夫访华期间告诉中方,俄政府已决定,将铺设从泰舍特至纳霍德卡的石油管道。第一阶段拟从泰舍特铺设至位于阿穆州的斯科沃罗季诺的石油管道,斯科沃罗季诺距中国边境仅有78公里,完全可以铺设从斯科沃罗季诺至中国大庆的原油支线管道向中国供油。

格雷兹洛夫主席这番话表明俄政府已经做出决断,通往中国的石油管道终于明朗化了。

两个多月后,普京总统首次公开就泰纳线石油管道问题阐明立场,表示,泰舍特至纳霍德卡石油管道将先通往中国,之后再到达俄太平洋沿岸。

俄罗斯最终决定将这条石油管道的起点和终点都在俄境内,这是可以理解的。后来,俄从泰舍特至斯科沃罗季诺的石油管道于2009年12月建成,从斯科沃罗季诺至海参崴附近的纳霍德卡的石油管道于2012年12月建成并投入使用。

2008年国际金融危机爆发后,俄罗斯经济受危机和石油价格暴跌的双重打击而陷入衰退。俄寻求同西方在西伯利亚和远东地区能源合作方面进展缓慢。俄罗斯政府对同中国能源合作的态度转趋积极,最终迈出了重大实质性步伐。

2008年10月,温家宝总理访俄与俄普京总理会谈。双方签署了石油领域合作谅解备忘录。据此,中国将向俄石油公司和石油管道运输公司分别提供150亿和100亿美元的贷款,建设俄东线石油管道支线。未来二十年,俄每年向中国提供1500万吨石油。2009年4月,中俄两国签署了《中俄石油领域合作政府间协议》,双方有关管道建设、原油贸易、贷款等一揽子协议随即生效,这标志着中俄两国能源合作实现重大突破。

从斯科沃罗季诺至我国黑龙江大庆的中俄石油管道后来于2011年1月建成并正式投入运营。管道全长约1000公里,2011年按计划向我国输油1500万吨。

2009年,中俄还签署了天然气领域合作谅解备忘录。经过长达十年的谈判后,中俄两国于2014年5月正式签订了为期30年、总额高达4000亿美元的天然气供应协议。双方将修建东、西两线天然气管道,俄方通过两线每年向中国输气680亿立方米。

俄增加对中国能源出口,不仅有利于俄实现能源出口多元化,而且可以借助对华出口来开发西伯利亚和远东地区。对我国来说,增加从俄能源进口,取得稳定的能源,有利于我国实现能源进口多元化战略。

用“中国风”扬俄罗斯的“经济帆”

我国早在1998年就确定了西部大开发战略,之后于2003年提出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战略。我国东北三省和内蒙古自治区同俄罗斯远东和西伯利亚地区毗邻,产业结构和经济发展互补性强,双方邻近地区地方负责人对加强相互合作有强烈的愿望,积极性很高。密切双方邻近地区的合作,不仅有利于推动两国能源合作,而且可为两国经贸合作挖掘新的潜力。

中俄两国领导层都重视并适时提出了加强两国地方合作的课题。

2004年10月,普京总统访华期间特地赴西安会见我国西北五省、自治区负责人。

2005年7月,胡锦涛主席访俄期间,在新西伯利亚同西伯利亚联邦区负责人举行了座谈。在莫斯科同普京总统会谈时,胡锦涛主席提出协调两国地区发展规划的建议,这一建议立即得到普京总统的赞同。

随后,两国有关部门启动了协调两国地区发展规划的工作。

在此期间,我国全国人大在同俄议会特别是俄联邦委员会的交往中,把推动两国地方合作作为双方会谈的一项重要议题。

2004年5月,吴邦国委员长在莫斯科出席了中国全国人大同俄联邦委员会共同举办的“中俄边境和地区合作论坛”开幕式,并发表了演讲。我国有关省市自治区负责人及企业家组成约100人的代表团参加。

吴邦国委员长在同俄上、下两院主席会谈时提出,他这次访俄的主要目的之一是促进两国地方合作。现在中俄双方已有六十几对友好城市和省州,九对经贸结对省州,我们应大力促进地方合作使之成为中俄经贸合作新的增长点。俄上院主席米罗诺夫对此表示赞同,中方派团参加了俄上院于当年9月在伊尔库茨克举行的第三届“贝加尔经济论坛”。随后,中国全国人大同俄联邦委员会继续共同举办了一系列活动,其中包括2005年9月在大连举行的“中俄地区经贸合作论坛”和2006年9月中方派团参加俄方举办的“贝加尔经济论坛”,通过这些活动为推动两国地区合作提供了平台。

2005年9月,俄联邦委员会主席米罗诺夫访华期间在会见胡锦涛主席时表示,俄方十分重视远东地区的发展并制定了发展纲要。双方可考虑协调各自地区发展规划,开展更加密切的合作,使俄远东和中国东北地区成为东北亚新的经济增长点。

在同俄议会合作委员会工作会谈中,中方向俄方提出我国东北地区和俄远东及后贝加尔地区各自推出一批有实力的大企业开展务实合作,双方改善投资环境、提高通关能力以及改善口岸基础设施条件等具体建议,引起俄方的注意和重视。

俄国家杜马与中方合作委员会副主席斯托格持在会上提出,希望中方进一步加大在俄的投资,特别是参与俄西伯利亚和远东地区的建设。

俄国家杜马主席格雷兹洛夫在2007年5月向吴邦国委员长表示,俄方对中方扩大对俄森林加工领域的投资表示满意。中方已在伊尔库茨克和哈巴罗夫斯克边疆区投资兴建了年产几十万吨的纸浆项目。

前些年,俄方对我国有些企业只从俄进口原木,很少在俄境内加工很有意见。俄方的这一意见引起了中方的重视。我国政府有关部门鼓励有实力的大企业去俄投资森林加工业,现已取得进展,效果比较好,获得了俄方的好评。中方的这些实际行动进一步调动了俄方的积极性。

格雷兹洛夫还向中方介绍说,俄正在制定远东地区发展战略,将在远东地区兴建包括石油管道、造船基地、码头、边民贸易中心等一批大项目,还在与中国毗邻地区建设经济特区,这将为两国合作提供新的机遇。

2009年9月,中俄两国元首正式批准了《中国东北地区同俄罗斯远东及东西伯利亚地区合作规划纲要(2009—2018年)》这一规划纲要的批准和落实,对推动中俄两国毗邻地区的长远合作具有重要意义。

俄方在落实能源合作和协调两国邻近地区发展规划的态度越来越积极,还有着更深层的战略考虑。

普京于2011年秋发表文章,特别提到亚太地区在全球经济和政治进程中的地位正在上升,并强调了加强与中国合作对俄振兴西伯利亚和远东地区经济的意义。他主张利用中国潜力对俄远东地区进行经济开发,用“中国风”扬俄罗斯的“经济帆”。他在文章中强调“俄罗斯需要一个繁荣和稳定的中国”。

2012年5月,普京颁布总统令,宣布成立远东发展部,负责西伯利亚和远东地区的开发。该部所在地不在莫斯科而是在哈巴罗夫斯克,这是前所未有的。前哈巴罗夫斯克州长维克托·伊沙耶夫被任命为该部部长,兼任总统驻远东联邦区全权代表。

普京宣布的这些政策和措施,不仅宣示俄罗斯“转向东方”的决心,而且表明加紧部署西伯利亚和远东地区的实际开发。

在2008年中俄议会各自换届后,双方合作委员会的定期交流机制并未像中美议会交流机制那样遇到困难,而是继续顺利地坚持和延续了下去,成为我国全国人大同外国议会定期交流机制中影响最大最有成效的机制之一。

从2004年到2007年这四年期间,我除两次随同吴邦国委员长访俄外,还率领外事委员会代表团对俄罗斯进行了访问。

我过去多次到过莫斯科。这是一座世界闻名的大都市,位于市中心的是金碧辉煌的克里姆林宫古建筑群及其附近的红场。美丽的莫斯科河流经市内。市区既有沙皇时代华丽的教堂和宫殿、斯大林时期风格独特高大宏伟的建筑,也有许多现代化的高楼大厦。我注意到,近些年来,城市建设又呈现新的变化,不少新的综合大型商场和公寓楼在近郊拔地而起,这反映了俄罗斯近些年经济的恢复和发展。

我们代表团向克里姆林宫附近的亚历山大公园里的无名烈士墓敬献了花圈。这座无名烈士墓是为纪念在战争中牺牲的战士而于20世纪60年代修建的。无名烈士墓上刻有寓意深刻并富有诗意的碑文:“你的名字无人知晓,你的业绩与世长存。”

这是我第一次去圣彼得堡和伏尔加格勒。圣彼得堡是一座有着光荣传统的历史文化名城。“阿芙乐尔”号巡洋舰炮轰冬宫,揭开了十月革命的序幕,列宁领导的世界上第一个苏维埃政权由此诞生。我们根据主人的安排,参观了一直停泊在涅瓦河上的“阿芙乐尔”号巡洋舰。俄方官员还告诉我们,在卫国战争期间,德国法西斯军队围困这座城市长达900天,食物奇缺,市民饿死不计其数。该市军民浴血奋战,壮烈牺牲多达47万人。在纪念馆里我们观看到描绘圣彼得堡被围困期间进行英勇顽强不屈斗争的全景画。

伏尔加格勒也是一座有着光荣历史的英雄城市。伏尔加格勒曾称斯大林格勒。卫国战争期间,在这里进行了世界闻名的斯大林格勒战役,有部电影《斯大林格勒大血战》就真实地记录了这次战役,50万德国纳粹官兵战死,100万苏联红军阵亡,整个城市几乎被夷为平地。这场规模宏大的战役是整个卫国战争的转折点,自此之后,苏联红军从战略防守转为战略反攻,直到挥师西进,攻克柏林,取得最后的胜利。我们参观了曾经是斯大林格勒大血战主战场的马马耶夫冈。在这块高地上,苏军和德军激战140个日日夜夜,双方死亡人数超过30万。激战后,尸横遍野,血流成河,鲜血不仅把山冈的积雪浸染成紫褐色,而且深深渗透入积雪下的泥土层。第二年春天,整座山冈寸草不生。我们从远处就看到在山冈最高处耸立着一座高达85米的巨型雕像,一位年轻的母亲持复仇之剑,振臂召唤儿女们奋勇杀敌。这座被称为“祖国母亲在召唤”的雕像成为伏尔加格勒市的象征。我们还参观了巨大、形象逼真的斯大林格勒大血战的全景画,观看了保存至今的当年两幢满布枪痕弹孔的断墙残壁。

在此之前,我们参观了位于莫斯科城区西部的气势磅礴、规模宏大的俯首山卫国战争纪念馆。苏联人民为反法西斯战争的胜利所做的英勇牺牲和所建立的不朽功勋,深深地打动了我们,对苏联人民的敬仰在我心中油然而生。我向陪同我们一起参观的俄罗斯朋友表示,我们也不会忘记苏联人民在我国抗日战争期间和新中国成立初期给予我国的无私援助和巨大支持。出乎意料的是,对方没有直接回应我的话,而向我们流露出他对苏联时期的怀念、对苏联瓦解的惋惜,以及对当时领导人的怨恨。他说,你们国家幸运,因为你们有了邓小平,我国出了一个戈尔巴乔夫,国家才落到今天的地步。他说这两句话时内心的痛苦和无奈我可想而知。但我无法用语言来安慰他,只是紧紧地同他握手告别。

后来,我在访问伏尔加格勒时,当地一位官员私下也向我流露出他对苏联解体的惋惜。有的俄罗斯朋友告诉我,有相当一些俄罗斯中老年人仍然怀念昔日的苏联时期。

我们不仅沉浸在对历史的追忆之中,也更多地了解到今天俄罗斯的现实。

我们访问了位于莫斯科的赫鲁尼契夫国家宇航科研生产中心。呈现在我们眼前的是高大明亮一尘不染的厂房和精密的仪器设备。主人非常好客,特地安排我们走进宽敞的宇航舱仔细观看。我们走访了圣彼得堡历史悠久的北方造船厂。该厂当时正在为我国建造导弹驱逐舰,工程技术人员正在导弹驱逐舰上安装设备。我们对俄罗斯具有世界领先水平的宇航工业和军工企业感到钦佩和羡慕。

我们参观了莫斯科联邦大厦项目主体结构工程。这一建筑是当时欧洲正在施工中的第一高楼,高达354米。整个项目由俄方投资,其主体结构工程是由中国中建总公司通过竞标而负责承建的。圣彼得堡市女市长马特维延科在会见我们代表团时,重点谈上海实业集团在该市投资十多亿美元搞的一个大型综合社区项目,名为“波罗的海明珠”。这是当时该市最大的外来投资项目。这两个项目恰巧在俄罗斯第一、第二大城市,它们从一个侧面反映出我国企业工程技术水平的进步和实力的增强。

通过近四年期间对俄罗斯的三次访问,我抚今追昔,百感交集。

我情不自禁地回首中苏两国各自的沧桑巨变。俗话说,三十年河东,三十年河西。在自己亲身经历的这短短50年里,中苏两国的走向形成巨大反差。勃列日涅夫时期,苏联国家体制和政策僵化,对外大肆扩张,不惜血本同美国进行军备竞赛,国内经济长期停滞,党和政府严重脱离群众,问题积重难返。戈尔巴乔夫上台后,病急乱投医,又走向另一个极端,竟然放弃党的领导,推行所谓“新思维”,结果搞乱了自己,一个有着70年光荣历史的苏联社会主义大厦在短短一年时间里轰然倒塌,分崩离析。它从两个超级大国之一的峰巅上跌落下来,可谓一落千丈,大多数人民的生活急剧恶化。苏联解体后,俄罗斯经历了十几年的混乱和动荡才逐渐趋于稳定,但广大人民已历经磨难,为此付出了惨痛的代价。

在这期间,中国经过“文化大革命”十年动乱后,痛定思痛,总结了经验教训,把工作重心从阶级斗争转移到经济建设上来,实行对内改革对外开放。与此同时,继续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在进行经济改革的同时,稳步推行政治改革,政治改革的目的不是采用西方议会民主,而是加强社会主义的民主和法制建设。在渡过1989年北京政治风波的困难阶段后,继续坚持改革开放,正确处理改革、发展、稳定这三者之间的关系,坚持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中国经济社会发展取得了举世瞩目的巨大成就。经济总量从1979年的位居世界第十位上升到目前的第二位。人民生活水平也随之上了几个大台阶。尽管在我们前进道路上还有不少困难和问题,但我国人民对今后的发展前景充满信心。

我们深感庆幸的是,我们有政治上坚定而成熟的领导人在正确掌舵。我国能有今天确实来之不易,我们要倍加珍惜。

这几次访问给我留下的一个很深刻的印象是,中俄友好正逐渐深入人心。在过去60多年时间里,两国关系经历了从结盟到破裂、对峙再到重新友好的过程,中俄两国人民也从亲如兄弟到相互隔阂再到重归于好。自20世纪90年代初以来,双方的共同利益使两国重新走到一起。两国关系经过近20年的发展,两国人民之间往昔的隔阂有所消除。我们每到一处,都感受到俄罗斯人民的友好情谊。在俄议会宴请我们时,我团50年代曾在苏联留过学的朱育理等同志用地道的俄语演唱俄罗斯歌曲,背诵俄罗斯国歌全文,在场的俄方人员感动得热泪盈眶。伊尔库茨克州州长戈沃林对我们说,该州人民对中国怀有特殊的感情,50年代有许多中国人在这儿工作和学习。圣彼得堡市市长马特维延科曾任俄副总理,她对我们说,她多次访问过中国,对中国经济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感到由衷的钦佩。

俄国家杜马有关负责人告诉我们,2006年5月俄罗斯一家权威民调机构公布了一项关于“谁是俄盟友”的民调结果,有26%的俄罗斯公民认为,中国是俄罗斯最好的朋友,这一比例比2005年提高了一倍,排在中国前面的是白俄罗斯和哈萨克斯坦。在俄罗斯民众心目中,中国是前苏联地区以外对俄最友好的国家。俄罗斯《生意人报》2015年6月8日报道,俄罗斯民调机构列瓦达中心指出,认为白俄罗斯和中国是俄罗斯的主要朋友的人,分别占受访者总数的55%和43%。看来,中俄友好在俄罗斯已有一定的民意基础。我们应继续努力加强同俄罗斯各界、各阶层的交流,使中俄友好的社会基础不断得到巩固和扩大。

这几次访问使我增加了对俄罗斯的感性认识。

俄罗斯经济结构调整的任务繁重。人口增长下降也是长期困扰俄罗斯的一个难题。俄罗斯探索适合自己国情的发展模式依然任重而道远。

俄罗斯复兴的进程虽然不会一帆风顺,但总的趋势不会逆转。

俄罗斯是一个具有悠久历史文化传统的民族,也是一个历史上曾打败过法国拿破仑和德国希特勒的英勇不屈的民族。今日的俄罗斯是名副其实的地大物博,是世界上自然资源唯一能够完全自给自足的大国。它不仅有着极其丰富的能源、矿产、森林和淡水资源,而且有坚实的工业技术基础、规模宏大的装备制造业和高科技产业;它的军事实力雄厚、技术先进,是仅次于美国的世界第二大军事强国;它有着很高的科技水平,科研队伍强大,人民的文化素质高。俄罗斯具备进一步发展的良好条件和巨大潜力。经过苏联解体的混乱之后,广大民众人心思定。只要俄罗斯继续保持政局稳定,有强势的领导,政策对头,重振俄罗斯作为世界大国的地位,只是一个时间上的问题。一个强大繁荣的俄罗斯有利于世界多极化的形成,有利于国际战略的平衡和稳定,也符合中国的利益。这是作为一个中国人衷心祝福俄罗斯的原因。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