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西方慈善理念揭秘-志愿服务概论

西方慈善理念揭秘-志愿服务概论

时间:2023-08-17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西方的传统慈善观念受教会思想影响强烈,主要受处于西方世界思想核心的基督教的影响,其宣扬的“博爱”精神、“原罪与救赎”理念奠定了西方慈善文化的基础。盟约之爱体现为《旧约》中上帝通过与以色列人缔结盟约的方式显示自己的爱。这是人类犯罪的开端,也是人类一切罪恶的根源,故称为原罪。一个个体无论他的德行有多么高尚,他仍然有罪,仍然要为人类的原罪承担责任。

西方慈善理念揭秘-志愿服务概论

西方的传统慈善观念受教会思想影响强烈,主要受处于西方世界思想核心的基督教的影响,其宣扬的“博爱”精神、“原罪与救赎”理念奠定了西方慈善文化的基础。

1. 博爱精神

博爱一词,简言之,就是“对人类普遍的爱”[1],源于早期基督教耶稣的诫命。约翰·麦奎利其《人性研究》中指出: “基督教学者对于爱的探索与解释所达到的深度远远超过了任何其他宗教或世俗哲学。”[2]所以基督教也称为爱的宗教,博爱是基督教的灵魂所在。在基督教的教义中,“博爱精神”可以概括为以下三个方面的内容:

第一,上帝对人的超越性怜悯。即上帝对人的爱,主要体现为创世之爱、盟约之爱以及拯救之爱。

创世之爱来源于《旧约》中上帝创造世界这一过程,按照基督教的传统说法,世界是上帝花了七天七夜时间创造出来的,上帝在创造的过程中投入了全身心的爱,因为混乱创造了秩序和规律,所以有了天与地; 用光明赶走黑暗,从此有了黑夜与白天; 为区别于一般的造作物,上帝按照自己的模样创造了有灵魂的人,人也因此优于其他的一般造作物。上帝创造世界的行为本身,是创世之爱的表达与实现。

盟约之爱体现为《旧约》中上帝通过与以色列人缔结盟约的方式显示自己的爱。上帝对以色列人说: “你们已经看见了我——上主怎样对付埃及人。我背着你们,正像母鹰把小鹰背在翅膀上,把你们带到这里给我。如果你们服从我,守我的约,你们就是我的子民。全世界都属于我,但你们是我的选民,是神圣的国民,是侍奉我的祭司。”[3]在《旧约》中,以色列人一次次地违背约定,但每次上帝都会原谅他们,即使是惩罚,也是用爱眷顾他们。上帝信守与其子民的盟约之爱,用一次次的宽恕使以色列人走向诚实。

拯救之爱体现在上帝之子耶稣在十字架上的死。依据基督教的观点,人类的祖先亚当与夏娃因为对上帝的背叛而犯有“原罪”,而有限能力的人类对“无限”的原罪又无力还清,因此,人类注定要承受巨大的苦难。上帝出于爱,差他的儿子耶稣为人类赎罪。于是有了耶稣基督的诞生、传道和十字架之死。耶稣处处表现出的谦卑、顺从、忍让、自我奉献以及在危难时刻主动背负十字架的苦行以及十字架上的受难的拯救精神,感染了世人,帮助人们达到灵性的超越和升华。

第二,人对于上帝的宗教虔诚。即爱上帝。因为上帝爱人,作为回应,人也应爱上帝。(www.xing528.com)

《申命记》中的诫命讲: “你要尽心、尽性、尽意爱主——你的天主,这是诫命中的第一,且是最大的。”[4]《马太福音》第二十二章中耶稣对他的门徒说: “你要尽心尽性尽意爱主你的神,这是诫命中的第一,且是最大的,其次也相仿,就是要爱人如己。这两条诫命,是律法和先知一切道理的总纲。”“人对上帝的爱不仅仅是表现在遵守一项法律义务,也不是单纯的存在于宗教仪式之中,这种爱占据了一个人的全部,它必须来自‘人的整个心灵’,并且必须导向对天主的‘依靠’,这种依靠关系是活生生的、富有动力的。”[5]爱上帝必须具备以下两个特性: 首先对上帝的爱必须是至高无上的,因为世人都是有罪的,上帝为了拯救人类而牺牲了自己的儿子,活着的人类应为替他们而死的主活着,人必须爱上帝胜过其他一切; 其次对上帝的爱不能光停留在言语和口舌上,更要在行为和诚实上。对上帝的爱不在于外在手段的华美与动人,而在于爱发出时内在动机与内心的纯洁和无私。

第三,人对于自己同类的伦理关怀。上帝爱人与人爱上帝体现的是人们之间的互爱。而人不能见到上帝,于是产生了回报上帝的间接途径,即爱邻人、爱仇敌。

首先,爱邻人。《新约》明确指出,因为“不爱他所看见的弟兄,就不能爱他没有看见的天主。爱天主的,也当爱弟兄,这是我们从天主所受的命令”[6]。在这里并不是说叫人只爱自己的兄弟,而是要爱每一个人。之所以爱邻人,是因为上帝对每个人的爱,通过爱邻人的方式,对那些缺少美善的地方予以善化。

其次,爱仇敌。“仇敌”是指伤害人们身体、灵魂、生命、名誉及财物者,可能是一个人,也可能是一群人、一个团体组织。爱仇敌首先要有宽恕精神,要排除恶意的憎恨和报复心态,正如耶稣在十字架上仍然为他的仇敌在祈祷: “父啊! 宽赦他们罢! 因为他们不知道他们做的是什么。”[7]其次要对仇敌保持一般的友好和尊敬,表现在问候和祈祷方面。可以在特殊节日造访以及偶尔的拜访或书信问候,注意言语的友好; 同时“我们应该为那些憎恨我们的人而祈祷,并给他们做好事”[8]。最后要在困难中帮助。在紧急情况下人们应尽己所能地帮助自己的敌人。正如使徒保罗在宣传讲道中所说:“你的仇敌若饿了,就给他吃; 若渴了就给他喝。因为你这样行,就是把炭火堆在他头上。你不可为恶所胜,反要以善胜恶。”[9]爱仇敌的伦理诫命把博爱思想发展到极致,主张用爱拨开被仇恨遮住的迷雾,这不仅仅是一种宽恕,更是一种期待和盼望,用充满爱的心期待着他的悔改,放弃恨和报复,最终行走在爱的阳光中。

2. 原罪与救赎

原罪意识是基督教的基本教义,救赎是原罪意识的另一面,因为有罪所以要赎罪,原罪与救赎,构成了基督教精神的主干。据旧约《创世纪》第三章的记载: 原罪是人类始祖亚当和夏娃在伊甸园中受蛇的诱惑,违背上帝的意旨,偷吃分辨善恶树的果子而犯下的第一个罪。这是人类犯罪的开端,也是人类一切罪恶的根源,故称为原罪。《圣经》旧约视普世之人为罪人,就是每个人生下来便是带有深重的罪孽。罪的含义即“含有逾越,违犯……违背,不守神的律法偏离神的道,陷入一种悖逆的状态的意思”[10]。由于人与生俱来的罪,每个人都要承担原罪的责任。同时按照“原罪说”理论,作为活生生的人在尘世中呈现自己的天性,难免要犯下种种宗教意义上的罪恶,就连义务、怜悯、友谊爱情等,也有可能走向反面而成为伤害他人的毒剂。一个个体无论他的德行有多么高尚,他仍然有罪,仍然要为人类的原罪承担责任。

基督哲学的终极指向是救赎,即人类如何从罪的束缚中解放出来,重获自由。“基督教信仰的起点是在于罪人对上帝的离弃,而其落点则在于上帝对罪人的救赎。”[11]在基督教看来,人犯罪更重要的是由于人自身内部的自然欲望的诱惑。罪感是人对其自身内部自然欲望的自觉意识,罪感使人感觉卑鄙、渺小,是人与上帝重新联系起来的首要环节,罪人只有回到上帝的身边才能重生,才能摆脱罪恶。上帝是一位通体充满了爱的神圣之父,基督教引导受众跟随耶稣相信上帝。而耶稣作为基督,他所做的就是基于人们罪感引发的“救赎”精神意向,引导人们走出心灵上原有的罪恶深渊,人们也只有出于爱才能战胜恶、战胜死亡而最终获得灵魂的救赎,而最终走向真、善、美。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