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广泛发动和积极上访的城市化遭遇

广泛发动和积极上访的城市化遭遇

时间:2023-08-17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4月7日,钟校长将《吁文》复印了几十份,与晋成、三叔等六人准备向有关部门投诉。4月13日上午10 时许,他们找到了市文化局文物科,递交《吁文》,介绍情况。4月14日召开第二次宗亲代表大会,参加者30 人。[16]一连几天,钟校长等人都在讨论、修改、补充上访报告。21日上访报告定稿,走访K城市委信访办,意在摸门探路。24日召开第三次宗亲代表大会,到会60多人。这封致各地寿山公祠钟氏裔孙宗亲的公开信,言词诚恳,情真意切。

广泛发动和积极上访的城市化遭遇

4月7日,钟校长将《吁文》复印了几十份,与晋成、三叔等六人准备向有关部门投诉。然而找什么部门找什么人反映问题呢?他们当时全无门路,有的人说去找博物馆,有的人说到规划城建局,有的人说直接到市政府去。经过几天的商量、讨论,他们决定先到市文化局去。4月13日上午10 时许,他们找到了市文化局文物科,递交《吁文》,介绍情况。三叔回忆说,他们刚走进文物科办公室时,心里很是忐忑不安,因为不能确定拆寿山公祠之类的事情是否归文物部门管。当他们看到“文物科工作职责”,[14]才意识到“告状”是告对了地方。三叔还从办公桌上拿了几份《文物法》回去学习

4月14日召开第二次宗亲代表大会,参加者30 人。会后钟校长等人根据石科长的“指点”,筹划给L书记、H市长写信,仍由三叔主笔,大家讨论通过。钟校长回来后决定开会讨论,并派阿细去叫钟村村支书李家旺来参加会议。阿细回忆说:“李家旺喊为阿细哥,尊敬为老前辈,等说明来意后,佢说不参加这个会议,村委会也与拆迁办交涉过,对方答应多赔偿200平方米的面积等。说这样不行,你们不参加就不参加。李家旺就拖住坐下来喝茶,说事情可以慢慢商量嘛。”[15]李家旺后来也坦承当时钟屋人拿着上访报告到村委会来盖章,他没有同意。因为拆迁是政府行为,村委会作为最基层组织不能违抗,然而又要考虑群众利益,所以左右为难。[16]一连几天,钟校长等人都在讨论、修改、补充上访报告。21日上访报告定稿,走访K城市委信访办,意在摸门探路。由于宗亲郭转中[17]与该办主任熟识,通过郭的私人关系,该主任于是亲自前来考察,看完后他叫钟屋人等候处理意见。

24日召开第三次宗亲代表大会,到会60多人。由三叔宣读《关于保护丽都中路北侧一带古民居的报告》,看钟晋成和他女儿拍摄的寿山公祠、州司马第、“田心”“文魁”的录像和中央电视台在国庆50周年时为世界知名十大华裔拍摄的系列纪录片中国人》,其中《梦续中华》是寿山公祠二十三世裔孙钟正山先生[18]的专集。然后大家签名并向宗亲们征集签名,结果第二天就收到289人的亲笔签名,报告以“钟村村民”落款,要求一并保护位于拆迁红线区内的四座建筑:“騘马”“文魁”和寿山公祠、州司马第。28日打印、复印上访报告,然后由钟校长、郭转中、道古、鲁生、归乔等人分头送呈市委宣传部,市、区文化局等部门。

自护祠抗争发生,钟屋人在向政府的每次上访报告中都是将寿山公祠、州司马第等祖祠定位为古建筑、历史文物,并将其纳入K 城市政府刚刚提出的“文化大市”政策体系,宣称他们的护祠抗争就是文化保护,建设文化大市的一部分,立场坚定。例如,在第一份护祠上访报告的开篇第一句话就是:“善待历史文化名城,善待具有客家特色的古民居建筑群”,然后详细列举钟村的寿山公祠等古建筑,指出它们“是研究K 城客家历史的重要实证。在建设‘文化大市’的今天,无疑是先人们留给我们的一份宝贵历史遗产。吁请政府有关部门和社会各界人士对这一有代表性的客家民居群落,进行综合保护、开发和利用”[19]。“文物是不可再生的文化资源,有历史意义,有代表性的建筑,拆毁了一座就少了一座,搞经济建设商品房开发,不能以牺牲历史文化遗产为代价,这是全民的共识。”[20]具体内容可参见文后附录。然而一样的寿山公祠,一样的房屋拆迁,当钟屋人向本地和海外宗亲汇报时,却成了另一种语气和立场。

5月1日,他们写出《给宗亲的公开信》,号召海内外寿山公的裔孙奋起护祠,同时将这封信发放给族人们讨论、修改。这封致各地寿山公祠钟氏裔孙宗亲的公开信,言词诚恳,情真意切。它以同宗之谊开篇,首先沉痛地诉说这次即将被拆除的主要对象是一座宗祠和三座祖屋,然后叙述了祖祠拆迁的由来,接着介绍了在乡的族人自发组织护祠的过程,提到K 城市、区文化部门领导与文物专家前来实地勘察,认为保祠的关键在于能否成功申报为文保单位和有无修复和保存的决心、资金和能力等问题。顺理成章地提出,恳请各位宗亲并通过他们进一步发动子侄、乡亲一齐为护祠出力,参与到护祠工作中来。此外,公开信还请求各位宗亲搜集、提供知名宗亲的生平事迹,以彰显宗族的尊荣和显赫。最后,以血亲之情收尾,以祖先的名义保佑和祈愿护祠成功。(www.xing528.com)

钟村所属的中镇是K城有名的华侨乡镇,有侨属4000 多户,海外华侨的人口相当于全镇人口数。钟村钟屋人的海外华侨主要分布于东南亚国家和地区,其中又以印尼、泰国、中国台湾最为集中。从我所掌握的资料来看,钟村人向海外迁徙大约始于清朝中后期,据寿山公祠五房明惠公派下十四世祖镔文公支系族谱记载,最早出洋时间是在清朝道光以后。钟屋人出洋主要是依靠亲友、宗亲的牵线。据钟晋成介绍,他的姑姑嫁给泮坑熊屋人,后随夫到印度加尔各答塔坝,并在20世纪40年代介绍晋成的父亲前往塔坝,现在印度塔坝的钟屋人有四家。晋成父亲后从印度回国,留其大哥在印度经营皮革厂,后又往中国香港发展。80年代晋成因继承财产而前往香港居住,至今其两个女儿均在香港工作,还有一个女儿在K 城,他自己则经常往返于香港与家乡。钟村钟姓在香港共有100 多人,主要是经商和做工。水客是客家人旧时出洋的另一条途径,不少报告人反映,乌楼下有一个名叫钟庆三的水客,曾经带了不少人出洋,并因此发家致富,光裕楼就是姓钟的水客挣钱后所建造的。

我在护祠理事会办公室发现一本手抄的《各地宗亲联系电话本》,上面记录了各地宗亲的姓名与联系电话,包括泰国、加拿大、马来西亚、毛里求斯、美国、留尼旺等地共431 人。据钟校长和老钟介绍,电话本上面的宗亲都有一定身份及一直关心和支持宗族事务,护祠之初的动员工作主要是与上述宗亲联系,或通过他们发动海外宗亲。不久,旅居马来西亚、泰国、加拿大、中国台湾等国家和地区以及在北京、广州等地的宗亲,或以个人名义,或集体签名,纷纷给K城市L书记、H市长致函致电。他们当中有90 多岁的国民党上将,也有闻名中外的艺术家;既有腰缠万贯的富豪大款,也有过着温饱生活的平民百姓;既有从未回国只会写英语的年轻“老外”,也有年年回乡探亲的白发老者。正如一位领导干部所说:“要求保护寿山公祠、州司马第的信件像雪片一样飞向K 城市委、市政府,一封接一封,从不同的国家寄来,有的还是从国务院侨办、省政府等上级部门转来,让我们感到气都喘不过来。”[21]当然,这些海外来信来函中并非全部皆为署名者所为,有的系护祠理事会一手炮制。对此,三叔在他的护祠日记中是这样记述的:“2003年5月2日,去实验幼儿园商讨代正山写信件、传真件问题。”[22]

5月3日,城西黄塘的钟氏宗亲30 多人专程前来寿山公祠进行慰问,了解拆迁与护祠情况,同时送来了台湾宗亲给市领导的信件附本。黄塘钟氏宗亲聚居于白围村,属于寿山公祠第六房光安公派下裔孙,开基祖是十四世二宋公,现本地裔孙约有100多人,分四大房,以祖屋为中心聚居而住。黄塘钟姓有不少海外宗亲,主要分布于中国台湾、印尼、缅甸等地,其中以中国台湾最为集中。黄塘宗亲一直与寿山公祠保持着密切联系。黄塘钟氏宗亲会负责人说,因为他们都是一个祖先传下来的子孙,新中国成立前每年都要到寿山公祠参加春秋二祭,加上他们在当地是小姓,人少势单,更需要借助和利用钟村寿山公祠的声势。[23]此后黄塘宗亲每次至少派一两位代表前来参加理事会会议,从未间断,并及时通报护祠情势与进展,平时还打电话了解情况,加上一个在城西,一个在城南,两者相距大约仅有15 分钟左右的车程,因此相互之间的联系十分紧密,有力地支持了钟村宗亲们的护祠事件。

接着又收到旅居加拿大的钟明胜等69位宗亲致K城市政府的中英名签名信副本,第二天又收到10位北京宗亲的联名上访信副本。不少海外华侨听说要保护宗祠、祖屋,纷纷来信来电问需要多少钱,表示愿意捐款捐物以示支持。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