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圣贤石刻图》中孔子手中的如意解读

《圣贤石刻图》中孔子手中的如意解读

时间:2023-08-17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而到了“凭几图”及《圣贤石刻图》中,孔子虽然没有了佩剑,但手中却多了一个“如意”。而到了《圣贤石刻图》中,画家将平置于孔子手中不太显眼的“如意”竖立起来,将“如意”的主体部分显示在画面空白的地方,这样一来,“如意”的形象在画面上就显得格外突出。

《圣贤石刻图》中孔子手中的如意解读

在现存汉魏画像石及墓室壁画中,也有不少的孔子像,然而那时的孔子像似乎没有手持如意或玉麈的现象,身上一般会有一把佩剑。而到了“凭几图”及《圣贤石刻图》中,孔子虽然没有了佩剑,但手中却多了一个“如意”。“如意”和“玉麈”等物品在魏晋高士中间十分流行,用来显示其身份或拂秽清暑,是一种高士或名士的象征。至于在孔子生活的年代到底有没有手持“如意”的习惯,现在还缺少必要的证据,《三才图会》的编者认为“如意之始,非周之旧,当战国事尔”[20],这说明在孔子的年代至少不会有造型成熟或具有象征意义上的“如意”。“如意”真正成为一种身份的象征和清谈名士的标志,研究者一般认为是在魏晋时期[21]。而在石刻“凭几坐像”中,画家却将孔子平常携带的剑换成了造型成熟的“如意”,这使孔子又增加了另一层身份:高士或名士。从孔子手中的“如意”造型来看,和唐代韩休墓、武惠妃墓壁画中的如意属于同一类型,和孙位《高逸图》中人物手持的如意也很相似。所以,四十六代孙孔宗寿认为“凭几坐像”为其“家藏唐吴道子画”或许也有一定道理。

虽然孔子手持如意的形象早在北宋孔宗寿所立的“凭几”像石碑中早有显示,但在“凭几”图中,孔子手中的“如意”平放于怀中,使得它的位置不太突出,和衣纹线条混在一起,如果不仔细观察,看不出孔子手中所持为何物。而到了《圣贤石刻图》中,画家将平置于孔子手中不太显眼的“如意”竖立起来,将“如意”的主体部分显示在画面空白的地方,这样一来,“如意”的形象在画面上就显得格外突出。我们千万不可小看这一变化,因为在两幅“凭几图”中,孔子都是右手持“如意”,而在《圣贤石刻图》中,孔子的右手需要做“不二”手势,所以,原本的“如意”只能交给左手。这一变动对于严格遵循“粉本”的画工而言,无疑是一次重要的“创新”。

图9 大足北山维摩诘像拓片(局部)(采自《中国国家博物馆馆刊》, 2015年第3期,第89页。)

图10 北山维摩诘经变线描模本(局部)(采自[清]刘喜海撰:《金石苑》,清道光二十八年(1848)来凤阁刻本。)(www.xing528.com)

图11 北山维摩诘经变“伪作”拓本(局部)(采自石曾著:《民国重修大足县志》卷首,中国学典馆北泉分馆印刷厂排印,1945年。)

在大足北山石刻造像群中,有一铺线刻《维摩诘经变图》,位于佛湾第137龛。根据画面上的题记可以得知其制作于南宋绍兴甲寅年(1134),是由“李大郎摹,罗复明另刻”(图9)。这铺壁画的线稿模本在清代刘喜海的《金石苑》中有收录,其摹绘图像基本符合原石刻中的形象(图10),然而在《民国重修大足县志》中却收录了一张与原线刻形象出入很大的拓本(图11),很多特征完全与原石刻相背离,而且此拓本一直被《大足县志》所沿用,直到最近才被学者指出书中的这一“硬伤”,认为是一幅毫无根据的伪作[22]。不过,笔者感兴趣的却是《民国重修大足县志》中所收集的这幅“伪作”,因为它几乎和历史上所有的维摩诘像都相异,反而和《圣贤石刻图》中的孔子像十分相似,其中最重要的相似点就在于维摩诘手中的“如意”上,甚至连“如意”的倾斜角度、上半部分的位置都如出一辙。此幅“伪作”的原石已不知所踪,制作年代及作者现在还有待考证,其制作意图也很令人费解,如作者为什么要将原图中维摩诘手中的“玉麈”换为“如意”?他是否受到《圣贤石刻图》中孔子形象的影响以及他是否想让孔子的某些图式因子融入到维摩诘的形象之中而显示自己的创新?对于这些问题笔者目前还不敢作过度的阐释。不过从大足石刻整体的儒释道融合特征及氛围来看,出现这样的“伪作”其实也在情理之中。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