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如意寺:荆门古名胜,如意寺遗址及明代摩崖石刻

如意寺:荆门古名胜,如意寺遗址及明代摩崖石刻

时间:2023-11-02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原来,如意寺与空山洞相隔几重山,毫无关联。如意寺山门宽约1.6米,其石门槛和两侧的墙基保存较好。如意寺遗址环观四周,三方山列屏障。如意寺故址西侧山石上,遗存有一尊和尚塔。可以推测,继碧峰之后,当系其徒达浩升为寺院住持,在嘉靖年间,如意寺的香火当有传承且相当旺盛。在如意寺故址后山高约60米的半山腰间飞来石处,终于找到了明代的三处摩崖石刻。明京山人官至刑部郎中的高岱曾读书于如意寺后的山岩中。

如意寺:荆门古名胜,如意寺遗址及明代摩崖石刻

2004年9月11日,我和老伴刘小枝到京山空山洞附近山林中考察如意寺。在向导的带引下,找到了一山凹中的古寺遗址。但始终没有发现志书中所记载的“高氏讲《易》处”的碑刻,以为因年深月久而毁坏了!

在老伴因病逝世一年多后的一天晚上,我做了一个梦。梦中老伴对我说:“老头子,你还有一处碑刻没有拓片,是不是明天我们再去拓吧!”醒后我惊异地自言自语:“老太婆,你已作古在阴间了,还惦记着我的拓碑事业啊!”泪流满面的我,在床上翻来覆去地直到天亮。

说来事情颇为神奇。上午因参加一个会议而碰见了京山的朋友董国华同志,他主动向我介绍他所知道的有关碑刻,特别是他说到如意寺的所在地和“高氏讲《易》处”碑刻的信息时,我心中怦然颤动,感到真是老伴在天有灵啊!散会回家后,特地在老伴的遗像面前虔诚地拜了几拜。

原来,如意寺与空山洞相隔几重山,毫无关联。它位于京山县钱场镇长林山村2组尖山凹东侧的山林中,离长林山村部有4公里之遥。从村部向西攀行,途中经过长林山水库。这座水库属小(一)型水库,承雨面积5.7平方公里,有效库容159.26万立方米,灌溉面积0.7万亩。沿库边环行至西侧的山岭峡口处,山路开始陡升,经过20多分钟的攀登,山腰中的如意寺山门遗址呈现于眼前。

如意寺山门宽约1.6米,其石门槛和两侧的墙基保存较好。山门北约6米处为古寺的放生池,水面8米见方。池之西侧壁有一古灵泉,至今泉水依然旺盛,水质清澈甘甜。

从放生池西侧古道上向北前行200多米,就是如意寺的殿宇台基,东西面宽约120米,南北进深约160米。遗址上散落大量的石磴和砖瓦残迹。台基东侧还保存有村林场场部利用古寺残存的砖石搭建的三间小屋。台基南面空地上东西两侧,各有一株重生返青的高大的银杏

如意寺遗址

环观四周,三方山列屏障。东为碾子山;北为如意山;西为尖山凹山,海拔309米;南系进出的峡口。此处山清水秀,古木参天,山花丛生,堪为佛境圣地。

如意寺始建于宋代。明《承天府志》卷十七载:“如意寺,在县南三十里,元季毁,正统三年僧元浦重建。寺居众山中,饶松石之胜。”清康熙八年的《安陆府志》卷四中也有同样的记载。从而可知,宋代创建如意寺后,于元代毁于兵乱,明正统三年(1438年),由住持僧元浦重修。

如意寺故址西侧山石上,遗存有一尊和尚塔。其中部主体圆形鼓石高0.58米,上部直径0.6米,下部直径0.4米。鼓石正反两面刻有文字。正面刻文为王格撰文、杨某书丹的《碧峰禅师寿塔记》,刻于明嘉靖十四年(1535年)。其记云:禅师姓吴,法名通佐,别号碧峰,京山县吕府村人。生于大明成化甲午(十年),嘉靖甲午(十三年)圆寂,享六十寿,历郡县尘事三十年,后解印绶,持杖入县南如意院结庐而居,谢绝人间事且十余年矣。尝曰:‘以吾释之道,志在碧虚静而感通灵,非永长生也。吾死之后,院西有山苍郁,以石为塔,依山为塚。’故西山之塔高丈许,凡西归之礼无不悉备。又尝曰:‘吾生无益于人,死当自为之,所勿复苦吾徒为也。’嗟呼!甫六十,寿固未涯,而其计虑至死生之道。昔陶潜预祭,杜牧先铭,吾儒以为美谈。禅师异教也,近乎儒矣,故余为之记。嘉靖十四年岁在乙未阳月望日立。石工孝感县陈方禄、申伯才勒。

从记文可知,碧峰禅师在结庐前还有过一官半职的经历。所谓“解印绶”,就是辞免官职。

塔身背面的刻文为其徒达浩、达法所撰的《禅师塔龛记》:“吾师父讳海,母杨氏,生居于吕府图办顿村杨家庄也。后谢绝尘世,结庐如意十余年矣。年逾六秩,相地势于本院得亥山巳向(坐西北向东南)为寿藏之计。谓浩等曰:‘生无益于人,死当自为之,所勿苦吾徒为也。’浩等窃以为后之礼当在徒,无但浩等慈悲之心有弗忍为也。吾师视死如归而预为之。浩等亦当殚心竭力以代其劳也。于是鸠工于嘉靖甲午十月,竣事于嘉靖乙未(十四年)十二月。吾师屡世之交邑侯郑公、大尹杜公、主政李公及诸君子为诗文于碑,而王内翰之为记于塔之阳。敢以生平山向叙塔之阴。二徒达浩、达法谨识。

高氏读《易》处摩崖石刻

高氏读《易》处拓片

徒达浩、达法,徒孙圆持、圆昂、圆晓、圆舫、圆春、圆星、圆昙、圆易”(www.xing528.com)

文中的郑公、杜公、李公均待考。塔之刻文具有史料价值。明正德末年至嘉靖十四年,如意寺的住持僧为碧峰禅师。其圆寂后,以塔葬于院之西山坡。有官场名人为其撰写了诗文刻于碑石。惜此碑石毁而无存。可以推测,继碧峰之后,当系其徒达浩升为寺院住持,在嘉靖年间,如意寺的香火当有传承且相当旺盛。

在如意寺故址后山高约60米的半山腰间飞来石处,终于找到了明代的三处摩崖石刻。一是北侧石壁上高1米、宽0.4米的刻面中,竖行双钩阳刻大楷书“高氏读《易》处”1行5字,每字高0.15~0.18米不等,宽0.12米。无纪年。从实际所刻“读”字看,它纠正了志书所记载的“讲”字之误。此摩崖石刻当刻于明嘉靖后期或万历初期。

明京山人官至刑部郎中的高岱曾读书于如意寺后的山岩中。清康熙十二年《京山县志》卷九载:“寺居众山中,饶松石之胜。高伯宗(高岱字伯宗)兄弟四人尝读书于此。寺后峻岩间镌曰‘高氏讲《易》处’。后继而往甚众。”清康熙四十五年《古今图书集成·职方典》卷一一四二中也同样记载了上述之语。清光绪版《京山县志》卷二十二也载:“高伯宗兄弟四人尝读书于此,寺后岩间镌曰‘高氏讲《易》处’。”

高岱,字伯宗,号鹿坡居士。嘉靖二十九年(1550年)进士。官刑部郎中。时有董传策、张翀和吴时来疏劾严嵩父子不法,嵩欲杀三人。高岱为其三人呈情,为严嵩所忌恨,被贬为景王府长史。曾纂辑明开国以来用兵史事,成《鸿猷录》。善属文,工诗,为李攀龙等后七子之前。除《鸿猷录》外,著有《樵论》《楚汉余谈》《西曹集》《居郧稿》等。

滴露研珠摩崖石刻

二是东侧石壁上高1.1米,宽0.8米的刻面中,北边竖行双钩阳刻大楷书:“滴露研珠”1行4字,每字高0.15米,宽0.12米。无纪年。当刻于明万历后期。“滴露研(yán)珠”,指滴水磨墨。唐高骈《步虚词》:“洞门深锁碧窗寒,滴露研珠写《周易》。”此摩崖巧妙地运用了写易之典。在此摩崖的南下侧为7行阴文草书的五律诗刻:“吾邑京旧侣,披采此读书。松涛喧砚北,有响楼钟余。问字生曦晚,承风意傥如。昨宵灯一点,不信是僧庐。崇祯庚午立秋日,西湖茶史王鸣玉题。”“披采”,指广为采集。“砚北”,谓几案面南,人坐砚北。指从事著作。“傥如”,惬意无虑的样子。全诗生动描绘了其友人于山洞中秉烛夜读、写作的入神状态。崇祯庚午,崇祯三年(1630年)。“西湖”,天门之西湖。王鸣玉,天门人,字六瑞,号薳澨。明天启二年进士,入庶常政吏工二科给事。以直节著,魏忠贤忌之,出为陇西参政。崇祯初期旨召还补刑科工给事。复以失纠刑部逸囚降外。寻迁膳部郎,以疾引归。

三是飞来石西壁上高0.8米,宽0.7米的刻面中,上部横列双钩阳刻大楷书“振衣千仞”4字,每字高0.1米,宽0.09米。无纪年。当刻于明末。“振衣千仞”,古以八尺为仞。形容极高或极深。此言在高峰上整衣去尘,其喻意在高山洞中澡身浴心而增其修养。其下部竖行双钩阳刻大草书:“有陨自天,其人如玉。以兆瑞出,□□□□。张先奎题,罗万祚书。”首句当言飞来石,次句赞誉读《易》之人。当刻于明末。张先奎和罗万祚无考。

滴露研珠拓片

总之,三处珍贵的摩崖石刻,为如意寺增添了文化底蕴。

据当地村民介绍,如意寺毁于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初期。

有关游历如意寺的古诗值得品赏。清《安陆府志》卷三十五载有一首明王格《春日游如意寺》七侓诗:“春衣初试此登临,苍鬓龙钟感旧深。野寺楼台能胜昔,山人杖屦可无今。松阴清昼迷僧径,山响中宵各梵音。却似当年谢安石,赌棋闲上白云岑。”“杖屦”,手杖和鞋子。“中宵”,中夜,半夜。“谢安石”,晋谢安,字安石。其诗意谓,刚换上春装就来登山了,自己已老态龙钟因此怀旧特别深切。山野的寺庙楼台是能胜过往日的,但山里人拄杖漫步,今天是看不到了的。浓厚的松阴即使白天也掩盖了僧人行走的小径,庙里的诵经声在山间回响到了半夜。我似乎要像当年的谢安石临近敌军压境了还从容对弈那样,一直要攀行到凌云的山顶之上才停步。此诗反映了诗人不服老的心态。

《安陆府志》卷三十五载有明魏实秀的《如意寺》五律诗:“古道双河远,崎岖度笋舆。鸟闲深树寂,僧定草堂虚。竹雨青流径,花风紫过除。空山隨喜遍,顿使俗情祛。”“除”,台阶。“隨喜”,佛教语,谓欢喜之事随瞻拜佛像而生。诗中第二联“鸟闲深树寂,僧定草堂虚。”形象逼真,颇含禅意。尾联提到了空山洞,“空山随喜遍,顿使俗情祛。”即是说,空山洞紧邻如意寺,周山都因有佛而感到特别欣喜,因为可以使庸俗之念立马去掉。这是拟人化的写法,高妙!

明李维桢《游如意寺三首》五律诗:“山色行相引,秋光静自便。新粳黄覆垅,远树翠粘天。路挂云峰仄,泉奔石罅穿。上方钟磬香,风度午炊烟。”“山灵知选佛,面面供芙蓉。日午僧方定,云深谷自封。行窥潭影乱,坐拂树阴重。萧寺兼秋色,踌躇意独浓。”“地僻昼常阴,流泉韵客吟。树将金作粟,寺以石为林。山月参禅静,松风入梦深。无缘超俗累,空此羡登临。”“芙蓉”,荷花。借指佛座。“金作粟”,指桂花树。三首诗都言及了佛和僧。笔者以为,第三首诗写得更佳。“山月参禅静,松风入梦深”。参禅达到了出神入化的境界。尾联中诗人提出了自己的观点,即如果你没有缘分超脱世俗的拖累,那你就白白地因羡慕而徒然登临了一回如意寺。先写景,后议论。妙!

明高嵩也写有一首《如意寺》七律诗:“久忆名山未及来,幸从车马共俳佪。高低幽草逢春绿,远近闲花著意开。万里烟霞供醉眼,千年云树壮吟怀。欲得好景品题遍,自愧原非陶谢才。”“烟霞”,泛指山水、山林。诗中间两联对仗较为工整,意境鲜活。尾联表白自己无陶渊明谢灵运之诗才,未能将美景吟个够。谦逊可佳。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