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荆门古名胜-赵横寺,京山县黄龙寺水库中

荆门古名胜-赵横寺,京山县黄龙寺水库中

时间:2023-11-02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赵横寺,位于京山县雁门口镇中南山村6组黄龙寺水库中。从而可知黑龙洞在赵横寺西南。黄龙寺水库水库中的西北处有一座小山叫阴坡山,阴坡山南麓建有赵横寺,当地老百姓称为赵黄寺。赵横寺的东西两侧分别有黄龙池和黑龙池,所谓池者,泉眼也。赵横寺南侧的村落,因离黄龙池近,故名黄龙池湾。文人们采访时听错了,误称为赵横寺而记载于史书上了。相传赵横寺规模宏大,有殿宇48间。

荆门古名胜-赵横寺,京山县黄龙寺水库中

赵横寺,位于京山县雁门口镇中南山村6组黄龙寺水库中。笔者2004年4月13日考察赵横寺。

清康熙十二年《京山县志》卷一载:“黑龙洞,洞在赵横寺西南,而泉自洞中流出,灌注赵横之阳腴田数十顷。洞亦可入,嘉靖三十九年(1560年),府同知潘德元游其处,使人持炬涉两滩,令外人呼之,则应声在数十步外,暗不可往,乃止。”从而可知黑龙洞在赵横寺西南。

黄龙寺水库属小(一)型水库。1959年定坝基位,1966年正式动工修建,1972年水库建成。承雨面积3.4平方公里,有效库容204.06万立方米,灌溉面积0.61万亩。水库大坝长350米,顶宽4.8米,坝高18米。水库东北方为中南山,其山海拔344米;大坝东连青龙山,其山海拔130米;大坝西接白龙山,其山海拔216米。大坝南面紧邻赵湾。

黄龙寺水库

水库中的西北处有一座小山叫阴坡山,阴坡山南麓建有赵横寺,当地老百姓称为赵黄寺。赵横寺的西南侧山中有乌龙洞,即县志中所记的黑龙洞。建水库前有村民进洞探过险,洞大水激,不敢走到尽头。赵横寺的东西两侧分别有黄龙池和黑龙池,所谓池者,泉眼也。赵横寺南侧的村落,因离黄龙池近,故名黄龙池湾。修水库时,上报的库名也叫“黄龙池水库”。不知是什么原因,改为黄龙寺水库了。此地本来没有黄龙寺,历史上只有赵横寺。而时期一长,当地的青年人只知有黄龙寺,而不知道有赵横寺了。笔者以为,因赵湾和黄龙池湾附近的寺庙,当本名叫赵黄寺。文人们采访时听错了,误称为赵横寺而记载于史书上了。

相传赵横寺规模宏大,有殿宇48间。民国三十二年,即1943年6月,侵华日军占据白龙山,与依托青龙山的国民党军队打了一仗,国民党军战败。侵华日军进入赵湾和黄龙池湾大肆烧杀抢掠。赵横寺也被焚烧,只剩下寺院后面三间小屋。1958年。将最后所存的三间小屋拆去修了义和粮站。1972年水库建成后,赵横寺遗址被淹没于库底,好似消失了一般。

最早记载赵横寺的史料,当是刻于北宋至道三年(997年),由乡贡进士饶光辅撰文,进士萧贲书并篆额的《郢州赵横山慧通禅院先师和尚碑铭并序》,其文载《湖北金石志》卷七中。关于赵横寺和尚的生平,其碑文记载:“和尚讳归柔,本魏府观城县再清乡人也,俗姓靳氏。于有唐天佑十三载,投本府兴福院光□□出家落发。越明年,受戒。性深觉悟,不杂群近。遂负瓶钵参游大知,不逾岁间,获悟于韶州云门山真师之座也。自是放旷□□,优游道源,迭二十余年,扣寂寻冥。广顺元祀,于郢城城之东南有□曰仙女,□□奇秀,扼荆楚日之异□。和尚乃隐于斯,息蔑尘虑,餐黄菁以蒙养,绝颗粒以摅闲。龙虎既降,魑魅潜遁。枕怪石□寒□□十□秋,不交世俗。乾德五年,邻岩双流村胡可传等备辞于公,始请住是山慧通禅院也。□之□院□□别记,此不复说。□□□□□□□大启徽猷。□□开而日月争光,行业生而烟霞并彩。归□者如□慕□者如□。生灵既济于遐迩,惠爱益超于今古。中下之士孰不瞻依。今皇上□□□载,雍熙元年十二月初六日夜,则和尚迁化之辰,俗寿八十六,僧腊六十七。当月二十日殡于塔庙。洎雍熙□年九月十四日,将□塔□□十三夜,降梦于□之弟子绍因,曰:‘为吾开其塔,无宜久蔽。’□□□上,因公既觉□,和尚有归□之望。凌晨以梦中事白于檀那,约十八日,会众于塔前开而视之,方□真身有不坏之异,□是香汤百和沐浴,□□□容饰就,俨若禅定,严妆座宇,香灯晨夕。”

文中的“于有唐天佑十三载”之句,“天佑”年号不是指唐代的皇帝年号,而是“南吴”的天佑年号,文中此处有误。南吴天佑十三载,即916年。“广顺元祀”,为吴越的广顺元年(951年)。“乾德五年”,为北宋的乾德五年(967年)。“雍熙元年十二月初六日”,为宋太宗雍熙元年十二月初六日(984年12月30日)。根据文中关于归柔和尚享“寿八十六”的记载,可以推出归柔出生于唐昭宗光化二年(899年)。“观城县”,隋开皇六年改卫国县置,属魏州。治所在今河南清丰县东南。大业初属武阳郡。唐初属澶州。贞观初废。大历七年(772年)复置,北宋皇祐元年废,四年复置,徙治今山东莘县西南观城镇,属开德府。金属开州。元属濮州。清改属曹州府。民国初属山东东临道。1928年直属山东省。1953年并入观朝县,后并入莘县。

综上所述,可知归柔禅师大致的生平:唐光化二年(899年)生于山东魏州观城县再清乡,俗姓靳氏。南吴天佑十三年(916年)十八岁,投本府兴福院出家落发,第二年受戒。后获悟于韶州云门山匡真文偃禅师。吴越广顺元年(951年),隐居京山赵横山林。宋乾德五年(967年),受乡民胡可传等之请,住持赵横山慧通禅院。宋雍熙元年(984年)十二月六日圆寂。俗寿八十六。从碑文可知,归柔禅师住持赵横山之前,此山已有慧通禅院了。由此可以说,归柔不能是开山祖。归柔在赵横山慧通禅院生活了十八年。

北宋《天圣广灯录》卷二十载有赵横山禅师的行迹:“韶州云门匡真文偃禅师法嗣:郢州赵横山禅师。上堂。有僧问:‘先师道日里看山,意旨如何?’师曰:‘老僧今日困。’问:‘古人说不到处,请师道。’师云:‘道什么?’僧又问。师云:‘赚杀人。’问:‘如何是诸佛师?’师云:‘平地看高原。’”宋《五灯会元》卷十五载:“云门偃禅师法嗣:郢州赵横山和尚。僧问:‘十二时中如何用心?’师曰:‘长连床上吃粥吃饭。’问:‘如何是诸佛师?’师曰:‘平地看高。’”师法云门文偃,史料记载一致。

宋《舆地纪胜》卷八十四:“仙释”中也有关于赵横寺僧的记载:“赵横寺僧,在京山县南,靖康间霍明据郢遗其徒没角羊领兵寇复州过赵横寺,欲纵火。主僧求见,盛怒,将斩之,以其貌古而有理遂加敬焉。洎入室寂然无人,但见先师慈护菩萨像,惧而焚香,敛兵亟去。”文中的“先师慈护菩萨”当为归柔禅师像也。(www.xing528.com)

明《承天府志》卷十七“仙释”和清《安陆府志》卷二十九“仙释”中关于归柔和尚的记载与宋代碑文的叙述是基本相符的:“归柔,魏人。宋乾德中开创赵横寺,后休粮不食,及卒。弟子为之建塔,梦常见之。弟子绍因开圹,视颜色如生,庄严可畏,起而祠之,有祷辄应。”这些记载源自于宋碑。

明《承天府志》卷十七“寺观”载:“赵横寺,宋名惠济禅院,在黑龙洞侧。乾德三年,沙门归柔建。”宋碑称赵横寺宋名“慧通禅院”,而明代史料称赵横寺‘宋名惠济禅院’。很显然,当以宋称“慧通禅院”为准。宋碑文记“乾德五年,邻岩双流村胡可传等备辞于公,始请住是山慧通禅院也。”而明代府志记为:“乾德三年,沙门归柔建。”笔者认为,当以宋代碑文记载为准,即归柔于乾德五年进住赵横山慧通禅院。不是创建开山。既然归柔进住前就已有了慧通禅院,那么慧通禅院又始创于何年?是谁开山的呢?

黄龙寺水库大坝邻近的赵湾

清康熙十二年《京山县志》卷九载:赵横寺,“又寺中有唐殿,天宝时建,规模古雅,岿然尚存。与鲁灵光无异也。邑人郝玉吾书柱云:‘地从天宝登三宝,刹是京山第一山。’其子敬,甫十岁,亦题一联:‘七宝梵王宫,神仙募造,有唐殿宋碑半座高僧石塔;六朝丞相府,夜半飞升,余龙池韩井几株老影娑椤。’”从这则史料可知,赵横寺始建于唐玄宗天宝年间(742—756年)。史料中的“鲁灵光”,指灵光殿。在汉鲁城内,今山东曲阜市孔府附近。为汉景帝子鲁恭王所造。王延寿《鲁灵光殿赋序》云:“初恭王始都下国,好治宫室,遂因鲁僖基兆而营焉。遭汉中微,自西京未央建章之殿,皆见隳坏,而灵光岿然独存。”《水经·泗水注》:“孔庙东南五百步有双石阙,即灵光之南阙。北百余步即灵光殿基,东西二十四丈,南北十二丈,高丈余,东西廊庑别舍,中间方七百余步。阙之东北有浴池,方四十许步。池中有钓台,方十步,台之基岸悉石也。遗基尚整,故王延寿《赋》曰:‘周行数里,仰不见日者也。’是汉景帝程姬子鲁恭王之所造也。”

史料对联中的“韩井”即“韩丞相井”。明《承天府志》卷十九“古迹”载:“韩丞相井,在县西南六十里赵横寺前,俗传寺本韩丞相故第,昔有高僧乞地为安禅之所,韩不与僧,夜以杖指麾,明晨韩宅尽徙火门山外,惟井独存,僧遂建寺,至今犹谓移韩就火。”清康熙版《京山县志》卷九“胜迹”中记载上述文字后,则特别以“其言甚诞”之句作结。韩丞相,相传为六朝的韩相国。

明代时赵横寺的状况如何?我们从王格的《赵横寺》七律诗中可以知其大概:“偶逐樵夫度远峰,金宫一簇万芙蓉。香林宿雾闲巢鹤,古洞腥风吟卧龙。云壑遍寻前代碣,石楼遥听夕阳钟。山僧琴酒能娱客,开户长廊雪满松。”其诗意谓,偶尔追着樵夫来攀登远峰,只见神秘的殿宇像万朵莲花簇耸于山间。香林中浓浓的夜雾使白鹤在巢里休闲,古洞里吹出的风声好似卧龙在啸喧。云壑中我遍寻了前朝的古碣,登上石楼几串傍晚的钟声传到了耳边。山僧抚琴斟酒使我充满了喜悦,饭后开门一看,啊!寺院中长廊边的松树已被明亮的月光照得像雪一般的耀眼。此时的赵横寺当是香火旺盛的。

明末清初的吴骥写了一首《晚过赵横寺》的七律诗:“看遍青山忆旧盟,曩游吾亦记题名。苍池过处经龙睡,翠岭行时听雉鸣。端正仍然留宝树,总持聊复问颓楹。残僧野寺门皆闭,何限斜阳驻马情。”从此诗可知,清初之时赵横寺仍有僧住持,延续了香火。

清京山人谭德年《赵横寺》七律诗:“巍然七宝旧金宫,此日苍茫一望中。鹤去烟荒残塔在,龙飞泉冷细流中。老生尚自谈天宝,过客无由记相公。剩有婆娑双桂树,待随花雨放秋风。”此时的赵横寺已是鹤去龙飞,烟荒泉冷,一片苍茫了。我自己还能谈些神仙的故事,而过往的游客都不知道韩丞相的传说了。那遗存的残塔已沉默无语,只有那阿娜多姿的两株桂树,其浓郁的花香随着秋风回荡在山野中。如此看来,赵横寺在清中期逐渐开始衰败。

归纳起来,赵横寺的历史轨迹大致是:赵横寺始建于唐天宝年间(742—756年),开山者无考。归柔禅师于五代南吴天佑十三年(916年)出家落发,第二年受戒,后为云门文偃禅师法嗣。五代吴越广顺元年(951年),隐居赵横山。宋乾德五年(967年),受请住持赵横山慧通禅院。宋雍熙元年(984年)圆寂,寿八十六。宋至道二年(996年)赵横寺得到大规模的重修,至道三年(997年),刻立了《郢州赵横山慧通禅院先师和尚碑铭并序》之碑。元明时期赵横寺相继有过重修。清代前期,赵横寺香火仍有传承。大约赵横寺毁于清末。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